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天台越龙于1998年11月13日发现于浙江天台县上虞的白垩系紫红色砂砾岩中的泥质粉砂岩夹层中。抢救性发掘工作完整地取出了包括6个颈椎、4个背椎、12个尾椎、3根肋骨、2个耻骨以及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胫腓骨、股骨、趾骨、距骨、跟骨、坐骨各1个的小型恐龙骨架化石。该恐龙骨架化石身长约1.5m,  相似文献   

2.
1987年8月,云南省昆明市博物馆恐龙发掘队在晋宁县夕阳彝族乡下禄丰组地层中,发掘出了一具属于古脚类的云南龙化石,当地村民纷纷前来围观。有村民告诉发掘队,这种骨头化石在木杵榔村青龙山也有,在村民指引下,果然在一小冲沟里发现了恐龙骨架化石,经几天挖掘,揭露出两具纠缠在一起的恐龙化石:一条兽足类恐龙正咬住一条古脚类恐龙的尾巴。其兽足类恐龙属双嵴龙。虽然双嵴龙化石早在1942年就在美国的亚利桑纳州下侏罗统地层中已有出土,但在亚洲则是首次发现。分类:蜥臀目(Saurischia),兽脚亚目(Theropoda),腔骨龙超科(Ceolophysoidae)。特征:…  相似文献   

3.
2003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专家汪筱林和周忠和先生研究了辽宁西部热河群上部九佛堂组近两年来发现的大量翼手龙化石中一件几乎完整的化石骨架,认为是一种古神翼龙科翼龙,命名为董氏中国翼龙(Sinopterus dongi),“董氏”种名献给中国著名恐龙学家董枝明研究员。此前古神翼龙科仅在南美大陆巴西有过报道,中国翼龙是迄今古神翼龙科保存最完整和层位最低的记录。  相似文献   

4.
自1973年报道山东诸城首次发现巨型山东龙(Shantungosaurusgigantus)化石以来,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1988年,山东诸城市文化局开始大规模发掘,4年间相继在诸城多个地点获取大量爬行动物化石。其中一种巨型鸭嘴龙类恐龙化石尤为突出,包括有头骨、股骨、胫骨、肠骨、胸骨及椎体等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  相似文献   

5.
正甘肃恐龙遗迹化石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62年,当年兰州大学谷祖纲教授在海石湾地区采集到4块恐龙足迹化石。可惜的是,后来不仅标本下落不明,也未留下任何可以考证的资料。甘肃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的正式报道是在199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省地质局区调队联合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时,在兰州市红古区花庄镇的白垩纪地层中发现了恐龙足迹化石。1999年,李大庆带领的科研小组在永靖县盐锅峡地区开展生物地层调查时,在当地居民称为"老虎口"的地方发现了多处恐龙足迹化石点。经过进一步发掘,揭示出了"一处世界罕见的、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恐龙遗迹化石产地"。2001年,该产地被国土资源部批建为"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成为我国首个以恐龙足迹化石群为主要地质遗迹景观的国家地质公园。2003年以来,省地矿局三勘院古生物研究中心在临洮中铺、永靖关山、玉门昌马等地零星发现过恐龙足迹化石。  相似文献   

6.
192 1年~ 1930年间 ,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H .F .Osborn派C .Andrews率队到中国寻找人类起源发祥地。后来将搜寻区缩小到宁夏、甘肃、河北、内蒙古及蒙古 ,虽未找到人类化石 ,但却找到大量恐龙化石。其中一种发现于蒙古戈壁巴音札克盆地“焰崖”上白垩统下部牙达赫达组红色砂岩的四足行走鸟臀类恐龙化石 ,常大小多只个体连同蛋化石被成窝埋藏。经研究认为是一种原始的角龙类 ,为表彰考察队长Andrews ,特命名为安氏原角龙。这种以植物为食的恐龙化石在内蒙古乌拉特旗及宁夏额齐纳旗等地也有发现。 1988年 ,中…  相似文献   

7.
197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恐龙的专家董枝明先生对发现于新疆吐鲁番盆地鄯善县连木沁晚白垩统地层的不完整恐龙头骨及相连的颅后骨骼化石研究后认为,这是一种体长2m~3m的小型兽足类掠食性恐龙,以化石发现地点命名它为“火焰山鄯善龙”,系统分类归入霸王龙科。但有的学者怀疑它是早先发现于蒙古晚白垩统地层的一种体长8m~10m的霸王龙科恐龙——警报龙(Tarbosaurus Maleev,1955)的幼体。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嘉荫县晚白垩世渔亮子组产丰富的鸭嘴龙类化石,此外,还有霸王龙等化石。1995年,黑龙江地质博物馆组装了一具恐龙骨架,本文对装架标本进行了描述,认为其仍为黑龙江满洲龙(Mandschurisaurus amurensis)。嘉荫县龙骨山恐龙化石从被发现至今已一个世纪,目前为止,已组装了九具鸭嘴龙化石骨架。  相似文献   

9.
1902年沙俄上校马纳金(Manakin)从黑龙江省嘉阴县乌云地区渔民那里获得一批化石,偷运到伯力博物馆,当时认为是猛犸象化石。1915年、1916年沙俄政府派人再次来考察,发现一具大型鸭嘴龙骨架化石,偷运回国。这是中国境内首次发现恐龙化石,1925年经苏联古生物学家里亚宾宁(Riabinin)研究命名为黑龙江满洲龙。1978年、1979年黑龙江省博物馆、地质局区测队与嘉阴县政府组织联合发掘队,在619航标附近大冲沟山腰采集化石标本1432件,修复架装成2具恐龙骨架化石。  相似文献   

10.
20 0 2年6月~7月间,十几位中外古生物学者在辽宁省北票市上园镇燕子沟附近中生界义县组底部地层中,发掘出了两具恐龙头骨化石。经研究确定,属于一种新发现的原始角龙类恐龙。研究者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汪筱林、尤海鲁、美国原野博物馆的PeterJ .Makovicky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MarkA .Norell ,将这种新发现的小型恐龙命名为“燕子沟辽宁角龙”。角龙类恐龙是恐龙演化历程中最后的和最多样化的代表之一,以植物为食,通常分为两大类:长有颈盾的新角龙类和具有与鹦鹉相似喙部的鹦鹉嘴龙类,它们之间的系统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1.
195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苏有林在云南省武定发现一种新的恐龙化石,经两次采集,1990年终于架装成一条较完整恐龙骨架,由1991年董枝明完成研究并命名。  相似文献   

12.
谭锴  陈晓云  卢立伍  姬书安 《地质学报》2022,96(11):3733-3740
本文记述了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敖包镇巴音塔拉一带上白垩统乌兰苏海组一件甲龙类不完整头后骨架,其愈合荐骨至少由4枚背荐椎、4枚荐椎组成,最后1对背荐肋中部和远端强烈加宽且显著向后弯曲,游离尾椎10枚,后部尾椎神经棘、前关节突与脉棘明显拉长且包裹后部尾椎椎体,应被归入甲龙亚科Ankylosaurinae的绘龙属Pinacosaurus,但种名暂未确定。阿拉善右旗巴音塔拉也成为绘龙属在内蒙古自治区继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阿拉善左旗“栅栏呼都克”之后的第3个分布地点,扩展了该属化石的地理分布范围,并为阿拉善右旗巴音塔拉与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的对比提供了新的古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192 2年 ,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H .F .Osborn派出的中亚考察队在蒙古吴启盆地下白垩统吴启组发现一种双足行走的小型鸟臀类恐龙化石。经Osborn研究认为是一个新的恐龙科 ,命名为鹦鹉嘴龙科的蒙古鹦鹉嘴龙。甘肃哈拉吐老街及内蒙古等地下白垩统也有发现。特征 :成年个体长达 2m ,幼年个体长约 0 2 5m。头窄长 ,鼻短 ,高位鼻孔 ,喙嘴形似鹦鹉嘴。头骨后有短棘刺向后伸 ,形成不明显颈盾 ,枕骨大孔小 ,耳缺发育。牙齿三叶形 ,上下颌骨复侧各约 7枚 ,适于咀嚼植物茎叶。胃里有胃石 ,以助磨碎食物。颈短 ,背椎 16枚 ,荐椎…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一不完整的化石骨架,建立蜥脚类恐龙一新属新种:姜驿元谋龙(Yuanmousaurusjiangyiensisgen.etsp.nov.)。它以背椎神经弓的构造比峨嵋龙的复杂的多,而比盘足龙的简单为特征。背椎上具有9条棱嵴,在神经弓的侧面构成3个窝。背椎神经棘的侧面形成类似于峨嵋龙和巴塔哥龙(Patagosaurus)的上下延伸的槽。元谋龙比峨嵋龙进步而比盘足龙原始。元谋龙和巴塔哥龙相似的背椎构造显示了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云南省元谋一新的蜥脚类恐龙@吕君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 @李绍学$云南省元谋人陈列馆!元谋,651300 @季强$中国地…  相似文献   

15.
<正>200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学者尤海鲁、徐星和汪筱林,发表了对产自内蒙古赤峰市附近下白垩统义县组地层的一种新恐龙属种化石的描述。因发现地点位于著名的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红山文化分布区,故以此命名属名,种名则以同一研究所学者及化石保管者侯连海命名:侯氏红山龙(Hongshanosaurus houi)。特征:小型素食恐龙。两足行走,上、下颌前端有骨质喙,脸颊两侧有咀嚼用齿列。头骨与鹦鹉嘴龙很像,主要区别是:红山龙的头颅骨比鹦鹉嘴龙低平,眼框椭圆形而非鹦鹉嘴龙的圆形。  相似文献   

16.
据“中国地质矿产报”报道,我国地质学家在山西省天镇县晚白垩世地层中采获了以巨龙科为代表的恐龙化石群。在采获的2000余件恐龙化石中,包括2个目、4个亚目和5个科。其中保存最完整的巨型蜥脚类恐龙骨架,长20m,高5m,70%的骨骼完整,头部有牙、有颈椎、脊椎、四肢、肩带、腰带、尾椎等。化石群中还有肉食龙、鸭嘴龙、甲龙以及一些非恐龙类的脊椎动物化石。 巨龙科恐龙出现在晚白垩世,这曾是国际恐龙学家的一种理论推理。但到目前为止,国外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0月,中国科学院的徐星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马克·诺瑞尔(Mark A.Norell)共同报道了一项新发现———辽宁省北票市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中的伤齿龙科恐龙新物种骨骼化石,第一次让人们看到了恐龙的睡眠姿势。这只长53 cm的小型食肉恐龙保存极为完整,整体形态看上去很像一只大鸟,有着小小的头骨,长长的后肢。其后肢蜷缩于身下,头埋在一个前肢下面,这与现代鸟类的睡眠状态非常相似。徐星认为,这只恐龙的体态和睡眠状态都与现代鸟类相似,团着身体睡觉,减少了表面积,有利于抵御体温下降。诺瑞尔则指出,该恐龙可能是在它熟睡时,附近的火…  相似文献   

18.
《四川地质学报》2022,(3):388-393
四川陆相中生代地层十分发育,分布广泛,沉积连续,盛产恐龙骨骼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1915在自贡荣县首次发现恐龙化石以来,已在自贡、内江、宜宾等40余个县市发现恐龙化石点达数百个,含恐龙化石的地层出露面积达1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恐龙动物群和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这些恐龙化石的发现使四川成为世界上开展恐龙化石研究最理想的地区之一。该研究通过分析四川恐龙化石资源的保护现状、保护方式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恐龙化石保护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9.
2000年春,丽水文物部门在金丽温高速公路文物普查时,在丽水市联城镇白前村白垩系朝川组地层中发现了恐龙化石,浙江自然博物馆和丽水文物部门即展开抢救性发掘。其正型标本包括:8个脊椎骨,完整的右肠骨,坐骨近端和完整的耻骨,部分左肠骨,2个完整的后肢,14个尾椎以及一些无法确定的骨骼化石。  相似文献   

20.
四川陆相中生代地层十分发育,分布广泛,沉积连续,盛产恐龙骨骼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1915在自贡荣县首次发现恐龙化石以来,已在自贡、内江、宜宾等40余个县市发现恐龙化石点达数百个,含恐龙化石的地层出露面积达1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恐龙动物群和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这些恐龙化石的发现使四川成为世界上开展恐龙化石研究最理想的地区之一。该研究通过分析四川恐龙化石资源的保护现状、保护方式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恐龙化石保护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