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位于西太平洋贝尼奥夫带上盘的日本内陆(主要是本州)、朝鲜及我国华北都是亚洲东部大陆浅源强震区。限于资料,这里主要讨论日本内陆和我国华北的第四纪活动断裂及地震活动性的特征。这一问题的探索对于认识大陆内部浅源强震的地震构造背景及区域应力场的现状及演变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公元1500年以来,大陆深浅源地震经历了三期同步活跃阶段,作者据深震区幔源物质对流、震源机制解认为:西太平洋板块消减于珲春上地幔内590公里并发生冲断层活动,区域应力作用于断裂带及附近,加剧了壳内的走滑、倾滑断层活动,两类地震空间从东向西、时间同步活动。  相似文献   

3.
内陆地震     
内陆地震在世界各地,地震并不是均匀地发生的。大多数地震发生在相互作用的板块的边缘,如发散带(洋中脊、裂谷)、汇聚带(岛弧)、走向滑动带(转换断层)、碰撞带(褶皱山脉和走滑断层),这就是板间地震。但是地震不全是发生在板块之间,它也发生在板块内部。发生于...  相似文献   

4.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资料,目前世界上有500座活火山,其中50座位于美国。地球上半数以上的火山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及其弧形岛屿地带,形成太平洋火山环。每年大约有50起火山爆发。这些火山活动往往与地震活动发生在同一时间里。如美国喀斯喀特火山活动与加里福尼亚州的地震活动、墨西哥火山活动与墨西哥的地震活动通常是发生在同一个时间里。美国圣海伦斯火山爆发与加里福尼亚州英佩利尔山谷、墨西哥北部、马默斯湖地区的地震和加里福尼亚的中等地震大致发生在同一时间。其他地区的火山爆发与大地震的发生也是有关系的。 意大利、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堪察加半岛、墨西哥、智利、夏威夷群岛等多火山的国家和地区,伴随着火山爆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腾冲地区的火山、地热和地震活动,以及它们之问的关系,探讨了与大区域构造的联系,结果表明:1,腾冲地区的火山活动自上新世以来可分为四期活动,虽然近期还有活动,但总的来讲,活动周期在缩短,活动强度在衰减。2,腾冲地区的地震是由于火山活动引起的,应属于岩浆冲击型地震。3,腾冲地区的火山、地热、地震在成生上是有联系的,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6.
7.
新近的测量、统计分析和模型都支持大地震可以在出人意料的大距离和时间尺度上触发后续火山喷发的猜想。  相似文献   

8.
为了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本文介绍一本反映内陆地震活动的学术刊物《内陆地震》。总结该刊的诞生背景、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成果等以了解天山地震学术研究的进展。通过学科领域统计的国内外论文收录以及通过逐年(近十年)统计的论文、简报、信息收录情况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内陆地震》的成长。  相似文献   

9.
杨国华  王敏  韩月萍 《中国地震》2001,17(3):304-311
本文利用华北GPS监测网两个时段复测资料(1992~1996~1999年)、华北北部两个时段垂直形变资料(1992~1998~2000年)和张北地震时的INSAR结果(1997年9月22日~1998年5月26日),从场和块体运动的角度分析了张北地震前后地壳运动特征,结果表明①垂直形变不显著,近10年来华北中北部地壳垂直形变基本上属于继承性,震时显著垂直形变范围仅约为15km×15km,量值约250mm;②水平形变在各单元内部也不显著;③华北中部各单元整体水平运动在震前(1992~1996年)和震后(1996~1999年)存在动态变化,具体表现为阴山构造带由相对静止变为左旋走滑,山西断陷带由以拉张运动为主变为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燕山构造带的张性左旋走滑运动变为左旋走滑运动,而且震前形成的燕-冀形变过渡带消失于震后;④形变的大小与孕震区介质的物性和构造环境关系十分密切.进一步分析还表明①张北地震并不意味着华北的地震活动进入高水平;②当前地壳运动处在比较正常的状态之中;③未来本区有利于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空间位置主要是燕山构造带,尤其是该带的两端,以及山西断陷带等.  相似文献   

10.
11.
《内陆地震》2005,19(4):448-448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几种方法分析了大同地震后华北地区的地震形势。根据地震活动和构造特征划分了研究区域,用作者提出的灰色线性预测模型及可公度性预测了发震时间,用作者提出的多点测位法预测了地震危险区并用近百年大陆地震活动特征估计了震级。综合分析结果认为,1995~1996年华北发生MS≥5.5地震的概率为Pt{1995~1966}=7/11~8/11,地震危险区位于晋东南的概率为PS=7/8~1。  相似文献   

14.
15.
16.
大地震和火山喷发发生在消减带、大断层、火山和洋脊处。它们主要由板块运动所驱动,但其他因素也能触发地震和火山活动。例如,虽然证据一直是零零星星的,但长期以来潮汐一直被认为与大地震和火山的产生有关系。Geology上近期发表的  相似文献   

17.
由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和黑龙江省地震办公室主持召开的“全国火山、地震研讨会”于1989年7月19日至22日在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举行。会议目的是探讨我国火山地震活动的特征和规律;借鉴国外经验,论证我国火山地震监测研究的方向和科学思路。会议代表来自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情报中心,局属有关研究所和省局(办)以及北京大学,黑龙江省地矿局等单位约50人。局综合计划司,科技监测司,震害防御司,国际合作司等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有十余名代表作了大会发言。与会代表针对黑龙江省地震办公室和五大连池火山地震监测站任锦章等四同志为会议主要议事内容准备的专题报告以及其他代表的大会发言,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科技监测司蒋克训同志作大会总结。黑龙江省地办(?)振海同志宣读了由刘若新、谢礼立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联名倡议成立“火山专业委员会”的倡议书,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响应。会议期间还组织考察了曾于公元十八世纪廿年代(清康熙年间)喷发过的老黑山和火烧山。五大连池天然火山博物馆壮丽的火山地貌和典型的熔岩景观,给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日本内陆及其外围海域发生大地震后的地震活动迁移现象。在所研究的6个震例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地震活动的迁移总是沿着地壳内的活动地质构造带发生。有时可以根据地震活动的迁移来进一步确定活动构造带的存在。把板块边缘地区的地震活动类比为沿着力学偶合平面迁移和扩散,我们可以认为,岛上的活动构造带对应着地壳块体的力学相互作用边界。地震迁移的形式可能不只一种。在我们所研究的震例中发现了以下特征:地震迁移速度约为几km/年;大地震震源区之间存在着地震空区;在每一条地震带上有一定的地震活动周期。地震迁移的一种可能机制是:由于地壳块体的相对运动,在其边界上的凹凸不平区造成了构造应力集中,这些凹凸不平区相继地发生破裂,形成了地震迁移。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西坡-火山地质科考、旅游胜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白山火山是一座中国最大的第四纪层状复式火山,是1000年前世界上最大的火山喷发之一.至今保留着完好的火山地貌景观,是研究火山活动机制、岩浆演化及火山灾害等方面的重要基地,也是旅游胜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