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德生 《地理研究》1993,12(2):112-113
第一届地貌实验与模拟研讨会在中国地理学会及其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的领导下,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支持下,于1993年4月5日—8日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会议宣布在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下成立"地貌实验与模拟组”。参加会议的32人,其中青年占三分之一以上,来自11所科研单位和5所大学。为了便于学术交流,会议筹备组预先印发了简本论文集。  相似文献   

2.
1999年9月22日至9月26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嶂石岩风景名胜管理处主办,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与河北省地理学会协办的《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会议暨嶂石岩地貌研讨会》在石家庄市赞皇县嶂石岩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区26个科研、教育、生产单位共9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地貌·环境·发展”。与会专家学者就地貌第四纪与环境变化、地貌过程研究、灾害地貌研究、旅游地貌开发、21世纪的地貌学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对嶂石岩地貌的特征、成因和分布进行了实地考察。嶂…  相似文献   

3.
由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主持召开的“中国城市地貌研究学术座谈会”于1990年5月20~24日在四川成都举行,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有关单位的4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39篇,宣读论文25篇。会上丁锡祉教授、穆桂春教授分别介绍了国际城市地貌学的最新动态和我国城市地貌的研究概况,《城市地貌试点研究》课题组就成都、重庆两试点城市近两年来的部分研究成果向大会作了汇报,会议代表亦交流了所在省市的城市地貌研究情况。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城市环境地貌演变与城市形成、发展的关系;(2)人工地貌在城市地貌中的地位和作用;(3)城市地貌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于1984年11月8日至13日在成都召开了地貌学与国土整冶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有关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的105位老中青地貌工作者,这次会议共收到129篇论文。参加会议的同志欢聚一堂,互相交流,共同研究我国地貌学如何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5.
“嶂石岩地貌”学术考察研讨会于1993年9月28日——30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赞皇县 嶂石岩召开并圆满结束。与会专家学者边考察边议论,畅所欲言,各述已见,在主要问题上取得 了共识,一致认为“嶂石岩地貌”之发现和研究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给予很高评价;肯定 了其在理论和应用两方面对推动地貌学,特别是应用地貌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认为“嶂石 岩地貌”为地貌二、三级分类增添了新的类型,可与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等并存;同时也对一 些不足之处提出了补充意见,并对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方法等问题提出了建议,期望能申请国  相似文献   

6.
1 成立过程与简史国际地貌学家协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orphologists,简称 :IAG)是一个非政府间、非盈利的学术性国际组织 ,成立于 1 989年。进入 80年代以后 ,地学中的地貌学研究与交流十分活跃 ,仅限于国际地理联合会 (IGU)中有关地貌学专门委员会的活动已经满足不了全球地貌学家们的要求。因此 ,由英国地貌研究组 (British Geomor-phological Research Group)发起 ,于 1 985年 9月在英国的曼彻斯特组织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地貌学大会”,当时 ,由来自 54个国家的 60 0多名地貌学家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 ,各国代表就…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40年来地貌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地貌学是地理学的一门主要分支学科,其研究成就与发展一直倍受人们关注。本文对中国近60年来的研究状况,尤其近40年来研究历程进行了回顾,从总结经验与发展态势出发,对地貌学科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分析认为,中国地貌学科在地貌基本类型、区划以及分支学科:包括动力地貌学(包括冰川地貌、冰缘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等)、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古地貌、岩石地貌学(包括丹霞地貌、花岗岩与流纹岩地貌)、其他地貌类型(包括重力地貌,人工地貌)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地貌学已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拥有完整学科体系的科学。通过回顾认为,应坚持地貌成因、形态相统一的原则发展传统地貌与综合地貌。加强地貌基础理论与综合地貌研究、开展地貌结构及其功能研究、构建全方位资源环境地貌信息系统、加强海岸地貌与海洋地貌研究、加强人才培养和学术团队建设,将是中国实现地貌强国目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城市地貌研究会筹委会和云南师范大学地理系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城市地貌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11月24日至28日在云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大专院校、科研、城建、环境监测、国土、勘探设计等25个单位的4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专著、文集6部,论文及论文摘要40余篇,宣读论文20篇。本次研讨会交流了我国近几年城市地貌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我国西部山地丘陵盆地的城市地貌问题,探索并建立了我国城市地貌学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1984年11月8至14日中国地理学会在成都市召开了地貌与国土整治学术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10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论文129篇。会议对1977年至1984年间地貌工作者在国土整治等方面的工作做了回顾,并广泛地交流了经验。会议还对2000年我国地貌学如何发展,怎样使地貌学更好地适应国土整治需要,更好地为四化做贡献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全球巨地貌研讨会于1985年1月14—16日在亚利桑那州塔克森(Tucson)召开。会议首先重温了一些专门学科,如海洋学、冰川地质学、自然理学、遥感技术、构造地貌学和星体地质学等等。地貌学正处于令人鼓舞的发展边缘,新发展的点将涉及到全球尺度的地貌特征及其起源。以下就本次讨论会的中心议题和预测的研究课题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钟伟青 《热带地理》1995,15(2):162-167
目前地貌学的研究方法可归纳为三种:①野外实地考察和记录方法;②定位观测和实地实验方法;③室内实验与模拟方法。地貌学的发展历史表明,地貌实验与模拟是地貌学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地貌调查与制图已成为许多国家地貌研究的主要方法,它不仅涉及地貌学本身的发展,而且促进地貌学的实际应用。国际地理学会(IGU—下同)自1960年成立有关组织以来,已进行了积极的活动,并已取得可喜的成果。组织简介为推动各国地貌调查与制图的发展,IGU 在第19届(1960)会议上,正式在应用地貌委员会之下,建立地貌制图分会。分会由波兰 D.M.克利马舍夫斯基任主席,其成员来自波兰、法国、瑞士、苏联、捷克、加拿大、比利时、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英国、匈牙利、罗马尼亚和美国。1969年分会又晋升为 IGU 的直属委员会,并取名  相似文献   

13.
英国地理学会生物地理与地貌专业组共同主办的环境变化对干旱、半干旱区地貌过程与生物的影响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月在威尔士斯旺斯大学召开。美国、法国、比利时、澳大利亚、以色列、印度和英国等国家的科学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与所宣读的论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际地貌学与生物地理学界对干旱、半干旱区自然环境变化研究的总趋势,对我国广大干旱区自然地理工作者不无启发意义。会议的主要议题: 干旱区环境变化与气候;古湖泊学;地貌学;生态与地貌变化的模拟和预测;干旱区应用生  相似文献   

14.
环境地貌学是一门介于环境科学与地貌学之间的边际性学科,是正在发展中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地貌学新的分支学科。 本世纪中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大污染时代”后,环境科学研究迅速发展。6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已成为日益尖锐的全球性问题。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环境地貌科学知识的积累就已开始。50年代,少数学者在地貌研究中,已涉及到环境问题,对地貌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到60年代,环境地貌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197O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相似文献   

15.
试论地貌学的新进展和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貌变化有内在的规律,对环境保育、资源利用和自然灾害防治有重要影响。作为交叉学科和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地貌学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过去10多年来,随着遥感、地理信息技术和沉积物定年、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探测以及数值模拟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地貌学家的研究视野和深度不断扩大与加深,在构造地貌、气候地貌和人类活动与地貌过程等传统领域有很多新进展,揭示了不同地貌单元的变化规律和机理,极大地推动了地貌学的发展。在新时代,除了继续加强传统地貌单元的深入研究外,地貌学的发展应与全球环境变化和未来地球等重大科学问题(计划)紧密结合;地貌学家要关心人类活动对地貌过程的影响及适应,并利用新技术开展地貌过程的定量重建和数值模拟。同时加强地理学专业学生的地质学基础学习、发展定量地貌学和行星地貌学、系统开展人类活动对地貌过程的影响和适应研究,是提升中国地貌学水平的途径,也可为推动国际地貌学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2002年11月17~23日,百位中日学者聚会昆明,召开“中日国际地貌学研讨会”,交流地貌学研究的新进展,分享新成果,研讨新动向。出席此次会议的日本学者共43人,包括国际地貌学家联合会执委、日本地貌学会会长TakasukeSUZUKI教授,日本科学院院士、日本地理学会会长MichioNOGAMI等学术权威。中方与会者分别来自云南、北京、江苏、四川、重庆、宁夏等地。会议使用英语交流。共收到论文72篇,其中日方33篇,中方39篇。大会发言交流22篇。除编印了会议论文集外,还进行了会间展板发表。会议交流的论文将在日本《地形》杂志发…  相似文献   

17.
70年来中国风沙地貌学的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董治宝  吕萍 《地理学报》2020,75(3):509-528
风是除流水之外塑造地球景观的第二大流体,以其为外营力形成的风沙地貌在全球干旱区广泛分布,超过40%的全球陆地面积受风沙地貌过程的影响,与人类生存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19世纪末以来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持续关注。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发育风沙地貌,但风沙地貌研究比国际研究晚半个多世纪,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本文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风沙地貌学发展的3个阶段:初创阶段(1949—1977年)、充实发展阶段(1978—1999年)和国际化研究阶段(2000年至今)。现在中国风沙地貌研究的水平整体与国际并行,部分领先。中国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风沙地貌研究工作包括沙丘移动规律、风沙地貌区域综合研究、中国独特风沙地貌发育演变过程、戈壁地貌学研究、沙丘二次流以及地外星球的探索研究。中国风沙地貌学研究有在未来领跑国际研究的潜势,但风沙地貌学家必需有4个方面的战略思考,即综合集成、地球系统科学引领、全球视野和深空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地貌学在国土整治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是地貌学与国土整治学术会与会者的共同认识。 此次会议于1984年11月8—13日在成都召开。参加会议的有105名地貌工作者。会上共收到论文120篇。 施雅风、丁锡祉、王乃梁、严钦尚和罗来兴等老一辈地貌学家亲临并指导了这次会议。 会议交流的内容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地貌学为国土整治服务 与会同志发言指出,地貌是构成国土的基本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研究地貌的形态特征及形成过程是国土整治的一项基础工作。应用地貌学的理论和方法能解决工程建设中急需的问题,尤其是在前期、战略阶段所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面向地貌学本源的数字地形分析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数字地形分析(DTA)是地理信息科学(GIS)研究的热点。但是,当前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数字地形分析在地貌学研究中存在重形态轻机理、重现象轻过程、重地上轻地下等问题,急需从单一的地貌形态分析,迈向面向成因、过程与机理等地貌学本源问题的研究转变。据此,本文系统梳理了面向地貌学本源的数字地形分析的相关研究现状,并从地貌学本源认识、地貌形态建模、地形因子提取、以及其他地形分析方法等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梳理与分析。研究表明,基于DEM的数字地形分析虽具有地貌特征分析的潜力与优势,但是,数字地形分析存在数据表达与分析模式上的先天缺陷,亟待通过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发展,实现从“坡面”走向“区域”,从“形态”走向“过程”,从“地形”走向“地貌”。而当今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发展态势也到了数字地形分析研究从重视地貌形态走向揭示地貌学本源的关键阶段。因此,本文从DEM数据模型增值、地形因子及其地形空间关系、以及宏观地形分析等侧面展望了面向地貌学本源的数字地形分析研究。当今基于DEM的数字地形分析研究,正像当前的GIS是否能够真正支撑地理学发展一样,已经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十字路口。面向地貌学本源的数字地形分析研究思路可望成为地理信息科学领域理论与方法创新的一次重要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20.
沈玉昌与中国现代地貌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玉昌 《地理研究》1997,16(1):77-84
沈玉昌教授是我国着名的地理学家和杰出的地貌学家。在60年的地理科学工作中,他对我国现代地貌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河流地貌、地貌区划与地貌制图、应用地貌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