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会议概况及背景 为交流全国地震区划科研新成果,增进国际科学家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促进我国新地震区划图的编制工作,由中国地震工程学家发起,国家地震局组织的国际地震区划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2月6日至10日在广州市召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所名誉所长刘恢先教授主持了会议,国家地震局周锐副局长和广东省黄清渠副省长在开幕式上讲了话。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美国、日本、意大利、希腊、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国的外国学者和  相似文献   

2.
“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ISCSEP)于1982年9月14日胜利结束。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美国、日本、新西兰、意大利、奥地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南斯拉夫、泰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墨西哥、澳大利亚、苏联、英国、法国、希腊、荷兰、捷克斯洛伐克、香港、印度、土耳其、加拿大、巴西、中国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名代表。他们大多数是国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于1980年5月25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这次科学讨论会是由中国科学院发起组织的。 出席这次会议的我国科学工作者有一百八十多名,还邀请有澳大利亚、孟加拉、加拿大、法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荷兰、印度、意大利、日本、尼泊尔、新西兰、巴基斯坦、瑞士、土耳其、英国、美国、南斯拉夫等十七个国家的近八十名专家、学者,其中有九名地球物理学家,参加了讨论会。  相似文献   

4.
“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九月八日至十四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经国务院批准后,我国代表在一九七九年四月巴黎国际地震讨论会上倡议召开的.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署、联合国环保署、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的支持和赞助.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美国、日本、新西兰、意大利、奥地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南斯拉夫、泰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墨西哥、澳大利亚、苏联、英国、法国、希腊、荷兰、捷克斯洛伐克、香港、印度、土耳其、加拿大、巴西、中国等二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名代表.他们大多数是目前国际上著名的地震学家,有些是政府、地区(如欧州地区)或科研单位地震预报研究的负责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署、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等国际组织的代表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地球物理学家莫霍洛维奇是南斯拉夫人,1857年1月出生在南斯拉夫沃洛斯科的克罗小海港。莫霍洛维奇年轻时在布拉格大学攻读数学和物理,毕业后任教于巴卡尔海运学校,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气象台。年被1891任命为萨格勒布气象台台长,兼任萨格勒布大学教授。  相似文献   

6.
1979年4月2日至6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总部举行了为期五天的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这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有史以来首次世界性的以地震预报为主题的最大的国际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此国际会议作了较长时间的准备工作,先后于1977年7月和1978年10月召开过两次预备性的专家咨询会议。参加1978年10月的预备性会议的有来自中国在内的各国地震专家167人,会议商讨了大会的有关事宜和议程,并审议了各国提出的106篇学术论文,最后确定16个国家的72篇与地震预报直接有关而未发表过的论文在大会上宣读讨论(不包括地震地质与区划方面的)。这次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有56个国家和地区性组织的318人参加,我国派出以顾功叙为团长的代表团一行20人出席,另有美国37人、苏联20人、日本15人、英国16人、意大利13人、南斯拉夫7人、法国63人等。新西兰埃维森(F.F.Evison)教授担任会议主席,特邀我顾功叙教授主持了最后一天的大会。会间我代表与各国同行进行了较广泛的接触与交谈。本文着重概括地介绍了会议的七个专题组论文内容要点,并对会议总的评述和对我国地震工作的反应作了扼要叙述。此外,还附有外国电讯对会议概况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梅厄(Federico Mayor)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球科学司司长富尼埃·达尔贝(E.M.Fournier d'Albe)在会上讲话所作的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7.
我国海城、南斯拉夫萨拉热窝内等地区的震例资料表明,大地震发生前数小时至数天内许多飞鸟、老鼠、蛇、牛、马及动物园里的狮、虎等都有不安地折腾、逃窜等异常行为出现。它们在震前接收到了什么信息?近年各国学者们提出了许多解释和假说,试图为震前的预报提供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用统计方法预测场点地震动[南斯拉夫]彼得罗夫斯基[意大利]马尔切利尼过去与现今所进行的关于预测场点地震动的研究表明,研究工作必须建立在实验资料的基础上。因此,本项研究基于选取的地震及记录,确定了强震引起的土层最大加速度、最大速度、最大位移以及反应谱的基本衰减函数。根据研究目的,统计了所选取的地震在各种场地得到的加速度三分向记录,这些地震发生在南斯拉夫、意大利北部和希腊北部,震级为3.0—7.0。本项研究使用地震工程与工程地  相似文献   

9.
据我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测定,1979年4月15日14时19分42秒(北京时间)在南斯拉夫门的内哥罗(黑山)共和国,即北纬42.3°、东经18.5°处发生了_S7.1级地震。该震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破坏和伤亡。现根据4月15日至5月25日的外电有关报道,对这次地震的震源参数、灾情概况、地震趋势和地震成因等情况综合汇编如下: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地震学首先在欧洲逐步发展起来。但由于欧洲,特别是西欧的地震活动水平总体上来看不很高,因此长期以来欧洲国家(苏联除外)地震学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地震波传播、地壳、上地幔和地球内部结构等问题,如有名的莫霍面就是南斯拉夫地震学者莫霍洛维奇在1909年发现的。60年代以来,又逐渐开展了用地震学方法侦察地下核爆炸问题的研究。近十几年,由于国际上地震预报研究工作的不断发展,加之最近几年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希腊等国连续发生了一些破坏性地震,在  相似文献   

11.
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A.Mohorovicic,1910)在研究1909年巴尔干半岛的克罗埃西亚地震时,发现在欧洲大陆下五十公里深处,地震波走时存在一明显的不连续突跳。后来证明在全球普遍存在一速度不连续界面,定义为地壳与地幔间的界面。为纪念  相似文献   

12.
国际地质合作计划(IGCP)第206项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部分资助的活动断裂对比项目。此项目由中国、美国发起。1984年6月4日—8日在日本神户举行了第一次工作会议。中国代表以我国的郯庐、山西—黄河、二台,鲜水河、红河等五条活断层为例向会议提出了对比研究样本。第二次工作会议于1985年11月5日—7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会议有中国、美国、日本、英国、新西兰,土耳其、印度、尼泊尔、秘鲁等九个国家的代表。我国国家地震局及其下属的北京地质研究所、兰州地质研究所和山东、新疆、内蒙、山西、宁夏、陕西、江苏、安徽、云南、四川等省、自治区地震局的代表参加了会议。马杏垣、徐煜坚、邓起东等地震、地质界的专家和工作者应邀列席了会议。与会代表共40多人。  相似文献   

13.
美国《地震情报通报》1980年第12卷3期登载一篇介绍《安德里雅·莫霍洛维奇》的署名文章,摘译如下:安德里雅·莫霍洛维奇生前是南斯拉夫萨格勒布气象台台长和萨格勒布大学教授。莫霍洛维奇研究地震资料发现,在地球内部约50公里的深处地震波随深度而增加。他识  相似文献   

14.
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今年8月8日—13日在兰州召开了全国Ⅱ类基准地震台站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全国Ⅱ类基准地震台站的代表,和今年4月未参加武汉会议的部分全国Ⅰ类基准地震台站的代表,以及黑龙江、甘肃、云南、四川、山东、新疆、内蒙等省(区)地震局的台管部门代表,还有特邀代表共八十八人。国家地震局顾问袁维丹,甘肃省地震局党组书记尹之席,局长郭增建,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汪伟林等同志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由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梁中庸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震学会第七届二次常务理事会会议,于2007年2月13日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张国民、陈颙、石耀霖、吴忠良、张晓东、郝记川、刘玉辰、赵和平、修济刚、高孟潭、阴朝民、马胜利、李小军、唐荣余等常务理事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张国民理事长主持。会议主要讨论了关于聘任中国地震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副秘书长和分支机构负责人(专委员会主任)、推荐2007年度两院院士候选人、推荐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候选人等工作。通过讨论,会议做出如下决定:一、会议决定聘请张宏卫、李克、卢寿德、牛之俊、何振德、黄建发同志任中国地震学会第七届…  相似文献   

16.
《国际地震动态》2008,(2):18-18
中国地震学会第七届第三次常务理事会会议,于2008年1月25日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张国民、石耀霖、张晓东、郝记川、陈晓非、高孟潭、马胜利、李小军、刘启元、唐荣余等常务理事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张国民理事长主持。会议听取了中国地震学会2007年工作汇报;审议了中  相似文献   

17.
确定地震震源位置和发震时刻的误差,在已知走时曲线的情况下,一方面取决于波到达时刻的观测误差,另一方面,台站的地理分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外一些地震学家采用某些方法对台站分布的测震误差和最优布局进行了计算。其工作简述如下: 日本的佐藤泰夫和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大学的D.Skoko等人,从1965年来,首先采用直达波的走时方程,对5个台站组成的台网测定地震的经纬度,深度,发震时刻和波速的误差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际上与地学有关的国际会议相当多 ,内容涉及地质、环境、灾害、地球物理、勘探等各个方面。近几年中国地震局组团参加的国际会议主要有 :西太平洋地球物理学会、国际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 ( IUGG)、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 ( IASPEI)等举办的学术会议。本文着重介绍近期与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学研究有关的一些主要国际会议的召开情况。1 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由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主办 ,旨在召集来自西太平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地球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 ,促进该地区的地球科学研究 ,同时 ,亦欢迎世…  相似文献   

19.
Serguei  Yu.  Balassanian  许忠淮 《地震学报》2005,27(6):691-695
提供4次钻地炸弹爆炸前、 后各一年内在离爆点分别为500 km和1 000 km范围内发生的Mge;5地震的活动情况. 4次爆炸分别为1999年南斯拉夫科索沃的爆炸、 1991年伊拉克巴格达的爆炸、 2001年阿富汗托拉波拉的爆炸和2003年伊拉克基尔库克的爆炸. 地震活动资料表明钻地炸弹爆炸可能触发了一些远处的地震. 在地震活动区应该禁止进行钻地炸弹爆炸.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震学会第六届一次常务理事会会议 ,于 2 0 0 2年 1 0月 1 1日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陈、张国民、陈运泰、吴忠良、郝记川、石耀霖、陈晓非、唐荣余、赵和平、杜振民、修济刚、庄灿涛等常务理事出席了会议。会议由陈理事长主持。会议讨论制定了本届常务理事会的重点工作 ,并就聘任本届理事会副秘书长及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增补中国地震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等事宜进行了讨论。会议在征求全体常务理事的意见后 ,做出如下决定。1 )本届常务理事会今后工作的重点 :①促进地震科技事业和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②以经济建设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