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3年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中国地质博物馆的贵宾接待室里,一位96岁高龄的老人用颤抖的手抚摸着一块刚刚从国外归来的化石标本,不时地拿出已经陪伴他多年的放大镜仔细观察。老人始终没有说话,始终神态安详,但从他那热切的目光中我们似乎已经读出这块化石与他的不解之缘。这位老人名叫胡承志,是中国地质博物馆古生物学和古人类学研究员,在他手中的这块化石是现在大名鼎鼎的胡氏贵州龙。正像这块斑斑驳驳但又  相似文献   

2.
张晶晶 《地球》2012,(7):68-69
6月30日,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在诸城市召开诸城恐龙化石保护专家咨询会。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的几十位专家委员,以及国土资源部、山东省国土资源厅、潍坊市国土资源局、诸城市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咨询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质所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相似文献   

3.
杨玲 《地球》2020,(8):41-45
<正>地球上的远古生物,均以化石形式保存在地层中。中生代(2.3亿年—6600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最有名的化石是恐龙化石。目前,恐龙化石的种类已发现有骨骼、蛋、牙齿、皮肤、足迹、巢穴、粪便、食物残渣等8类,其中种类最多的是恐龙骨骼和恐龙蛋。江西的恐龙化石有哪些种类呢?江西迄今已发现骨骼、蛋、牙齿、足迹、粪便等5类恐龙化石,数量最多的也是恐龙骨骼和恐龙蛋。  相似文献   

4.
李宏博  于怀 《地球》2010,(1):38-39
化石能源是指经地质作用形成的、可用作燃料的碳氢化合物的通称.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煤层气和可燃冰等。化石能源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吃穿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身影。自工业革命以来的二百多年,人类社会高度现代化和文明的实现是以化石能源为主要推动力的。  相似文献   

5.
《地球》2016,(5)
正5月3日,几尊体型巨大、栩栩如生的"史前生物"出现在北京大学的校园中,吸引了众多来往的师生,很多人好奇地走上前细看、抚摸,并纷纷掏出手机拍摄,惊叹不已。原来,它们是恐龙、猛犸象和其他古生物的化石模型,是北京大学首届"化石  相似文献   

6.
隗雪燕  刘丹 《地球》2011,(11):57-58
大化彩玉石简称大化石,又称岩滩彩玉石。它由于产在广西河池市大化县岩滩的红水河段而得名。广西的红水河在不同的河段打捞出十几种奇石,有来宾卷纹石、合山彩陶石、天鹅石、摩尔石等等。每一个石种都以独特的韵味和特色,在奇石市场上争奇斗艳。大化石具有来宾石流畅的纹路,彩陶石亮丽的釉彩,天鹅石细滑的石肤,  相似文献   

7.
生物集群灭绝后, 大多数地区变成一个没有或缺乏生态系统的“生态裸地”. 研究率先进入这一“生态裸地”的先驱生物和在这一“生态裸区”上早期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 对于阐明生物集群灭绝后生物演化非常重要. 晚泥盆世弗拉期(Frasnian)-法门期(Famennian)(F-F)之交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后, 在贵州独山地区遗迹化石的出现和繁盛明显早于其他生物实体化石. 一些构造相对简单、在沉积物表面活动并以食沉积物为主的造迹生物往往率先进入这一集群灭绝后的“生态裸地”, 其习性构造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从由二维层面到三度空间的开拓和发展, 遗迹化石的结构显示出这类造迹生物改造沉积物的能力逐渐增强、分异度逐渐增大的觅食效率提高, 逐步建立起一个新的生态系统的基础. 这个过程与前寒武纪-寒武纪之交的遗迹化石所显示的演化特征颇为相近. 弗拉期-法门期生物灭绝事件之后, 独山地区法门期的实体化石因泥盆纪-石炭纪界线之交的又一次灭绝事件只存在复苏阶段, 而缺少辐射阶段, 但遗迹化石结构和多样化演化的特征显示其经历了复苏期和辐射期两个发展阶段. 遗迹化石的演化为其他生物的复苏发挥了必要的生态链铺垫作用. 在生物集群灭绝后的“生态裸地”上, 随着导致灭绝事件的环境因素逐渐消失, 新生态系统的重建经历了“雏形生态系统”和“基础生态系统”两个形成生态链的铺垫阶段后, 逐步形成了一个“发达生态系统”. 新生态系统的建立为生物群复苏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科普形式介绍在广东曲江马坝镇发现的“马坝人”古人类头骨化石和附近新石器时代“石峡文化”情况。并探讨二者承前启后关系。  相似文献   

9.
《地球》2016,(3)
正蜜蜡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珍贵宝物,它历经数千万年形成,其间饱经沧桑,又令它增添了无数瑰丽的色彩。蜜蜡即密腊,是呈不透明状或半不透明状的琥珀,简单来说就是树木脂液化石。蜜蜡的质地脂润,色彩缤纷,用途广泛,价值超卓,与其他自然宝石一样,享有"地球之星"的美誉。  相似文献   

10.
图1是由Hubbert在1962年初次发表,之后又在1969年重新发表过的一幅图,该图从历史角度表明了对化石燃料的开采过程.根据这幅图,地球上大约一半的化石能源将在一段长200年左右的时间中被耗尽,这段时间目前已经过去了一半. 根据他对可回采烃总量的最好估计,Hubbert确定了图中时间脉冲的宽度,即全部化石能  相似文献   

11.
<正>300多年前,乾隆皇帝收到一件带有鱼的石插屏,他还兴致勃勃地赋诗一首:“造物有无宗元疑,石中鱼形谁所为。雕琢不到绘难挥,又非其中置鲲鲕。”据考证,此鱼石插屏用的材料就是产自辽宁朝阳的狼鳍鱼化石。朝阳市位于辽宁西北部,是我国重要的化石宝库。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朝阳市所属的北票、喀左、建平、凌源等地陆续发现了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古鸟类化石、古哺乳动物、  相似文献   

12.
贠杰 《地球》2023,(6):61-64
<正>当看到鸟儿飞翔在空中飞翔的倩影,有些人会不由自主的朗诵描绘鸟类的古诗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还有人会思考这样的问题:这些飞羽精灵是如何出现在地球上的,它们已经演化了多少年?关于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苦苦探寻了一个半世纪,从始祖鸟的惊艳亮相到赫胥黎的努力探寻。直到近30年来,随着热河生物群大门叩开,这个问题才有了明晰的答案。河北是热河生物群化石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伴随着一件件珍贵化石的发现,不断刷新我们对鸟类起源和演化的理解和认识。本文将搭建一个T台,让河北这些古鸟类“大咖”亮相。  相似文献   

13.
杨柳 《地球》2011,(3):93-95
尽管埃及96%的上地是沙漠或半沙漠,但存若干万年之前,有不少地方,曾是水草丰茂,森林覆盖。因为在埃及到处都可以看见术化石。一些政府机构和星级宾馆,常用它们点缀庭院。我们下榻的宾馆的院墙边,芒果树下的绿草坪上,也有3座用木化石砌起的高低错落的小假山。  相似文献   

14.
《地球》2017,(5)
<正>漂泊18年才回到祖国怀抱的"路易贝贝"、经过5年漫长追索终归国的恐龙蛋窝、从国际友人手中归还的贵州龙化石、中国地质博物馆"镇馆之宝"中华龙鸟……4月11日上午,《地球》记者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守护远古的生命——海外追索及国际交流化石展"开幕式上看到,众多珍贵的化石纷纷精彩亮相,让人震撼。  相似文献   

15.
《地球》2016,(3)
正蜜蜡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珍贵宝物,它历经数千万年形成,其间饱经沧桑,又令它增添了无数瑰丽的色彩。蜜蜡即密腊,是呈不透明状或半不透明状的琥珀,简单来说就是树木脂液化石。蜜蜡的质地脂润,色彩缤纷,用途广泛,价值超卓,与其他自然宝石一样,享有"地球之星"的美誉。大家都知道,现今的海洋是蔚蓝色的。可是,你知道历史上海洋曾是"绿  相似文献   

16.
《地球》2009,(3):48-51
周口店遗址1918年被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发现并进行试掘。1927年开始大规模发掘。1929年12月2日,我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发掘出土了第一颗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学术界,被誉为我国科学家在近代学术活动中夺得的一枚世界级金牌。  相似文献   

17.
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李四光是我国地质学界四大创始人之一。他在地质学的许多方面都有重大贡献。他对(竹蜓)科化石进行的精湛的研究,奠定了海相石炭二叠纪地层分界、分层和对比的基础。他对我国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深入调查研究,成绩卓著,特别是他从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创立地质力学这一新兴学科,无论在理论上和成矿应用上都极大地丰富了地质学的内容,开拓了地质学的新领域。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部等多种领导职务,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  相似文献   

18.
吴胜明 《地球》2009,(2):86-87
黄果树瀑布是我国最著名的瀑布之一。300多年前的徐霞客有幸考察了。他写道:“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钧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盖余所见瀑布,高竣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但从其上侧身下瞰,不免神悚。”  相似文献   

19.
《地球》2016,(7)
正目前除了机动车、工业企业排放外,船舶污染已经称为我国大气污染的第三大污染源。现代船舶特别是远洋船舶因功率大等原因,传统的化石燃料使得船舶的污染非常严重。资料显示,传统柴油机船舶在行驶过程中造成的大气污染及水污染十分惊人,一吨柴油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的量都非常大。  相似文献   

20.
刘秉翔 《地球》2020,(2):66-71
地球在浩瀚的宇宙中漂泊了46亿年,而人类的祖先—智人在距今25万年前出现在地球上,短短的25万年间,人类就见证了地球沧海桑田的变化。比如,在珠穆朗玛峰上发现了海洋动物的化石。人们不禁思考:难道我们脚下所处的大地曾经是一片海洋?那又是什么原因让地球发生这些巨变的呢?1910年的一天,德国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1880—1930)因感冒在病床上百无聊奈的时候,眼光不经意间落在挂在床头的一幅世界地图上面,他惊讶地发现大西洋两岸--南北美洲的东海岸线和欧洲以及非洲的西海岸线的轮廓几乎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