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辐射剂量扫描方法在心脏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中的效果。方法:将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间心内科按照拟定排除标准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50例,其中第1组作为对照组,使用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第2组为观察A组,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第3组为观察B组,使用基于BMI优化管电流回顾性心电门控。3组患者均120 k V管电压扫描。使用370 mg I/m L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普罗胺(碘海醇)。记录每组患者一般资料,测量原始轴位图像上各区的CT值,计算出各自强化的平均值,测量胸大肌的CT值,测算客观分析指标SNR、CNR和BN,并进行主观评价。对所获取的主客观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组客观分析指标SNR、CNR、BN及主观指标RCA、LM、LAD、LCX为:对照组SNR(15.45±3.78),CNR(13.27±3.49),BR(30.44±5.53);RCA(3.62±0.54),LM(3.84±0.39),LAD(3.72±0.42);LCX(3.49±0.48),均值(3.63±0.42);观察A组SNR(15.08±3.05),CNR(13.03±2.91),BR(30.93±4.52);RCA(3.61±0.52),LM(3.82±0.42),LAD(3.68±0.49);LCX(3.52±0.51),均值(3.62±0.44);观察B组SNR(14.43±2.71),CNR(12.38±2.54),BR(32.06±3.61);RCA(3.60±0.51),LM(3.79±0.41),LAD(3.64±0.47);LCX(3.48±0.49),均值(3.59±0.43)。观察A组和观察B组以及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不显著(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的辐射剂量指标CTDI相似文献   

2.
颅底脑膜瘤双期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双期注药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底脑膜瘤及其周围组织的显示能力,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我院诊治的资料完整的脑膜瘤病人13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和双期注药、一次延迟CT血管造影检查。图像送至SUN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Rendering,VR)、表面遮蔽法(ShadedSurfaceDisplay,SSD)后处理观察。结果:13例均为前、中颅凹单发脑膜瘤,重建图像显示瘤体充分强化,willis环血管充盈满意,颅骨、血管、肿瘤三者立体关系显示清楚,主要的征象包括:颈内动脉、大脑前或中动脉被肿瘤包绕,颅骨受侵犯,肿瘤周围组织移位等。结论:双期注药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充分显示颅底脑膜瘤的影像特征,使颅底血管充分强化,重建后可清楚显示肿瘤、血管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有助于脑膜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案的制订,评估手术风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结合超声心动评价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多排探测器螺旋CT(multi-detect row computed tomography MDCT)冠状动脉造影结合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材料方法 收集2002年-2003年间54例临床怀疑或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进行MDCT(美国GE公司四排探测器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及超声心动(美国惠普公司5500超声)检查,其中30例患者在CT和超声检查前后2周范围内进行了选择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selected coronary angiography SCA),并以此为金标准,对MDCTA结合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的价值进行评估。 结果 54例患者中,42例患者显示56支冠状动脉病变;超声心动发现左室舒张功能障碍24例。30例SCA显示25例患者38支冠状动脉病变(左冠32支,右冠6支)。MDCT冠脉造影结合超声心动法与SCA法检查结果一致性为:92.86%,X2检验:X2=0.5;0.5>P>0.25,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MDCT冠脉造影扫描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狭窄性冠心病的初步筛选手段,结合超声心动图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使用320排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窄窗采集技术,在降低辐射剂量方面的应用。方法:研究组50例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分别测量两组间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数据比较,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心率、体重和体重指数以及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放射剂量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前瞻性心电门控组辐射剂量(8.80±2.78)mSv显著低于回顾心电门控组(25.82±8.84)mSv。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窄窗采集技术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常规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及对比剂用量方案,探讨在双源CT Flash扫描模式下,低k V、低对比剂用量、手动触发扫描方案在低体重、低心率患者行冠脉CTA检查的可行性。方法:48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24例,体重<65kg,45次/min≤心率≤65次/min,对比剂流速和用量分别为5.0 mL/s和20 mL (350 mg I/m L),行Flash扫描,管电压采用70 kV;B组:24例,体重<65 kg,48次/min≤心率≤65次/min,对比剂流速和剂量分别为5.0 mL/s和50 mL (350 mg I/m L),行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管电压采用100k V。对原始数据进行SAFIRE迭代重建。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心率、体重、BMI、CTDIVOL、DLP和ED,测量并比较两组图像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冠脉三大支近段管腔内的CT值、噪声、信噪比及主动脉根部的对比噪声比。两组冠脉图像质量采用4级评分法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率、体重、BMI及两组图像主动脉根部、左主干、冠脉三大支近段的CT值、噪声、信噪比、主动脉根部对比噪声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CTDIVOL、DLP和ED方面两组图像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冠脉图像质量等级无显著性差异,冠脉可评价节段率均>96%。结论:双源CT在低体重、低心率患者应用70 kV超低管电压和低对比剂用量的方案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可以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质量,较常规方案的放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显著减低。  相似文献   

6.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低剂量成像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优化扫描模式,降低冠状动脉成像辐射剂量.方法:60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人.钙化积分分别应用430 mA和80 mA管电流扫描;延迟时间测定使用团注测定和智能跟踪:冠状动脉成像包括心电门控非管电流调节和管电流调节模式,分别计算所有组平均ED和图像SNR.结果:钙化积分平均ED从2.35±0.42降至0.42±0.03;延迟时间平均功从1.39±0.14降至0.13±0.04;两组冠状动脉成像平均ED从28.22±4.90降至21.14±1.54.两组钙化积分平均SNR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冠状动脉成像模式平均SNR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应用80 mA扫描钙化积分、智能跟踪测试延迟时间和心电门控调节管电流模式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并获得诊断需要的图像.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多排螺旋CT冠脉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及灵敏度,探讨CTA用于冠状动脉狭窄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经我院门诊确诊或疑似冠心病的患者39例,进行CTA检查,并于检查前后两周内行DSA检查,将CTA及DSA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病变管腔的狭窄程度及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比较。结果:39例患者共290支血管,CTA发现220支冠状动脉狭窄;DSA发现223支冠状动脉狭窄。以DSA为标准,CTA检查诊断中度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2.44%、96.15%、97.35%、93.46%、94.96%。结论: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可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管壁增厚及狭窄情况、动脉壁的斑块和钙化等优势,是一种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理想的无创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五个辐射剂量测量点位(CTDI100)值之间的差异和相关性统计学关系,以及该机器的辐射稳定性。方法:通过辐射剂量计和辐射剂量模体对螺旋CT五个测量点位进行12次重复测定,对各个点位的测量结果计算其相对偏差,然后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方法分析各点位测量结果之间的显著性。结果:5个点位重复测量的相对标准差分别为0.33%(中心点)、0.73%(3点位)、0.32%(6点位)、1.00%(9点位)和0.32%(12点位);3点位和9点位的平均值接近,单因素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12点位和6点位的平均值与3点位平均值的相对偏差在0.5%以下。结论:测试螺旋CT辐射稳定性良好,测试机型3点位和9点位在CTDI100上测量等效。在非验收测试和状态测试场合CTDIP可以进行简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球管大小焦点的选择对多排螺旋CT后颅凹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材料和方法:采用Light Speed VCT(美国GE公司,探测器64×0.625mm,焦点大小0.6mm×0.7mm和0.9mm×0.9mm)多排螺旋CT,在保证其他扫描参数一致基础上,分别使用球管大、小焦点对20例志愿者后颅凹相同层面进行轴位扫描,所得图像调成相同窗宽、窗位后使用Kodak 8700干式激光打印机打印输出。由两位5年以上工作经验放射科医师分别对后颅凹层面的图像质量评价打分。阅片结果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组间Kappa检验及组内x2检验。结果:两位医师对于后颅凹层面的图像质量评价结果具有一致性(Kappa值=0.57),使用小焦点扫描颅底图像质量优于大焦点扫描(P<0.05)。结论:多排螺旋CT使用小焦点扫描可以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多排螺旋CT直接法下腔静脉成像测量径线,与间接法下腔静脉成像测量径线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3~65岁,中位年龄44岁)直接法下腔静脉成像的患者图像,收集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20~66岁,中位年龄43岁)腹部增强检查患者静脉期图像。通过GE adw4.6后处理工作站对原始图像行MIP、MPR重建,分别测量下腔静脉右心房入口、第一肝门、肾盂、左右髂总静脉分叉上方平面的长径、短径,并测量左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上方1cm处下腔静脉CT值。结果:下腔静脉右心房入口、第一肝门、肾盂、髂总静脉分叉上方平面的长径及短径,直接法成像分别为(3.02±0.44,2.06±0.32)、(2.29±0.49,1.39±0.52)、(2.46±0.44,1.73±0.45)、(2.30±0.38,1.66±0.46);间接法成像分别为(2.88±0.43,1.95±0.31)、(2.37±0.59,1.17±0.37)、(2.28±0.32,1.63±0.31)、(2.25±0.21,1.47±0.34),两者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直接法左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上方1 cm处CT值为313.43±50.90HU远高于间接法的95.50±22.17HU。结论:多层螺旋CT直接法下腔静脉成像与间接法下腔静脉成像,下腔静脉的不同层面径线测量无明显差异,直接法成像管腔内造影剂浓度高于间接法,显示下腔静脉更好,测量结果为正确评估下腔静脉疾患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28层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0例,心率控制在80次/min以下,且心律齐的受检者。随机等分为2组,组1为低剂量组(100kV),组2为常规剂量组(120kV),分别统计两组机器自动得到的平均容积CT剂量权重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出相应的有效辐射剂量(ED)。获得的图像通过双盲法由两位副高放射诊断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按10段评分法进行评分,并记录评分结果;对两组CTDIvol值、ED值和图像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组1和组2的CTDIvol值分别为11.35mGy±1.2mGy和22.82mGy±2.3mGy,ED值分别为2.62mSv±1.4mSv和5.27mSv±2.0mSv;两组的CTDIvol值及ED值的比值分别为49.7%和49.7%,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图像质量均符合临床诊断要求,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8层螺旋CT低剂量(100kV)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既能有效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同时又能保证图像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80kV-CT冠脉造影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明确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拟行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61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管电压设置为80kV,管电流300~450mA;B组管电压设置为120kV,管电流200~350mA。比较A和B两组的主观图像质量、客观图像质量(CT值、噪声值、SNR、CNR)及辐射剂量。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平均得分3.36±0.68,B组平均得分4.58±0.67,A组与B组(t=-25.859,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可评估率为97.32%,B组可评估率为99.02%,A组与B组(χ2=3.276,P=0.0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动脉根部CT值,A组为(573.11±150.42)HU,B组为(428.41±95.32)HU,A组与B组(t=4.434,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主动脉根部噪声值,A组为(43.32±12.25)HU,B组为(28.79±7.61)HU,A组与B组(t=5.488,P=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主动脉根部SNR,A组为13.99±4.80,B组为14.78±3.50,A组与B组(t=-0.725,P=0.4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动脉根部CNR,A组为16.25±5.18,B组为18.82±4.65,A组与B组(t=-2.031,P=0.0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ED为(0.95±0.09)mSv,B组ED为(2.07±0.21)mSv,A组与B组(t=-28.052,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适当提高管电流的80kV-CTCA可以大幅减低辐射剂量,而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比较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评价64层螺旋CT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冠脉成像技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拟行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80例(心率小于65次/min,心率波动范围小于5次/min),所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40例,开启ECG管电流调制技术,70%~80%期相满电流输出)及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40例,35%~80%期相满电流输出)CT冠脉造影,依据患者体质量指数选择管电流(400~800mA),管电压120kV。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低剂量回顾门控组与常规回顾门控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4.78,P=0.23)。低剂量回顾门控组CTCA辐射剂量平均(13.76±2.38)mSv,常规回顾门控组CTCA辐射剂量平均(20.06±3.35)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9,P=0.00),使用低剂量回顾门控降低了31.4%的辐射剂量。结论:低心率患者行回顾门控CTCA通过修改ECG管电流调制技术参数得到的图像质量与常规回顾门控CTCA无差别,而辐射剂量显著减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低体重指数患者中使用80kVp管电压的前瞻性心脏冠脉CTA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对84例临床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应用80kVp管电压的前瞻性心脏冠脉CTA检查。按BMI分为80kVp(BMI≤22kg/m2)和100kVp(2265次/分)。分析直径≥1.5mm的冠脉节段的图像质量(1~4分),比较各组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心率的一致性较好(P>0.05)。80kVp、100kVp组的ED分别为(0.56±0.21)mSv、(1.43±0.58)mSv。两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ED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80kVp、100kVp组的合格图像分别为92.2%、91.8%。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主动脉SNR及左、右冠主干CNR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80kVp的超低剂量前瞻性冠脉CTA可以应用于低体重指数患者,图像质量足以满足诊断需要,辐射剂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脉CTA对冠脉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70例患者行DSCTA检查,其中158例在两周内行CAG检查,41例判定为冠脉临界病变行IVUS检查,配对比较DSCTA和IVUS两种检查方法所得冠脉狭窄的结果有无差异。以IVUS测量结果为标准,比较DSCTA诊断冠脉临界病变的价值。结果:入组33例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65.8岁,涉及冠脉41个节段。比较DSCTA和IVUS测量冠脉狭窄指标MLA和PB的结果,两种检查方法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IVUS为金标准,MLA以4 mm2为临界值,得出DSCTA诊断冠脉MLA的敏感性为69.2%,特异性为92.9%,阳性预测值为81.8%,阴性预测值为86.7%。结论:DSCTA作为一种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方法,简便经济,能较准确地判断冠脉临界病变,减少不必要的CAG和IVUS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右侧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对左心室整体及局部功能的影响。方法:从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的患者中,选择右侧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大于75%并经冠脉造影证实的34人为病变组;选择无冠状动脉病变的22人为对照组。将心动周期间隔10%,分割成0%~90%10个相位,自动测量左室收缩末期容积(ESV)和舒张末期容积(EDV)及射血分数(EF),重建左室收缩末期及舒张末期短轴位,分别测量左室下壁、下间壁收缩末期厚度(ESWT)和舒张末期厚度(EDWT),分别计算、比较和分析左室下壁和下间壁的收缩期增厚率(SWT)。结果:病变组ESV较对照组增高,两组ESV均有统计学差异,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