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中桩荷载传递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朱奎  魏纲  徐日庆 《岩土力学》2009,30(1):201-205
为了解刚-柔性桩复合地基中刚性桩和柔性桩的荷载传递规律,在温州地区选择了2幢采用刚-柔性桩复合地基的建筑物进行原位试验。试验前在钻孔灌注桩桩身埋设了钢筋应力计,在水泥搅拌桩桩身埋设了振弦式应变计,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同步检测传感器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部位及不同类型桩荷载传递规律不同,中部刚性桩摩阻力相对于边部刚性桩重心下降,刚性桩荷载传递长度大于柔性桩。无褥垫层刚-柔性桩复合地基中部刚性桩在层数低时会出现负摩阻力,有褥垫层刚-柔性桩复合地基中在施工期间始终存在负摩阻力。中部桩端承力要高于边部桩端承力。  相似文献   

2.
周佳锦  王奎华  龚晓南 《岩土力学》2014,35(5):1367-1376
静钻根植竹节桩是由预应力竹节桩和桩周水泥土构成的一种新型组合桩基,该新型桩不仅承载性能较好,而且可以大量减少桩基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泥浆污染。通过静钻根植竹节桩和钻孔灌注桩的静荷载对比试验及埋设在竹节桩桩身上的应变计对桩身轴力进行测量,分析了静钻根植竹节桩桩身的轴力分布情况以及侧摩阻力的分布,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静钻根植竹节桩进行三维建模计算,详细地分析这种新型组合桩的荷载传递机制。结合现场试验与模拟计算可以得到:在软土地区,静钻根植竹节桩这种新型组合桩的承载力比普通钻孔灌注桩要高;静钻根植竹节桩桩身变形由预制桩所控制,竹节桩与桩外围水泥土近似变形协调;竹节桩竹节的存在对组合桩承载性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软土中静钻根植桩侧摩阻力是灌注桩侧摩阻力的1.051.10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某铁路特大桥钻孔灌注桩单桩竖向静载荷试验、桩身轴力测试,探讨钻孔灌注桩侧摩阻力发挥的影响因素及荷载传递中的工程性状,为钻孔灌注桩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超深钻孔灌注桩荷载传递性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4根桩身内埋设量测元件的试桩资料,分析了江苏地区超深钻孔灌注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和承载性状。认为苏州地区的钻孔灌注桩具有纯摩擦性的特性,即桩端分担的荷载很小。   相似文献   

5.
软土地基超长桩工程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代表 《岩土力学》2004,25(Z1):87-90
通过沿海某大型火电厂主厂房地基中超长钻孔灌注桩静载试验和桩身轴力测试,探讨软土地基中超长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性状和荷载传递机理。超长桩桩身轴力的传递规律和侧阻力的发挥性状对软土地基中超长桩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软粘土中钻孔灌注桩承载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埋设有测试元件的足尺钻孔灌注桩的现场静载荷试验 ,研究了软粘土地层中桩长 2 8m ,桩径 6 0 0mm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 -沉降性质 ,同时研究了试桩的荷载传递特性 ,分析了桩身轴力、桩侧阻力及桩端阻力的发挥规律 ,并就单桩的沉降变形进行了计算分析 ,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超长钻孔灌注桩桩端后压浆效果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主要介绍一根超长钻孔灌注桩桩端后压浆试验成果,包含自平衡静载试验以及钻孔取芯试验。结果表明,超长钻孔灌注桩桩端后压浆水泥浆液上返高度在该类地质条件下约达15 m左右,但水泥浆液在地下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设计强度,且分布不均。桩周土层标贯试验表明,贯入击数与压浆前相比,普遍提高。自平衡静载荷试验结果表明,压浆后承载力增加50 %。因此桩端后压浆对提高桩承载力和改善荷载传递性能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灌注桩后注浆工艺能提高桩的承载力、减小变形、增强桩的质量稳定性。根据某工程注浆和未注浆钻孔灌注桩的单桩静载试验的分析与对比,结合试验的荷载位移曲线、桩身轴力分布、桩顶荷载与桩端荷载、桩顶沉降与桩身弹性压缩量等关系,探讨钻孔灌注桩注浆前后桩土体系荷载传递的变化规律和某些影响因素,对了解桩端压力注浆桩的承载性状及类似工程的设计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根据软土地基、非软土地基中长钻孔灌注桩静载荷试验和桩身轴力的测试结果,分析探讨了竖向荷载下长桩的受力性能及沉降特征的一些规律。桩侧土模量较高的非软土地区的长桩静力试桩所测得的结果表明,荷载传递和桩身压缩与软土地区超长桩性状相似,长桩的桩身压缩量相当可观,计算中应予以考虑。极限侧阻力与端阻力不同步发挥,不同深度处的不同土层处基桩的侧阻也不能同步发挥;同时指出相关规范中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的不严密之处,并且探讨说明了竖向荷载下的长群桩基础变形性状及沉降计算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本项研究对今后超长桩的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后压浆旋挖钻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后压浆旋挖钻孔灌注桩现场测试结果,分析了后压浆旋挖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桩身荷载传递规律、桩的极限侧阻力分布规律。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桩的极限侧阻力发挥度,随桩的入土深度而衰减。提出了侧摩阻发挥度分布表达式及后压浆旋挖钻孔灌注桩单桩承载力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符合。为后压浆旋挖钻孔灌注桩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齐昌广  刘干斌  陈永辉  郭卫 《岩土力学》2015,36(8):2377-2385
为提高塑料套管混凝土桩(简称TC桩)的承载性能,结合桩侧注浆技术,发展和形成了塑料套管管侧前注浆桩(简称TCSG桩)。通过现场试验,对TCSG桩、TC桩和扩径塑料套管混凝土桩(简称TCLD桩)3种桩型在不同时期进行了静载试验,并引入了3种易于应用的单桩沉降计算模型对各桩体的沉降进行了计算。试验结果和沉降模型计算分析表明:与TC桩相比,TCSG桩增加了8.3%~20.0%的承载力,并减小了19.8%~33.5%的沉降,而TCLD桩降低了10.0%~16.7%的承载力,且增加了13.2%~43.8%桩体的沉降;TCSG桩的轴力衰减速率大于TC和扩径的TCLD桩的,TCSG桩的前、后期的平均轴力衰减速率相差不大,TC桩后期的平均轴力衰减速率相比前期提高了1.1%~14.2%,而TCLD桩却降低了5.9%~21.9%;在前、后期静载时,TCSG桩在各级荷载下的平均单位侧摩阻力相比TC桩分别提高了14.5%~39.6%和9.2%~28.6%,扩径后的TCLD桩则分别降低了4.9%~11.8%和11.5%~30.7%;管侧前注浆后的TCSG桩的时效特性不显著,扩径后的TCLD桩的侧摩阻力随时间减小而端阻力则增大;基于桩土荷载传递的单桩沉降计算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塑料套管桩的沉降。  相似文献   

12.
朱奎  徐日庆  吴冬虎  毛西平 《岩土力学》2007,28(11):2353-2358
刚-柔性桩复合地基中刚性桩的荷载传递规律及变形性状明显不同于自由状态下的单桩,由于复合地基中刚性桩、柔性桩、土的互相作用,桩的工作性状要复杂得多。为了比较两者的承载变形特性,在温州地区进行同根桩在不同状态下静荷载对比试验,在静荷载试验过程中同步检测桩身应力情况,结合测试数据对桩沉降特性、荷载传递机理、压缩量特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对工程设计施工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砂土中单桩竖向抗压承载机制的离散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单桩视为平面问题,采用二维离散单元法分析了砂土中单桩竖向抗压承载机制。首先利用离散元模拟地基的形成、挖孔灌注桩的成桩过程以及地基土的双轴压缩试验;然后通过离散元模拟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分析其承载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桩的沉降增大,桩端阻力一直增大,桩侧摩阻力先增大后达到稳定值;单位桩长侧摩阻力从桩顶到桩端呈非线性增长趋势;当荷载达到桩的极限承载力时,桩端发生刺入破坏,导致桩侧与桩端附近土体的转动场梯度、应力场梯度增大,主应力发生大角度旋转。  相似文献   

14.
混凝土芯水泥土搅拌桩的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董平  秦然  陈征宙 《岩土力学》2003,24(3):344-348
混凝土芯水泥土搅拌桩是适用于软土地基处理的一种新型复合桩 , 具有施工方便 、造价低廉 、单桩承载力高等优点 。 在静试验的基础上, 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方法研究了该桩在竖向荷载下的力学性状 ,包括桩土和桩内外芯应力比 , 荷载的传递, 桩侧塑性区分布以及沉降特性等 。  相似文献   

15.
杨志红  郭忠贤 《岩土力学》2012,33(Z1):233-236
针对夯实水泥土桩的施工方法,在桩身埋设特制的应变传感器,测定桩身应变。基于试验测试数据,探讨桩身压缩量的计算方法,分析桩身压缩变形的分布规律及其对桩侧摩阻力的影响,并探讨不同桩长、不同水泥掺入比情况下,夯实水泥土桩桩身压缩量及其对承载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1)对夯实水泥土桩,桩身压缩主要集中在桩身上部8 d(d为桩径)范围内,且变形速率变化较大,桩身压缩在桩顶位移中占比达80%以上;(2)桩身轴向荷载传递、桩侧摩阻力分布主要发生在此范围内;(3)桩身侧摩阻力分布非常不均匀,上部发挥较为充分,而下部发挥较少;(4)在工程常用水泥掺入比下,桩长大于12 d后,桩长径比和水泥掺入比的变化对桩承载特性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夯实水泥土桩的荷载传递特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运用荷载传递法结合 Geddes 公式计算夯实水泥土单桩的荷载(Q)- 位移(s)曲线, 分析单桩 Q-s 曲线随桩长 l 、桩体极限强度 qu 、桩端土压缩模量 Es 的变化规律, 并研究桩身压缩、桩端阻力及位移随桩顶荷载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
确定大直径扩底桩承载力的最直接的方法是静力载荷试验。但由于加载的困难和试验费用高等原因,静力载荷试验往往不可行。目前进行大直径扩底桩设计时通常借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的经验参数法,对大直径灌注桩端阻力值和侧阻力值折减确定,容易造成大直径扩底灌注桩的承载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结合大直径扩底桩的规范编写,对收集的完整试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参考《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及北京、天津、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方给出的经验值,最终按不同扩底直径给出了端阻承载力特征值和侧阻承载力特征值的经验值表,并与各试桩的承载力实测值以及按桩基规范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文建议的大直径扩底桩端阻力特征值和侧阻力特征值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较大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循环温度场作用下PCC能量桩热力学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PCC能量桩是河海大学岩土所开发的一种新型能量桩技术。在常规桩基静载荷模型试验基础上,将PCC能量桩放置在南京典型砂土中,并通过导热管内水体的循环对模型桩体施加温度场,以模拟PCC能量桩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承载力特性与受力机制,PCC能量桩先加载至工作荷载(极限荷载的一半),再施加热-冷循环一次,最后加载至极限荷载,测得不同温度下PCC能量桩的荷载-位移关系曲线、桩身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等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能量桩换热过程中,热量更容易从桩体传向土体(即夏季模式的热循环);热循环及制冷循环都明显改变了桩顶位移值,且往复循环作用下产生的塑性变形不能完全恢复,其积累变形可能危害上部结构安全;桩身受温度场作用产生的热应力相对较大,且不同约束条件下其变化值有所差异;在制冷循环下,桩底部甚至可能产生较大拉应力。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research was present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growth-rate-dependent model for pile set-up prediction using the restrike and static/statnamic load testing data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projects. The data included: a) restrike records from ninety-five production piles and restrike and load test results of nine instrumented piles driven in soft clays from the relocation project of Highway No. 1 in Louisiana (LA-1); and b) restrike and static load testing data of five fully instrumented square PPC piles driven at four different bridge sites in various soil layers from sands to clays in Florida. Research effort was focused on the prediction of the ultimate shaft resistances with pile set-up formulated using the pile resistance growth rate-dependent model. The timeframe of interest was studied for a practical set-up magnitude such as 90% of the ultimate shaft resistance (Q90). As an application of the rate-dependent model, it was found that piles at the LA-1 relocation project, in general, reached about 95% of the ultimate shaft resistances at the time of 2 weeks after pile installation. The strategy of incorporation of pile set-up in adjusting pile driving criteria or/and design during pile construction, such as the experience-based plan of a two-week waiting period adopted by Louisiana DOTD, was investigated and justif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