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近江牡蛎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13~33℃范围内,近江牡蛎的耗氧率(RO)和排氨率(RN)与体重(W)均呈负相关,可用Y=aW-b表示。耗氧率和温度的关系可表示为RO=-c+b1t-b2 t2,耗氧率为0.626~2.354 mg.g-1.h-1;在温度13~28℃范围内,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28℃时,耗氧率达最大值,温度升高至33℃时,耗氧率反而下降。排氨率与温度的关系可表示为RN=c1e d1t,排氨率为0.075~0.318 mg.g-1.h-1,且随温度的升高,排氨率呈持续升高趋势。近江牡蛎呼吸和排泄Q10值范围分别为0.631~3.399和1.046~2.288。在28℃,不同规格近江牡蛎呼吸氧原子数与排出氨氮原子数的比值(nO/nN)均达到最大值。方差分析表明,体重、温度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近江牡蛎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近江牡蛎的日常代谢明显高于标准代谢,耗氧率和排氨率平均值分别提高46.8%和67.7%。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橄榄蛏蚌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不同规格橄榄蛏蚌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15~30℃下,橄榄蛏蚌耗氧率和排氨率为大规格组均小于小规格组。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橄榄蛏蚌软体部干重(W)呈现明显的幂函数关系。在实验温度(15~30℃)范围内,随温度的上升,橄榄蛏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先逐渐增加,后随之下降,两者的高峰值分别出现在25℃和20℃。耗氧率(O)、排氨率(N)与温度(T)和橄榄蛏蚌软体部干重(W)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O=-0 .651 3+0. 053 2T+0. 107 3W,N=32. 162 6-1. 056 6T+1 .322 2W。二方程复相关系数r分别为0 .964 2和0 .892 1;F检验分别为极显著和显著。  相似文献   

3.
在水温18℃±1℃和盐度27.0±0.5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对褐菖鮋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的平均耗氧率为1.082 mg.g-1.h-1;饥饿组耗氧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饥饿期间,褐菖鲉的平均耗氧率为0.893 mg.g-1.h-1,总体上低于对照组。排氨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下降趋势呈阶段性变化:饥饿1 d、3 d后的排氨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饥饿3~7 d,排氨率下降幅度变大,饥饿7d较饥饿3 d的排氨率下降了185.075%;饥饿14 d、21 d后排氨率分别为0.053 mg.g-1.h-1和0.028 mg.g-1.h-1,呈继续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减缓。褐菖鮋的nO∶nN比值始小幅度上升,7 d时开始迅速上升,21 d后升高至27.754,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橄榄蛏蚌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不同规格橄榄蛏蚌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5~30℃下,橄榄蛏蚌耗氧率和排氨率为大规格组均小于小规格组。耗氧率和排氨率与橄榄蛏蚌软体部干重(W)呈现明显的幂函数关系。在实验温度(15~30℃)范围内,随温度的上升,橄榄蛏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先逐渐增加,后随之下降,两者的高峰值分别出现在25℃和20℃。耗氧率(0)、排氨率(N)与温度(T)和橄榄蛏蚌软体部干重(N)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D=-0.6513 0.0532T 0.1073W,N=32.1626-1.0566T 1.3222W。二方程复相关系数r分别为0.9642和0.8921;F检验分别为极显著和显著。  相似文献   

5.
乌苏里江唇耗氧率和窒息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不同温度和不同规格人工养殖的乌苏里江唇(Hemibarbus labeo)耗氧量(MO2)、耗氧率(WO2)和窒息点(SO2)的初步测定。结果表明:水温16~28℃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耗氧率、耗氧量和窒息点都表现出增大的变化趋势。温度和耗氧率的回归方程:1龄鱼体重11 g的为WO2=0.0142T-0.0863(R2=0.9617),2龄鱼体重60 g的为WO2=0.0138T-0.1121(R2=0.97);温度和窒息点的回归方程:1龄鱼体重8 g的为SO2=0.0298T-0.1891(R2=0.977 8),2龄鱼体重40 g的为SO2=0.048 8T-0.402 5(R2=0.999 7)。体重20~100 g范围内,水温25℃时,随着体重规格的增大,耗氧量逐渐升高,耗氧率逐渐减小。体重和耗氧率的回归方程为WO2=0.7825W-0.2898(R2=0.947 4),体重和耗氧量的回归方程为MO2=0.7837W0.7097(R2=0.991 6)。唇鱼的昼夜耗氧率(水温25℃,体重72 g)有一定的变化趋势,早间4~10时耗氧率较高,平均在0.332±0.046 mg/(g.h),午间11~19时中等,在0.287±0.030 mg/(g.h),晚间20~3时较低,在0.251±0.029 mg/(g.h)。  相似文献   

6.
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对马氏珠母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13~33℃范围内,马氏珠母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与体重呈负相关,可用Y=aW表示;在13~28℃温度范围内,马氏珠母贝-b的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28℃时,耗氧率达最大值,温度升高至33℃时,耗氧率反而下降,而排氨率在此温度范围内则呈持续升高趋势;在13~28℃温度范围内,马氏珠母贝呼吸和排泄Q10值分别为1.51~2.71和1.03~2.73,且在该温度范围内,马氏珠母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比值范围为7.29~13.14。方差分析表明,体重、温度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马氏珠母贝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马氏珠母贝的日常代谢高于标准代谢,耗氧率和排氨率平均值分别提高40.8%和59.1%。  相似文献   

7.
利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不同盐度和体质量对波纹龙虾的呼吸和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盐度和体质量对波纹龙虾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显著影响(p <0.05).盐度为18~34时,波纹龙虾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先下降再升高,盐度26和30时较小,耗氧率分别为0.1305±0.0105 mg/(g·h)和0.1314±0.0052 mg/(g·h),排氨率分别为0.1733±0.0039 mg/(g·h)和0.1724±0.0044 mg/(g·h).波纹龙虾耗氧量(MO)和排氨量(MN)与体质量(m)呈正相关,而耗氧率(RO)和排氨率(RN)与体质量呈负相关,其关系式可表示为:MO =1.4921 m 0.4190和MN=1.1295 m 0.6988;RO=2.9333 m -0.7343和RN=1.1291 m -0.301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盐度对不同规格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耗氧量和排氨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室生态学方法,测定7种盐度下(21、24、27、30、33、36和40)3种规格[干质量(1.53±0.14)、(1.11±0.23)和(0.68±0.20)g]九孔鲍的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1)盐度在21~36时,耗氧率随着盐度的上升而增大;盐度为36时,3种规格九孔鲍的耗氧率均达到最大值;当盐度大于36时,耗氧率随盐度上升而下降,九孔鲍的耗氧率(R_O)与软体部干质量(m)的回归关系符合幂函数:R_O=a m~(-b),其中a的波动范围在0.412~1.216之间,平均值为0.818±0.286;b的波动范围在0.311~0.546之间,平均值为0.446±0.074;(2)排氨率在实验盐度范围内呈持续升高趋势,排氨率(R_N)与软体部干质量(m)的回归关系符合幂函数:R_N=c m~(-d),其中c的波动范围在0.174~0.621之间,平均值为0.330±0.154;d的波动范围在0.439~0.668之间,平均值为0.521±0.084;(3)相同盐度下,九孔鲍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随干质量的增大而显著减小(P <0.05),且耗氧率和排氨率与干质量均符合R=a m~(-b)模型;(4)九孔鲍的规格对O/N比值影响不显著(P> 0.05),当盐度为40时,O/N值显著降低。【结论】盐度、规格及两者间的交互作用均对九孔鲍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进行不同温度和不同规格人工养殖的乌苏里江唇(Hemibarbus labeo)耗氧量(MO2)、耗氧率(WO2)和窒息点(SO2)的初步测定。结果表明:水温16-28℃范围内,随着水温的升高,耗氧率、耗氧量和窒息点都表现出增大的变化趋势。温度和耗氧率的回归方程:1龄鱼体重11 g的为WO2=0.0142T-0.0863(R2=0.9617),2龄鱼体重60 g的为WO2=0.0138T-0.1121(R^2=0.97);温度和窒息点的回归方程:1龄鱼体重8 g的为SO2=0.0298T-0.1891(R^2=0.977 8),2龄鱼体重40 g的为SO2=0.048 8T-0.402 5(R^2=0.999 7)。体重20-100 g范围内,水温25℃时,随着体重规格的增大,耗氧量逐渐升高,耗氧率逐渐减小。体重和耗氧率的回归方程为WO2=0.7825W-0.2898(R2=0.947 4),体重和耗氧量的回归方程为MO2=0.7837W0.7097(R^2=0.991 6)。唇鱼的昼夜耗氧率(水温25℃,体重72 g)有一定的变化趋势,早间4-10时耗氧率较高,平均在0.332±0.046 mg/(g.h),午间11-19时中等,在0.287±0.030 mg/(g.h),晚间20-3时较低,在0.251±0.029 mg/(g.h)。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管角螺Hemifusus tuba(Gelin)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5个温度梯度(14、19、24、29、34℃),海水盐度为32,研究温度和规格对管角螺Hemifusustuba(Gelin)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4~29℃范围内,管角螺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29℃时达到最大值;14~34℃范围内,排氨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相同温度下,耗氧率和排氨率随单位软体部干重的增加而下降,管角螺软体部干重(W)与单位体重耗氧率(OR)、排氨率(NR)之间的关系分别符合幂函数方程OR=aW-b、NR=cW-d,W与OR、NR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成贝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干露不同时间对文蛤存活、摄食和代谢的影响。采用静水实验测定干露1、2、3 d后文蛤的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显示,随干露时间延长,文蛤的失水率和死亡率逐渐升高,分别满足曲线方程y=0.000 5 x~2+0.099 1 x+0.350 2和y=0.003 1 x~2+0.229 0 x-2.426 2;干露胁迫对文蛤的滤水率、耗氧率和排氨率都有显著影响(P0.05);干露2 d的文蛤放入水中12 h后开口滤食,干露3 d的文蛤放回水中24 h后才开壳滤食。干露胁迫后文蛤的耗氧率均显著升高(P0.05),各干露组96 h降至对照组水平;排氨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各干露组96 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氧氮比值显示文蛤主要以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供能物质。结果表明,文蛤通过提高代谢水平应对干露胁迫,导致死亡率上升,高温下文蛤运输时间应控制在3 d内。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比较了温度和体质量对光裸星虫排氨率和耗氧率的影响,按光裸星虫湿体质量设立了大规格(L组)、中规格(M组)和小规格(S组)3组,设立10℃、15℃、20℃、25℃和30℃共5个温度梯度。结果表明:(1)在15℃~25℃,3种规格的星虫的耗氧率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温度升至30℃时,S组的耗氧率继续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L组和M组的耗氧率则出现下降的趋势。在相同温度条件下(10℃除外),3种规格的星虫耗氧率比较为:S组>L组>M组,在10℃条件下各组间的耗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温度15℃~30℃各组间的耗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在温度10℃~30℃,三种规格的星虫的排氨率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3种规格的星虫排氨率比较为:S组>L组>M组,在10℃条件下,各组间的排氨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15℃~30℃时,各组间的排氨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温度,体质量以及相互作用均对耗氧率和排氨率存在显著性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3.
研究张家口坝上两个规格高背型鲫鱼在不同温度下的耗氧率和临界窒息点.结果显示:在水温24.9~33.0℃条件下,体长76.13±4.66 mm、体质量7.56±1.48 g 的小规格鱼24 h 平均耗氧量为0.220±0.087 mg/(尾·h),耗氧率为0.029±0.012 mg/(g·h),窒息点为0.03 mg/L;在水温12.4~13.4℃条件下,体长153.00±6.66 mm,体质量53.43±6.59 g 的大规格鱼24 h 平均耗氧量为0.506±0.145 mg/(尾·h),耗氧率为0.010±0.003 mg/(g·h),窒息点为0.02 mg/L.高背鲫鱼耗氧率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昼间高于夜间,并在7:00-9:00、15:00-17:00出现两个高峰.该鱼窒息点极低,在溶解氧较低的环境下仍能存活,并且达到窒息点的耗时与水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不同pH(5.0、6.0、7.0、8.0、9.0)、亚硝酸盐浓度(0、0.036、0.357、0.714、1.429mmol/L)和氨氮浓度(0、0.036、0.357、0.714、1.429 mmol/L)对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p H条件下各组双齿围沙蚕的耗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为7.0时,沙蚕的排氨率较低(2.37±0.51μg·g~(-1)·h~(-1)),pH为9.0时,排氨率最低(0.44±0.13μg·g~(-1)·h~(-1))(P0.05)。随着亚硝酸盐氮浓度的升高,其耗氧率仅在0.714 mmol/L组升高,与其他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排氨率0.036 mmol/L组升高,之后急速下降,1.429 mmol/L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氨氮浓度的增加,双齿围沙蚕耗氧率呈下降趋势,当氨氮浓度0.714~1.429 mmol/L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5.
采用流水呼吸装置研究平鲷的耗氧率。结果表明 :平鲷幼鱼的耗氧量随幼鱼体重的增加而增加 ,耗氧量与体重的关系式为 Y=1.2 62 X0 .80 2 或 Y=0 .560 0 .772 X。平鲷幼鱼的耗氧率随幼鱼体重的增加而下降 ,耗氧率与体重的关系式为 Y=12 52 .155X-0 .2 0 9或 Y=1355.2 83- 98.0 4 3X.盐度变化对平鲷幼鱼的代谢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平鲷幼鱼的代谢水平存在着明暗变化 ,水流越快 ,耗氧时越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高产养鱼池塘中白鲢鱼苗鱼种阶段的生长特性和规律进行了研究。经统计分析表明:1、白鲢鱼苗鱼种阶段的生长过程中,全长和时间的关系均呈直线相关(L=a bt)。鱼种全长以7-8两月生长最快。日增长率、瞬时增长率以鱼苗阶段居高,鱼种阶段次之。2、白鲢鱼苗阶段体重和时间呈指数相关(W=ae~(bt)),体重生长之速度(dw/dt)和加速度(d~2w/dt~2)与时间成正比。3、鱼种阶段体重与时间呈“S”形曲线相关(W=K/1 ae~(-bt)),体重的生长则以7~9月间最快。生长曲线拐点在t=-1n(1/a)/b;W=k/2。体重生长之速度和加速度分别呈“正态”和“正弦”曲线形。日增重率、瞬时增重率和相对增重率亦以鱼苗阶段较大,鱼种阶段次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波纹龙虾(Panulirus homarus)蜕壳周期内呼吸排泄、血淋巴生化指标和免疫酶活力的变化。【方法】选取蜕壳后期(A期和B期)、蜕壳间期(C期)和蜕壳前期(D_0,D_1,D_2,D_3期)的波纹龙虾测定耗氧率和排氨率,并测定血淋巴中的离子含量、总蛋白含量和血细胞数量及免疫酶活力。【结果】波纹龙虾的耗氧率和排氨率从蜕壳后期到蜕壳间期均显著降低。耗氧率在D_0期显著上升,而排氨率在蜕壳前期逐渐减少,在D_3期达到最低水平。血清Ca~(2+)含量在D_1期最高,并显著高于A期(P 0.05)。K~+含量在D_1期则最低,在蜕壳周期中整体变化不显著(P 0.05)。Mg~(2+)和无机磷(Phos)含量在蜕壳周期中也无显著变化(P 0.05)。血淋巴总蛋白含量在蜕壳后大幅减少,至蜕壳间期又显著提升(P 0.05),但与蜕壳前期相比差异不显著(P 0.05)。血细胞数量在D_2期最高,而B期最低,分别为4.22×10~7和2.40×10~7 mL~(-1)。酚氧化酶活力在蜕壳周期中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而一氧化氮合酶活力在A期最低,在其他时期之间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波纹龙虾的呼吸排泄、血淋巴生化指标和免疫酶活力与蜕壳周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丁香酚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ovatus)幼鱼的麻醉效果,以指导卵形鲳鲹鱼苗运输、标记和试验等操作时麻醉剂丁香酚的使用量和时间。【方法】在(29.27±0.76)℃的自然海水中,测定体质量(2.36±0.50) g、体长(3.72±0.31)cm的卵形鲳鲹幼鱼在10、15、20、25、30、40、50、70和90 mg/L丁香酚溶液中的入麻时间、呼吸频率、最终麻醉程度及复苏时间等,研究丁香酚对幼鱼的麻醉效果。【结果】在20~90 mg/L浓度范围内,幼鱼入麻时间总体上随丁香酚浓度升高呈减少的变化趋势,复苏时间在20~30 mg/L丁香酚中相对稳定(P 0.05),在30~70 mg/L丁香酚中逐渐上升,90 mg/L丁香酚中迅速减少(P 0.05)。麻醉过程中,呼吸频率始终低于正常水平,呼吸频率在浅麻时缓慢下降直到稳定,深麻时快速下降直到呼吸停止。在20~90 mg/L范围内,幼鱼均可在3 min内进入4期麻醉,4 min内完全复苏,存活率100%。在10、15 mg/L低丁香酚质量浓度溶液中,幼鱼一直处于2期麻醉,耗氧率分别为(3.41±0.5)和(2.47±0.1)mg·g~(-1)·h~(-1)。【结论】丁香酚麻醉卵形鲳鲹幼鱼有入麻快、复苏时间短、复苏率高等特点;建议生产上短期操作使用的最低浓度为20mg/L,不宜超过70 mg/L,且需迅速操作,长时间操作或运输使用浓度10 mg/L。  相似文献   

19.
与原始岩浆组成 (δ1 8O=8.36× 1 0 - 3)相比 ,铜厂花岗闪长斑岩的氧同位素在纵向上存在着 3个特征区段 :1中段 (标高 0~ 80 m之间 )样品接近原始岩浆1 8O值 ;2上段 :在此之上的样品 δ1 8O值变化区间很大 ( 5.4 3~ 1 0 .86)× 1 0 - 3 ,有富集 1 8O的 ,也有亏损 1 8O的 ;3下段 :标高在 0 m以下深部未 /弱蚀变斑岩样品的δ1 8O值均一 ,亏损1 8O,集中在 ( 6.8± 0 .5)× 1 0 - 3范围内。研究表明 ,这种现象是岩浆流体、深部非岩浆流体和浅部大气降水等 3种不同来源的热液流体在不同温度、水 /岩比环境下发生水岩交换综合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不同饵料条件下,对双齿许水蚤(Schmackeria dubin)的清滤率(mL.只-1.h-1)、滤食率(细胞.只-1.h-1)和摄食率(mg.只-1.h-1)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以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为饵料,其浓度为15×104~120×104 mL-1时,双齿许水蚤的摄食率达到较大;分别饲以同生物量的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üelleri)、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湛江等鞭金藻、小球藻(Chlorella sp.)时,饵料为角毛藻和扁藻时双齿许水蚤的摄食率达到较大;饲以同生物量的牟氏角毛藻、亚心形扁藻、湛江等鞭金藻、小球藻、颤藻(Oscillatoria sp.)、小环藻(Cyclotella sp.)六种藻的混合饵料时,双齿许水蚤对湛江等鞭金藻的摄食率和选食率均为最大,分别为0.0458 mg.只-1.h-1和17.1%。可见,饵料浓度、饵料种类、混合饵料对双齿许水蚤的清滤率和摄食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