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局部异常体井间地震走时层析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正林  冯锐 《现代地质》1999,13(4):461-465
通过数值模拟试验 ,验证了利用井间地震走时层析成像方法技术可以分辨线性尺度为1个像元宽度的目标 ;讨论了表层低速带对基岩中异常体地震走时层析成像分辨率的影响 ;给出了高分辨率探测局部异常体井间地震走时层析成像方法技术 ,即最佳的观测系统、有效的数据采集技术、精细的数据预处理和优化的正反演算法。通过实际工程应用表明 ,该方法技术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由于避开了地表低降速带和风化层的影响,井间地震能够采集到高频地震信号,经过资料处理可以得到较高分辨率的速度和上行反射波成像剖面。2004~2005年,胜利油田在垦71 区块实施了8对井间地震资料采集。针对原始资料特点,研究了以层析成像、管波衰减、VSP-CDP技术和有限角度叠加成像等关键处理技术,较好地完成了该区块的井间地震资料处理。初步分析解释表明,井间地震可以识别低序级断层、小幅度构造和薄储层。  相似文献   

3.
井间地震资料中蕴含丰富的地下储层岩性和物性信息,利用井间地震直达波初至信息,通过层析反演可以得到两井之间的速度剖面。通过对井间地震直达波振幅衰减信息的处理,可以实现井间的吸收衰减层析成像。基于井间地震直达波射线路径的一致性,提出了井间地震时域直达波走时层析反演和频域质心频率衰减层析同步反演方法,增加了约束条件,增强了抗干扰能力。对模型和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速度和吸收衰减同步反演方法,提高了速度层析反演精度,得到了对油气更为敏感的衰减属性,增强了井间地震在储层描述和油气预测中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井间地球物理层析成象软件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井间地震波、电磁波及电阻率层析成象技术,由于对地下结构有很高的分辨率,已在金属矿、油气藏、工程及水文地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提出一个界面面向用户的井间地球物理层析成象软件包,它包括较完整的各种手段观测数据的预处理、正反演计算及成图成象模块,对推广使用井间地球物理层析成象技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井间地震以其高精度和高分辨率的特点,正在成为解决构造精细成像、储层描述等问题的关键技术,这就需要高精度和高效率的正演模拟技术作为其有效辅助手段.这里基于非均匀介质理论基础的弹性波方程数值模拟方法,将可变交错网格引入到小尺度薄互层非均匀介质井间地震弹性波模拟,对不同尺度的地质体采用不同尺度的网格进行剖分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可变交错网格在保证模拟精度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了模拟的时效性和对复杂介质模型模拟的适应性,对研究精细的井间地震弹性波场特征和传播规律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井间地震技术的应用现状,介绍了井间地震技术、数据采集技术及常规处理技术,讨论了井间地震技术数据几个主要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井间地震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当前研究表明,井间地震技术能够显著改善地面地震反射剖面的质量,提高浅层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以及确定浅部地层的精细构造,显示了井间地震技术在活断层探测和浅层地质调查等工程物探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在岩溶勘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技术测试的工作原理及工作方法,然后利用层析成像反演算法对现场获取的原始测试数据进行了解译,得到溶洞沿不同测线的剖面分布图和不同高程处的平面分布图,并将其与场地现有钻孔地质资料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井间地震层析成像技术有较高的精度和可信度,可得到场地中溶洞的空间分布,从而为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8.
西部探区地表、地质条件复杂,导致地震资料品质差,深层成像差,仅靠地震识别深部地层结构属性难度大,可靠性低,多解性强。本文采用基于三维地震剥层的重力界面反演方法,其核心是添加钻井—地质资料约束,在地震构造界面的约束下采用正演"剥皮"技术进行重力场源分离,然后对目标重力异常开展界面反演。正反演阶段采用流行的频率域Parker-Oldenburg迭代算法,保证了反演的快速稳定收敛。结果表明:基于三维地震剥层的重力界面反演方法可以有效剥离浅部高频信号,实现深层目标重力异常的精确分离,进而实现对深层界面的准确标定。在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开展深层构造界面反演,结果证实该方法是研究深层地质目标的有效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9.
井间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由于避开了近地表低降速带和风化层的影响,井间地震可以得到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的地震信号,近年来已经在在油田开发中投入使用。笔者讨论了井间地震的井中管波的形成机理、衰减方法,层析成像和XSP-CDP成像方法。对罗家和垦71区井间资料进行了成功的处理,得到了较好的层析和反射波成像结果,该结果有助于了解井间速度的横向展布和小断层的存在等。  相似文献   

10.
以渤海湾盆地某凹陷为例,介绍下延一定深度的垂直二次导数、三维视密度反演、在LCT平台上的重、磁、地震正反演等新技术在寻找一些小规模、低幅度、大埋深的古潜山构造的应用效果。下延一定深度的垂直二次导数异常比常规的重力处理技术,即常规的垂直二次导数异常,从平面上能更好、更直观地反映小规模、低幅度、大埋深的古潜山构造;三维视密度反演技术反映地质体的横向密度变化情况,从纵向上为潜山研究提供证据;利用LCT平台上的重、磁、地震联合正反演技术可以定量地确定潜山埋深、幅度等。  相似文献   

11.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Snell's law) suggest that low-velocity fanomalies are undersampled and therefore should be poorly resolved by inversion schemes based on ray-tracing methods. A synthetic study considering a 40×20 m low-velocity anomaly (300 m/s) placed at the center of a 400×50 m block with gradient background velocity model (from 3000 m/s at the surface to 4000 m/s at the base) indicates that the low ray density in ray-tracing coverage diagrams of tomographic inversion studies can be used as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low-velocity anomalies. Combined normal incidence seismic reflection images and the velocity models obtained by tomographic inversions of first-arrival travel times form an efficient scheme to resolve low-velocity anomalies such as fracture zones. Furthermore, the velocity models derived from tomographic inversions are used in a wave equation datuming algorithm to account for statics caused by a strongly laterally variable shallow surface (weathering) layer and provide seismic reflection images of fracture zones (low-velocity anomaly) within a granitic pluton.  相似文献   

12.
田泽润  李守巨  于申 《岩土力学》2014,35(Z2):508-513
根据白山抽水蓄能泵站地下厂房开挖过程中的变形观测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响应面法的岩体力学参数反演方法。该方法利用响应面函数建立了岩体力学参数与围岩变形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确立了响应面函数中的系数。定义参数反演的目标函数,将参数反演问题转化为优化问题。分别采用拟牛顿优化算法和遗传算法求解参数反演的目标函数,得到了地下厂房的岩体力学参数。根据反演确定的岩体力学参数,对地下厂房围岩的开挖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表明,有限元模拟的地下厂房与现场观测值基本一致,验证了反演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苏鹏  杨进 《物探与化探》2021,(1):159-164
电阻率法可用于地表浅层的探测,也可用于对动态地下目标进行监测.对于监测数据的反演,不同数据集的单独反演存在一定缺陷,为此本文在常规电阻率反演算法的基础上,推导了时移电阻率反演公式,实现了时移反演算法程序;为了论证时移反演算法对动态地下目标成像的优越性,建立一组多个正演模型,利用模拟数据进行单独反演和时移反演,并对比两种...  相似文献   

14.
为得到更接近地下真实分布的反演界面,笔者比较分析Parker-Oldenburg反演和改进迭代反演,发现改进迭代反演方法不仅可以避免计算放大项,而且能够得到更好结果。通过理论模型,对经典Parker-Oldenburg方法和改进迭代反演方法的计算速度、迭代收敛性和结果精确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改进迭代反演方法在保证计算速度和迭代收敛的情况下,能获得更精确的地下界面结构。通过实际数据验证了改进迭代反演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大连地下石油储备库地应力场反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崇  李海波  李国文  刘亚群 《岩土力学》2010,31(12):3984-3990
初始地应力场是地下工程稳定性评价的基础。结合大连地下石油储备库工程,提出一种基于现场地应力实测资料直接反演初始地应力场的新方法。首先,通过现场实测地应力结果的统计分析,建立初始地应力与高程之间的关系;其次,由于主应力的方向与模型坐标轴方向不重合,进行应力变换;最后,基于FLAC3D的FISH语言编写函数,采用Hoek-Brown强度准则,直接反演大连地下石油储备库的初始地应力场。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直接法反演的初始应力场的拟合度较高,误差较小,可以满足工程的需要。该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探地雷达作为高精度的物探工作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反演解释地下结构的物性参数。笔者提出社会学习型粒子群优化反演方法,它以信号均方误差为目标函数,用时域有限差分方法作正演,并且针对反射波信号较弱、反演效果不佳的情况设计了对正演结果进行振幅补偿的方法,对反射波的振幅进行增益,以提高反演精度。通过与经典粒子群优化反演方法的结果对比,说明了该算法在准确度以及效率方面都有相当大的提高。经过分析多层介质仿真数据的一维反演结果,说明了该算法对多参数反演的有效性和良好的抗噪性。  相似文献   

17.
重磁3D物性反演技术在金属矿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璎 《地质与勘探》2011,47(3):448-455
解反演问题是地球物理资料处理解释的主要环节.反演就是依据已获得异常特征,结合地质和其他资料,求解地下源体的空间位置、形状及物性特征参数.随着对地质体全方位精细结构研究要求的提高,重磁等反演技术已发展到3D反演阶段.重磁反演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形态反演(建立场源模型形态单元)和物性反演(构建物性模型单元).在物性模型构建中...  相似文献   

18.
储层地震反演在辽河油田大民屯凹陷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大民屯凹陷构造复杂、薄互层储层横向变化快等特殊地质条件, 在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后高分辨处理的地震资料基础上, 利用以已知地质规律和测井资料为约束的储层地震反演新技术, 对地下岩层空间结构和物理性质进行反演、综合岩性解释、定量预测和描述储层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通过叠前高分辨地震资料波阻抗反演、测井多属性反演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提高了该区储层预测的纵向分辨率, 加强了对薄互层砂体的识别能力, 提高了储层预测的可靠性, 落实了有利的岩性圈闭, 获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为该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一种考虑地下洞室片帮、钻孔剥落等岩体应力型破坏特征为信息源,通过数值模拟智能反演方法预测高应力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局部应力场的新思路。该方法将地下洞室群片帮、钻孔剥落等应力型破坏的位置、深度或者宽度进行定量描述,以弹性模型计算获得的常偏应力大于岩体启裂强度的范围来表示应力型破坏范围,通过分析实测地应力数据约束部分地应力数量,然后采用智能数值反演方法得到其他的地应力分量。采用该方法预测了白鹤滩水电站右岸地下厂房0+76断面附近围岩地应力场,反演获得最大主应力在34 MPa左右。通过其他部位岩体破裂的数值模拟和观测结果对比,验证了地应力场预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阻抗反演是利用波阻抗与介电常数关系开展地下介质参数估计的重要技术,在探地雷达以及叠后地震资料解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常规阻抗反演需要钻孔或测井曲线作为约束项,约束项信息直接影响阻抗反演的估计精度。在缺少钻孔数据的实际应用中,如何开展探地雷达阻抗反演是该方法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速度分析的探地雷达阻抗反演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基于多偏移距雷达数据开展速度谱分析和Dix反演,以获得不同深度的速度信息作为阻抗反演的约束项;同时,采用K-means方法自动拾取速度谱信息,大大降低了常规人工拾取误差,提高了计算效率。通过典型随机土壤介质模型,验证了本文方法在无钻孔条件下仍然可以获得较好的介电常数估计结果,并测试噪声适应能力强。最后通过美国密歇根州Wurtsmith AFB,in Oscoda区域的探地雷达数据测试了本文提出方法在探地雷达实测数据参数估计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