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山西省黄岩汇井田15100采掘工作面所施工的两个“三带”观测孔为例,介绍了通过冒落带角、导水裂缝角和导水裂缝带的计算来确定钻孔位置的基本方法。针对覆岩观测孔的施工难点,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并详细说明了GC-2观测孔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法。认为钻孔冲洗液法是目前煤矿取得“三带”数据较为精确的方法,根据钻孔冲洗液漏失量的大小及覆岩的开裂情况,对“三带”进行了划分:在钻进中覆岩一般开裂,冲洗液漏失量小于1L/(s·m)为弯曲带;钻进中覆岩严重开裂,冲洗液漏失量大于1.0L/(s·m)为导水裂缝带;钻进中覆岩出现掉钻,冲洗液漏失量大于1.0L/(s·m)为冒落带。  相似文献   

2.
高边坡岩体卸荷带划分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边坡卸荷及其卸荷带是西南地区高边坡一种常见的现象,对岩石边坡稳定性及其它岩石工程问题有重要的影响。在分析目前卸荷带划分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卸荷带的形成机理及地质表现,提出了用裂隙率、张开裂隙率和“隙宽和”3个量化指标进行卸荷带的划分。结合实际工程,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裂隙测量,分析结果表明,3个量化指标对卸荷带的强弱有较好的响应关系,作为卸荷带划分的量化指标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进一步,结合卸荷带的地质特点,提出了所研究的具体工程其卸荷带划分的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3.
沿空留巷开采技术已在很多矿区得到广泛应用,在提高回采率、减少巷道掘进工程量的同时,却也加剧了采空区的漏风量。为了说明漏风给采空区防灭火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强调堵漏在沿空留巷开采中应用的必要性,本文采用有限单元法对采空区速度场和氧浓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两者叠加划分出了自燃“三带”,并在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中考虑了遗煤氧化及采空区瓦斯涌出对氧气的稀释作用。计算结果表明:堵漏前自燃带最大宽度为196m,平均宽度为110m;堵漏后自燃带最大宽度为70m,平均宽度为63m。由此可见,漏风点的存在对采空区“三带”影响较大,且对采空区防灭火十分不利。所以沿空留巷开采中采取堵漏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对早前寒武纪地质的兴趣越益增大,特别对早前寒武纪的绿岩带的杂岩及活动带的杂岩的文章较多。“绿岩带”和“活动带”的术语及概念在苏联的文献中广泛采用。然而在许多著作中,对这些术语的解释实质上和国外文献是不一样的。在某些情况下,对“绿岩带”和“绿岩岩系”;“带”—“坳陷”;“活动带”—“变质带”等术语是划等号的。应该指出,除大地构造以外,具有重要金属成矿意义的就是“绿岩带”。考虑到对波罗的地盾,阿尔丹和乌克兰地盾的划分趋势,以及根据金属成矿的情况,对“绿岩带”提出了特别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中国吉林浑江最早奥陶纪的笔石序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吉林省东南浑江大阳岔附近的小杨桥和浑江城附近的青沟子和木掀头沟剖面笔石序列的研究,在该地的“冶里组”中可以划分出以下5个笔石带:1.Rhabdinopora parabola带,2.Anisograptus带,3.Psigraptus带,4.Callograptusg?taizehoentis带,5.Adelograptus-Clonograptus带。并对每一个笔石带与国内外相当带的对比及寒武-奥陶系界线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贵州位于上扬子陆块,1992年王砚耕率先提出“一块两带”地质构造单元,即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右江造山带,已为地学界公认。随地学理论实践和研究程度深入,1996年又将“一块两带”细分为“一盆三带”,包括:四川前陆盆地(属扬子陆块)、鄂渝黔前陆盆地褶皱冲断带(属扬子陆块)、江南造山带、右江造山带。贵州学者曾对深部断裂进行过研究,并试图划分地质构造单元及确定深部分界线位置,推测结果多数表现为地表断裂变形特征,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科学应用地质、物探相结合方法,研究造山活动后隐伏的地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依据重力、航磁、地质等区域资料,推断了深部的隐伏断裂和“一盆三带”分界线,研究了基底构造变形特征,以服务深部的地质找矿预测、成矿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7.
东升庙一带含矿岩系狼山群的地层划分到目前为止已有三种方案,即内蒙冶金一队的“三组九亚组”方案、河北地质学院和内蒙化工地质队的“三组九段”方案以及彭润民的“新三组九段”划分方案。这三种方案都是根据岩性及组合特征从宏观上进行的划分。本文以狼山群连续地层中的60个样品中21种微量元素含量为变量,用最优分割法定量地分段,并与上述三种划分方法对比。分割及对比结果表明,除前两种划分法的三组与二组之间没有出现分割点外,其余各段(组)之间均先后出现了分割点,这表明上述三种划分方案总的说是可行的;第三种划分方案的第二、三两组之间(样品11/12)的分割点最早出现,且此后一直连续稳定存在,这表明第三种划分方案更趋合理。样品11和12间连续稳定的分割面很可能相当于渣尔泰(狼山)群地层中的“低水位剥蚀面”。  相似文献   

8.
泌阳断陷陡坡带陆相层序发育的可容空间图解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泌阳断陷湖盆基底构造沉降为非线性函数或间断函数,且呈“反铰链式”沉降。在湖平面变化和构造沉降共同作用下,泌阳断陷湖盆陡坡带的可容空间变化仅有三种可能性:a.南缘及北缘减小,中央带增加;b.南缘不变,中央带及北缘增加;c.南缘、中央带及北缘均增加。针对这三种情况,分别在不同的物源供给速率条件下,分析了断陷湖盆陡坡带不同构造部位的剩余可容空间变化规律及其相应沉积特征。文中以泌阳断陷双河-赵凹地区为例,探讨了参照井选择的可容空间机理,对下第三系核三一段的陆相层序进行了划分,建立了其等时层序框架模式。  相似文献   

9.
木纳布拉克构造混杂岩带位于南阿尔金与东昆仑衔接部位,是古阿尔金洋岩石圈板块由南向北阶段性俯冲的产物,为南阿尔金蛇绿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1∶10 000大比例尺填图和剖面测量,结合显微尺度的构造解析,对该构造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和变形特征进行研究,将与构造混杂岩带有关的物质组成划分为弱变形的“岩块”与强变形的“基质”两类,并从中识别出9种不同岩石组合的岩块及2种不同类型的基质。在对“岩块”和“基质”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地质体的构造变形截切关系及组合特征,在构造混杂岩带中识别出6期变形作用,建立了相对构造变形序列,为木纳布拉克构造混杂岩带演化提供了新的构造证据。  相似文献   

10.
引言在帕格-威廉斯矿区的A、B、C三条带中发现了金矿化,Valliant和Bradbrook把这三条带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B”带是“A”带的向下延伸部分,这两条带被认为是主要矿带。本文的目的是介绍帕格-威廉斯矿区的地质环境和“A”带金矿体的地质特征。据地下和地表金刚石钻探以及地下和地表的开发和采矿,研究了“A”带。“B”和“C”带也被开发或进行了地质研究。对“B”和“C”带的主要描述,包括对该矿区矿化提供很  相似文献   

11.
前人曾在东准噶尔双井子以东地区进行 1∶ 5万地质调查时 ,依据蛇绿岩建造的产出状况及构造侵位的特征 ,将蛇绿岩建造全部单元及岛弧或弧前盆地的火山岩建造 ,从南明水组解体出来 ,建立了“元湖组”。目前认为蛇绿混杂岩带是洋盆闭合时洋壳残片构造侵位到陆壳之中的产物 ,为无序层序 ,相当于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学划分类型的构造混杂体类 ,即由构造包体和基质两大部分组成。构造包体是由蛇绿岩及其上覆岩系的远洋沉积物组成 ;基质包括不同时代 ,或同时代不同岩石的地层单元。“元湖组”具有“超群”的概念。对克拉麦里东双井子地区蛇绿混杂岩带 1∶ 5万地质填图等级体系划分重新厘定 ,将构造包体部分建立“元湖岩群”,其蛇绿岩部分建立“柳树泉岩组”;枕状熔岩及远洋沉积物建立“阔什喀尔苏岩组”。对于基质中所有组成单位建立“哲兰德岩群”,早石炭世陆缘沉积的正常碎屑岩仍采用“南明水组”,而火山岩建造建立“喀腊卡特岩组”。依据填图精度的要求可划分“段或岩段”、“层或岩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泾县北贡地区上寒武统顶部的唐村组根据岩性及古生物特征重新进行了划分,并将唐村组所产的三叶虫自下而上建立了三个组合带:Ⅰ.Hospes carinatus组合带;Ⅱ.Jingxiania组合带,Ⅲ.Mictosaukib-Wanwanaspis组合带。对该区晚寒武世进行了沉积相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陕甘川三角区出露了一套浅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即碧口群。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资料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八五”末新一轮区调及秦巴项目等成果,特别是利用“基底碰合带”这一对碧口群的划分与解体有重要意义的有力依据,将其解体为陈家坝岩群、大安岩群和碧口岩群下,中亚群三套火山岩及碧口岩群上亚群(火山)近源浊积岩,并阐述了“基底碰合带”对区内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期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成冰带及雪层剖面特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成冰带20世纪60年代初,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成冰带;1988年,由于气候变暖,冰川上部的冷渗浸重结晶带消失,被渗浸带所取代.对近期1号冰川的成冰带进行了划分,并通过大量雪坑资料,研究论述了目前1号冰川雪层剖面的层位特征.研究发现,由于气候变暖,剖面特征和成冰带谱有由“冷”向“暖”的转化趋势.同时还发现,1号冰川东支顶部发生了强烈的消融现象,该处已由渗浸带转化为具有强烈消融特征的局部消融区.  相似文献   

15.
采后覆岩力学状态与顶板事故、顶板水害等直接相关,有必要对采后覆岩结构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覆岩结构“新四带”模型:垮落带、裂隙带、基岩离层带、松散冲积层带。结合前人的“三带”模型、“四带”模型进行了空间上对比分析,厘清了3种分带模型的空间关系。重点从覆岩内含水层水位受采动影响、光纤探测、顶板淋水现象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新四带”模型的科学性,得出煤层上覆基岩内任何层段都可能产生离层裂隙(达到一定宏观尺度时称为离层空间)的结论。“三带”主要用来校核采煤支架的额定工作阻力以及指导防隔水煤(岩)柱的设计;“四带”可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离层带注浆工程实践,但存在井下溃浆安全风险以及弱化“三带”原有工程价值的缺点;“新四带”传承了“三带”的工程意义,同时可有效指导顶板离层水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全球奥陶系年代地层学的研究—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评述了最近几年全球奥陶系年代地层研究方面的进展与问题。着重讨论了全球奥陶系统一年代地层表中每个统(包括厘定的“阿伦尼克”、“兰维恩—兰得罗”、“卡拉道克”和“阿什极尔”)的范围和可能选择作为划分统和阶的界线标志的生物层或带的位置,指出了当前我国奥陶系年代地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全球奥陶系年代地层划分的原则和趋势以及我国广大地质工作者在过去10年中所积累的有关资料,提出了我国及全球奥陶系年代地层的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康滇古陆铅锌矿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提出包括地轴西缘地区在内的整个康滇古陆可划分三个铅锌成矿带。习称的“东部铅锌成矿带”实为两个各具不同成矿特点的成矿带。论述了西部成矿带的存在。分别指出了三个带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8.
喜马拉雅碰撞带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军文 《地质学报》1997,71(2):105-112
通过对喜马拉雅碰撞带构造单元划分和组成的研究,从俯冲和碰撞带前缘加积作用,深层底辟和热隆扩展作用及岩石圈深物质流动-“回流”作用等3个方面阐明了喜马拉雅碰撞带的构造演化,提出了喜马拉雅碰撞带的构造演化模式-渐进式陆内变形模式。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斜坡地区中新生界构造是总体呈东西向展布的复式向斜构造,横剖面上呈“W”型。该区由北向南可划分三个背斜构造带:群克 新开屏构造带;阿拉干构造带;古城墟低凸构造带。侏罗系生油岩厚100~400 m ,并有较好的生、储、盖组合,各种圈闭众多,有望在该区找到大油田。  相似文献   

20.
湘西北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地层与牙形石分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树刚 《地球学报》1993,14(1):133-150
本文主要从生物地层学角度探讨湘西北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划分。笔者对该区上二叠世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以牙形石地层分布、百分比丰度和演化关系为基础,将该区二叠系栖霞阶顶部至三叠系格里斯巴赫阶划分为13个牙形石带,并与区内其它门类化石带和国内外同期牙形石带做了详细对比;界线层夹有多层海底火山喷发物成因的伊利石-蒙脱石粘土岩,界线上见有“过渡层”或生物“混生层”,证明该区界线地层为连续沉积。据界线上下“二叠型”与“三叠型”生物的盛衰和演替,以菊石Hypophiceras带或“过渡层”的底部为该区二叠-三叠系界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