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上海地震台阵的地震定位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详细介绍了上海地震台阵数据处理软件系统中的地震定位方法,用台阵的聚束方法得到地震的方位角和视慢度,根据统计得到的视慢度-震中距表推算震中距。并结合了地震台网的定位方法,由单台记录的各类主要震相从J-B走时表得到震中距,然后进行地震定位。该定位方法可对近震、远震进行定位处理,并由深震相得到震源深度。  相似文献   

2.
2011年4月10日四川炉霍发生了Ms5.3地震,为了解不同解算方法对此地震震源深度结果的影响程度,分别采用了CAP波形反演、多台sPn-Pn平均到时差和近震常规定位3种方法求解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显示,利用CAP波形反演获得的该地震震源矩心深度约为11 km,采用多台sPn-Pn平均到时差测定的震源初始破裂深度约为12 km,两个结果基本一致,结果应该是可靠的;通过近震常规定位方法计算的震源深度约为18 km,结果的可靠性相对较低;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约为11 km,与该区域的优势发震层位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3.
利用近震深度震相sPL的基本特征和九江地震台的波形资料,对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地震序列ML2.0地震进行了sPL震相分析,得到了该地震序列较为可靠的震源深度分布,并与CAP波形反演、双差定位、sPn震相、Hyposat等方法定位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sPL震相测定的近震震源深度较为可信,该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分布在9~11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针对地震定位中发震时刻和震源深度互不独立、存在折衷的现象,本研究在论述Hyposat与PTD方法原理的基础上,认为用这2种方法联合反演能够有效避免数值求解中发震时刻和震源深度之间的折衷,提高了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5.
提高地震定位精度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18  
根据现有台网的分布密度、仪器配置的状况和目前震相判读精度提出了一些新的措施来提高地震定位的效率和精度。主要思想有采用“全局搜索和单纯形综和求解法”求解方程的极值,计算中考虑地球曲率,并做椭球校正。采用“翻台法”来改善目标函数、实现“目标函数拉伸”的思想、控制解域和自行调整发震时刻提高求解的稳定性和精度。采用“模拟退火法”的物理性质来控制试错解的跨越长度,提高求解效率和解的分辨精度。采用区域走时表加台站校正值的思想来减小速度模型的复杂性。采用PTD方法和sPn-Pn方法来求震源深度。在地震定位过程中显示地图经纬度,同步演示定位过程及结果。同时还在屏幕上显示传统的交切结果以帮助分析人员判定定位结果的可靠性。区域走时表采用地壳曲面模型,允许模型带有低速层,各层具有梯度,且不限层数,自动使用台站校正值并给出定位误差。根据上述思想和不同的需要分别编制了地方、区域台网定位程序,全国、全球地震定位程序,极远震定位程序用于速报和专门用于研究的地震定位程序。这些程序还带有求震源深度和震级的功能。对于专门进行地震定位研究的工作,还提供了绘制地震定位误差二维等值线图和三维误差分布图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利用近震深度震相sPL的基本特征和门源地震台、铧尖地震台的波形资料,对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Ms6. 4级地震序列中的15个ML≥3. 0级地震进行了sPL震相分析,得到了该地震序列较为可靠的震源深度结果,并与Hyposat定位结果和CAP波形反演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sPL震相测定的震源深度结果与Hyposat定位结果和CAP波形反演得到的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sPL震相测定的震源深度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7.
用于地震定位的SAMS方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地震定位受发震时刻与震源深度间强烈的折衷关系的困扰及反演问题的非线性影响,该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 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定位方法--SAMS法,该方法利用走时残差和到时残差之绝对值极小作为目标函数,用快速模拟退火法求解反演问题的解答. 并将该方法用于1999年9月21日台湾集集地震的再定位,其结果与其他方法相比,SAMS方法不仅降低了发震时刻与震源深度间的折衷关系对定位结果的影响,而且其定位结果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分辨率.  相似文献   

8.
震源深度是地震定位中的重要参数之一。对于一个地震,sPn与Pn震相到时差是一个常量,与震中距无关,只与震源深度和地壳模型有关。基于该理论,以河北数字台网数据为基础,识别sPn震相和Pn震相,计算2017年9月4日河北临城ML4.4地震震源深度,结果为6.86km。双差定位法是目前确定震源深度比较精确的方法,双差定位得到的震源深度为7.01km。双差定位法所用数据量比较大,计算过程繁杂。利用sPn与Pn到时差计算震源深度的结果与双差定位法结果接近,计算快速、简单,所需数据量小。因此,将该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近震震源深度。  相似文献   

9.
地震自动定位的综合解决方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针对已有两类地震自动定位方法各自的优点和限制,提出了综合利用这两类方法以形成一个统一系统的方案,希望以此提高地震自动定位能力。该方案的基本流程是:利用波形相关方法在连续地震波形上检测出地震事件并初定其震源位置和发震时刻;利用初定的震源位置和发震时刻,预测各台站各震相的到时;以预测的各震相到时为参考点,利用单台波形(单道或三分向)在该参考点附近精确测定震相到时;利用修定后的震相到时测定震源位置和发震时刻;根据震中距判定地震类型(地方震、近震、远震),在预期的波形段自动测定波形最大振幅和相应周期,进而测定相应类型的震级(ML、Ms或mb)。  相似文献   

10.
文中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观测资料,采用CAP方法反演了2020年1月19日伽师MS6.4主震、前震和部分MS≥3.6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利用多阶段定位方法对本次伽师6.4级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伽师6.4级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面特征,探讨可能的发震构造.初步结果显示,利...  相似文献   

11.
复杂速度模型的地震交切定位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交切法是最基本的地震定位方法之一,该定位方法具有稳定性强、速度快的优点。由于速度模型假设为均匀或水平均匀介质,与实际介质有较大偏差,因此定位精度较低,特别是震源深度。为克服传统交切法的缺点,我们对其进行了改进。在改进的方法中,震源轨迹不再假设为圆形或双曲线形,而是利用最小走时树射线追踪方法进行精确计算。数值模型计算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方法,可用于复杂速度模型的地震定位。  相似文献   

12.
段刚 《地震工程学报》2016,38(3):466-470,490
福建台网负责监测中国台湾地区地震。对于中深源地震使用何种定位方法能获得较好的地震参数,这直接影响到地震定位精度。利用JOPENS系统中交互分析软件MSDP提供的定位方法,对同一地震进行两次定位,即不使用和使用接入的台湾台站,将福建台网得出的两次结果与中国台湾公布的地震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定位精度,进而找出适用于台湾地区中深源地震的定位方法,以便进一步判断在地震速报中使用这些台站进行辅助定位的可行性,并给出相关的操作方法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改善瀑布沟水库数字地震台网定位精度的办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共3个月瀑布沟水库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资料,与四川省地震台网的资料用同一定位方法(LOC91)进行对比;后又将四川省地震台网的一些子台资料加入水库台网中,再用LOC91进行定位。经过对比,四川区域台网资料和瀑布沟水库数字地震遥测台网的资料,对该网内地震的定位精度较高,而网缘外的地震若只用水库台网的资料定位则不尽然。瀑布沟水库数字台网一期工程各台的台间距小(台间距约5千米),对网外地震,在定位时张角就拉不开,有时仅有四分之一的张角(甚至更小),因此定位精度不高。若把四川省区域台网的一些子台加入水库台网地震观测资料中,台站基本上"包围"地震,则定位精度就可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4.
选取邯郸地震台网记录的10个小地震和近台记录的资料,采用MSDP分析软件中的单纯型定位方法进行重新定位,利用定位结果和反射波的震相资料,对河南濮阳地区的地壳深度进行计算,结果显示深度为30.9km左右。  相似文献   

15.
利用HYPOMAT精定位方法,对各区域地震台网地震定位精度进行分析,主要对各地震台网观测报告中定位精度为Ⅱ类、Ⅲ类地震进行处理,找出影响地震定位精度的因素,提高定位精度,从而提高地震目录质量.  相似文献   

16.
高阳  潘华  汪素云 《地震学报》2014,36(4):698-710
介绍了模拟地震动时程的随机有限断层法及近年来对该方法的改进,改进后的随机有限断层法适合模拟中强地震;比较了不同场地方位角的中强地震近场地震动时程与平均伪加速度反应谱(PSA);定量分析了中强地震近场地震动模拟结果的参数敏感性. 结果表明:不同场地方位角的中强地震近场PSA在短周期部分差别较大;应力降是模型中最重要的参数,其对反应谱短周期部分影响最大;几何扩散系数对PSA的整体影响也较为明显. 将随机有限断层法应用到工程安全性评价工作中时,应当重点关注对反应谱短周期部分影响较大的应力降和该区域的几何扩散系数,同时要调查该区域优势场地方位角的分布,更加合理地控制中强地震近场强震动的模拟.   相似文献   

17.
利用新疆喀什—乌恰地区记录的数字地震资料,用BLOC86程序初步定位,根据射线追踪原理,给出相对精细的P波速度模型。由此模型,用JHD联合震中定位方法对记到的小震进行精确定位,并对定位精度做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甘肃平凉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及其发震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2001年以来甘肃省平凉地区中小地震活动增强现象比较突出问题,通过遗传算法重新定位地震深度,利用矩张量反演方法反演震源机制解,并根据平凉地区地震时空分布特征、震相特征以及区域地质构造环境,认为平凉地区地震主要为煤矿诱发地震,可能发震机理为煤体压缩、顶底板拉伸、断层矿震等.  相似文献   

19.
构造应力场往往对地震活动性具有控制作用,应力快速集中的地方常常是地震频繁发生的地方.本文以巴颜喀拉块体及其边界断裂带近20年来的7次中强震为例,结合区域历史地震震源信息、地质背景及GPS等观测数据,利用Monte Carlo方法和库仑-摩尔破裂准则为计算依据,反演该块体的震前初始构造应力场.通过将初始应力场反演中不确定部分限定在一个合理的上下限范围内进行独立的重复性随机试验,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得到了巴颜喀拉块体1997年玛尼MW7.5地震震前区域初始应力场.计算结果显示:(1)巴颜喀拉块体10 km深度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自西向东呈顺时针旋转趋势,由NS向转变为近EW向,与浅部实测地应力数据、历史地震类型和板块运动方向吻合较好.(2)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和二者差值自西向东均逐渐增加,最大水平主压应力值~400 MPa,最小水平主压应力值~250 MPa.差应力在昆仑山断裂带与阿尔金断裂带交汇处及甘孜—玉树断裂带西段较低(~150 MPa);在昆仑山断裂带东端和甘孜—玉树断裂带的东南段局部地区较高(~220 M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