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典型卵巢畸胎瘤的CT表现。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T检查呈不典型表现的卵巢畸胎瘤50例,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50例中,均发生于单侧卵巢,右侧27例、左侧23例。大小范围为1.1~12.8am。形状呈类圆形43例、分叶状5例、不规则形2例。囊性或以囊性为主45例、实性5例。根据肿瘤CT表现与病理特征分:囊肿型38例(偏低密度囊肿型12例,高密度囊肿型9例,厚壁囊肿型9例,薄壁囊肿型8例)、无壁全脂肪型3例、实性型5例和混合肿瘤型4例。结论:有些不典型畸胎瘤也具有一定的CT特点,熟悉其CT征象及病理基础有利于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研究硬化性肺泡细胞瘤(PSP)的MSCT表现与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PSP的MSCT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13例,年龄17~73岁。结果:MSCT表现:均位于肺组织外带内单发肿块,8例(53%)呈类圆或椭圆形,6例(40%)呈浅分叶状,边界清,1例(7%)边缘光整,边界欠清。空气新月征3例(20%)、晕征4例(25%)、贴边血管征3例(20%)、尾征1例(7%)。动态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10例,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延迟性强化5例。结论:PSP罕见,多发生于中年女性,MSCT有一定的特征,掌握CT特征,有助于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MSCT表现,探讨MS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了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5例,40岁以上8例,平均年龄5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12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腔软组织肿块,肿瘤最大直径3.0~21.0cm,平均11.0cm。肿瘤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5例。其中CT平扫密度均匀2例中,增强扫描1例均匀强化,另1例不均匀分隔状强化。CT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中均见囊变坏死区,其中钙化2例、出血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呈分隔状。病理结果提示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3例,恶性8例,远处转移3例。免疫组化表现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7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少;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其CT诊断准确性及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其中11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术前诊断有一定的难度。中年女性为主要发病群体。女性17例(17/18,占94.44%),43~70岁之间共15例(15/18,占83.33%)。发病部位集中于左下肺(9/18,占50.00%)。18例肺内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6例见斑点状钙化(6/18,33.33%),3例见浅分叶,1例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所有病例均无空洞,无胸膜凹陷和受侵,无血管切迹征。CT值为26~40Hu。11例增强CT中10例(10/11,占90.91%)病灶呈明显强化,有一定的延迟强化,CT值增加46~60Hu以上。结论:CT对于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准确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增强CT是必要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内硬纤维瘤(DT)的CT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内DT的CT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0例腹内DT中,位于腹腔6例,腹膜后4例。肿瘤最长径4.3~17.1 cm。4例DT形态不规则,6例呈椭圆形;5例边界清楚,5例边界不清或部分不清;3例可见完整或部分包膜。10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平扫3例密度均匀,7例密度不均匀,其中1例可见不规则出血灶,所有病灶内均未见坏死及钙化,肿瘤密度均低于髂腰肌密度;增强扫描10例动脉期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呈渐进性强化。病理:镜下梭形纤维母细胞呈束状、编织状排列,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罕见,呈浸润性生长,伴胶原纤维增生及粘液样变。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阳性率100%(10/10),CD34、S-100阴性率均为90%(9/10),CD117阴性率100%(10/10),SMA阴性率80%(8/10)。结论:腹内D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该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红髓型脾脏错构瘤 (SH) 的MS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红髓型SH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 所有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3例均为单发, 共13个病灶, 直径4.6~10.5 cm。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者9例, 境界不清, 呈稍低密度者4例, 境界清楚, 病灶内均无脂肪成分及钙化, 坏死和囊变少见。增强后平扫呈等密度的9例病灶呈不均匀性斑片状轻度强化, 平扫呈稍低密度的4例病灶呈不均匀性斑块状明显强化, 随时间延迟所有病灶均呈渐进性均匀强化。延迟期病灶密度接近或等于周围正常脾实质的密度, 其中误诊为脾脏血管瘤、恶性肿瘤各1例。结论:脾脏错构瘤不同于其他器官的错构瘤, 有其自身特点:病灶内常无脂肪成分及钙化灶, 当发现脾内单发等密度或稍低密度肿块, 增强后病灶呈弥漫性不规则, 不均匀性斑片状或斑块状强化, 且随时间延迟呈渐进性均匀强化等特征时, 应首先考虑脾脏错构瘤, 且多为红髓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正常十二指肠乳头及十二指肠乳头癌的CT表现,以期为十二指肠乳头癌提供更多影像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正常十二指肠乳头及经病理证实的12例十二指肠乳头癌的CT资料,所有检查者均行低张下多层螺旋CT扫描,比较分析其CT表现.结果:正常十二指肠乳头以类圆形居多(62.5%,25/40),主要位于十二指肠降段中下...  相似文献   

8.
脾脏肿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脾脏肿瘤的CT表面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搜集22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肿瘤的CT资料,包括脾血管瘤2例,脾淋巴这瘤1例,脾错构瘤1例,恶性淋巴脾侵润4例,脾转移瘤14例,均行平扫加强化,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对脾脏肿瘤检出率高,对病变大小,形态,密度及脾周围组织器官的显示较其它影像学检查更准确。结论 CT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其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缺血病变的MSCT表现及对其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资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DSA、手术、病理或临床最终确诊证实的55例肠缺血性病变患者行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资料,对病变的部位、范围、病变段肠管的强化程度、相关的肠道外征象以及CTA进行诊断分析。结果:55例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13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22例,缺血性结肠炎2例,肠扭转6例,粘连性肠梗阻5例,肠套叠4例及腹内疝3例。MSCT及CTA表现:肠腔扩张积液41例,肠系膜水肿33例(缆绳征5例、脂肪浑浊征27例,积气1例),肠系膜血管走行异常17例(漩涡征5例,位置异常10例)及血管充盈缺损或狭窄35例。结论:MSCT对肠缺血病变显示敏感性高,且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应作为常规和首选,同时密切结合临床,不仅对肠缺血病变能做出正确诊断,而且在查找病因、鉴别诊断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状结肠扭转(SV)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以提高SV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或肠镜复位证实的15例乙状结肠扭转MSCT表现,归纳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5例SV的MSCT征象有:15例均显示乙状结肠扩张,4例提示有肠管损害,包括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系膜间渗出和腹腔积液等;CT定位像显示倒“U”征14例,横断面图像显示“圆腹”征13例,“鸟嘴”征11例,MPR显示“交叉”征10例,“漩涡”征9例;CT增强及CTA显示肠壁强化减弱3例,肠系膜小血管闭塞1例,肠系膜动脉旋转2例。结论:乙状结肠扭转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尤其是肠管损害的判断对指导临床治疗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43例支气管内膜结核(EBTB)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3例经纤维支气管镜及手术病理确诊的EBTB患者的临床表现、CT资料及随访结果,总结其CT特点。结果:EBTB的CT特点为:(1)病变累及范围广,可多支支气管同时受侵犯,以上叶支气管多见;(2)支气管壁多呈不规则增厚,管腔有不同程度的狭窄,支气管走形僵直,少数管腔闭塞致肺不张发生;(3)多数支气管壁可见线条状钙化;(4)胸内多见结核并发灶;(5)肺门、纵隔及腋下淋巴结肿大及钙化。结论:多层螺旋CT能更清楚地观察支气管管壁、管腔受侵犯情况及肺内并发灶,为EBTB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提高其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巨囊型肝内胆管囊腺类肿瘤的MSCT特点,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胆管囊腺瘤及2例胆管囊腺癌的MSCT表现,包括病灶位置、囊液密度均匀度、有无分隔、壁结节、强化特征、邻近肝内囊性病灶、肝内胆管扩张情况及邻近肝实质灌注等。结果:6例均表现为囊性病灶,5例病灶位于近肝门部,1例病灶位于肝右叶下段;4例病灶囊液密度均匀,2例囊液密度不均匀;5例病灶囊内均有分隔,1例病灶无分隔;2例病灶存在附壁结节并明显强化,2例病灶囊壁及分隔钙化;2例病灶邻近肝内可见小囊状病灶(1~2个);5例病灶远肝门侧肝内胆管轻度扩张,1例肝内胆管未见扩张;5例病灶周围肝实质动脉期异常灌注。结论:巨囊型肝内胆管囊腺类肿瘤MSCT表现具有特征性,对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均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肝细胞癌和肝脏小血管瘤螺旋CT增强表现及其随时间延迟所致的CT征象的变化过程,材料与方法:50例患者(15例SHCC,35例SHHE),其中19例经手术病理标本证实,其余患者由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诊断,采用Siemens Plus4C螺旋CT机,先作平扫,然后在肿瘤靶平面平衡期扫描。着重观察,分析不同CT扫描时相小肝细胞癌和肝脏小血管瘤CT表现特征的动态变化过程,结果,SHHE组发现病灶44个,30个病灶在动脉期动缘明显强化逐渐向中心填充,22个病灶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为高密度,2个病灶在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为底密度,在平衡期42个病灶SHHE为高密度和等密度SHCC组发现二18个,14个病灶SHCC显示动脉期呈高密度、门静脉期为低密度,3个病灶动脉期为高密度、门静脉期为等密度、1个病灶动脉期、门静脉期均为低密度,平衡期16个病灶的SHCC为低密度,结论:根据SHHE和SHCC在螺旋CT多期扫描的强化表现,大多数病例可明显两者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鉴别肝脏血管肉瘤(PHA)和肝脏血管瘤(CHH)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例有明确病理结果的PHA患者及30例经病理证实为CHH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成CT平扫及增强扫描(MSCT),分析肝血管肉瘤、血管瘤影像学特点及CT鉴别价值。结果:PHA结节CT平扫密度不均匀所占比例高于CHH结节(P<0.05);PHA结节强化位置非周边率高于CHH (P<0.05);PHA结节伴瘤周静脉短路比例高于CHH,其边界不清晰所占比例高于CHH结节(P<0.05),但两者强化形态、延迟期强化特点及CT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A以中心斑片状逐渐强化为特点,呈非周边强化,动静脉短路率高;CHH则以周边强化常见,动静脉短路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脉尿路造影(IVP)联合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在输尿管梗阻病变中检查的价值。方法:将临床疑诊为输尿管疾病患者首先行IVP检查,从IVP检查中选出输尿管梗阻患者40例再行MSCT平扫为研究对象,将原始资料传至AW 4.2工作站,分别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对比单纯IVP及IVP+MSCT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在输尿管梗阻检查中的定位、定性准确性。结果:IVP+MSCT确诊38例,诊断率95%(38/40);单纯IVP确诊27例,诊断率67.5%(27/40),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IVP与IVP+MSCT在输尿管梗阻定位诊断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IVP+MSCT平扫对输尿管梗阻的定位、定性诊断更准确,并且明显降低了辐射剂量及对比剂剂量,既省时省力,又节约检查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