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青岛红岛“蛤蜊节”为载体,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是青岛市城阳区推动渔民转产转业、促进渔民增收和渔区繁荣的一项重要举措。红岛“蛤蜊节”始于2004年,至今已举办4届,累计接待游客60.8万人,实现收入9500万元,当地居民人均增收2500元,其中第四届蛤蜊节举办的10天期间,共接待游客19.8万人,实现各项收入3700万元。同时,随着蛤蜊节的知名度和影  相似文献   

2.
采用室内半静态方法研究甲胺磷农药在中国蛤蜊内脏的降解动态.结果显示,中国蛤蜊暴露于含有甲胺磷的海水中后,其内脏中的甲胺磷含量迅速升高,2 d 达到最大值,之后随时间的增加,甲胺磷含量有所下降.中国蛤蜊内脏中的农药含量与环境中甲胺磷浓度呈正比;中国蛤蜊的规格越大,甲胺磷的浓度越高.  相似文献   

3.
蛤蜊岛是大连市庄河地区著名的海岛旅游区,1982年,在海岛和滨海路之间修了一条坝桥使蛤蜊岛和大陆相连,这样人们就可随时往返于陆地与海岛之间,免去了坐船的颠簸之苦。不过,自蛤蜊岛  相似文献   

4.
为从行为学角度解释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 Philippi)的跑滩现象, 研究了规格、温度对其跳跃行为以及底质、流速和周期性干露对其潜沙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中国蛤蜊运动能力与其规格和水温有关, 3 mm稚贝不具备跳跃能力, 5 mm以上具备跳跃能力; 跳跃频率和高度随水温的升高呈上升趋势。中国蛤蜊稚贝潜沙比例均随时间推移逐渐上升; 各时间节点中国蛤蜊稚贝在细沙底质的潜沙比例最高, 中沙底质次之, 粗沙底质最低。施加微弱水流后, 中国蛤蜊稚贝潜沙速度和比例显著增加; 流速增大到一定程度后部分稚贝被水流冲走, 潜沙比例随之下降。周期性干露会导致中国蛤蜊稚贝从底质中爬出, 干露时间越长, 爬出比例越高。干露后的稚贝重新放置于海水中, 部分稚贝会在水面漂浮一段时间后再下落至水底, 漂浮比例随干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本研究从行为学角度初步查明了中国蛤蜊跑滩现象, 为解决中国蛤蜊防跑滩问题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近50 a来的辽河口海域的水下地形资料,采用GIS技术手段研究了辽河口水下三角洲的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50 a来辽河水下三角洲外缘(蛤蜊岗子滩西缘和南缘、西滩西缘和南缘)出现较大幅度的侵蚀后退;蛤蜊岗子滩东缘淤积外移,南部滩尾东部有北移东偏趋势;近岸浅滩由淤涨变为基本稳定,局部有所侵蚀后退;受蛤蜊岗子滩向东淤进的影响,蛤蜊岗子滩东侧深槽有所缩窄;蛤蜊岗子滩和西滩之间深槽水域出现拓宽变浅的变化趋势。流域来水来沙减少是近年来辽河口水下三角洲外缘侵蚀后退的主要原因,外缘侵蚀泥沙在波流作用下向河口搬运是蛤蜊岗子滩东侧淤积、深槽缩窄的主要原因,近岸边滩人工围垦对水下三角洲演变的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蛤蜊岗滩涂贝类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辽东湾蛤蜊岗潮间带滩涂贝类的物种组成、分布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状况,于2011年5月对蛤蜊岗滩涂贝类资源进行了现场调查,采集共获得滩涂贝类16种,其中文蛤、泥螺、四角蛤蜊、托氏琩螺为蛤蜊岗滩涂贝类优势种,青蛤和光滑河蓝蛤为常见种。托氏琩螺的分布密度最高,为83个/m2,四角蛤蜊的平均生物量最大,为178.51 g/m2。蛤蜊岗滩涂贝类的分布呈现从滩涂北部向南部逐渐减少的趋势,滩涂四周的分布密度大于滩涂中间区域。对滩涂贝类分布密度和生物量与底质粒度、有机物含量等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文蛤分布与底质中值粒径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性;托氏琩螺分布与底质中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而泥螺、四角蛤蜊则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不显著。调查结果表明,蛤蜊岗滩涂贝类资源丰富,但应加强文蛤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同时应加强对托氏琩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镉和汞两种重金属离子对四角蛤蜊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晓宇  王清  杨红生 《海洋科学》2009,33(12):24-29
采用毒理学实验方法,比较研究了Cd~(2+)和Hg~(2+)对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 Reeve)急性毒性效应的差异,以期为进一步评价重金属离子对四角蛤蜊的毒性效应和作用机理等提供理论依据.死亡概率单位和实验液浓度对数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Cd~(2+)对四角蛤蜊在24、48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15.961、5.149和2.383 mg/L,Hg~(2+)的LC_(50)分别为3.714、0.607和0.207 mg/L;Cd~(2+) 和Hg~(2+) 对四角蛤蜊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23 8 mg/L和0.002 1 mg/L,分别是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限定量的4.76倍和4.02倍.  相似文献   

8.
四角蛤蜊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角蛤蜊 (Mactra quadranglaris Deshayes)是习见的底栖经济贝类,肉细嫩、味鲜美,是我国颇有养殖前途的贝类之一。四角蛤蜊在江苏沿海滩涂的自然分布广,共资源量仅决于文蛤,內销价格高于文蛤;它虽与文蛤常混生于同一滩面,但分布部位略偏高,有利  相似文献   

9.
1978年,我们首先提出了氢氧化铝-蛤蜊壳粉-氯化钾复合富集剂的制备和富集铀的报告。本文就这种富集剂沉淀终点溶液的PH、沉淀时溶液溫度、沉淀放置(陈化)时间、烘干溫度、硫酸铝浓度、氨水浓度及蛤蜊壳粉含量等条件对富集铀的影响进行了实验。  相似文献   

10.
中国蛤蜊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土池育苗的试验,对中国蛤蜊的繁殖习性和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中国蛤蜊在山东省海阳市丁字湾海区的繁殖期为6~8月,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产卵盛期。鲜出肉率的变化与性腺发育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产卵前达到最大,为45.3%。水温在20℃以上时性腺发育速度明显加快,23~24℃肥满度最大。可用阴干、流水或降低盐度等方法诱导其排放精卵,也可进行解剖受精。中国蛤蜊雌雄异体,个别雌雄同体。胚胎发育可在盐度18~30,温度20~28℃条件下进行,超过30℃则引起幼虫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亲贝促熟、人工催产、幼体培育和采苗等技术环节,初步建立了库页岛厚蛤蜊(Pseudocardium sachalinense)的人工繁育技术。对库页岛厚蛤蜊胚胎发育过程的观察表明,在水温22~24℃,盐度28~30条件下,受精卵经约50min开始卵裂;约20h发育至D形幼体;经约11d的人工培育,幼体出现足和水管原基...  相似文献   

12.
利用彗星电泳技术,研究了不同胁迫浓度和胁迫时间下,Cd2+和Hg2+对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血细胞DNA损伤的情况.研究结果显示,50、100和200μg/L Cd2+胁迫14天不能造成四角蛤蜊血细胞DNA损伤.10、20和40μg/L Hg2+胁迫均能明显损伤血细胞DNA,并且DNA损伤程...  相似文献   

13.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溶酶体膜稳定性衡量和微核生成率检测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室内模拟Cd和Hg污染胁迫对四角蛤蜊血细胞的毒性损伤。结果表明,Cd对四角蛤蜊血细胞超微结构的损伤表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效应,125μg/L Cd胁迫下血细胞结构损伤程度高于25μg/L Cd胁迫;不同浓度Cd和Hg暴露14天后,各处理组(2μg/L ...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镉暴露对文蛤和四角蛤蜊血细胞功能及DNA损伤水平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将文蛤和四角蛤蜊暴露于镉离子浓度分别为0.05 mg·L-1、0.10 mg·L-1和0.25 mg·L-1的海水中,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两者血细胞的死亡率和活性氧含量,用溶酶体荧光探针和碱解旋法测定其溶酶体含量和DNA损伤.结果显示,在0.05 ...  相似文献   

15.
山东北部沿海四角蛤蜊性腺发育年周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马山子海区四角蛤蜊的繁殖周期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自2007-04~2008-03,每月采集1次样品,同时,测定采样点的水温、盐度和叶绿素a含量。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该地区四角蛤蜊全年只有1个主要的产卵季节:7~9月。配子成熟及排放期间,水温和叶绿素a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可为性腺发育提供能量,也有利于幼虫的存活和生长。从配子发生到成熟,卵径逐渐增大,并在产卵前达到最大,产卵后则降低。雌雄个体在数量上存在显著差异(雌∶雄=1.138∶1,P<0.05),雌性略多于雄性,未发现雌雄同体现象。条件指数(软体部干重/壳干重×100)的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四角蛤蜊在配子排放后,11月至次年1月间存在1个明显的恢复期,从最低值3.95(10月)逐渐上升至峰值11.95(次年1月)。  相似文献   

16.
海洋里也有兔子,可它与陆地上的兔子不一样,既不会蹦达,也不会跳跃,而只能在泥沙的海底象蜗牛那样慢慢爬行。在水汪汪的海底,当它静止的时候,头部即伸出一对“搜集情报”用的触角,仿佛陆生兔子的一双耳朵,蜷曲的身体也活象一只趴在地上的免子,因此,海洋生物学家们把它定名为“海兔”。其实,海兔并不属于哺乳动物的兔类,而是海洋里的一种软体动物。它与贝类中的牡蛎、蛤蜊倒是本家。它的外壳只因天长日久而退化,变成一片薄薄的角质层,被肉体包裹在外套膜里。海兔也有许多种,其中以蓝兔、肛海兔最为常见,成熟时体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海产贝类DNA提取方法及PCR扩增。采用随机引物N01-20共获得391个片段。其中皱纹盘鮑2个个体,产生65个片段,在501-2818bp间;毛蚶3个个体,产生76个片段,在398-2818bp间;四角蛤蜊3个个体,产生154个片段,在562-3311bp间;中国蛤蜊2个个体,产生96个片段,在478-3311bp间。通过比较分析,可见海产贝类有丰富的遗传多态现象,RAPD技术可用于海产贝类的分类及系统演化关系探讨等领域。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辽宁省蛤蜊岛附近海域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的Fe、Mn、Cu、Pb、Zn和Cr分布特征,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了重金属的来源,采用地累积指数和富集因子法评价了其污染现状。结果表明,海水中重金属的含量均满足第二类水质标准;沉积物中Cu、Pb和Zn的含量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一类沉积物标准,Cr的含量介于一类和二类标准之间。与中国海域重金属的背景值相比,蛤蜊岛附近表层沉积物中除了Cu的平均含量大小相似外,其他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较高。重金属总量在蛤蜊岛连接陆地的大坝附近富集明显,尤其是Mn,达到远海采样点的3倍多。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重金属的来源可能是受人为影响较小的陆源碎屑。评价结果显示,Fe、Mn、Cu和Zn基本处于无污染(富集)的状态,Pb处于无污染至中等污染(富集)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文蛤、青蛤和四角蛤蜊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吕四海区的三种重要的水产贝类:文蛤、青蛤和四角蛤蜊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用60个随机引物对三种贝类共24个样品进行随机扩增,从中选取了45个扩增效果比较稳定的引物用于群体分析,共得到了250个位点。根据Nei氏公式计算出3种贝类种间和种内的遗传相似性指数和相对遗传距离,并进行聚类分析。通过比较分析,3种贝类之间的遗传距离差异不大。相对与青蛤和四角蛤蜊,文蛤种内的遗传距离要小。  相似文献   

20.
我们发现,利用氢氧化铝作为共沉淀剂,以蛤蜊皮粉作为载体,可以较好地预富集海水中的铀。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载带共沉淀的条件对预富集的影响,并用此法测定了青岛汇泉湾外沿岸海水中的铀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