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 0 3年 8月 2 7~ 30日 ,中国地震局局长宋瑞祥率中国地震代表团一行 4人访问了韩国。访问期间 ,代表团拜访了韩国科技部 ,宋瑞祥局长与韩国科技部权五甲次长就促进中韩地震科技合作交换了意见 ,并与韩国气象厅进行了工作会晤 ,宋瑞祥局长与韩国气象厅安明焕厅长签署了第三次中韩地震科技合作备忘录。在大田市 ,代表团考察了韩国地质资源研究院 ;在济州岛 ,代表团访问了济州市气象厅 ,并徒步考察了韩国第一高峰汉拿山 (火山 ,海拔 1 950m)。1 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地震监测工作和地震科学研究工作  韩国是一个少地震国家 ,历史上最大只发生…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国科学院与西德马科斯·普朗克协会关于中国、西德两国地震代表团互访的协议,以袁维丹为团长的中国地震代表团一行8人于1980年6月27日至7月16日对西德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考察访问。在访问过程中,两国科研人员各自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并且探讨了进一步加强两国地震科研工作的联系与交流,以及进而开展合作的可能性。西德朋友对我们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和智利两国科学技术混合委员会双边科技合作交流协定中有关地震科技合作交流的项目,由国家地震局安启元局长和研究员张国民、副研究员徐祥文组成中国地震考察组于1987年12月1日至12月10日在智利作了为期10天的地震考察、友好访问和科技交流。之后考察组还访问了中国南极基地。  相似文献   

4.
零讯     
首次由中国地震学会和日本地震学会联合发起和组织的中日地震学术讨论会将于1989年5月28—31日在北京召开。这次学术讨论会的目的是交流中日两国地震学者近年来地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讨论地震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中日两国地震学会在地震研究领域内开展合作研究的课题和途径,扩大和增进两国地震学者的友好交往。这次学术讨论会研讨的内容较广,涉及到地震学研究的各个主要领域,包括:地震预测;地震波传播和震源物理的理论、观测和实验研究;强地面运动的预测、地震区划;地震  相似文献   

5.
资讯     
《地球》2013,(3)
正中央2013国际页岩气技术交流会即将举行3月18日,由中国矿业联合会主办的"2013国际页岩气技术交流会暨中美非常规油气合作交流峰会"将在京召开。本届峰会将以"开放的中国页岩气市场"为主题,特别邀请多家美国页岩气公司集中亮相论坛现场和中国企业分享成功勘探开发品位低、工作难、成本高的页岩气的经验方法。记者了解到,中国矿业联合会还专门就此次会议与国  相似文献   

6.
《地球》2015,(11)
<正>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于9月25日发表。这一声明引起多国官员和专家的关注。他们认为,通过这份声明,中美两国发出了走低碳发展道路的强烈信号,中国还表明了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在低碳发展领域慷慨援助,以及推动全球气候谈判的真诚愿望。在评价这份声明时,一些国家官员、专家用得最多的词就是"领导力"——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议程的政治动力。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美两国科学交流计划的协议,美国首批来华的科研人员中在地学领域里是卢西·琼斯(Lucy Jones)小姐。琼斯现年24岁,她的祖父母过去曾以基督教卫理公会传教士的身份在中国居住了约40年,她的两个伯父是美国政府的中国问题专家。她曾随其伯父在台湾生活一年,其间就读并毕业于台北市的美国高中(1971年)。以后她在布朗大学攻读中国语言文学和物理学,修毕结业取得学位(1976年)。大学毕业后又考入麻省理工学院地球与行星系研究生,研究课题为:1.“前震”,导师为莫  相似文献   

8.
应国家地震局邀请,以捷克和斯洛伐克布尔诺地球物理公司数据处理与解释分部主任希得林斯基(Cidlinshy)博士为首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地震专家组一行2人于4月19日—5月4日访问了我国。此次访问是中、捷两国地震界的首次正式交往。捷专家组此行的目的是就地震监测、地球物理应用技术等方面进行学术考察与交流,并探讨中、捷两国今后在上述领域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专家组在华期间,先后访问了地壳应力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河南省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地球物理研究所及北京地震台网、中国数字化地震台网中心、白  相似文献   

9.
《地球》2017,(4)
<正>3月1日,世界资源研究所与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联合举办"‘新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2017全球热点观察"活动,对未来趋势进行了全面分析,列出了2017年全球环境和发展的几大关键问题,交流"新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的角色与贡献,同时就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2017中国环境经济与政策发展趋势等热点问题展开了重点讨论。  相似文献   

10.
王铸金 《地球》2012,(12):47-49
在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由国土资源部储量司与中国国土资源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和政策"论坛中,五位专家领导分别重点对矿产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先进实用技术以及构建长效机制方面做了交流和探索。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副司长许大纯,在论坛上分两个方面汇报了主题,一是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显著成效;以及探索建立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16,(10)
正与往届大会各国部长争当矿业"推销员"有所不同,此次大会,各国矿业部长们更希望能与中国合作共同开发矿业,开创两国经济、矿业共赢局面。在部长高峰论坛上,各国矿业负责人纷纷向中国抛出矿业投资"橄榄枝",欢迎中国海外"淘金"。我们有健全的矿业法规——秘鲁能源矿业部副部长吉列尔莫·希诺秘鲁矿业对GDP贡献了13%,为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2%的出口产品都来自矿物,包括铜、银、金、  相似文献   

12.
拥抱北极     
温越岭 《地球》2013,(6):46-50
正北极冰盖正在缓慢消融,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温度同样在上升的是全球对北极事务的关注。人类合作开发北极的历史正开启新的篇章。5月15日,北极理事会在瑞典北部城市基律纳召开第八次部长级会议,会议通过并签署了《基律纳宣言》,同时,决定接纳中国、印度、日本、意大利、韩国和新加坡等六国,成为  相似文献   

13.
《地球》2017,(7)
<正>美国自特朗普总统就任以来,推翻多项环境保护政策,延缓了美国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行清洁能源的进程。全球气候治理正面临新的格局,中美两国如何进一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合作?近日,清华—布鲁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清华伯克利能源与气候变化联合研究中心携手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共同举办"全球气候治理新格局下的中美行动与合作"对话活动,邀请中外专家共同讨论全球气候治理的新格局和新趋势、以及中美两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合作进展。  相似文献   

14.
<正>《内陆地震》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主办,《内陆地震》编辑部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地震学术性刊物。本刊遵循党的新闻出版方针政策,为地震科研和防震减灾工作取得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新方法提供交流、争鸣的园地与传播的桥梁。在广大读者、作者的支持下,刊物的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和印刷质量逐年提高,在历届科技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内陆地震》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以及中国期  相似文献   

15.
《地球》2017,(8)
<正>在中国南海的西北部,有着一个半封闭的海湾,它东临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临广西壮族自治区,西临越南,与琼州海峡和中国南海相连,为中越两国陆地与中国海南岛所环抱,这个海湾就是北部湾。这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美人鱼,更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苏两国在地震科技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受国家地震局委托负责主办的“首次中苏双边地震工程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6月9日至6月11日在哈尔滨举行。 参加这次学术讨论会的有来自苏联中央建筑结构科学研究院的7位专家,还有来自中国各地研究机构和大学的20多位专家,国家地震局有关部门的领导也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7.
《地球》2017,(3)
<正>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约6300公里,比黄河(5464公里)长8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但尼罗河流域跨非洲9国,亚马逊河流域跨南美洲7国,长江则为中国所独  相似文献   

18.
《地球》2017,(12)
<正>互联网几十亿的用户数量和当前网络非法野生物贸易的规模为打击网络野生物非法贸易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挑战。11月22日,第一个由中国互联网企业发起的"打击网络野生物非法贸易"互联网企业联盟在北京正式宣布成立,由三大知名互联网巨头"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发起,联合其他8家互联网企业共同加入。据悉,互联网企业联盟的成立得到了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濒管办)、国  相似文献   

19.
中美两国的地裂缝灾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耿大玉  李忠生 《地震学报》2000,22(4):433-441
无震地裂现象常与地面沉降相伴生,在中国的7个省、美国的6个州致灾严重.中国现代地裂灾害观察研究滞后于美国约半个世纪.两国地裂的形成、演化、致灾及对策诸方面的对比研究表明,地裂灾害属自然与人类活动因素相叠加而引起的环境地质灾害.构造因素决定了地裂出现的位置,而人类活动因素,即过量开采地下水、石油等,决定了地裂致灾的强度.因而,相应的减灾措施既有科学技术方面的,也有社会管理方面的.本文给出的两国减灾实例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国GB/T 51408—2021《建筑隔震设计标准》(简称中国隔标)和日本《隔震建筑物的抗风设计指南》(简称日本指南)等相关规范,从抗风设计目标、风荷载、风致响应计算和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对两国基础隔震建筑抗风设计方法异同进行比较,并分别按两国规范对一基础隔震建筑进行顺、横风向抗风设计与分析,进一步说明两国设计方法的差异。分析研究表明:中国隔标和日本指南均采用舒适度和安全性两阶段设计,但舒适度和安全性设计风荷载的重现期不同,前者为10 a和50 a,后者为1 a和500 a;舒适度验算,中国隔标采用与频率无关的加速度限值,而日本指南采用与频率相关的加速度限值,且考虑感知概率;安全性阶段隔震层极限状态,中国隔标限制在弹性范围内,日本指南则允许进入塑性状态;中国隔标与日本指南对台风影响的考虑、脉动风速谱和等效风荷载计算方法均不同;风响应计算与安全性评价,中国隔标采用弹性方法验算隔震层位移在弹性范围内,不需任何安全性评价,但易出现隔震与抗风不协调,需采用变刚度抗风装置调整设计等措施;日本指南采用由隔震层和隔震构件剪力与屈服力的关系分为3个等级的弹塑性方法,根据不同安全性评价项目采取相应的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