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8 毫秒
1.
中国北方夏半年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利用1951-2004年中国北方各气象台站夏半年逐日降水资料,建立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时间序列,采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求出该序列的本征模态函数(IMF),分析原序列内在的多尺度振荡变化.用小波分析原序列的突变.结果表明,连续无降水日数的变化主要是由IMF1、IMF2和IMF3这3个本征模态构成,3-4 a、8-10 a尺度的振荡对整个变化起主要作用.近50年来,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呈线性增加趋势;显著增加的年份在1960年和1994年前后,与干旱现象的发生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阿尔山市35年初终霜日及无霜期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阿尔山市35年(1971-2006年)初、终霜日及无霜期的时间序列,统计分析了其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初霜日平均值为8月31日,时间序列绝对变率为8.5d,线性趋势呈平稳微弱上升趋势;终霜日平均值为6月9日。时间序列绝对变率为9.1d,线性趋势呈平稳微弱下降趋势;而无霜期平均值为81d,绝对变率为13d,线性趋势呈平稳增长趋势。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的稳定变化趋势,对于预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1905-2005年中国东北地区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的气温时间序列资料,在分析气温变化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小波分析,以揭示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同时,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气温序列变化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和突变点。结果表明:近100 a来中国东北地区的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升高趋势更加显著,升温率达到0.165 ℃/10 a。气温存在2~3 a、8~12 a、20~25 a和45 a左右时间尺度的多重时间尺度结构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北地区近百年气温序列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1905-2005年中国东北地区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的气温时间序列资料,在分析气温变化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小波分析,以揭示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同时,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气温序列变化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和突变点。结果表明:近100 a来中国东北地区的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升高趋势更加显著,升温率达到0.165 ℃/10 a。气温存在2~3 a、8~12 a、20~25 a和45 a左右时间尺度的多重时间尺度结构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近50a金昌市气候逐渐转入相对暖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线性、多项式回归法对金昌市永昌县气象观测站(1959~2009年)月、季、年平均气温序列、降水量进行连续性变化趋势分析,确定该区域的气温、降水、干燥度变化趋势。应用Mann-Ken-dall法,滑动T-检验法和Yamamoto法检验气温序列变化的不连续性,确定突变的时间。结果表明:永昌县平均气温均呈升温趋势,进入1990年代至今气温持续走高,突变发生在1996年。50a的年降水量也呈波动上升趋势,从1983年以来降水呈相对增加态势,1992~2009年降水量比气候平均值年均多20.6mm,增幅相对较大,降水量序列突变时间是1984年。50a中86%的年份气候处于半干旱状态,而且具有准3a的波动周期,1960年代和1990年代初气候较干旱,历史上最干旱年份出现在这一时期,1970~1978年、1992~2009年气候相对湿润,1998年至今无霜期明显延长,气候有逐渐转入相对暖湿的趋势特点。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近50年来旱涝变化的多时间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河南省近50年来月降水量距平序列的多时间尺度结构,对河南省旱、涝的时频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河南降水降了具有6~9个月的自然周期变化外,还存在准2a、4~8a的中小时间尺度和20a左右的大时间尺度周期变化,且小时间尺度周期变化在所讨论的时间域中呈不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7.
利用青海地区50个气象台站春、秋、冬季的积雪深度和温度等气象要素的35a(1979—2013)资料,计算出各年的平均积雪量、温度等序列,再将各气象要素作为因变量,建立一元回归模拟方程,通过计算模拟序列与原序列的各种相关系数以及各年代的平均值,比较其变化的特征,分析其历史演变和年代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青海近35a平均积雪量随时间呈减少趋势,海拔越高,平均积雪量减少的趋势越明显。温度增加的越快,青海积雪量减少的越快,温度上升的趋势越明显,积雪量下降的趋势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择天山开都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巴音布鲁克和大山口2个水文站1957-2011年的日径流量观测资料,采用年最大值法(AM)抽取径流序列样本,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Pettitt检验分析年最大日流量、春季最大日流量和夏季最大日流量序列的变化规律;并运用广义极值分布(GEV)对标准化的最大日流量序列进行拟合,分析洪水频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提取的6个最大日流量序列均不存在明显的趋势性,且突变点不显著;其中巴音布鲁克站年最大日流量、春季最大日流量和大山口站年最大日流量序列近似服从Frechet分布,而大山口站春季最大日流量、夏季最大日流量和巴音布鲁克站夏季最大日流量序列则服从Gumbel分布。1980年代以来,开都河流域洪水的发生频次明显增加;巴音布鲁克站夏季洪水次数持续增加,大山口站春季和夏季洪水次数均呈增加趋势,且春季洪水出现时间均有所提前。春季显著升温与冬季降水增加,是春季融雪性洪水出现时间和水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而夏季降雨量和降雨频率显著增加,是夏季洪水形成与频率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昼夜温差对儿童哮喘的影响关系,采用基于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模型(GAM),在控制季节变化、节假日效应、气压、风速、相对湿度混杂效应后,分析2012—2015年石家庄地区昼夜温差与0~14岁儿童哮喘门诊日就诊人数的时间序列关系。结果发现:昼夜温差与儿童哮喘门诊就诊人数呈"U"型关系,当DTR8.8℃时,随着DTR每上升1℃,儿童哮喘就诊总人数将增加1.4%;0~6岁、7~14岁不同年龄段儿童受昼夜温差的影响不同,0~6岁幼儿呈"U"型变化关系,而7~14岁少儿哮喘就诊人数随昼夜温差的增大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当DTR14.9℃时,少儿哮喘门诊就诊人数的相对危险度(RR)为1.045,随着DTR每上升1℃,少儿哮喘门诊就诊人数将增加4.5%,增加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陆地区浓雾发生频数的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137个站点1956~2001年46年的浓雾发生频数资料,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作图软件,统计和分析了我国浓雾频数的多年空间分布、年代际变化及各区域浓雾频数变化特征,并作出了雾频数与时间序列相关图.结果表明:我国浓雾频数最多的区域集中在东南沿海、四川盆地等,而浓雾频数最少的区域集中在西北、青藏高原及内蒙;我国浓雾频数从1956年开始基本呈现"两头波谷中间波峰"的时间变化趋势;全国大部分地区雾频数与时间序列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小于0.3,且相关系数为负的地区明显多于为正的地区,除了华北平原雾频数整体上增加外,其它地区基本上呈减少趋势或者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1.
《贵州气象》2012,36(3)
利用1981—2010年30 a贵州省8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月降水量和月暴雨日数资料,采用合成、方差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着重讨论贵州省主汛期6-7月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演变特征,进而对6-7月暴雨日数EOF第一模态的时间序列作小波分析、趋势分析及突变检验,分析贵州省6-7月暴雨日数时间序列的短期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30 a贵州省6-7月暴雨日数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一致,并对降水量有主要贡献。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存在3个暴雨多发区和2条暴雨少发带,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暴雨多发区位于省之西南部,大值中心在六枝、晴隆和镇宁附近。暴雨日数时间序列的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是偏多时期,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至今是偏少时期。贵州省6-7月暴雨日数EOF第一模态时间序列在20世纪90年代存在显著的3~5 a年际震荡,在1981—2010年间总体变化趋势分为3个时段:1981—1990年、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呈"降—升—降"变化,没有明显的突变点。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81—2010年30 a贵州省83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月降水量和月暴雨日数资料,采用合成、方差分析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着重讨论贵州省主汛期6-7月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演变特征,进而对6-7月暴雨日数EOF第一模态的时间序列作小波分析、趋势分析及突变检验,分析贵州省6-7月暴雨日数时间序列的短期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30 a贵州省6-7月暴雨日数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一致,并对降水量有主要贡献。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存在3个暴雨多发区和2条暴雨少发带,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暴雨多发区位于省之西南部,大值中心在六枝、晴隆和镇宁附近。暴雨日数时间序列的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是偏多时期,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至今是偏少时期。贵州省6-7月暴雨日数EOF第一模态时间序列在20世纪90年代存在显著的3~5 a年际震荡,在1981—2010年间总体变化趋势分为3个时段:1981—1990年、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呈"降—升—降"变化,没有明显的突变点。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近50年来旱涝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河南省近50年来月降水量距平序列的多时间尺度结构,对河南省旱、涝的时频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河南降水除了具有6~9个月的自然周期变化外,还存在准2 a、4~8 a的中小时间尺度和20 a左右的大时间尺度周期变化,且小时间尺度周期变化在所讨论的时间域中呈不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时间序列的客观分析方法是以事先确定的典型变化的函数去拟合一个实际观测要素的时间序列,即是以变化要素的变化幅度的绝对值与相应实测变化差均方根之比的数学方法计算出一个特征量,从最大特征量确定实际天气是否发生转折,并介绍了在天气分析中的几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非线性门限自回归模型用于时间序列的外推预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一些呈非线性变化的时间序列,如果勉强用线性统计模型来描述,效果往往不理想。本文利用非线性的自激励门限自回归模型(SETAR)、开环门限自回归模型(TARSO)对我省记录年代较长的烟台年降水量序列进行建模分析,并探讨分析了模型的稳定性,最后利用稳定的SETAR模型进行外推预报。  相似文献   

16.
1965-2009年河南省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河南省110个观测站1965-2009年降水数据,采用空间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年降水和四季降水以及不同降水界限的年代变化进行了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并进行了0.05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近45 a河南省年降水呈弱上升趋势,不同降水界限范围具有较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从时间分布上看,春季与冬季变化趋势相...  相似文献   

17.
采用最小二乘法用温度对时间(T-t)序列线性拟合,计算了武汉市气象局与相临的五个气象台站1961-1995年35年来不同时间尺度相应的温度差(城市热岛强度)序列变化,并分别建立城市热岛线性趋势方程,探讨了武汉市城市热岛强度的年,季,月等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揭示出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具有强烈的非对称性,其城市热岛值主要表现为:△TM呈缓慢下降趋势,变化趋势值为-0.03℃/10,℃/10MK呈缓慢上升趋势,变化趋势值为0.33℃/10a ,℃/10a,冬夏两季△TM的缓慢下降有明显的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8.
对河南省40个代表站1961-2005年夏季≥35℃高温日数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典型场基本能反映河南夏季高温日数分布的主要特征,前3个模态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5%。据此,得出河南夏季≥35℃高温日数的时空分布类型为全省一致型、西北至东南差异型和西南至东北差异型。第一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序列的变化幅度最大,第二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序列的变化幅度比前一个时间序列要小。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演变显示,河南夏季高温日数平均呈减少趋势,且存在2~4 a、8~14 a的周期变化,目前河南夏季高温日数正处于偏多状态中。应用逐日20时500 hPa ECMWF北半球格点资料,对1991-2005年河南典型的大面积持续高温下的环流形势进行普查、分类,分别求各种类型下的环流平均场,从而得到河南省高温的两种环流型,即贝加尔湖高压型和副热带高压型。  相似文献   

19.
采用1951—2012年GPCP、中国160站台站降水资料及NOAA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及热带印度洋偶极子(IOD)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两者的年代际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主要呈现两种模态分布,即"+-+"三极型和"-+"偶极型。并且在1953—1973年和2002—2012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分别存在准2 a和4 a的震荡周期,年际变化明显。相关性分析发现,夏季IOD时间序列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场的第三模态所对应的时间序列场呈负相关关系,且通过了信度为0.0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夏季IOD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第三模态相关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利用时间序列方法阿克苏市1954~1997年月、季、年平均气温序列进行分析,建立各气温序列的时间序列预报方程,并对阿克苏市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进行预测,预测值与实况值相关较好,其中1月、9月、冬季与年4个气温预报方程的效果最为显著,信度可达9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