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探讨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城镇体系规划的关系,以新疆库车县为例,分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如何体现这一基本思想,以促进以城镇为中心的县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的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甄别县级单元城镇发展收缩状态、类型成为其城镇化发展分类施策的关键。通过构建“人口-土地-经济”耦合交互的城镇发展评价指标,借助象限图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县域、县城人类活动实体地域进行城镇发展状态识别和分类,并采用地理探测器进行因素探讨,最后以黄河流域甘肃段62个县级单元为例进行实证。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甘肃段大多数县级单元发展态势良好,其中县域发生收缩的县级单元14个,县城发生收缩的共21个,大部分县城发生收缩与供给侧改革、去工业化相关。(2)区域内绝对扩张型或绝对收缩型的县城数量均多于县域,各县城间城镇发展失衡,增减分化严重。(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质量是影响黄河流域甘肃段县域城镇发展的重要因子,地方发展活力、开发建设力度是影响县城城镇发展的重要因子。(4)县域与县城各主导因子的交互作用规律均表现为收缩型>扩张型,多个因子的共同作用有利于县域县城收缩发展态势的好转。研究提出了基于象限图的城镇收缩类型甄别方法,实证结果能够为黄河流域甘肃段各县级单元的规划建设引导提供依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的县域规划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县域是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和规划落实的基本空间单元。主体功能区理念促进了县域规划思路的转型、创新,实现了县域规划由经济导向型、上级指令型、政府主导型、部门分割型和社会经济发展管治型向多目标综合协调型、刚性与弹性兼容并蓄型、双向互动互求协商型、主体功能定位导向型和空间协调管治型的转变。进而依据主体功能定位不同,从空间模式、产业导向、城镇体系、基础设施、生态支撑和规划考核等方面重构了县域规划内容体系,并以新沂市为例对限制型开发县域规划相关理论进行了进一步论证,最后依据主体功能区的分类特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施县域规划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水平是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一个重要的量化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从城镇化涵义入手规定理论上城镇人口的统计口径,提出求算实有城镇人口的公式P=N.K,即利用城镇非农业人口数为基数N,再依据各县实际情况确定系数K值,二者相乘作为县域实有城镇人口P,以此测算出的县域城镇化水平比较贴近实际,并证明它是目前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宋家泰  万利国 《地理研究》1986,5(2):103-103
本文以合肥为中心,包括周围六个县、市为合肥城市区域范围.通过分析影响城镇发展的各项自然和社会经济等因素,根据本省本地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战略布局,以区域为基础,以城镇为中心,具体拟定和划分包括省城-县城-主要集镇三级城镇系统,认为本区域城镇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发挥合肥中心城市的作用,本区城镇可分为以合肥 市为中心包括其卫星城镇的综合性城市群体,以农副产品加工和支农工业为主的一定区域的商业中心城镇,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矿产工业城镇和其它职能的城镇等四种基本类型.到本世纪末,本区城镇总人口将占全区总人口的32~35%,各级城镇的人口规模分别为:一级20万人,二级5-20万人,二级1-5万人;城镇体系的布局将是以合肥为核心,沿八条交通干线分布的放射形地域形式.全区拟分为十八个城镇经济小区(加合肥共十九个),并结合各小区的各项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逐一分析论述了其中心城镇的发展问题.最后指出了实现上述城镇合理发展与布局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陈玲  谢正观 《干旱区地理》2007,30(2):301-306
干旱区城镇体系的发展强烈受制于区域特有的自然地理、资源、土地类型等自然约束条件,它们是人口、产业和城镇发展布局的地理基础。干旱区城镇体系构建的优化模式选择,应充分考虑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以及区域的范围大小。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贯彻非均衡发展思想,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和开发区,构建合理的“集聚型城镇体系”是符合干旱区的最佳选择。结合阿拉善左旗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进行分析,提出其未来区域城镇体系的发展应该坚持非均衡发展与优势区位优先开发的道路,通过功能分区、“轴线”的打造、“极点”的快速壮大加快空间集中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安全的湖北省秭归县城镇适度规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层面社会经济与城镇化的转型发展及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推进为三峡库区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确定了方向。以湖北省秭归县为例,运用生态足迹和生态安全格局方法,从资源消耗和土地安全视角分别对县域和中心城区的适度人口和用地规模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15年秭归县域适度人口规模为31.03万人,用地规模244.64km~2,预留用地132.26 km~2,而秭归中心城区适度人口规模为21.01万人,用地规模18.91 km~2,预留空间约9.01万人、11.82 km~2,表明秭归县域人口已超出生态限制,且多处于农村,应控制生态资源消耗,加强构建县城—重点镇—基础镇的城镇体系,逐步引导农村人口向秭归城镇体系各节点合理转移。  相似文献   

8.
工业企业区位和城镇体系布局的空间耦合关系是地理学综合性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命题.协调工业区位选择与城镇体系布局,促使工业化和城镇化在空间关系上形成良性互动,现实意义重大.在初步探讨了工业企业区位与城镇体系布局空间耦合的价值和一般过程的基础上,以洛阳市为例,讨论了不同时期内洛阳市工业布局指向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以部门和典型企业走访、企业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重点调查大型工业企业近期研发和管理、核心生产、配套企业等生产链不同环节的布局区位指向,分析其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企业近期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取向的工业企业区位选择同城镇体系空间组织模式的耦合关系不尽合理,这不仅对城镇体系的完善、也对工业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基于此,提出符合城镇服务功能最大化的城镇体系布局意向及其对工业发展区位的期望,分析了在符合企业意愿和政府作为的基本前提下,引导大企业的配套企业向距离中心城市30 km县城集聚的可行性.并进一步从中心城市与县城的快速通道建设、政府补贴弥补土地价格差价、提高县城的公共服务支撑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所需要采取的措施,为城镇体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乡村地域多体系统识别方法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与城市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城乡人地关系地域系统。针对我国目前城乡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着眼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和地理学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亟需构建乡村多体系统的识别方法体系,加快城乡基础网、乡村发展区、村镇空间场、乡村振兴极等多级目标体系建设。本文依托城乡融合系统和乡村地域系统理论,尝试构建城乡融合体、乡村综合体、村镇有机体、居业协同体乡村地域多体系统的识别方法体系。其中,城乡融合系统指标体系涵盖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发展、基础设施4个方面,乡村地域系统指标体系涵盖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5个子系统。进一步通过均方差决策法、多目标加权求和模型、耦合协调模型等研究方法,识别出城乡融合体、乡村综合体、村镇有机体和居业协同体。以宁夏盐池县为案例区,实证研究表明,分析结果基本能反映不同乡镇、行政村的发展特征和定位。区别于以往研究侧重城镇体系等级结构,本研究提供了乡村地域系统内部等级差异的识别方法,对县域乡村振兴规划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依据无极县1998-2007年县域统计数据,以农民人均收入作为研究指标,以乡镇和行政村为研究单元,以空间理论为基础,考察了县域内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分析了县域内部空间差异的演变格局,阐明了造成空间差异的成因.研究发现,在经济空间演变过程中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起作用,前期以聚集效应为主,形成了以县城为核心的经济发达区;后期以扩散效用为主,形成了经济发达村沿主要公路带展布的空间形态.在分析经济格局的空间依赖性中,揭示了行政村之间的空间依赖性远大于乡镇之间的空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汶川县生物多样性保育与区域发展的综合地域划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依据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 2 0个指标 ,应用模糊聚类算法对汶川县的综合地域划分研究表明 ,汶川县可以划分为 4个综合地域类型 :发展主导型 (Ⅰ ) ,占县域面积的4 3% ;特色开发型 (Ⅱ ) ,占县域面积的 2 3 5 % ;发展支持型 (Ⅲ ) ,占县域面积的 6 5 % ;生态保育和限制性开发型 (Ⅳ ) ,占县域面积的 6 5 7%。县域水平上协调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区域发展关系的空间策略是东西分治 ,东部 (Ⅰ、Ⅱ、Ⅲ )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主 ,西部 (Ⅳ )以生态保育为主。在区域发展的产业选择上应重视产业的生态化 ,突出地域优势与特色。  相似文献   

12.
熊鹰 《热带地理》2007,27(2):139-143
从县域城镇化发展进程出发,以长沙县为例,研究探讨了城镇化进程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区域总体用地结构、城镇内部土地利用、用地效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并从科学编制城镇用地规划和强化用地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协调城镇化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对策,为合理调控城镇发展与用地,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彭晓鹃  赵克飞 《热带地理》2013,33(4):480-488
本文综合运用GIS和RS技术,针对大埔县山地城镇的特点,选取地形地貌因子、生态敏感性因子、限制性保护因子和交通、城镇区位因子参与土地适宜性评价,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获取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然后运用多因子权重叠加分析模型对其城镇拓展空间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并根据适宜性大小划分出优化建设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4个等级。其中优化建设区面积235.75 km2,占总面积的9.51%;适宜建设区352.17 km2,占比14.21%;限制建设区1 643.92 km2,占比66.33%,禁止建设区218.54 km2,占比8.81%,另外还有水域27.99 km2,占比1.12%。  相似文献   

14.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三大规划的冲突已经成为我国条块管理模式弊端的主要表现.以江苏省海安县为例,对海安县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三大规划进行研究,尝试从规划的技术层面上找寻三大规划的冲突.研究发现三大规划出发点的差异与发展思路变化造成了规划从根本上难以协调,导致规划总体目标和框架的冲突,从而造成政府操作层面,即规划用地的冲突.同时探讨了造成规划冲突的技术方面原因,并对解决规划冲突提出一些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5.
磴口县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及生态网络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西部干旱区生态脆弱性大,县域尺度的生态基础设施网络是保证干旱区城市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选择西部典型生态脆弱区磴口县为研究区,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景观转移网络及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分析景观格局演变,在此基础上确定生态源地并分级,基于Cost Path模型提取生态廊道与生态节点,构建城市化背景下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磴口县生态基础设施网络。结果表明:2014年磴口县域景观破碎化程度高,景观生态流流动性差,城市与建设用地、荒漠灌木林地、耕地、沙漠之间的转移情况决定了磴口县整体景观变化的特征,2001-2014年共存在28种景观转移关系;基于Cost Path模型构建的县域尺度生态基础设施优化网络共包含391块生态源地、47 466条生态廊道和799个生态节点。针对干旱区构建的县域尺度的城区防护型生态网络,能够为磴口县城市化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对干旱区城市生态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农村宅基地是农村土地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农村衰落、农村空心化等各种问题表征的重要载体。农村地区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农村宅基地也发生着深刻的转型。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对于农村宅基地多功能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实地调查问卷,从宅基地功能提升的角度划分并界定了宅基地的人口承载功能、资产以及居住功能。通过协调转型度模型对农村宅基地的功能及协调转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7年鄱阳县农村宅基地功能转型度在整体上有了明显提升。(2)北部山地丘陵区及环鄱阳湖区主要分布着协调转型度的高值区,近县城的平原区主要分布着协调转型度的低值区。(3)区位条件与资源禀赋较好的区域,人口、资本等要素非农化的支撑条件也比较好,相应的非农化趋势也更为明显。应根据不同区域农村宅基地转型的差异化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龙振永  汤洁  曹孟 《地理科学》2007,27(2):167-172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及空间分析模型,从玉米生产与加工两个方面构建玉米产业可持续能力评价(sustainabliality Assessment SA)指标体系,对吉林省玉米产业发展可持续能力进行评价,并对吉林省玉米产业布局现状和规划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春市辖区由于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捷以及丰富的玉米资源,是玉米产业发展的最优区域。吉林市辖区、四平市辖区、公主岭市、梨树县、农安县、扶余县地理条件相对优越、交通便捷以及丰富的玉米资源,是玉米产业发展的良好区域。松原市辖区、前郭县、德惠市、榆树市、辽源市辖区、东丰县是玉米产业发展的一般区域。大安市、乾安县、长岭县、舒兰市、永吉县、双辽市发展玉米产业条件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8.
乡村国土空间安全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更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以黄土丘陵区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等数据,定量评价了临洮县18个乡镇323个行政村的国土空间安全,并借助地理探测器识别了影响乡村国土空间安全的因素。结果表明:(1)临洮县乡村国土空间安全整体处于中等水平,表现为:生活空间安全水平>生产空间安全水平>生态空间安全水平。安全水平较高的乡村(69.73%)主要分布在洮河川区灌溉农业区,而低等安全水平的乡村(30.27%)主要分布在县域北部与东部丘陵山地的旱作农业区。(2)临洮县乡村国土空间安全空间分布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局部空间分布以高-高(18.52%)、低-高(0.62%)、低-低(9.26%)这3种类型为主,且集聚分布特征明显。(3)地形地势、人口规模、政府投入及区位联系对临洮县的乡村国土空间安全水平具有显著影响,且对不同乡镇其影响程度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tension between national environmental objectives and rapid industrial growth in a Chinese provincial area. The case study relates to Sanshui Coun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where the authors worked for six months. The paper initially looks at the nature of Chines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objectives. It considers the legislation and administrative machinery in place to enforce such legislation and how effective this machinery is at the county level. It then argues that in Sanshui County, a rich and densely populated part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there is a critical need for effective planning and strict control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est the overall continuing viability of the region is threatened. It concludes that, at present, there is both a lack of political will and environmental expertise at the county level to ensure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