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星漫三国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而天历测星畴人,则飘落各方,为所栖身之国提供推行天文律历之术。蜀国使用后汉四分历:魏国早期也使用此历,后改用景初历:吴国使用乾象历(上次聊六介绍的刘洪那部优秀的历法《乾象历》,在东汉末期的时代并没有被采用,竟被冷遇了四十多年后才在三国时期的东吴得以颁行)。  相似文献   

2.
在前文《天历初识·聊四》中粗浅地言及了星纪与太岁躔步的十二辰次之运、行历示时对应的天干、地支等话题。在我国天文历法古籍中,星象之运和所对应的天干、地支又与五音十二律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古代历法中推求合朔和朔日夜半时的太阳位置算法。这些历法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按日月为平运动,考虑了月亮的不均匀运动和考虑了日、月的不均匀运动来计算太阳位置。合朔等时刻的太阳位置在《皇极历》之前推求的一直是赤道位置,自此部历法开始推求的是黄道位置,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古代历法日月运动不均匀的改正主要是考虑了由椭圆运动引起的中心差。在探讨太阳运动的不均匀改正时,主要讨论了《皇极历》、《大衍历》和《会元历》,宋代的《会元历》不论在总体上或细节上都大大超过了《皇极历》和《大衍历》。  相似文献   

4.
在本文上篇,将简说那位撰写廿四史中第一部史书《史记》的史官、天文学家司马迁,还有那部史书以外的、有系统简述天文历法的典籍《淮南子》及作者刘安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乾象历》从吴大帝黄武二年开始行用至吴亡。是三国魏晋时代的重要历法之一,现分为:(一)《乾象历》之产生、(二)古历治历的要求、(三)《乾象历》的数据、(四)《乾象历》的创新(甲)月行迟、疾(乙)月行三道、(丙)日、月食的界限、(丁)定朔(五)《乾象历》的五星法,(六)其他等六个方面以近代天文学的原理来阐明评述该历法。  相似文献   

6.
根据明末邢云路所撰《戊申立春考证》,通过历法推步结果与实测数据的比验,详细考察了邢氏确定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立春节气时刻的推演过程.分析了邢氏观测误差约2°的原因.完整给出依《授时历》和《大统历》推步该年的气朔结果,两者仅立春异日.且邢氏实测所得立春时刻=14.912333 d和年长=365.2421 90 d与《授时历》的符合率远优于《大统历》.古代的节气测算方法并不精确,为褒《授时历》贬《大统历》,邢氏有隐匿数据和修改数据之嫌,但实测年长史上最佳亦不排除巧合.给出邢氏为使历法推步结果与实测密合可能所做的数据调整方案,包括历数及观测数据的修改.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历法,《尚书尧典》中云:"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它是指用日、月、星等天文现象来描述、认识时间。在古代天文学中,中国传统天文主要做的就是历法,历经朝代更迭,共制定了102部历法。清朝最后颁行的历法名为《时宪历》,从字义上看就是以时为法,可见历法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  相似文献   

8.
(接上期) 下篇·太岁年躔 一.由《太嗥据太岁》的故事说起——这是一个天历外史的传说故事  相似文献   

9.
十月太阳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太阳历,首先是彝族中进行实施地口头调查获得,继而在哈尼族、僳僳族中均有发现。随后有人认为口头调查不可靠,从未见有彝文和汉文记载,进而提出彝族自古使用的就是十二月,所谓十月历是有经编出来编人的,但近年来多方发掘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有关十月的历的彝文典籍,发现了《天文历法史》、等。  相似文献   

10.
二十四节气的确立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古代的独特创造,是我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西周和春秋时期,通过圭表测影,已能确定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的时刻。战国时期,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4个节气。在西汉初年的典籍《淮南子·天文训》中,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备。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了《太初历》,历史上首次把二十四节气完整地订入了历法,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沈括预定十二气历时是先进的历法。但他无法预知未来社会发展的详情,其历法不适宜作现代民用历,早在本世纪一十年代和二十年代就有过讨论,文中引用两条史料和一段回忆说明。今天重提这种历法不适宜作民用历,其窒碍难行之处主要在于:各月日数、各季日数均不能固定,从而不能满足统计等各方面的社会需要。 附带指出,太平天国的革命政权应该肯定,但所制定的天历不能称为十二气历;回归年长度的用数误差大得惊人。因此天历则应否定。  相似文献   

12.
元代郭守敬等1280年编制的《授时历》是中国本土科学家研制的最后一部历法,具有极高的精度。采用其仍可预报2012年5月21日发生的日食,其预报北京地区的见食情况时食甚时刻误差4 min,食分误差为0.04。给出了《授时历》推步的1990~2050年北京的见食情况及精度,其中食甚时刻的标准偏差为103.04 min,食分的标准偏差则不低于0.33。通过考察1280~2050年间186个日食计算结果,可得出《授时历》自行用以来推步日食的误差,考虑到存在错报(不可见)和漏报因素的影响,其食甚时刻和食分的标准偏差分别不低于50.65 min和0.19;同时指出,随着行用时间的延长其推时误差也逐步放大。  相似文献   

13.
傣族历法是自成体系的阴阳合历, 其中的干支纪日纪年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并与汉族历法有渊源关系, 既保留有古汉语的读音, 又继承着称为“母子”的习惯。对其由来, 以往的一些讨论并未得到圆满的解释, 本文从迁徙史的角度提出, 傣族历法中的干支等内容, 是其先民从中原迁徙而带入今云南傣族地区。  相似文献   

14.
不知何方“空穴”,曾有一股“来风”,说是联合国已决定将于世纪之交改历:废除现行公历———格里历,采用新历法。事实上,当前在全球范围普遍改历的条件远未成熟。格里历作为太阳历的一种,不失为一种科学的历法,还将为人们应用相当时期。格里历的一大缺点是月份、星期和日?..  相似文献   

15.
傣族历法是自成体系的阴阳合历,其中的干支纪日纪年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与汉族历法有渊源关系,既保留有古汉语的读音,又继承着称为“母子”的习惯,对其由来,以往的一些讨论并未得到圆满的解释,本文从迁徙的角度提出,傣族历法中的干支等内容,是其先民从中原迁徙而带入今云南傣族地区。  相似文献   

16.
李勇 《天文学报》2012,53(1):62-71
考察明末邢云路所撰《古今律历考》中述及的日躔推步实例与先期恢复的《授时历》和《大统历》方法进行推步比对.采用邢云路改进的《授时历》法推步万历己亥岁(1599年)日躔交宫时间,结果与邢氏的标准偏差为5.93刻(=85.39 min),同时交宫夜半黄道宿度的偏差0.06古度(=0.059°);其中若扣除戌宫可能因数据错误产生的较大误差,则标准偏差将降为1.38刻(=19.87 min)和0.01古度(=0.0099°).其次,采用《大统历》计算该年日躔交宫,与邢云路计算的标准偏差为1.09刻(=15.70 min),交宫夜半黄道宿度的标准误差为0.05古度(=0.049°).据此可认为:基本恢复了邢氏的日躔推步方法;邢云路并未对《授时历》的日躔推步方法作本质上的改进,只是修改了其中的年长、周天分及宫界度.研究表明,邢氏所得《大统历》推交宫的结果与《授时历》偏差过大,原因在于其修改了《授时历》的参数,邢氏有厚《授时》薄《大统》之嫌.  相似文献   

17.
聊二小序:中国天文历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无论是在斑驳散落的甲骨残片上,还是在弥足珍贵的蚌骨竹简里,抑或是断壁残垣的废墟古迹中,远古时代的中国天文历法,穿越几千年的历史时空,向我们揭示它的博大与神奇……  相似文献   

18.
上次聊了五帝及三代时期的天文历法,通过那些甲骨残片记载的古老天文与蚌骨砌摆的龙虎星斗,领略了“人人皆知天文”的时代。 此篇则是利用我们心灵中的“望远镜”,透过云雾弥漫的时空,将镜头锁定在秦汉之交动荡时代的史景烟尘,管窥战国末年经秦至汉初之天文历法发展变化的几个荧屏画面,在沧桑巨变时遗留在断简残绢及漏帛损瓦中的片言只语中,阅读华夏的古雅文明……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天文历法的置闰方法判断《黄帝内经》历法是一部阳历,因此寻找早期历法中出现的阳历,发现《吕氏春秋》中的月令体系是阳历。比较其他学者对《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的分析,认为内经的成书年代应在秦汉之际。在此过程中,发现《吕氏春秋》十二纪的天象并不是该书成书的年代,推断是由于历史上月令的持续应用,现在看到的月令中的天象实际上是以东汉时期的天象记录为基准,上至公元前620年,下至公元900年的长时间观测记录的整合。  相似文献   

20.
历书是历法的民用本.考察了明嘉靖六年(1527年)<大统历>历书,根据历书所颁朔日和节气时刻,以及先期恢复的<授时历>和<大统历>推步术,并利用现代天文历算结果,可考校得出:(1)历书所载朔日和节气日期、时刻确由<大统历>推得;(2)<大统历>与<授时历>推步结果存在差异,推朔平均差33.35 min或34.93 min,推气平均差86.40 min,且两者均有差1日现象;(3)<大统历>与现代推算合朔时刻的平均误差为24.50 min或44.03 min,与现代推算节气时刻的差平均为1.25 d,若扣除太阳中心差则节气推步的误差将减少到86.40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