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揭示潘吉塔格矿区不同煤岩煤质形成条件及其垂向变化特征,探讨该区煤岩煤质与成煤环境的关系,采用煤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基于对主采煤层样品煤岩鉴定、工业分析及灰成分指标等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煤矿主要煤层以半亮型煤为主,富镜质组、贫惰质组,煤质呈低灰、低硫、高挥发分特征,煤灰成分以SiO2为主,煤变质阶段较低,煤类均属长焰煤。煤层由深至浅垂向演化呈镜惰比由小到大,灰分由高变低,挥发分由低变高,硫含量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成煤环境由弱氧化-还原型到还原型的变化趋势。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中—下侏罗统主要煤层形成于湖泊-三角洲淡水沉积环境,具陆相成煤特征,成煤环境温暖潮湿。其中西山窑组煤岩煤质特征与八道湾组有显著区别,成煤环境迥异。  相似文献   

2.
永陇矿区位于鄂尔多斯陆相煤盆地边缘地带,目前尚未充分开发,属于大型陆盆边缘矿区,为了探讨该区煤岩煤质与成煤环境的关系,从区内煤岩煤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入手,详细分析了各煤层镜/惰比、灰分、硫分、酸/碱值等指标,探讨其对成煤环境的指示意义。研究表明:主力煤层属于低灰–中灰、低–特低硫的低阶烟煤;成煤期覆水性、酸/碱值在垂向上有近"S"型下降特征,Ca/Fe值则相反;其中三煤组属小型封闭湖泊相聚煤,二煤组属湖坪河流相聚煤,聚煤作用受控于古地形、古气候及基底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下—中侏罗统煤层沿阿尔金山前断续分布,其煤岩、煤质与典型的西北侏罗纪煤层具有明显不同。通过对和田布雅、于田普鲁、且末红柳沟等煤矿主采煤层样品进行煤岩、煤质鉴定及煤化指标等一系列综合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主采煤层以光亮煤、半亮煤为主,其次是半暗煤、暗淡煤;煤岩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壳质组含量少,具中-高镜惰比。因成煤沼泽的还原程度促进了无机硫分的形成,煤中全硫含量随镜质组含量的增加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且煤层硫分与灰分整体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此外,煤层挥发分受不同种类硫分的影响,亦有明显差异性变化。在民丰凹陷中-高硫煤中,硫分以无机硫为主,随着硫分的升高挥发分亦有升高趋势;瓦石峡凹陷中-低硫煤受有机硫控制,对挥发分产率的影响不明显。民丰凹陷煤层的灰分指数高于瓦石峡凹陷,可见后者的成煤沼泽环境潜水面要比前者高得多。针对上述诸多因素分析,进一步揭示塔东南地区煤岩、煤质多样性变化受断陷湖盆以及局部水体较深的还原型沼泽环境控制,最终形成了中-高挥发分、中-低灰分、中-低硫分的煤质及富镜贫惰的煤岩特征。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沉积环境对煤岩煤质的影响,以宁东煤田红墩子矿区为研究区,采用沉积学和煤岩学等方法对太原组和山西组层序进行了划分,结合煤岩煤质数据,探讨了沉积环境对煤岩煤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层序Ⅰ、层序Ⅱ煤层受海水潮汐作用影响,整体上硫分含量较层序Ⅲ高,镜质组和惰质组含量较低,平面上,灰分、硫分呈现出南高北低的规律,镜惰比则出现南低北高的现象;层序Ⅲ煤层受河流及物源的共同影响,高灰煤、高硫煤主要集中在矿区的南北两端,镜惰比则由于河流作用导致沼泽水动力强弱及覆水稳定的变化,出现南高北低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新疆准东煤田五彩湾矿区西山窑组煤层厚度稳定,分布广泛,煤质优良.笔者从成因角度运用煤田地质学、煤岩学、煤地球化学及沉积学等,进一步探讨西山窑组巨厚煤层煤岩组分特征、煤相类型.结果表明,煤层微观煤岩以镜质组为主,惰性组次之,含少量壳质组.相学分析表明,该区聚煤沼泽类型以湿地森林沼泽相为主,干燥森林沼泽相次之.少数样品指示成煤过程中短时期、周期性深覆水或开阔水域沼泽相存在.煤相分析显示威煤环境具网状河三角洲沼泽相沉积特征.煤岩和煤相分析为聚煤环境分析、煤质评价和预测、煤的可选性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金沙县禹漠勘查区地质背景及区内勘查钻孔的煤质化验资料,对区内各煤层的煤质特征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并分析了区内煤中硫分、灰分含量变化,通过对煤层灰分和硫分的成煤环境控制分析,确定其成煤沉积环境。结果表明:金沙县禹漠勘查区龙潭组各煤层均为无烟煤,变质程度高,其中4、7、9号煤层灰分、硫分含量普遍低于13、15号煤层;研究区各煤层硫分含量主要以硫化铁硫的形态存在,占比达76.91%,表明这些煤层中黄铁矿硫含量是导致煤层硫分含量较高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煤灰成分元素氧化物含量在纵向上变化规律反演的沉积环境与硫分、灰分分析的成煤环境一致,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13、15号煤层为泻湖相的泥炭沼泽成煤环境,总体受海水影响程度较大,古气候环境为潮湿,4、7、9号煤层为潮坪相的泥炭沼泽成煤环境,总体受海水影响程度较低,古气候环境为潮湿-半潮湿。  相似文献   

7.
以伊宁矿区ZKJ502钻孔内早侏罗世10个煤层为研究对象,采用煤岩学和煤化学分析方法,对煤岩特征、煤质特征及聚煤环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早侏罗世八道湾组9个煤层、三工河组1个煤层均为低灰-特低灰、低硫-特低硫、高挥发分、高发热量煤(Ad=2.65%~15.27%,平均7.59%;St,d=0.19%~0.99%,平均0.5%;Qgr,d=26.405~31.15 MJ/kg,平均29.35 MJ/kg;Vdaf=31.35%~46.95%,平均39.26%);镜质组随机反射率Ro,ran=0.41%~0.53%,平均0.49%;跨次烟煤与烟煤界线;各煤层(27号煤层除外)煤岩组成显示惰质组含量较高、镜质组含量较低特征;煤层中(特别是22、26和29号煤层)大量半丝质体、粗粒体和碎屑惰质体的存在,反映聚煤时期气候干燥、成煤泥炭沼泽地下水位较低、成煤原始质料经历过较强的氧化分解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全面了解贵州威宁阳关寨勘查区主可采煤层的煤质指标,通过煤样灰成分、硫分、镜质组反射率等与成煤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3、4、5煤以中高灰煤为主,3号煤层属特低硫~中硫分煤,以特低硫煤为主,4号煤层属特低硫~高硫分煤,5号煤层属特低硫~高硫分煤,灰分从上至下似有降低的趋势。硫分从上至下变化较大,总体上是"升高-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煤质特征反应成煤处于较稳定且受海水侵扰较小的滨海泥炭沼泽环境。  相似文献   

9.
《四川地质学报》2022,(3):400-403
为了全面了解贵州威宁阳关寨勘查区主可采煤层的煤质指标,通过煤样灰成分、硫分、镜质组反射率等与成煤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3、4、5煤以中高灰煤为主,3号煤层属特低硫硫分煤,以特低硫煤为主,4号煤层属特低硫中硫分煤,以特低硫煤为主,4号煤层属特低硫硫分煤,5号煤层属特低硫高硫分煤,5号煤层属特低硫硫分煤,灰分从上至下似有降低的趋势。硫分从上至下变化较大,总体上是"升高-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煤质特征反应成煤处于较稳定且受海水侵扰较小的滨海泥炭沼泽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为提升国内油气自主保障能力,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以大量煤田地质勘探和煤质分析资料为基础,对宁东煤田甜水河勘查区富油煤的煤岩煤质进行系统研究,结合煤层显微组分、硫分、煤灰成分对研究区富油煤成煤环境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甜水河勘查区各煤层焦油产率8.63%~9.87%,整体富油性较好,以富油煤为主。有机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惰质组次之,壳质组少量,为中水分、低灰-中灰、中高挥发分、低硫-中低硫、中等煤化程度烟煤。研究区各煤层形成于温暖潮湿的古气候条件,成煤时水动力条件较弱、覆水较深,泥炭沼泽还原性较强。  相似文献   

11.
盘北-水城矿区上二叠统龙潭组和汪家寨组煤资源具有高镜质组、中高硫、中高灰、中低挥发分、高灰熔性和相对富氢(相对于相同煤级)的特性,其煤岩组成、硫含量、灰分等主要受聚煤期三角洲-滨岸沉积体系控制,煤的挥发分产率、碳氢比等主要受到煤变质作用的影响。区内化工煤资源丰富(主要为焦化煤和气化煤),焦化煤资源丰富且集中,而液化煤稀少但相对集中。建议在盘北-水城矿区规划3个煤化工基地:水城煤焦化基地、水城煤直接液化基地、盘北煤焦化基地。   相似文献   

12.
贵州大方背斜南东翼煤中硫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井田勘探施工钻孔采取的136个煤样的煤质测试结果,对贵州大方背斜南东翼可采煤层煤中硫的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可采煤层从特低硫煤—高硫煤均有,中上部煤中硫的质量分数较高,一般为中高硫煤,中下部以低中硫煤为主,底部煤中硫的质量分数变化大,从特低硫煤可到高硫煤;龙潭组中上部煤层煤中硫主要与硫的来源和沉积环境有关,而下部煤层煤中硫与其来源有关,与沉积基底中岩性发育也有一定关系,凝灰岩、玄武岩发育地段,煤中硫的质量分数低,反之则高。   相似文献   

13.
赵凌云 《地质与勘探》2023,59(5):974-984
成煤环境与煤质特征关系紧密,泥炭沼泽期陆源输入强度、海水进退以及氧化还原条件对煤中元素分布和组成具有重要影响。本次研究利用贵州织金县以那地区三个煤矿勘查区共46口钻孔主采煤层的煤质分析结果,分析了龙潭组自下而上煤质参数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硫分和灰成分指数对成煤环境的指示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以那地区无烟煤全硫分含量较低,平均为2.19%,以无机硫为主,煤灰分中主量元素以SiO2为主,Al2O3和Fe2O3次之,其他含量较低;(2)各煤层全硫含量、有机/无机硫在全硫中占比、主量元素组合(Fe2O3+CaO+MgO和SiO2+Al2O3)含量呈现相互匹配的变化规律,煤灰成分指数变化规律不明显;(3)以那地区龙潭组自下而上经历了三期海水进退过程,发育潮坪下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分流间湾和潮坪-瀉湖三种成煤环境,硫分与灰成分指数在成煤环境指示作用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根据盘南矿区马依西井田大量地质资料分析,认为龙潭组形成于潮坪、三角洲及海湾—泻湖沉积体系,下部为潮坪—潮道沉积组合,主要由潮坪相、潮道相、沼泽及泥炭沼泽相组成,形成的煤层硫分高,连续性差;中部为三角洲沉积组合,主要由前三角洲相、三角洲前缘相及三角洲平原相组成,其煤层硫分低,稳定性好,分叉少;上部为海湾—潟湖相沉积组合,由潟湖相局部海湾相及沙洲砂坝相组成。分流河道的泛滥盆地、支流间湾、废弃河道、潮坪—潮道为本区煤层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黔西煤田白岩脚矿区龙潭组主要煤层进行化验分析,认为矿区煤中硫含量从低到高均有分布,垂向上自下而上逐渐降低,平面上9、14及15煤总体呈现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的趋势,4煤层则表现为西南部相对较高;硫的赋存形态以硫化物硫为主,沉积环境控制了煤中硫的含量及各种形态硫的分布;9、14煤层以硫化物硫为主,脱硫效果良好,15煤层以有机硫为主,脱硫效果一般。建议在矿山开发过程中对低硫煤和高硫煤进行配采。  相似文献   

16.
乌达矿区高硫煤层的聚积环境与煤中硫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乌达矿区高硫煤层的沉积相、煤相和煤中硫在平面上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煤层泥炭聚积时的古水系对煤中硫的分布有明显的影响,9煤层泥炭聚积时的三环境决定了煤中硫的分布,浅水陆棚或分流间湾环境中形成的煤层具有较高GI、V/I值和硫含量,在障壁砂坝中形成的煤层具有高的硫含量、低的GI、V/I值,在泻湖中具有高GI、V/I值和相对较少的硫含量。  相似文献   

17.
重庆地区上二叠统包括龙潭组/吴家坪组和长兴组,主要发育海陆过渡相(海湾-泻湖-潮坪)及浅海碳酸盐沉积,其中龙潭组和吴家坪组为同期异相沉积。通过对区内钻井剖面及露头剖面的分析,在本区上二叠统中识别出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和沉积相转换面等地层界面,并将上二叠统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基于近海煤盆地的背景,研究区厚煤层常靠近初始海泛面发育。总体来看,近海含煤盆地三级层序以海侵体系域聚煤最好。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综合分析盘江矿区月亮田矿煤层气勘探开发地质条件与潜力,研究采用多种测试手段,系统分析了该矿煤储层在孔隙度及孔隙结构、渗透性和储层压力在垂向分布的特征与差异。结果表明,盘江矿区月亮田矿二叠系龙潭组煤储层孔隙度较低,小孔体积占明显优势并且比例接近,微孔和小孔比表面积占优势但变化较大,主要发育狭缝状孔和细径广体的墨水瓶状孔。该区煤层渗透率在垂向上的变化较大,且并非为应力主控,受多种地质条件的综合影响。龙潭组煤储层压力属于异常低-异常高压范围,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推测区内龙潭组煤系地层在垂向上至少存在2个独立含煤层气系统。针对龙潭组煤储层物性垂向分布特征的研究,期望可以为月亮田矿煤层气开发提供新的地质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上二叠统龙潭组是重庆南武矿区的主要含煤岩系,通过采集主采煤层C25样品,运用ICP-MS(稀土元素)、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重庆南武矿区龙潭组煤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南武矿区晚二叠世龙潭组C25煤中Ga元素富集,平面上呈现东北高、西北低的分布规律,矿区东北部天宝煤矿和开发煤矿达到综合利用品位。统计分析表明,C25煤中Ga主要以无机态赋存于黏土矿物或硅酸铝盐矿物中。初步分析认为,南武矿区上二叠统龙潭组煤中Ga元素的富集主要受物源、沉积环境及构造热演化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以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煤田地质填图、实测剖面测量、槽探等勘查手段,对文山丘北地区地层及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区内构造从属于文山巨型旋钮构造,主要发育庄科一密纳复式背斜及尼尼白一笼陶向斜,上二叠统为主要含煤地层,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在调查区西南部发育龙潭组,其他大部分地区为吴家坪组,龙潭组为主要含煤地层,煤层厚度较小,厚度变化较大,为高灰、高硫、低热值的贫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