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欧空局提供的两景ENVISAT ASAR影像数据,结合美国NASA提供的免费SRTM DEM,利用两轨法D-InSAR技术获取了太原地区2003年8月—2004年11月的地面垂直形变场,结果显示与水准测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实验表明,相比水准测量,D-InSAR技术能够以更高的分辨率提取区域、大范围的地表形变,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相似文献   

2.
选取长白山天池火山区15景JERS-1 L波段SAR存档数据,利用二轨法进行SAR差分干涉处理.最终用4景JERS-1数据获取了覆盖相似时间段的3幅D-InSAR形变图,提取了研究区1994~1998年的地表形变场.研究表明:远离天池火山的平坦区域形变微弱;从天池火山的山脚向上到2000~2200 m高程处,表现为逐渐增强的隆升形变,最高形变速率达到LOS(视线向)5 mm/a.尽管没有同期地面实测资料验证,但研究结论与2002~2005年的一等水准测量结果及地震活动性具有定性的一致性;与Kim的同期InSAR研究具有定量的可比性.在时间上向前延伸了对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形变监测时段,为研究长白山天池火山活动状态提供了更多的形变信息.  相似文献   

3.
利用两轨法D-InSAR技术获取玛尼地震形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欧洲太空局提供的ERS1/2SAR影像数据,结合美国NASA提供的免费SRTMDEM,利用两轨法D—InSAR技术获取了1997年11月8日西藏玛尼地震的部分差分干涉图。结果表明,断裂为左旋扭动态势,由地震引起的雷达视线向的形变北盘约为0.7m,南盘约为0.8m,认为,利用D—InSAR技术提取地震形变具有一定的潜力和优势。  相似文献   

4.
邵叶  申旭辉  洪顺英  戴娅琼 《地震》2011,31(3):37-45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县发生了Ms7.1地震.本文利用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D-InSAR)测量技术,通过对日本先进陆地观测卫星搭载的ALOS PALSAR获得的雷达数据进行处理,提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干涉形变场.结果表明,形变场分布特征与其发震断层甘孜-玉树断裂带的左旋走滑特征一致;最大视线向形变量为-61.4c...  相似文献   

5.
6.
2018年10月11日和11月3日,位于金沙江上游右岸的西藏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先后发生了2次特大规模的滑坡堵江事件,经人工干预后险情得以解除。运用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D-InSAR)技术对白格滑坡后缘的潜在危岩体进行了7.5d连续不间断的监测,结果表明:滑坡体上侧区域目前仍然不稳定,具有再次发生滑坡堵江的危险。基于此,文中利用颗粒流软件PFC2D模拟了滑坡后缘潜在危岩体在自身重力、强降雨、地震条件下的稳定性状况。模拟结果表明:后缘潜在危岩体在静力作用下不会产生明显的失稳滑动,在强降雨和强地震动条件下会发生失稳破坏,可能会再次堵塞金沙江并形成堰塞湖。根据文中的模拟结果可对滑坡稳定性做出科学评价,同时为以后类似滑坡的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三轨法差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计算区域垂直地壳变形的原理和方法。采用该方法,利用我国可可西里地区的3幅ERS-2卫星SLC(Single Looking Complex)图像对该地区的垂直变形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在1998~2002年期间,研究区最大垂直变形大约为6cm。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磁台天文方位角测量及误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北京地磁台天文方位标志的选点定位、造标埋设、方位角的测量方法。对8个观测墩位一个测点进行了方位角测量。通过计算方位角绝对精度ΔA=2.49″,平均观测均方差M=±1.14″,相当于三等天文观测精度,能满足地磁偏角6″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9.
参考框架的一致性及其对形变分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形变监测中坐标框架的不一致性对形变分析的影响;讨论了借助于全球站在统一的WGS84或ITRF坐标框架下的已知坐标将不同历元的观测结果归算到全球框架下作位称场分析时可能存在的实际参考框架的不一致性问题。并按目前的精度水平定量估计了这种不一致的大小以及对位移场的影响。最后对区域形变分析时坐标框架的处理问题提出了若干看法。  相似文献   

10.
关于震级误差成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惠智 《高原地震》2009,21(2):46-47,61
就地震观测工作中的震级误差问题做了初步探讨分析,指出影响震级误差的原因,不仅与地震观测仪器的频谱特性有关,还与震源辐射的能量谱、震源的应力状态和震源深度的不同以及地震波震相、频率等有关,并对如何减少震级误差提出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PS InSAR技术在地壳长期缓慢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简单介绍了地壳形变测量方法,对所有方法进行了比较。重点阐述了PS In-SAR技术理论在地壳形变监测中的应用可能性及应用现状,讨论了PS InSAR在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以发挥该技术在地震地质研究及地震预报工作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InSAR技术对同震形变的量测达到了厘米级的精度,但在数据后处理和结果分析方面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采用可对空间信息进行存储、管理及分析等功能的GIS,对InSAR数据获取的2008年10月6日16时30分西藏自治区当雄县MW6.3地震的同震形变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GIS可对多源数据进行有效管理;(2)可以确定当雄地震的震中位置;(3)可获取沉降区的最大形变量;(4)可确定主要的形变区间;(5)可将形变结果进行三维展示。GIS可有效地弥补InSAR数据后处理、数据分析及成果展示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冯金涛 《地震工程学报》2006,28(3):221-224,228
本文对亚洲太平洋地区地球动力学计划(APRGP,简称亚太网)在1999-2001年采集的三期GPS观测数据,利用GAMIT/GLOBK软件进行了分析处理,得出各期的观测站在ITRF97框架下的三维直角坐标,并根据三期观测数据中的重复观测站进行了速度场计算和地壳形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亚洲大陆板块具有明显的顺时针旋转运动特征;印度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从西南方向对亚洲大陆板块进行挤压;而西太平洋地区各观测站则向西北方向运动。这些特征与国内GPS区域网观测数据处理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而本文则揭示了更大范围的亚洲太平洋地区地壳形变信息。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差分干涉测量的原理、差分干涉数据对的选取方法,以及三轨法差分干涉测量数据处理的流程.利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D-InSAR)测量技术和ENVISAT ASAR雷达数据对2003年12月26日伊朗Bam 6.5级地震引起的地表形变场进行了测量试验,成功地获取了Bam地震的蝴蝶状的同震形变场生成了地表形变的等值线图,并且根据相干图确定了地震造成破坏最严重的区域的位置、分布及面积.试验证明D-InSAR技术是地表形变测量和地震研究的一个强大和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断裂区带变形分析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博  周伟  陈阜超  韩月萍 《地震工程学报》2010,32(3):215-219,225
应用GPS观测技术专门研究活动断裂区带的地壳形变及其服务于地震预测的数据处理方法目前还不够完善与充分。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并结合实际的需求,从场的角度提出了适合于断裂区带活动特征分析的数据处理方法,并以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带为例,依据1999-2004年的GPS资料对其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①经过这种处理与描述可使人们从多角度更清楚全面地了解断裂及两侧的相对活动,及在空间上的演化特征;②走滑运动等值线显示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两侧相对活动量最大达15 mm/a,分布宽度约400 km,然而活动量的2/3只分布在断层两侧近100km的范围内,清晰而定量地显现了高剪切应变的积累与存在的空间;③走滑运动梯度显示川滇形块体东边界带南段变形大于北段;④张压性运动结果显示断裂两侧没有明显的差异变化。  相似文献   

16.
岩浆活动的不同阶段引起地表变化不同。地表形变受压力源大小、形状、深度及岩浆运移速率等影响;另外火山类型不同,地形不同,形变特征也不同。地表形变幅度范围很大,为1×10-7—1米量级。火山区形变监测可以了解火山活动状态,有助于进行喷发危险性的预测预报。形变监测从20世纪60年代的传统技术逐渐过渡到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GNSS和InSAR等大地测量新技术,火山区形变时空监测能力得到提高,同时缩短了预测时间。我国火山形变监测开始较晚,现已在长白山天池、腾冲以及海南等主要火山区开展监测。传统的连续测量以地倾斜观测为主;新技术主要以流动GNSS监测为主,连续观测站少,InSAR技术研究时间密度不够;目前形变监测还不能实现很好的时空覆盖。  相似文献   

17.
形变观测中小数据集PSInSAR的误差分析与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攀攀  单新建  王长林  张桂芳 《地震》2011,31(3):92-102
PS InSAR技术在微小形变的监测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但同时受到数据量的严重制约。 本文以形变速率稳定的怀来县城为实验区, 利用15景ASAR数据, 依据主影像选择和高程改正选取了三种略有差异的模型分别进行PS处理, 并对形变提取中的相位解缠、 基线改正和高程改正进行误差分析。 结果表明, 小数据集的相位解缠和高程改正在部分PS点上容易发生错误, 但形变估计整体上能够正确反映实际情况。 三个模型中MS(Multi-Reference Single Regression) 模型得出结果最为可靠。 小数据集解算的整体PS点质量不高, 可以在满足PS点密度要求的前提下, 降低相位标准偏差阈值以提高解算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Focal depth is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seismic parameters to determine accurately in seismology. The focal depths estimated by various methods are uncertain to a considerable degree,which affect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process.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on focal depth is non-linear. The influence of epicentral distance,arrival time residual and velocity model (crust model) on focal depth is analyzed based on travel time formula of near earthquakes in this paper. When wave propagation velocity is constant, the error of focal depth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epicentral distance or the distance to station and the travel time residual. When the travel time residual is constant,the error of focal depth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epicentral distance and the velocity of seismic wave. The study also shows that the location error perhaps becomes bigger for shallower earthquakes when the velocity is known and the travel time residual is constant. The horizontal error caused by location accurac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epicentral distance,the travel time residual and the velocity of seismic waves,thus the error of focal depth will increase with these factors. On the other hand,the errors of focal depth will lead to change of the origin time,therefore resultant outcomes will all change.  相似文献   

19.
D-InSAR技术在矿山沉陷和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差分雷达干涉(D-InSAR)测量技术,是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应用的一个拓展。雷达图像的差分干涉图可用于监测厘米级或更微小的地面形变,具有全天候、大面积监测地面沉降和矿山沉陷的优势,本文以武安矿山沉陷和沧州市地面沉降监测为例,介绍了这一新技术在灾害监测领域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0.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 is a very powerful tool for detecting changes in the Earth’s crust where coherence conditions are good, but is difficult to employ in some volcanic areas due to dense vegetation. We apply two differential InSAR methods using the time series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ferograms to perform a phase analysis on a data set for La Palma island (Canary Islands) from the ERS-1 and ERS-2 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 satellites for the time period 1992 to 2000. Both methods involve choosing a master image from the database and creating a series of interferograms with respect to this image. The “Coherent Pixel Time Series” (CPTS) technique chooses pixels with good average coherence, aligns the unwrapped interferograms with a stable area and then performs an inversion to calculate the linear velocity to quantify the deformation. The Coherent Target Modeling (CTM) method calculates the temporal coherence of each pixel to identify stable targets and then determines the best velocity for each pixel by using a linear fit that maximizes the temporal coherence. Using these two methods we have been able to detect deformation on La Palma Island that has been previously undetectable by conventional InSAR methods. There is a roughly circular region o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island that is actively deforming at ~ −4 to −8 mm/yr. This region is located near the Teneguia valcano, the host of the last known eruption on La Palma in 1971.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possible sources for this deformation revealed that it was most likely created by a subsurface thermal sour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