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台湾与广州观光农园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余国扬 《热带地理》2002,22(4):341-344,366
台湾观光农园(台湾称休闲农场)是农业生产适应休闲旅游发展的产物,是利用农业生产项目的第一过程进行“包装”推销、提供游观赏、参与、体验、品尝与购物等旅游活动,从而使农业生产与休闲旅游形成发展链。广州发展观光农业的条件基础不逊色于台湾,但现实上是落后了。为此,广州要以农业土特产生产为观光农业突破口,对观光农园进行科学化规划、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经营,重点建设3个多样性、规模性、多品种、示范性农业土特产观光农园,从而带动促进广州观光农园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特产观赏农园是承载乡村旅游景观主题的新形态,本文通过总结特产观赏农园的概念与特征,分析其建设的必要性,并以鄯善县特产观赏农园为例,分析其优势条件,探讨旅游规划设计的构思,提出设计思路、旅游项目设计与景观设计要点,旨在探讨特产观赏农园旅游规划设计的途径,以期为其他知名农业产品原产地的旅游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任国柱  杨德刚 《地理学报》2005,60(5):877-877
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亚洲大学(台湾)、新疆地理学会主办,北京地理学会、台湾景文技术学院、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协助举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8月6—7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举行。来自中国内地的研究所、大专院校、政府部门、生产部门、规划设计单位和来自台湾的亚洲大学、台湾大学、辅仁大学、屏东科技大学、朝阳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大叶大学、嘉义大学、彰化师范大学以及宜兰头城农场、台一生态教育农园、统茂…  相似文献   

4.
徐君亮  江璐明 《热带地理》2002,22(3):236-240
广东省经济和旅游业发展位于全国榜首,人多地少全国最为突出,但乡村旅游建设相对滞后,文中通过潮州市郊鹤陇山农业科技园与观光农园规划设计,论述了发展高新技术农业是新世纪广东农业必由之路,提出结合农业科技园建设,叠加农业观光园,把生态农业建设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是广东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深化的必然结果与阶段.近年来,各区域内文化旅游产品层出不穷、效益可观,但普遍存在行业区分明显、资源无法互补等问题.主要原因是产业的系统化运作不足所致.在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系统的构成要素及系统成功运作的前提,根据国内外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特点提出了系统的运作框架,并依据系统动力学原理从系统的主要假设、外部参数、内部变量3个方面提出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系统边界,构建了系统的启动机制模型、主导驱动机制模型和未来驱动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献资料与文化符号,老地名往往特别值得品味。对于有着悠久历史、复杂变迁、丰富文化的城市,老地名更是蕴涵着回味无穷的信息。南京,具有2470多年的建城史, 450多年的建都史,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2004年,经南京市民评出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南京十佳老地名”:乌衣  相似文献   

7.
河洛文明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国文明产生和兴起的核心区。在查阅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和古气候学等文献资料后,对河洛文明纵向演变的地理机制进行了剖析。研究表明,河洛地区农业生产所处的自然条件以及不同尺度的环境变迁均对早期聚落形成规模和文化延续有深远影响,11世纪以后的气候干凉化、河流湮废等环境变化是这一时期文明的衰落和迁移的重要诱发因素。对河洛文明演变的地理机制进行分析,对于保护河洛文明的文化特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对于了解人类文明兴衰的原因提供了依据,也为当今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现代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环境保护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谢莉 《热带地理》2006,26(4):365-369
南岳衡山是我国南方唯一的一处五岳名山,历史上也是我国南方最大的文化、宗教活动中心之一,素享"五岳独秀"、"文明奥区"、"宗教圣地"、"抗战名山"等盛名.在抗日战争中,衡山曾一度成为国民政府的军事指挥中心,留下了大量的抗战军事文化史话、遗存和胜迹等文化旅游资源.衡山抗战军事文化资源极具个性特色,拥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文中从衡山抗战军事文化资源形成的历史地理背景入手,全面阐述了衡山抗战军事文化资源,探讨如何把衡山"抗战名山"资源转变为现实旅游资源或现实的经济优势,提升南岳衡山生态文化旅游的品位,实现南岳衡山  相似文献   

9.
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生态功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现实中人们对人工湿地、自然湿地常常认识模糊,认为无论是人工湿地还是自然湿地,其功能都是一样的。正是在这一糊涂认识的指导下,不少地区出现了在自然湿地里种庄稼、建农场、盖楼房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来看,中国乡村旅游在空间特种上存在城郊、景郊和村寨型三种类型,从开发模式上以农业观光和农家乐为主体,乡村旅游不仅仍处在低水平开发阶段,而且存在经营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趋同化、乡土文化城市化、管理模式混乱化和产业组织自发化的五大问题。立足于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实践,结合西方发达国家经验,从加强特色,挖掘文化,强化基地的新理念出发,文章提出了主题农园、主题博物馆、主题文化村落、企业庄园和产业庄园5种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谢涤湘  李华聪 《热带地理》2013,33(2):231-236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关键和难点在于平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益博弈。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我国便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这使得我国城市更新中的权益博弈形成了独特的模式与特征,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也更加复杂。文章认为随着我国城市更新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权益博弈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如对博弈主体间的关系研究不足、对城市更新中的“社会运动”现象研究不够,未来的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注重典型个案的深入研究,逐步构建出合乎中国国情的城市更新权益博弈理论。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郊区游憩空间分布规律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王润  刘家明  陈田  田大江 《地理学报》2010,65(6):745-754
郊区是城市发展的腹地,郊区游憩空间不仅能够满足都市居民出游的需求,而且对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北京作为案例地,对郊区的游憩空间布局规律进行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文献、调研收集数据,将游憩空间按照功能划分为3类:公共游憩空间、商业游憩空间与附属游憩空间;将不同功能、不同经营主体与不同土地利用的游憩空间组织起来,从而建立北京郊区游憩空间采样数据库,采用GIS空间分析的技术手段得出结论。研究发现,北京郊区各类游憩空间布局具有空间分异规律。公共游憩空间中风景名胜区分布在远郊的山区;城市公园与城市形态相关;郊野公园属于政策导向型的游憩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源本底条件造成的游憩空间不均匀分布。商业游憩空间呈现产品的空间分异,并与交通、水系条件密切相关;乡村游憩设施依托于大型景区,并与农业传统相关。北京郊区的游憩空间已经初步具备网络结构并向纵深发展,出现了产业集中区。最后指出北京游憩空间布局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和改进的方向。该研究旨在构建都市游憩空间的有机结构,为城市规划与游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Resilience i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concept within urban studies, economic geography, and evolutionary economics for measuring the capacity of city-regions to respond to economic shocks. In this article, we provide a sympathetic critique of the resilience metaphor in urban studies, which we explicate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recent history of the Vancouver economy. On the surface, Vancouver seemingly showed resilience when it overcame the abrupt decline of its resource-based economy in the 1980s, and established an alternative flourishing “new economy” by the 1990s. But over the last five years, the key local “creative” industries such as video game development and film production have suffered, with a number of large firms leaving Vancouver, and industry employment declining sharply. Drawing on more than 40 interviews conducted over a five-year period with members of the local video game community, our paper documents the rise and more recent decline of Vancouver’s “new economy” sector. Our research raises questions about the value of the resilience metaphor in urban studies and highlights the difficulties facing city-regions reliant on highly mobile “new economy”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14.
冯浩城  杨青山 《地理科学》2017,37(8):1178-1185
在RS和GIS的支持下集成多源数据,重建了建三江垦区下辖农场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4个时期的城镇用地格局。应用动态度模型等探讨了建三江垦区城镇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及区域差异,分析了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0~2015年,建三江垦区城镇用地面积增加了3 237.5 hm2,平均扩张速率为130 hm2/a,扩张速率最显著的阶段是2000~2010年。 垦区下辖农场城镇用地扩张时空差异明显,建三江管局所在城镇扩张面积最大;浓江农场扩张相对比例最大;动态度模型分析发现二道河农场扩张速度最快,勤得利农场的城镇用地扩张速率最慢,扩张面积最小。 建三江垦区以农场为城镇单元的建设用地扩张模式主要为线性轴状扩张。城镇人口数量、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区域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垦区城镇用地的扩张,交通条件是城镇扩张速率和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The peri-urban area is the region where there is a more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The peri-urban area supplies natural resources, such as land for urban expansion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feed the urban population. In arid and semi-arid lands, such as northern Mexico, these areas may also be the source of water for the city's domestic demand. In addition, scholars argue that peri-urban residents may have a more advantageous geographical position for selling their labour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ities and, by doing so, sustaining their livelihoods.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peri-urban to urban natural resources transfer in terms of land annexation, housing construction, and infrastructure issues; however, the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the reallocation of peri-urban water resources to serve urban needs is critical as well because the livelihoods of peri-urban residents, such as those based on agriculture and livestock, depend on water availability. In the case of Hermosillo there is a tremendous pressure on the water resources of peri-urban small farm communities or ejidos because of urban demand. Based on interviews and structured surveys with producers and water managers,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peri-urban livelihoods have been reshaped by the reallocation of the city's natural resources in many cases caused some ejido members or ejidatarios to lose livelihoods.  相似文献   

16.
17.
数字经济时代,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的虚拟空间对实体地理空间的影响不断加剧。论文基于2016—2020年中国网络游戏项目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负二项式重力模型等探究网络游戏产业的城市合作网络结构及其多维邻近性机制,以揭示数字技术对文化产业空间组织的影响,为探索新时期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提供参考。研究发现:① 数字技术的发展强化了网络游戏产业的分散化和集聚趋势,外部网络在网络游戏项目运作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小城市对跨地域合作网络更为依赖;② 城市间基于网络游戏产业价值链分工合作的联系比较稀疏,合作网络呈现不均衡的“菱形”格局,网络层级基本遵循中国现有的城市体系,核心节点高度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地方行政中心在合作网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③ 社会邻近性、认知邻近性、城市产业规模、对外连通性、人力资本等对网络游戏产业合作网络的构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地理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邓毛颖  邓策方 《热带地理》2021,41(4):760-768
存量建设土地再开发过程中对增值利益的合理分配是推动城市更新实施的关键,而多方参与主体为此进行的复杂利益博弈,则是城市更新工作的阻力。鉴于此,以广州城中村改造为例,基于利益主体博弈视角,分析城市更新政策演进中利益分配格局的转变,并从价值导向、权益认定和管理体系三方面阐释影响城市更新主体利益平衡难、博弈周期长的难点,进而从促进存量时代城市更新实施的目标出发,结合改造方案编制的技术要点、审批流程与制度设计,从“公共优先、权益共享、一体化实施”3个方面提出了利益统筹的对策,以及引导价值转变,到合理认定权益,并通过管理体系统筹利益分配的实施路径,以加快城市更新共识的达成,实现存量土地价值盘活。  相似文献   

19.
制度变迁是城镇空间演化的重要驱动,农垦城镇作为一类特殊且重要的城镇类型,受制度因素影响更直接、更显著。鉴于现有研究较少基于制度变迁探究农垦城镇空间演化,论文系统梳理了农场制度变迁的总体情况,并以湖北省五三农场为例,采用综合研究方法,揭示了制度变迁下农垦城镇空间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① 农垦城镇空间演化主要体现在空间形态、空间关系和功能结构3个方面,即空间形态从缓变到剧变,空间关系从生产协作关系转为城乡关系,功能结构不断从公办到私营、从生产主导到消费主导、从单一化到多元化;② 制度变迁通过改变农场身份、利益关系和资源配置推动农垦城镇空间演化,其中农场身份变化直接影响农垦城镇空间的发展方向,利益关系变化促使农垦城镇空间产业化、市场化,资源配置变化通过改变资源配置主体、类型、尺度和速度作用于农垦城镇空间演化。通过研究,以期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农垦城镇在新时期的发展,同时也可丰富城镇空间演化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20.
Farm Size Change in New Zealan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size of farm holdings is a commonly used indicator of change in rural societies and economi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xplanation for changes in farm size in developed western countries and identifies the inadequacy of national data in presenting an accurate explanation of change. The literature is characterised by relative neglect of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arming systems, policy and legislative changes and other factors. In New Zealand, national farm size has decreased since the mid-1970s, but the experiences of different parts of the country has varied considerably. Farm size has decreased the most where subdivision and intensification of land use have taken place, whilst in some pastoral regions farm size has been maintained or has even increa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