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已成为冠脉病变诊断及筛查的重要无创性检查,但心律不齐、心动过速、钙化支架伪影仍影响其冠脉成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过高。本文总结了后64排CT如双源CT、Brilliance ICT、宝石CT、320排CT在上述检查中取得的进展和仍然存在的不足,表明后64排CT的辐射剂量均有所减低,双源CT、Brilliance ICT随着时间分辨率的提高基本上解决了心动过速的问题,320排CT根本上解决了心律不齐的问题,并对后64排螺旋CT冠脉检查的发展前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总结ECG门控自动毫安调制技术在MS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探讨心脏CT低剂量技术的初步经验和方法。方法:患者60例,其中30例随机使用固定毫安扫描,另30例使用ECG门控自动毫安调制技术扫描。以64排螺旋CT行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前进行心率控制措施,使用后门控数据采集、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以MIP图像评价冠状动脉管腔;以VR图像5级记分法评价图像质量。结果:60例患者均成功获得冠状动脉影像。自动毫安组较固定毫安组平均剂量降低10.46%,而图像质量两组一致,无统计学差异。ECG门控自动毫安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能有效降低患者平均辐射剂量。结论:ECG门控自动毫安技术能有效降低患者射线剂量,只要准备措施有效及方法得当,就能够用低剂量完成64排MSCT冠状动脉检查,并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随着64排以上多层螺旋CT(MSCT)和双源CT(DSCT)的飞速发展,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以其无创、便捷、低风险和低费用等优越性,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应用。但较复杂的心脏血管成像,往往伴随着较高的辐射剂量,因此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患恶性肿瘤的几率。近年来,CTCA辐射量的问题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对如何低剂量CTCA做了大量的研究,而管电流与管电压的调节在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当前管电流与管电压参数优化应用的总体状况,并认为在保证CTCA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对于体重指数正常、心率稳定、冠状动脉钙化总评分在100AU以下的患者,采用降低管电压扫描可明显减少辐射剂量,若再联合应用ECG调制电流曝光技术,将进一步减少辐射剂量。但对于肥胖体重、心律不齐及钙化较多者则不适用低剂量CTCA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冠状动脉CT成像(CCTA)中,以100 kV扫描为参照,评估70 kV扫描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和量化的一致性。方法:选取70名临床怀疑或已知冠心病且适合行CCTA检查的患者,使用256排宽探测器CT,分别用70 kV和100kV管电压进行单心动周期CCTA检查。比较两组扫描的有效辐射剂量(ED)及图像信噪比(SNR)。对冠状动脉的9个节段进行狭窄程度分析。将狭窄程度分为正常(0%)、轻度(1%~49%)、中度(50%~69%)和重度(70%~100%)四个等级。记录狭窄程度一致的冠状动脉节段数目。使用Bland-Altman分析比较冠脉狭窄程度的一致性。结果:70 kV扫描的有效辐射剂量显著低于100 kV扫描的,分别为(0.26±0.08)mSv和(1.07±0.05)mSv (P<0.01),信噪比显著低于100 kV扫描,分别为16.53±5.87和18.19±6.07(P<0.05)。在630个冠状动脉节段中,608个(96.5%)分级一致。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两组扫描方法评估狭窄程度差异性的95%可信区间约在15%~30%之间。结论:70kV冠状动脉CTA成像可以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对冠脉狭窄程度的分级与常规100kV扫描基本一致。但是对冠状动脉的精确量化测量与常规扫描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对65例胸痛患者行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所有患者原始数据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分别进行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诊断。其中22例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与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CTA结果相对照。结果:所有行64排螺旋CT检查的患者均可清晰显示双侧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以及胸主动脉。显示肺动脉栓塞21例、冠状动脉狭窄30例、主动脉夹层8例、主动脉瘤2例、气胸1例、3例未见明显异常。结论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扫描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一种无创、准确、快速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Ulrich造影剂注射器在64排螺旋CT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Ulrich造影剂注射器的应用,改变了以往注射器抽吸与推注药液的概念,它以方便简捷的操作,准确合理的造影剂剂量,充分的配合发挥了64排螺旋CT高速、高效安全的检查过程。方法美国GELightspeedVCT64排螺旋CT机,德国UlrichMissouri(XD2001)造影剂注射器,对2005年10月至2006年2月间的577例受检者选择外周静脉注射一定剂量造影剂及生理盐水进行CT增强扫描。结果在预设注射剂量及速度进行增强扫描时,574例(99.48%)得到顺利检查及优质图像,3例(0.52%)检查过程中受其它因素影响造成检查暂停,经过临时处理后顺利完成检查。结论使用Ulrich造影剂注射器,操作方便,注射速度准确,造影剂用量少,减小了造影剂注射的风险,提高了影像质量,是64排螺旋CT的极佳搭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副鼻窦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2005年9月至2007年2月对连续188例门急诊颜面部外伤后疑似副鼻窦骨折患者进行了64排螺旋CT检查,采用多层面重建(MPR);最大灰度重建(MIP)和容积显示(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并结合原始横轴位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MDCT共显示副鼻窦骨折患者共69例,可以准确评估各副鼻窦骨折的部位、类型、程度及并发症等,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结论:64排螺旋CT联合应用多种重建技术对副鼻窦骨折的评价是可靠和准确的,颜面部外伤患者疑似副鼻窦骨折时应作为必要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为临床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扇区扫描联合三段团注技术在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0例临床表现急性胸痛并行64排螺旋CT胸痛三联CTA检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扫描心率范围50~75次/min,身体质量指数范围18~28。A组为实验组,采用单扇区采集重建技术,管电压100 k V,对比剂三段式团注,用量60~70 m L。B组为对照组,采用多扇区采集重建技术,管电压120 k V,对比剂两段式团注,用量90~100 m L。比较两组上腔静脉、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动脉及肺静脉的CT值和CNR(对比信噪比),同时比较两组肺动脉、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差别。结果:两组病例经t检验显示上腔静脉、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动脉及实验组内肺动脉、肺静脉CT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图像质量、噪声、CNR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辐射剂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辐射剂量降低40.19%。结论:单扇区扫描联合三段团注技术使对比剂用量和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图像质量改善,具有较大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稳定性骨盆骨折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7月~2012年8月连续44例经64排螺旋CT检查确诊为稳定性骨盆骨折的门急诊患者影像数据,并重新采用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等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了回复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为Tile A型,其中16例A1型和28例A2型,MDCT 3D可以准确评估骨盆骨折的部位、类型、程度及并发症等,符合临床诊断要求。结论:64排螺旋CT联合应用多种重建技术对稳定性骨盆骨折的评价是可靠和准确的,尤其对并发症的评估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能够为临床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更准确可靠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100kV管电压条件下应用碘克沙醇低碘浓度(270mgI/mL)对比剂,结合大螺距前瞻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FLASH spiral)模式和正弦波迭代重建技术(SAFIRE)行冠状动脉CT成像(CCTA)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接受CCTA检查且心率≤70次/min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采用FLASH spiral扫描模式,扫描管电压100kV,碘对比剂浓度为270mgI/mL,应用迭代重建技术(SAFIRE),重建卷积核I26f;B组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模式,扫描管电压为120kV,碘对比剂浓度为370mgI/mL,采用滤波反投影重建(FBP),重建卷积核B26f,比较两组患者CCTA图像质量与有效射线剂量的差异性。结果:①两组患者年龄、心率和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图像质量: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比较,A、B两组在左冠状动脉主干的SD和SNR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辐射剂量:A组平均有效射线剂量为(0.94±0.05)mSv,B组(4.31±1.21)mSv,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效剂量较B组大幅减低,降幅约达78.2%。结论:100kV管电压条件下应用碘克沙醇低碘浓度(270mgI/mL)对比剂,结合FLASH扫描模式和SAFIRE行CCTA检查,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与一般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相比,有效剂量降低约78.2%。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低体重指数患者中使用80kVp管电压的前瞻性心脏冠脉CTA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对84例临床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应用80kVp管电压的前瞻性心脏冠脉CTA检查。按BMI分为80kVp(BMI≤22kg/m2)和100kVp(2265次/分)。分析直径≥1.5mm的冠脉节段的图像质量(1~4分),比较各组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心率的一致性较好(P>0.05)。80kVp、100kVp组的ED分别为(0.56±0.21)mSv、(1.43±0.58)mSv。两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ED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80kVp、100kVp组的合格图像分别为92.2%、91.8%。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主动脉SNR及左、右冠主干CNR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80kVp的超低剂量前瞻性冠脉CTA可以应用于低体重指数患者,图像质量足以满足诊断需要,辐射剂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评价64层螺旋CT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冠脉成像技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拟行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80例(心率小于65次/min,心率波动范围小于5次/min),所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40例,开启ECG管电流调制技术,70%~80%期相满电流输出)及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40例,35%~80%期相满电流输出)CT冠脉造影,依据患者体质量指数选择管电流(400~800 mA),管电压120 kV。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低剂量回顾门控组与常规回顾门控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4.78,P=0.23)。低剂量回顾门控组CTCA辐射剂量平均(13.76±2.38)mSv,常规回顾门控组CTCA辐射剂量平均(20.06±3.35)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9,P=0.00),使用低剂量回顾门控降低了31.4%的辐射剂量。结论:低心率患者行回顾门控CTCA通过修改ECG管电流调制技术参数得到的图像质量与常规回顾门控CTCA无差别,而辐射剂量显著减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2008年12月至2011年3月期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2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验组)和75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评估双侧颈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斑块类型以及狭窄程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大多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实验组患者各段血管斑块类型以软斑为主,对照组患者硬斑数量明显高于软斑和混合斑;实验组患者颈动脉狭窄发生率(77.3%)明显高于对照组(3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左颈内动脉狭窄最多见,共35例,其次分别为右颈内动脉、左颈总动脉和右颈总动脉,分别为31例、19例和14例。结论:64排螺旋CT不但能判定动脉内斑块数量和性质,而且可以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及闭塞情况,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6月至9月62例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二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经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选择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50%的血管100个节段共100个斑块,通过在轴位、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三维最大密度投影3D-MIP、容积再现5种图像上鉴别不同类型斑块,并测量斑块的CT值。结果:100个粥样斑块以Schroeder的两种评估斑块CT值方法作标准,两种标准的3种斑块分型例数高度一致,同一性10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中非钙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而稳定型心绞痛组钙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两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64层螺旋CT可依据斑块的CT值不同判断斑块的性质,可以早期检测不稳定斑块,非钙化斑块与冠心病危险性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灵敏度,探讨CTA在检查冠状动脉狭窄病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采取随机计数表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确诊冠心病或疑似病例78例,进行CTA检查,并于检查前后一周内行DSA检查,将CTA及DSA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病变管腔的狭窄程度及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比较。结果:78例患者共580支血管,CTA发现440支冠状动脉狭窄;DSA发现446支冠状动脉狭窄。以DSA为标准,CTA检查诊断中度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度为94.96%。CTA在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四种具体的分布部位与DSA的检查分布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CTA检查的钙化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的符合度为88.20%,非钙化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的符合度为90.31%。结论: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可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及狭窄情况、动脉壁的斑块和钙化等优势,是一种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理想的无创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置换前320排容积CT心脏冠状动脉增强扫描的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患者术前320排容积CT冠状动脉增强扫描,分析其伴发冠心病的原因及其冠状动脉发生狭窄的部位及程度,初步评价320排容积CT扫描冠状动脉血管增强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优势。结果:385支冠状动脉中显示,364支未...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临床拟诊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30例,分别行MSCTA检查,动脉期扫描延迟时间采用手动触发扫描,动脉期扫描结束后立即进行静脉期扫描,对比剂60mL,注射速率4mL/s。将获得薄层数据传至AW4.4工作站,分别进行多平面重组、曲面重组、容积再现和最大密度投影。结果:30例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均经临床证实,其中20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MSCTA检查结果与DSA结果一致;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4例,合并动脉夹层2例,肠系膜下动脉栓塞6例,肠系膜上静脉8例,肠系膜下静脉2例。结论:MSCTA检查安全、快速、准确及价廉,是诊断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临床早诊断和早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