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云南大姚地区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六苴段中亚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静  吴静  韩润生 《地质通报》2010,29(5):945-952
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六苴段中亚段(K2ml2)是云南六苴砂岩型铜矿区内含铜层位之一。六苴段中亚段含铜砂岩Mo、Cd、As、Cu等亲硫元素富集。微量元素多富集于浅色砂岩中,向紫色砂岩一侧逐渐亏损,呈现分带特征。铜矿石V/(V+Ni)值大于0.7,反映缺氧环境的特点。稀土元素总量(∑REE)101.71×10-6~157.55×10-6,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为Eu、Ce亏损-轻稀土元素富集型。从铜矿石→浅色矿化砂岩→浅色无矿砂岩,随着铜含量的降低,Mo、Cd、As、Hg平均含量逐渐降低,∑REE与高场强元素Nb、 Zr、 Hf、Th平均含量逐渐升高。六苴段中亚段砂岩具“矿源层”的特征,铜矿石与围岩具物源一致性,铜矿石在弱碱性、还原条件下由砂岩经水-岩作用形成,与六苴铜矿床(K2ml1)成矿机理相似。小河地段纵向上从北向南,六苴段中亚段中铜矿化的能力逐渐减弱,推测矿化带在走向上向西(紫色砂岩一侧)发生了偏移。  相似文献   

2.
李静  吴静  韩润生 《地质通报》2010,29(6):945-952
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六苴段中亚段(K2ml2)是云南六苴砂岩型铜矿区内含铜层位之一.六苴段中亚段含铜砂岩Mo、Cd、As、Cu等亲硫元素富集.微量元素多富集于浅色砂岩中,向紫色砂岩一侧逐渐亏损,呈现分带特征.铜矿石V/(V+Ni)值大于0.7,反映缺氧环境的特点.稀土元素总量(∑REE)101.71×106~157.55×10-6,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为Eu、Ce亏损-轻稀土元素富集型.从铜矿石→浅色矿化砂岩→浅色无矿砂岩,随着铜含量的降低,Mo、Cd、As、Hg平均含量逐渐降低,∑REE与高场强元素Nb、Zr、Hf、Th平均含量逐渐升高.六苴段中亚段砂岩具"矿源层"的特征,铜矿石与围岩具物源一致性,铜矿石在弱碱性、还原条件下由砂岩经水-岩作用形成,与六苴铜矿床(K2ml1)成矿机理相似.小河地段纵向上从北向南,六苴段中亚段中铜矿化的能力逐渐减弱,推测矿化带在走向上向西(紫色砂岩一侧)发生了偏移.  相似文献   

3.
滇中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如大姚六苴铜矿床,赋存于上白垩统马头山组六苴下亚段(K2mml1)紫色砂岩与浅色砂岩过渡带靠近浅色一侧,铜矿化受氧化还原界面控制。从紫色砂岩向浅色砂岩,金属矿物依次呈现赤铁矿→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的水平分带规律。以矿物分带中的金属矿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流体包裹体测试成果,构建和绘制了大姚六苴铜矿床主要成矿温度下的pH-Eh相图,理论计算结果与宏观地质特征吻合。依据pH-Eh相图,阐述了主要金属矿物的沉淀条件及其分带机理,认为楚雄盆地砂岩铜矿床金属矿物分带受pH和Eh双重控制;在373~523 K间温度变化对金属矿物沉淀的pH和Eh影响不大;S2-只能在低于473 K下的热液中稳定存在,辉铜矿(Cu2S)形成温度低于473 K。该研究为该类矿床成矿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姚六苴铜矿床小河-石门坎矿段地层地球化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姚六苴铜矿床是楚雄红色盆地中砂(页)岩型铜矿的典型代表.其中小河-石门坎矿段主要分布白垩系,矿体严格受地层控制.根据该矿段7个钻孔揭露的地质信息,总结了剖面上地层颜色的交替变化规律.通过对白垩系不同层位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阐述了浅色层、紫色层元素的变化特征,提出了具有矿化指示意义的元素组合为Cu-Hg-Ag-Sn-Zn-As-Sb-Mn,为深部找矿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云南六苴砂岩型铜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六苴铜矿床是楚雄陆相红层盆地砂(页)岩型铜矿的典型代表.矿体(平均品位1.34%)赋存于K2ml1中紫色砂岩与浅色砂岩交互带,从紫色砂岩到浅色砂岩,依次呈现赤铁矿、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水平分带.采集9个钻孔岩芯样品,分析其主元素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指示成矿元素组合为Cu-Ag-As-Sb-Hg.K2ml1中铜矿体,从上至下具有v-Ni-Cu-Ag-Hg-(As-Sb)-Pb-(Zn)-V-(Ni)垂向分带;由西(全紫带)至东(全浅带)具有Sb-Hg-v-Cu-As-Sb-Ag-Co-Ni-Pb-Zn横向分带.通过不同剖面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对比,建立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模式:Co-Ni-V组合异常位于矿体上方,Pb-Zn组合异常位于矿体下方,矿体处元素组合异常为Cu-Ag-As-Sb-Hg.出现Cu-Ag-As-Sb-Hg组合异常,Cu/Ag>315、Cu/(Pb Zn)>320、Cu/(As sb Hg)为1000-5800时,矿体较富,品位稳定;出现Pb-Zn-Co-(Ni)组合异常,Cu/Ag<105、Cu/(Pb Zn)<7、Cu/(As Sb Hg)<36时无矿;出现Sb-Hg-V组合异常,Cu/(As Sb Hg)>5800时则无矿.Cu、Ag、As、Sb、Hg含量及元素对比值沿矿床走向从北向南降低,预示"矿化能力"减弱或矿体中心位置偏移.该地球化学异常模式为深部成矿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纳雍枝铅锌矿床位于五指山背斜南东翼,矿体产于下寒武统清虚洞组白云岩中,矿石矿物以闪锌矿为主。利用ICP-MS对矿床矿石、矿化岩石及围岩的微量及稀土元素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矿石中以富集As、Cd、Sb、Bi、Ge、Mo、Sn、Cs、Tl等微量元素,亏损V、Cr、Co、Cu、Rb、Sr、Nb、Ba、Ta等元素。分散元素Ga、Ge、Cd富集与Zn、As呈正相关,说明流体本身富含该类元素。Ga/In值及矿石产出状态指矿床是中低温热液成因。矿石、矿化白云岩及围岩的稀土配分模式相似,均以Eu负异常为特征,不同矿石类型之间富集元素类型及富集程度差别较大,认为该矿床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含矿地层本身和下伏的灯影组地层及深部基底。  相似文献   

7.
铜陵狮子山矿田金矿床和铜矿床矿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全面收集前人有关安徽铜陵狮子山矿田主要矿床矿石和蚀变岩石稀土元素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矿田内金矿床和铜矿床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金矿床和铜矿床矿石和蚀变岩石的稀土元素组成、轻重稀土比值和(La/Yb)N 值等特征参数承袭了矿区岩浆岩的特征,显示成矿物质的来源以岩浆来源为主,富集地壳组分,反映在成矿过程中深部热液对已固结岩浆岩的淋滤萃取作用和对沉积围岩的叠加改造作用,成矿作用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不同成矿阶段和不同类型矿石或蚀变岩石的REE 特征反映REE 的来源和演化可能与成矿金属元素的来源及其富集成矿机制相一致。此外,金矿床和铜矿床矿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行为亦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性,铜矿床矽卡岩阶段矿石比石英硫化物阶段矿石相对低的REE 含量,以及部分矽卡岩矿石具有La,Ce 明显亏损的富集LREE 折线型配分模式,反映铜矿床这部分矽卡岩具有岩浆成因的特征;而金矿床和部分铜矿床中的矽卡岩及矽卡岩型矿石则以热液交代成因为主;金矿床和铜矿床Eu异常特征则反映了其成矿热液流体起源压力的差异及流体性质的阶段性演化。  相似文献   

8.
云南六苴铜矿区分布有六苴、凹地苴等典型砂(页)岩型铜矿床。在矿区大比例尺填图的基础上,运用构造成矿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筛选典型断裂进行断裂面力学性质的鉴定,划分构造期次,总结构造体系,对区内不同期次、不同方向断裂的地质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认为矿区断裂的发育经历了早期近东西向挤压、晚期北东-南西向挤压和后期近南北向挤压的过程。早期近东西向主应力作用时期是铜富集成矿的重要时期,形成的近南北向压性断裂为成矿提供了有利的场所和必要的条件;晚期北西向压扭性断裂、北东向扭张性断裂促使矿体进一步富集;后期近东西向压扭性断裂开始破坏矿体。将矿体向全浅色砂岩一侧错动。  相似文献   

9.
楚雄盆地砂岩铜矿床同位素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楚雄盆地砂岩铜矿形成于白垩系高峰寺组凹地苴段、马头山组六苴段和大村段,以六苴、郝家河及大村铜矿床为代表。不论是硫同位素,还是氢氧同位素、铅同位素,六苴铜矿床和郝家河铜矿床均不相同。六苴铜矿硫化物中的硫以来自围岩为主,成矿溶液来自上部天水和建造水,成矿金属物质来自围岩,推测成岩成矿作用是主要矿化机制。而郝家河铜矿,成矿物质更多的是来自地下深处,与深部地下水循环作用有关,表明郝家河铜矿床以改造成矿为主。  相似文献   

10.
分析大姚铜矿砂岩类的常量元素,反映其成岩成矿的构造背景,砂岩铜矿中碎屑岩的常量元素特征主要受物源区控制.大姚砂岩铜矿成矿受氧化-还原环境控制,分析大姚六苴矿床岩石和矿石样品的Fe2 /Fe3 值与铜元素含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砂岩铜矿的氧化-还原环境特征,从而建立大姚砂岩铜矿的地球化学相.  相似文献   

11.
六苴砂岩铜矿是滇中中生代红层中的几种沉积铜矿床类型之一.滇中中生代红层为河湖交替相的沉积岩层,六苴矿床发育于白垩系马头山组红层所夹的浅色岩层中,而这浅色砂岩部分常具有明显的流动水沉积的特征.有关该矿床形成的岩相古地理分析,已有一些文章论述,这里试图结合野外观察和室内岩矿鉴定,着重从另一个侧面——岩石和矿石的胶结物方面,来讨论成矿作用,不妥之处,敬请指正.成矿作用和矿床形成后所经历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遵照毛主席关于抓主要矛盾的教导,我们认为六苴砂岩铜矿的岩石和矿石都是由碎屑和胶结物所组成,二者的区别主要不在于碎屑组分,而在于胶结物的组成.金属矿物就是岩石和矿石的胶结物成分之一,也由于金属矿物含量的差别而显示了岩石和矿石的不同,有时甚至是两者唯一的不同.因此,研究  相似文献   

12.
云南易门铜厂铜矿床碳酸盐矿物微量元素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俊男  李峰  肖术安  余璨  张志发  刀艳 《矿床地质》2017,36(5):1227-1240
易门铜厂矿床是云南易门铜矿带中的一个大-中型铜矿床,矿区存在早期沉积-成岩型和晚期热液脉状型2种铜矿类型。为深入阐明2种矿化类型的成矿作用特征,文章分别选取落雪组白云岩及层状矿石中的白云石和热液脉状矿石中的方解石,采用ICP-MS等方法,对其开展碳酸盐矿物的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微量元素组成方面,沉积-成岩型的白云石以富集Cu、Pb、Zn、Ba、Bi、Sb、Ga、Ag,亏损Mo、Cr、Ni、Co、V元素为特征,脉状方解石中则以亏损亲硫元素(Cu、Pb、Zn)和不相容元素(Ba、Be、Rb、Nb、Ta、Zr、Hf、Th、U等),富集V、Co、Ni元素为特征;在稀土元素组成上,二者稀土元素总量均较低,具不同程度的Eu负异常和微弱的Ce正异常,但在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上,白云石为明显右倾的轻稀土元素富集模式,方解石则为轻稀土元素略富集,中稀土元素富集的缓右倾或平缓型配分模式。综合分析结果认为,2类脉石矿物是不同成矿系统的产物,白云石形成于正常浅海环境,为沉积-成岩成因,成矿物质的壳源特征明显。方解石为后期热液成因,有深源物质参与成矿。层状矿体与脉状矿体不具"同期+同源"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李金春 《矿床地质》2009,28(4):473-480
天鹿铜矿床是古生代海相砂页岩型铜矿.其铜矿石主要为粉砂岩型,包括斑铜矿矿石、辉铜矿矿石、辉铜矿斑铜矿矿石、黄铜矿斑铜矿矿石、黄铜矿矿石、黄铁矿黄铜矿矿石等6种自然类型.矿石结构主要为结晶结构和交代结构,矿石构造以浸染状为主.主矿层中的矿化沿岩层垂向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从底部到顶板为:斑铜矿→辉铜矿→黄铜矿→黄铁矿,具有典型的化学沉积成因铜的硫化物排列组合特征.这些特点与中国及国外海相砂页岩型铜矿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河南桐柏地区铜锌多金属矿的成因,采用ICPMS对刘山岩铜锌矿床、大栗树-方老庄铜锌矿床、羊圈铜矿化点的矿石和矿化岩石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测试。根据研究区铜锌矿石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将其分为4种类型:第一类REE配分曲线右倾,Eu异常不明显,Ce弱负异常,HFSE相对MORB弱亏损,Zr、Ti弱负异常;第二类REE配分曲线右倾,Eu负异常,Ce弱负异常;第三类REE配分曲线右倾,Eu明显正异常,Ce负异常,HFSE相对MORB强烈亏损,Zr、Ti强负异常;第四类REE配分曲线平坦,Eu明显正异常,Ce弱负异常,HFSE相对MORB亏损,无Zr、Ti异常。研究表明:桐柏地区铜锌多金属矿床为海底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和矿化岩石与矿区火山岩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第一类与矿区基性火山岩类似,第二类与矿区酸性火山岩类似,第三类指示高温热液流体与海水发生了对流混合且残留相有较多难溶矿物,第四类指示源区为亏损地幔。这些特征表明成岩与成矿的物质来源具有一致性,同为经历早期多次熔融事件的地幔源区的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分析大姚铜矿砂岩类的常量元素,反映其成岩成矿的构造背景,砂岩铜矿中碎屑岩的常量元素特征主要受物源区控制。大姚砂岩铜矿成矿受氧化-还原环境控制,分析大姚六苴矿床岩石和矿石样品的Fe^2+/Fe^3+值与铜元素含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砂岩铜矿的氧化-还原环境特征,从而建立大姚砂岩铜矿的地球化学相。  相似文献   

16.
巴音塔拉凹陷呼和砂岩型铀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下白垩统赛汉组(K1bs)下段辫状河相砂体中。对该矿床的铀矿石、矿化岩石和围岩样品进行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铀矿石、矿化岩石和围岩中明显富集Mo、Cd、W和U,相对亏损V、Cr、Co、Ni等相容元素,Sr元素强烈亏损;U与其他微量元素相关性较差。铀矿石、矿化岩石和围岩表现出相似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配分模式。不同岩性的铀矿石表现出相近但有差异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笔者认为,呼和铀矿床经历了沉积成岩和后期热液改造与沿断裂上升的含H2S油气的(二次)还原叠加两个阶段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牟定郝家河砂岩型铜矿床两类典型矿化的围岩蚀变类型、空间分布、蚀变矿物组合特征的综合分析,识别出该矿床存在成岩期与改造期两期热液蚀变。成岩期热液蚀变分布于浅紫交互带浅色砂岩一侧,呈现大范围面状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并具蚀变分带:全浅色砂岩中的强硅化、黄铁矿化亚带;浅紫过渡砂岩中的强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弱硅化亚带,并具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的金属矿物分带。改造期热液蚀变主要分布于断裂、节理旁侧,表现为带状、网脉状的硅化、碳酸盐化。以1580 m中段实测剖面为研究对象,采集各蚀变亚带的代表样品,以紫色砂岩为原岩,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组分迁入、迁出计算,结果显示各亚带组分的迁入、迁出特征与镜下观察的蚀变矿物组合吻合。分析表明,蚀变矿物组合与组分迁移特征还间接指示了不同亚带的形成条件:成岩期紫色砂岩(围岩)呈氧化-碱性条件,浅色砂岩呈还原-酸性条件,浅紫过渡矿化带则处于氧化还原-酸碱转化面上;改造期构造热液属还原-中偏碱性的中温构造流体。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两期成矿流体分别形成层状矿体及脉状富矿体的机理,为深化研究该类矿床的"矿源-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制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8.
王利伟 《地质与勘探》2018,54(S1):1318-1326
新疆西昆仑特格里曼苏铜矿处于西昆北恰尔隆-库尔良构造分区克孜勒陶组(D2kz)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及透镜状产出,受地层控制。浅色砂岩与紫色砂岩的交互带是铜矿产出的有利部位。通过对特格里曼苏砂岩型铜矿的调查研究,认为其含铜建造原生色以紫红色为主,浅色层为特殊的沉积体。含铜建造中浅紫交互带可分为成岩期、后生期及改造期三类:成岩期主要受沉积作用及孔隙水影响,使含矿建造中上部富集成矿;后生期主要受构造作用及建造水影响,“紫化”过程中在浅紫过渡带富集成矿;改造期主要受断裂及构造热液影响,在构造交汇部位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9.
滇中砂岩铜矿中的铜与银的含量。一般为正相关关系。银主要发育于几个特定层位中,含矿岩性以浅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最好。银的富集受矿石类型和金属矿物分带等的制约,银在氧化带具有次生富集。  相似文献   

20.
天鹿铜矿床粉砂岩型铜矿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鹿铜矿床是前陆盆地古生代海相砂页岩型铜矿,铜矿石主要为粉砂岩型,包括辉铜矿矿石、辉铜矿斑铜矿矿石、斑铜矿矿石、黄铜矿斑铜矿矿石、黄铜矿矿石、黄铁矿黄铜矿矿石6种自然类型,矿石结构主要为结晶结构和交代结构,矿石构造以浸染状为主,主矿层中的矿化沿岩层厚度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从底部到顶板为: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黄铁矿,为典型的化学沉积成因铜的硫化物排列组合特征,上述特点与我国及国外海相砂页岩型铜矿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