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将活动断裂与地震前兆现象相结合,运用地质力学观点,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水氡前兆异常的区域特征,如异常本底、异常台项比,初步讨论了前兆异常分布偏离未来震中区的构造动力成因,提供了地震危险性估计、发震地点预报的定量分析指标,这些指标对该区域Ms ≥ 4.1级地震的预报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孙建中  李慧琴  马媛 《地质论评》2013,59(3):593595-600
1地震是有前兆的,地震是可以预测的 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了7.2级大地震,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周恩来总理立刻亲临灾区,领导了抗震救灾工作.周总理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相信群众、相信科学.在听取了大量关于地震前兆的反映和一次小震预报成功的基础上,他得出结论:"地震是有前兆的,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必须加强地震预报的研究".并勉励中国科技大学的学生说,"希望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周总理当即指派时任地质部长的李四光教授主持攻破地震预报这个世界性科学难题.  相似文献   

3.
地震预报是当今世界尚未破解的重大科技难题,短临地震预报是地震预报的难点,有效的前兆信息则是短临预报的关键。笔者围绕短临地震预报难题,研制了高精度动态固体潮汐重力仪和大气潮汐重力仪,成功捕获到2010~2023年间的玉树7.1级地震、土耳其7.8级地震等震前几十个小时的动态重力场变化信息。这些信息再现了强震孕育–发生的过程,初步揭示短临阶段“基本稳定→闭锁蓄能→震前平静→能量释放”的强震物理机制,可作为短临地震预报的前兆信息。为实现对短临地震“时-空-强”的准确预报,提出通过动态重力场变化组网观测和分布式前兆信息数据库建设,进一步揭示不同类型地震的动态重力信号响应规律,建立强震发生概率、时间、震中位置及震级预报模型的可行性路径,渴望破解强震短临预报的世界难题。  相似文献   

4.
刘启元  吴建春 《地学前缘》2003,10(Z1):217-224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城市化进程必将进一步加速。如何减轻地震灾害的问题正变得日益严峻。尽管地震预测是一个举世公认的国际性科学难题 ,但在强化各种减轻地震灾害措施的同时 ,仍须大力推进地震预测研究。为此 ,需要打破长期徘徊在以地震前兆异常监测为基础的经验性预测局面 ,把注意力尽快转向研究以动力学为基础的数值预报。以GPS为代表的空间对地观测技术 ,岩石圈巨型高分辨率宽频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技术以及数值模拟技术已经为地震数值预报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基础。以地震数值预报为目标的GPS阵列地壳形变连续观测 ,高分辨率地壳上地幔结构探测 ,地壳动力学 ,地震孕育和破裂过程的理论、模拟试验和实际观测 ,数据同化和计算软件的开发应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现在的问题是 ,需要积极借助数值天气预报的经验 ,强化多学科 ,多部门的组织协调 ,尽早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地震动力学数值预报的科学试验。地震数值预报研究必将极大地促进中国地震科学基础研究和地震预报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卫星热红外异常影象在地震短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兰哲  强祖基 《地球科学》1996,21(6):665-668
阐述了应用卫星热红外景象异常进行出地震短临预报的显著效果,并探讨了热红外异常发的机制,准确地地震预报,尤其是短临预报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前提,地震的发生是有各种前兆的,但识别震兆一直是地震预报中的一个关键性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地震的孕育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地壳介质的差异、构造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观测环境等原因,导致一个地震事件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利用前兆异常来准确地预测未来地震的发生,是一个较难且较复杂的问题,而给出预报的信度和概率,正是以物理为基础的概率性预报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参数。许绍燮先生提出了用R值作为震兆信度的鉴定指标,R值为扣除了随机概率的预报成功率,后来人们均以R值来估计震兆的置信度。笔者对首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九五”期间福建省地震前兆台网中心建设为主线,简要介绍数字化前兆数据的采集、汇集、处理、存储全过程。以期能作为福建省地震前兆数字化台网进一步建设经验积累,使之更好地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九五”期间福建省地震前兆台网中心建设为主线,简要介绍数字化前兆数据的采集、汇集、处理、存储全过程。以期能作为福建省地震前兆数字化台网进一步建设经验积累,使之更好地在地震监测预报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苏联地震预报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在观测基础上研究地震能、震源体积和孕震时间的联系及有关公式,计算地震周期,更准确地预报地震前兆,建立孕震物理学模型,建立现代化的预报系统与行政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2001年11月14日17时26分,在新疆、青海交界的昆仑山口西(北纬36.2°,东经90.9°)发生了8.1级地震。这是继1950年8月15日西藏察隅8.6级地震后,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大地震。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首都圈及华北北部部分地温测点观测到了明显的前兆异常和同震效应。本文对这些前兆异常和同震效应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这对进一步分析研究地温观测资料的前兆特征,提高地温观测资料预报地震水平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一、前言随着信息论方法和模糊数学的引用,系统工程学的信息合成思想已在我国地震科学研究中得到应用。但是,当前大多用在大系统(如板块网络等)多台多项目的信息合成之中,而单台前兆观测信息的开发合成尚不多见。然而,单台的异常信息却是大系统信息合成的基础,其异常信息的置信度和地震预报效能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综合预报信息的水平。因此,单台前兆信息预报效能的低下性,在清理攻关中,已得到普遍的认识和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地震学历来否认地震波速对于时间的变化。即使是随时间而变,也可忽略10~2年时间量级,而一直在研究其空间分布。基于这种观点,利用所观测的地震波速走时数据,寻求地球内部的速度结构至今仍是枉然。直到最近,随着地震预报研究的进展,才把固有的常识颠倒过来了。明确了地震波速从地壳到上地幔之间在短时间内是发生变化的。然而,地震发生的机制与前兆现象的发现方式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松泽(1976)认为:“板块论与岩浆论主要区别在于对应变能存贮的方式持不同的观点。根据这种方式的不同,应该显露出应变能增减状况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有无同大地震的预报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就意味着由于地震发生原因的不同,所产生的前兆现象的显示也各有差异。反之,明确前兆现象的发生、展开与消失的机制及其时间的变化方式.不仅对树立地震预报的实  相似文献   

13.
值此所庆四十周年华诞,忆往昔,展未来,浮想联翩。我所从一个地震地质野外队发展成为以地震成因、地震监测预报、防震减灾和工程稳定性等有关的现代地壳动力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综合性研究所。四十年来,围绕活动构造、地球物理探测、地震前兆物理研究和监测、钻孔应力-应变观测、跨断层测量和断层活动监测、岩土力学、原地应力测量、工程地震、计算技术、工程地质勘察和构造物理实验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实验。地震前兆观测理论、方法、技术的研究以及技术装备的研制是我所工作的重点、是重要方向任务之一,影响很大,举足轻…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pyL-1型岩石应力仪观测地应力的异常变化,分析了异常与永安地震的关系,应力长时间的大幅度连续变化可能是较大地震前兆,异常极值左右摆动是临震前兆,本人据此在去年年终会商和今年会商时提出预报意见。  相似文献   

15.
正地震预报是一门观测科学,所使用的观测资料是研究的基础,观测资料不仅需要有明确的可研究的科学意义,还需要在时空上连续可靠,形成一种场的前兆信息。利用地表自由逸出气体和溶解于水及吸附于土壤中气体浓度变化来监测预报地震是当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地震预报方法之一,因此,对于地下流体地震前兆的研究应该有一种科学的新的思维。  相似文献   

16.
地震预报问题是当今地球科学中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为了解决地震预报这个难题,当前最重要的是要寻找出可靠的地震预报方法,为此必须努力探索与地震孕育有关的各种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效应。近年来,随着地震前兆研究的进展,水文地球化  相似文献   

17.
集集地震的综合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收集、整理了台湾集集大地震前后福建、台湾地区数字地震观测、地震地质、大地形变测量以及板块运动的大量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内容涉及集集大地震的序列特征、震源参数、震源机制、破裂过程、地壳形变、断层动力学、板块运动、地震成因以及前兆现象等。可供深入研究集集地震参考。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每天都要产出大量的观测数据,为保证这些数据能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每日的数字化前兆观测资料收集、整理、质量控制、数据备份入库等工作尤其重要。本文就日常数字化前兆观测资料收集、处理工作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地震预测预报是实现减轻地震灾害的基础和关健环节。准确的短临预报直接关系到防震减灾的社会效益,而正确的中期预报是进行准确的短临预报的重要前提和背景。我国地震前兆观测手段(如大地形变、测震、地磁、地下流体、地电、重力、钻孔应力应变等)在长期的地震预测预报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并成功地预报过一些地震。但是,由于各种手段所测物理量及方法不同,使得各种手段在地震长、中、短临预测中偏重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深入研究三马坊站的地温前兆异常发现,某些地区的地温前兆异常有明显的重复性。主震发生前先有信号震发生,信号震的地温前兆异常与主震的地温前兆异常相似;信号震和主震受同一构造带控制。从地温前兆异常中区分出信号震的前兆异常及其与活动性构造带间的相互关系,是探寻地震短临预报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