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昌都地区的地域分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就中尺度范围而言,不同等级谷地垂直自然带、多级自然地理面和地形组合引起的地域分异显著,并导致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别。从小尺度范围来看,坡向不同、坡度陡缓和岩性差别引起的地域分异亦明显,并影响着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2.
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评价及地域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通过构建乡村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测度模型,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地域单元,对研究区乡村经济发展、粮食生产、社会保障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地域分异特征与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功能、粮食生产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生态旅游功能指数普遍较低,但各功能之间发展较为均衡;长株潭城市群的乡村功能地域分异特征较为明显,经济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区,以长沙市6个区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长沙县为主,粮食生产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芦淞区、浏阳市、湘潭县、宁乡县,社会保障功能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地域逐渐减弱的特征,且距离中心城市越远,其功能越弱,生态旅游功能强势区主要分布在茶陵县、芙蓉区、岳麓区、韶山市、炎陵县、宁乡县、浏阳市、雨花区等山区丘陵地带。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人口老龄化时空分异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地理信息软件ArcGIS 10.1,选取老年人口系数为人口老龄化指标,运用人口重心模型、空间自相关和半变异函数等分析方法,对吉林省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探讨1990-2010年吉林省人口老龄化时空分异特征,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解释其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①吉林省各县市人口老龄化差异明显,进程加快,重心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但移动速度减缓;②吉林省人口老龄化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的集聚呈现先弱后强的变化趋势;③人口老龄化高—高区向东部集聚,低—低区向西部集聚的趋势比较明显;④总体上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空间的结构化分异较为明显,随机性因子引起的空间异质性程度较弱,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主要体现在东—西方向上;⑤出生率始终是影响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迁出率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起关键作用,人均GDP年对人口老龄化呈负相关,城市化率对人口老龄化的推动作用愈发显著。  相似文献   

4.
Flora refers to the sum total of all plants species found in a certain region during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Good, 1974; Wu et al., 1983). It is the result of florogenesis, plant evolution and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change (Tivy, 1982; Wang, 1992; Chap…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群人口老龄化时空格局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王录仓  武荣伟  李巍 《地理学报》2017,72(6):1001-1016
老龄化和城市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人口问题。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空间组织形态,是老龄化的特殊区域。本文基于2000年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综合应用地理探测器和变异系数等方法,清晰地刻画了中国20个城市群人口老龄化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审视了人口老龄化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2000年中国城市群人口老龄化平均水平为7.32%,其中12个城市群的人口属于成年型,到2010年时人口老龄化平均水平已上升为9.00%,除珠三角与宁夏沿黄城市群外,其余18个城市群均步入了老年型人口,表现出明显的水平升级与类型替变态势。② 老龄化高值、较高值区域不断向内陆城市群跃迁。③ 城市群老龄化的增量和增速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老龄化水平的低值区和高值区增量少、增速慢,而较低值、中值和较高值区增量多、增速快。总体上表现出区域性城市群——国家级城市群——地区性城市群老龄化速度递减的态势。④ 在城市群内部,老龄化分布格局表现出隆升—塌缩并存的现象。国家级城市群内部老龄化分布格局从隆升结构向塌缩结构转变,城市群中心区人口老龄化水平降低;而地区性城市群和区域性城市群内部老龄化分布格局则从均质结构向隆升结构转变,中心区人口老龄化水平上升。⑤ 城市群人口老龄化是内外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基期老龄化程度、人口年龄结构替变和人口流动性是主导性因素。其中人口年龄结构的普遍性抬升是城市群老龄化升级与类型替变的关键,低龄人口迁入到城市群对人口老龄化则起到“稀释作用”,城市群发育阶段不同引致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对老龄化则起到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系统(静态)与过程(动态)的双重视角,以人地关系理论和能力与主体关系逻辑为支撑,建立并运用相应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成长过程测度模型及指标体系,对东北三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地域分异特征进行了客观测度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部土壤水溶性有机物荧光特征及地域分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甲申  陶澍  曹军 《地理学报》2001,11(4):473-479
测定中国东部地区20种土类46个表土样品水溶性有机物的荧光光谱、分子量以及pH值,分析了水溶性有机物荧光光谱的一般特征、荧光光谱与其平均分子量的关系以及荧光强度的地域分异特性,与此同时比较分析了土壤富里酸的相关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水溶性有机物和富里酸具有相似的荧光光谱特征和地域分异特性,即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两者的荧光发射光值与有机物浓度成良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荧光强度与分子量分布无直接相关性,研究区土壤水溶性有机物和富里酸荧光强度均具有自北向南递降的趋势;土壤pH可能是影响水溶性有机物荧光特征及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国县域高龄人口地域分异特征及环境成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许昕  赵媛  张新林  曾通刚  夏四友 《地理科学》2018,38(9):1449-1457
以全国分县为基本研究单元,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依据高龄化系数将中国不同区域划分为未高龄化、浅度高龄化、中度高龄化和深度高龄化4个类型区,并探讨其空间上的地域分异规律。并选取5个自然环境指标,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高龄化水平区域差异的环境成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 全国县域高龄化水平呈现“西疏东密”分布格局;高龄化系数三级阶梯状分布明显,平原、丘陵、盆地普遍高于山地及高原地区;由“凹”字型向“东西隆升、北端塌缩”格局演变。高龄人口空间集聚不断增强,区域间差异逐渐增大。③ 水文指数、气候指数是影响全国县域高龄人口集聚的主要因素;地形起伏度、空气质量指数对高龄人口分布影响不显著,对不同类型区影响差异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植被指数对高龄人口空间分布的影响趋强;社会经济因素对高龄人口分布具有扰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地表各种现象的分异进行记载和描述,是地理学最古老的传统。赫特纳(A.Hettner)强调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域分异的科学。哈特向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10.
广东华侨文化景观及其地域分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华侨文化地理研究 ,在国内外是一个薄弱领域。本文以我国华侨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广东为对象 ,阐述华侨文化的内涵 ,侨乡在引种外来作物形成的土地利用景观 ;引进西方骑楼和城镇规划制度 ,并结合当地环境产生的建筑文化景观 ;外语与方言相结合并广泛办侨刊形成的语言文字景观 ,以及华侨形成的人才文化景观等特色和影响。根据侨乡文化特质的相对一致性和侨居地文化背景相对共同性相结合的原则 ,首次划分珠江三角洲广府、五邑、潮汕、东江 -兴梅、琼东北 5个华侨文化区 ,并指出它们各自的文化特点和区域效应等  相似文献   

11.
四川森林的地域分异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四川的地形主要是山地,因而四川森林属山地类型,其中以松Pinaceae林和栎Fa-gaceae林为主。松林和栎林在四川森林中具有代表性。在地理分布上四川森林的地域分异极为明显。根据森林的地域分异特点,将四川林区划分为9个森林分布区。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地域分异规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本文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及GIS技术 ,选取反映地区发展状况的 12项主要指标 ,对西部 10 6个地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分析了西部经济社会地域分异特征 ,揭示了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文章认为 ,影响西部经济社会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包括 :西部自然环境地域分异决定了社会经济地域分异的基本格局 ;农业资源的地域组合决定着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 ;能矿资源的地域组合及开发决定了能矿工业基地和一些矿业城镇的地域分异 ;重要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区域沿主要河流沿岸和交通沿线扩展的点 轴式地域分异规律 ;区位、资源、劳动力、技术、市场、政策等要素的地域组合 ,决定着经济地域类型 ;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在地域分异上较高的相关性 ,导致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不相协调的矛盾十分尖锐 ,生态环境已经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强约束。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地理教授、研究员地域分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双双  延军平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0):1298-1304
针对人才地理学对具有特殊专业或学科背景人才研究明显缺失的问题,选取具有地理学背景的教授、研究员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当代地理教授、研究员时空格局进行分析,揭示影响其数量、年龄结构及分布特征的因素。结果表明:当代地理教授、研究员地域分布不均衡,南方多于北方,沿海多于内陆。东部多于中部,西部最少。青年地理教授、研究员本区比例则呈现东部少于中部,中部少于西部的特征。工作地区域聚集和空间分异现象明显。其特点反映了中国当代地理教授、研究员地域分异,除受经济地理环境、政治、文化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外,还有其自身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4.
徐勇  马定国  郭腾云 《山地学报》2004,22(4):385-392
退耕是目前国家关于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措施。在总结"赈济退耕25"、"赈济退耕15"和"梯田退耕"各模式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耕地坡度分级数据、农业人口数据和不同模式生态环境建设标准,分别计算了黄土丘陵区各县(市、区)退耕25°和15°以上坡耕地、新建园地、新修梯田、林草植被恢复的面积以及相应的投资需求额度。在构建并采用生态环境建设指数、政策性补贴资金密度指数和投资需求密度指数等指标,对55个县(市、区)进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分析了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模式下的生态环境建设规模及投资需求地域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15.
赵媛  麻勤  郝丽莎 《地理研究》2016,35(10):1948-1962
牌坊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体现了中国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的复杂作用。以中国始建于民国之前的1045座现存牌坊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地域分异特征,探索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地域文化对牌坊建立与保护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现存牌坊数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各类牌坊分布亦呈东西分异或南北分化特征。成因上,宏观地理环境格局控制了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地域分异,是形成牌坊分布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牌坊的保护状况亦加剧了地域分布的南北差异。“人本”属性牌坊在地域分布上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南方理学文化繁荣更加催生了节孝坊和功德坊在南方地区的集聚;“神本”“物本”属性的牌坊主要受祭礼文化、京师文化、泰山文化的影响而集聚在北方地区;局地自然地理环境亦使部分类型牌坊的分布呈现特定的局域性。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沟壑区干旱阳坡的地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干旱阳坡这种典型的困难立地进行因地制宜的植被恢复建设。本文选取甘肃西峰、山西吉县、陕西安塞、宁夏固原为研究区,采用25 m分辨率的DEM为数据源,基于GIS提取相关地形信息研究其干旱阳坡的地域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沟壑区干旱阳坡面积比例占45%~54%,表现为高塬沟壑区>过渡地带>丘陵沟壑区。②不同类型沟壑区干旱阳坡面积比例随坡度的变化规律不同,高塬沟壑区呈左偏态分布,其他样区均基本呈近似正态分布,且丘五区和过渡地带呈双峰现象。③不同类型沟壑区梁峁坡面积比例关系为:高塬沟壑区>过渡地带>丘陵沟壑区;沟坡面积比例为:丘陵沟壑区>过渡地带>高塬沟壑区;川台地面积比例为:丘五区>过渡地带>丘二区>高塬沟壑。④不同类型沟壑区各立地类型组所占的面积比例各不相同,除高塬沟壑区外基本呈阳向缓坡组>阳向陡险坡组>坡顶或沟底。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抗旱造林与植被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珠三角城市群生态游憩空间分异特征及关联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甫园  王开泳  虞虎  陈田 《地理研究》2020,39(9):2148-2164
生态游憩空间是居民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开放空间。随着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以及城市群居民对居住环境和休闲品质要求的提高,生态空间游憩利用的区域组织成为了新的理论课题。本文在界定生态游憩空间并对其进行空间解译的基础上,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珠三角城市群生态游憩空间分布的集聚和分异特征进行了刻画,并分析了其与人文、自然生态要素的空间关系,揭示生态游憩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与成因。结果显示:① 各城市生态空间游憩利用率的空间分异明显,反映了生态空间游憩利用缺少有效的区域统筹。② 生态游憩空间数量、规模、等级以及生态空间游憩利用率分布具有空间集聚特征,但四者的集聚导向存在差异。③ 生态游憩空间分布与地形、交通具有空间依存关系,但与水系、旅游要素以及文化资源分布的关联性不明显。④ 生态游憩空间面积分布与人口密度分布相反,说明珠三角城市群生态空间游憩服务存在供需空间错位矛盾。  相似文献   

18.
赵媛  麻勤  郝丽莎 《地理研究》2016,(10):1948-1962
牌坊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体现了中国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的复杂作用。以中国始建于民国之前的1045座现存牌坊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地域分异特征,探索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和地域文化对牌坊建立与保护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现存牌坊数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各类牌坊分布亦呈东西分异或南北分化特征。成因上,宏观地理环境格局控制了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地域分异,是形成牌坊分布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牌坊的保护状况亦加剧了地域分布的南北差异。"人本"属性牌坊在地域分布上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大,南方理学文化繁荣更加催生了节孝坊和功德坊在南方地区的集聚;"神本""物本"属性的牌坊主要受祭礼文化、京师文化、泰山文化的影响而集聚在北方地区;局地自然地理环境亦使部分类型牌坊的分布呈现特定的局域性。  相似文献   

19.
地域分异的灰色聚类方法研究 --以温州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直接采用灰色关联聚类进行地域分异,效果并不理想,如果对灰色关联聚类算法进行改进,则可取得满意的结果。结合温州市实际情况,提出地域分异指标的确定原则,采用改进后的灰色关联算法,得出温州市所辖11个区、县、市的聚类谱系图,并将温州市所辖11个区、县、市分为沿海平原城镇-工业发达区,沿海平原农耕区、西部山地生态脆弱和东部沿海岛区,对每区的景观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20.
黄土丘陵区生态重建“赈济退耕”及地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徐勇  韩国义  甘国辉 《地理研究》2002,21(5):647-655
“赈济退耕”是目前国家关于黄土丘陵区生态重建的主体措施。本文在总结“赈济退耕”措施及其基本特点的基础上 ,根据土地利用、耕地坡度分级数据和“赈济退耕”现行标准分别计算了黄土丘陵区各县退耕 2 5°和 15°以上坡耕地的面积和政策性补贴资金需求额度。在构建并采用退耕指数和政策性补贴资金密度指数等指标对 5 5个县 (市、区 )进行类型划分的基础上 ,分析了黄土丘陵区生态重建“赈济退耕”规模及政策性补贴地域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