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抗滑桩间土拱力学特性与最大桩间距分析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40  
抗滑桩最大桩间距确定的基础理论至今未建立起来,工程实践中仍依赖专家经验。本文从方桩桩间土拱形成的原理、力学特性论证入手,较全面地分析了桩间土拱的受力、变形,力的传递和土拱破坏瞬间的最大桩间距。并建立了最大桩间距平面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2.
滑坡地段隧道变形整治中抗滑桩的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志平  周德培 《山地学报》2003,21(5):620-623
针对滑坡地段隧道变形整治中抗滑桩的设计问题,提出了典型的抗滑桩类型及各类抗滑桩的适用条件,指出了确定抗滑桩合理位置的方法,讨论了抗滑桩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对具体的设计过程进行了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3.
软岩高边坡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设计计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曹兴松  周德培 《山地学报》2005,23(4):447-452
目前已提出了多种预应力错索抗滑桩的设计计算方法,例如按Winkler弹怀地基梁的方法、错索与桩的协调变形的方法等.由于软弱岩体的变形特征,结构与岩体的相互作用机理较为复杂,这些方法难以直接应用于软岩高边坡工程,需要加以分析改进.应该分析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施工顺序、实际受力条件、锚索预应力的主要控制因素等,分阶段进行计算,这样得出的计算结果才有可能与实际情况一致.在充分吸取现有计算方法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方法.通过实际工程的计算,得出了较为符合实际情况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孔纪名 《山地学报》2002,20(4):485-488
斜坡中发育的多种裂面在滑坡形成过程中将组合成多条变形带,随着变形的发展,变形逐渐向最大剪应力处集中,最终形成滑面。斜坡中多变形带稳定性模糊综合评判是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将滑坡发育过程中影响变形带的因素作为不同的评判因子,对其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分析,然后确定最不稳定的变形带。文中最后以金龙山滑坡变形带的稳定性分析为例,证明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云南昭通的滑坡、泥石流危险度模糊综合评判法,介绍了以概率代替隶属频率,并构成单因素模糊矩阵R.以此为基础,完成了昭通滑坡、泥石流危险度分区.  相似文献   

6.
古蔺郎酒热电联产厂场区滑坡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晓清  李德基  崔鹏 《山地学报》2002,20(5):621-627
从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个分析了滑坡形成的原因、动力来源和激发条件,阐述了滑坡形成过程、活动现状及发展趋势。依据以上原因,提出了抗滑锚固桩抗滑、浆砌石护坡、谷坊和潜槛固沟防冲、场区防渗排水、并加固场区地基的综合措施来治理滑坡,治理工程于1999年7月完成,保证热电联产厂的正常工作。而且经过经理后两年的运行,观测资料反映治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地震作用及其诱发的变形或滑坡常会使抗滑桩受力发生显著变化,为此,研究了地震作用下不同加固位置的抗滑桩的动力响应和边坡变形情况.试验分析表明:中桩位边坡坡顶变形比高桩位边坡坡顶变形大,但中桩位边坡坡脚堆积变形比高桩位边坡坡脚变形较小;在同样条件下中桩位抗滑桩的静力、动力弯矩小于高桩位抗滑桩相应位置的弯矩;地震结束后由于坡体震动残余变形较大,抗滑桩最终承担着震后残余弯矩,但高桩位抗滑桩的承载能力在震后仍然发挥较大.研究结果表明:高桩位加固位置可以有效发挥抗滑桩的抗弯承载能力,但中桩位可以有效抑制坡底坡脚变形.  相似文献   

8.
毛秋香 《地理教学》2014,(12):172-173
国内学者何自然关于语用含糊的论述开启了我国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多年来学术界也不乏对语用模糊和语义模糊的对比研究。本文在俞东明,李秋梅,林波等学者基础上,旨在对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的概念,产生的根源及它们的区分方法作进一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基于专家知识的滑坡危险性模糊评估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滑坡发生的影响因素众多, 其危险性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多呈非线性关系, 同时各因素之 间也存在或强或弱的相关性, 而目前的危险性评价方法难以体现这些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借助 滑坡专家知识并利用模糊推理理论进行滑坡危险性评价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了①坡度与岩 层倾角之差和坡向与岩层倾向之差、②坡度和岩性、③临空面和岩性、④坡形和岩性等四种环境 因子组合, 以此将不同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融入各组合模型中, 并将四种组合所得的模糊危险 度进行叠加用于滑坡危险度的模糊评价。环境组合模型中的参数利用专家经验给出。将该方法应 用于三峡库区云阳- 巫山段, 得到了滑坡危险性的分级分布图。从滑坡危险性分布图上可清楚发 现, 本方法所计算出的危险性值在滑坡发生的地区明显高于未发生滑坡的地区, 该结果可以用于 城镇建设和重要基础规划设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模糊区域拓扑关系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拓扑关系是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要素之间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是进行绝大多数空间查询和分析的基础。非模糊空间要素之间的拓扑关系在一般拓扑学等理论的基础上已有相关的模型和描述,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何建立模糊空间要素这间的拓扑关系是建立模糊要素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该文在模糊扑扑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模糊区域的定义,建立了用于分析模糊区域之间拓扑关系的理论和模型,提出了4*4-intersection模型拓扑关系矩阵,并分析了不同拓扑关系矩阵对于非模糊区域之间、模糊区域之间建立拓扑关系的区别和联系,最后采和不同公式对模糊区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描述。  相似文献   

11.
GIS中的模糊形态运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空间数据的不确定性是当前GIS领域的研究难点之一。为了描述空间数据的模糊性,把模糊集理论引入GIS,以加强GIS对模糊现象建模的能力,因而产生了模糊数据。但现有GIS缺乏对模糊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该文把模糊集理论引入数学形态学,提出能处理模糊数据的模糊形态运算,并给出模糊形态运算的隶属函数,使传统的数学形态学能够处理模糊数据且容易在计算机上实现。  相似文献   

12.
高切坡潜在破裂面预测与稳定性判识是高切坡灾害防治的基础.采用极限分析上限定理,结合弧形条分法思想,构建了高切坡潜在破裂面预测与稳定性超前判识方法.针对危险性高切坡,提出超前支护桩加固方法,研究了超前支护桩抗力与加固高切坡整体稳定系数、潜在破裂面之间的对应关系.结合工程算例分析,揭示了高切坡坡体抗剪强度、边坡高度、坡角以及开挖高度对高切坡潜在破裂面的定量影响,为工程建设过程中高切坡灾害防护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模糊数学方法在中国土地资源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近30年来模糊数学方法应用在我国土地资源评价中的论文进行检索与分类统计,以常用模糊数学方法为主线进行应用进展分析与展望。研究结果表明,自1980年以来,模糊数学方法在我国土地资源评价中逐步得到应用,研究论文分布在几十种期刊上,论文作者比较分散;其中,模糊综合评价、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应用相对较多,分别占检索论文总数的46%和26%。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主要应用在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质量评价、可持续发展评价等方面;模糊聚类分析方法主要应用在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和土地资源评价等方面。模糊数学方法将在土地资源评价、分类、规划、决策、预测和控制问题研究中得到进一步应用。在应用模糊数学方法时应注意合理描述模糊概念、注重多种方法并用,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制图数据分级方法存在对原始数据信息的歪曲、普适性不强及计算复杂等问题。基于此,结合现实分级问题的模糊性,提出基于模糊统计分析模型的制图数据分级处理方法。首先通过专家系统获取各模糊样本集,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求得样本分布函数;然后利用分布函数获得模糊隶属函数,进而求取各模糊集的最模糊点;最后根据最模糊点获得各模糊集的区域划分,从而实现对制图数据的分级处理。该方法不需要对影响级别划分的多因子进行分析和转换,降低了计算的复杂度;另外,该方法是在获得原始数据实际分布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后续的分级过程中避免了对原始数据信息的歪曲。  相似文献   

15.
遥感数据的模糊不确定性及其处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遥感数据生成机理的分析,得出遥感数据存在不确定性,并进一步论证了不确定性中含有模糊不确定性,这样对遥感数据的不确定性处理更加全面和合理,从而达到提高遥感数据的精度和消除遥感数据不确定性的目的。综合国内外对遥感数据模糊不确定性的处理研究,探讨了几种处理方法,发现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圆满解决遥感数据的模糊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6.
坡位渐变信息的模糊推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坡位的空间变化通常是渐变的,定量的坡位空间渐变信息对于精细尺度上的坡面土壤侵蚀、预测性土壤制图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现有基于栅格DEM的坡位模糊识别方法,或是仅在属性域内模糊聚类,忽略了空间信息;或是需要繁琐的规则进行模糊分类,实用性受限。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相似度的模糊推理方法,根据各类坡位在空间上的典型位置,计算其他位置与典型位置间的相似度,从而对坡位空间渐变信息进行系统、定量的描述。应用表明本方法能够合理地描述山脊、坡肩、背坡、坡脚、沟谷等重要坡位类型的渐变信息,所获得的坡位渐变信息也能够合理地解释土壤样点的A层土壤含砂量随坡位渐变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