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城市空间联系强度是测定区域经济活跃程度和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指标。综合运用城市流模型和SOM神经网络分类器,将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作为切入点,将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作为基本区域单位,通过计算2008年的城市流强度,考察不同区域,特别是省际城市空间联系的差异性,并对城市空间联系水平进行分类。结果显示,我国大陆形成了沿海三大城市空间联系辐射中心,并呈连续的面状分布。不同省级区域间的城市空间联系水平和对外服务功能存在巨大差异,地带性和区域性空间分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级区域,其城市空间联系的集中化指数存在偏高或偏低现象。根据城市流计算结果,构建了城市空间联系的指标体系,将我国城市空间联系水平分为非常密切、较密切、较差和差4类。  相似文献   

2.
国外区域联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区域联系是提高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的基本要求,因此,国外对区域联系研究为重视,本文对国外区域联系研究的主要方面进行了综述,就研究内容而言,包括:地区联系、中心地联系、城市等级联系、商品流联系、相互作用联系、扩散联系、模型模拟间接反映的区域联系等七个方面,就时序发展看,有的区域联系的时间界限非常清晰,但大多数区域联系内容是交叉和重叠的,贯穿于各个时期。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城市经济综合质量指标体系、OD成本距离矩阵并考虑产业结构差异修正传统引力模型,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以2010年、2015年、2020年为时间节点,研究成渝双城经济圈内36个行政单元的经济联系网络格局演变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和网络密度水平均较低,但有缓慢上升趋势,城市经济联系网络总体呈两极化、密集化、复杂化趋势。(2)网络中心势水平总体较高,但有缓慢下降趋势,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区中心性水平高,点入度高于点出度,城市间相互作用较明显,对核心城市的依赖程度略微下降。(3)凝聚子群构成城市较稳定且地域邻近性强,成都、重庆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第一子群聚集性显著,是资源互通和产业交流中心。(4)成都和重庆中心城区为两大核心区,过渡区城市核心程度波动上升,大部分边缘区城市边缘化程度小幅降低,核心-边缘结构明显。  相似文献   

4.
基于航空客流的中国城市对外联系网络结构与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促进了中国城市外向型联系的发展,改变了中国城市对外联系的空间格局。越来越复杂化的城市空间分布和组织规律需要一个全新的、综合的网络视角来考察。航空运输是当前城市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物质基础,体现了城市间的直接关系,是研究城市网络的合适工具。本文以中国城市对外的航空客运联系作为衡量城市关系的指标,借鉴社会网络分析中的2-模网络概念构建了中国城市对外联系网络,并对网络的结构特征和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对外联系网络存在北京-上海-广州的三中心结构。中心城市以外,西部城市上升势头迅猛,体现了网络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此外,中国城市对外联系的主要对象逐渐从东南亚向东亚转移,并呈现出以首尔为核心的网络结构。同时,中国城市对外联系扩张以强化区域内部联系为主,洲际联系发展滞后。  相似文献   

5.
金钟范 《地理研究》2010,29(9):1670-1682
从基于企业活动为城市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因、企业组织联系为城市网络基础的认识出发,以企业跨国母子组织联系为根据,建立网络基本要素和联系密度等概念与指标。以中韩城市联系为例,分析了中国城市跨国网络结构特点。结果表明:跨国城市网络不断扩大的同时,网络基本要素分布呈现区位倾向性,集聚于环渤海和长三角;城市对和结点城市联系密度位序—规模分布显著,形成青岛、上海、北京、天津与首尔主导轴和青岛、天津、上海、北京等主导结点;城市对和结点城市的联系密度规模位序不断调整,同时在高位序群中保持相对稳定性;结点城市呈现专门性、综合性的分化,如北京和上海显示综合性,青岛和天津显示专门性等;受企业母子相互关系影响网络联系键具有矢量性,进而结点城市中形成源结点和受结点之分。  相似文献   

6.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111,自引:15,他引:111  
利用中国1952~2000年各省区的人口、土地利用和人均GDP等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差异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对中国大陆的几何中心、可利用土地、人口和GDP总量的空间中心计算表明,空间中心统计是一种简单有效刻画要素空间分布的方法。通过对中国各省区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的计算,表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存在强烈的空间自相关,空间分析方法不失为一种深入理解区域经济格局及其变化的重要和有益的方法。对不同年度的Moran's I和Local Moran I的分析也揭示了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时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不同流视角下的贵州省空间网络结构及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手机通话和高速公路收费等实测大数据,以贵州省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单元,采用C-value和Tvalue分析、优势流分析和网络中心性分析的方法,探究贵州省不同流空间下的控制结构、层级结构和核心-边缘结构及其网络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贵州省在信息流和物质流空间下的控制结构大致相似,但控制节点存在差异。②在信息流和物质流空间下,贵州省都形成了省会-地市(州)-县(市)的层级化网络结构。③与物质流空间相比,信息流空间下贵州省空间结构的中心化趋势得到加强,区域差异进一步的扩大。④区域间物质流和信息流都随距离的延伸而不断衰减,且地理、文化、产业和组织距离对区域间物质流的阻碍作用显著大于信息流。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和人口规模等区域主体属性也会对区域间的要素联系强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创新联系网络结构与创新效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盛彦文  苟倩  宋金平 《地理科学》2020,40(11):1831-1839
引入修正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DEA模型以及Tobit模型,探讨2001—2015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创新联系网络结构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创新联系格局方面,京津冀城市群呈现以“京津”为核心的放射状发展特征,长三角城市群呈现以“Z”字形为主轴的类钻石型空间格局,珠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以珠江口两侧城市为核心、其他城市为重要节点的空间格局;② 在创新联系网络结构特征方面,京津冀城市群呈极核式发展,群内创新联系高度依赖于核心城市,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由单中心驱动转变为多中心驱动,呈均衡发展特征,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创新联系网络具有“小世界”网络特征;③ Tobit模型回归结果显示,三大城市群中,城市节点在城市群创新联系网络中的中心位置、中介地位、对结构洞的运用能力和集聚程度对其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地级市为基本分析单元,基于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构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1996—2018年西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特征,分析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安、乌鲁木齐、兰州、西宁和银川作为支撑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5个区域经济增长极在空间上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西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由东向西呈现单调递减的态势;西北地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密度并不高,但整体呈现出缓慢增大的趋势;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具有较好的关联性,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是“等级森严”的,却拥有较高的网络效率;城市经济联系网络同样具有较明显的“中心-外围”特征;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的发育对区域经济差距具有显著影响,随着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经济差距呈现为收敛态势。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中心城市公路客运联系及其空间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托中国地级中心城市间的公路长途客运联系数据,运用GIS空间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公路客运联系网络结构及其分布格局进行清晰的空间解构。研究显示:公路客运联系强弱与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相关性较强,而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关性;中国人口经济密集分布的东中部地区中心城市间的公路客运联系密切,呈现区域性集聚的分布格局;最为密集的区域为长三角、珠三角两地,而京津冀、山东省、河南省和成渝地区的集聚程度也相对突出。总体上,中国公路客运联系以各省份的省会及区域中心城市为联系中心,以区内其他城市为联系对象,在中短途客运距离内形成自成一体的区域性空间集聚。研究表明:中国公路长途客运联系的适宜空间距离应在500 km以内,最佳客运距离为100~300 km左右;中国公路长途客运联系在200 km内是随着距离增大而增加,之后则呈现二次曲线型的距离衰减趋势;细分各距离区段内的公路客运联系可以清晰识别城市群内、省域内、省际间及大区域间等不同空间尺度下区域交通联系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东北地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相关分析及地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建国以来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变动趋势,对不同时段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相关分析,明确了影响城市化水平阶段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时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互动变化进行了偏差分析,认为东北地区城市化偏差的实质在于工业化的偏差和就业结构演变的相对滞后.最后对东北地区城市化与非农化地域分异格局进行了分析,并运用UN比方法对不同空间单元城市化与非农化的拟合程度进行了比较,划分出5种地域类型,认为东北地区不宜实行统一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而应根据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地促进各地区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初中国粮食短缺地区的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利用2000~2003年县级统计数据,揭示了2000年以来中国缺粮地区的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考虑气候波动和自然灾害影响,将缺粮区区分为常年缺粮区和潜在缺粮区,同时运用聚类方法,分别将两种缺粮区划分为不同区域类型,重点分析了缺粮的原因以及影响粮食供需平衡的主要因素。表明:中国的常年缺粮区主要分布集中在胡焕庸线以西地区,潜在缺粮区主要分布在此线以东地区。长江以南地区的常年缺粮总量最多;半湿润、半干旱地带上的常年缺粮区,总数最多、分布广,缺粮总量列第二位,同时还存在着不同特点的潜在缺粮区,这里,粮食安全受环境变化影响大,粮食、耕地、经济、环境矛盾突出。  相似文献   

13.
中国航空网络空间结构的复杂性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3  
航空运输是现代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机场和航线构建的网络是其提供运输服务的空间载体。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借助度分布、平均路径长度、簇系数、度度相关性、簇度相关性等指标对以城市为节点的中国航空网络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其度累计概率分布表现为具有置信度较高的指数分布,且具有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2.23)和较大的簇系数(0.69),整体结构呈现"小世界网络"的特点。由于中国航空网络规模较小,且新建机场倾向于直接与最高级枢纽机场建立航线联系,不利于区域枢纽机场的形成。因而除顶层结构(北京—上海—广州)外,中国航空网络的其它层级结构并不十分明显。从节点的度、簇系数、可达性等指标及其相关性分析,中国航空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差异明显,表现出较强的集聚性,且可达性与城市体系上层结构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吻合。随着中国航空运输需求的快速增加,未来航空网络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将进一步表现出向具有"无标度"特征的"小世界网络"演变的趋势,航空网络的空间结构将日趋复杂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汪德根  陈田 《地理科学》2011,31(5):528-536
利用二阶段嵌套泰尔系数分解方法,揭示2000~2008年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和国内旅游经济区域发展的省内地(市)间差异、省间差异、地带差异变化特征及其对全国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并以省内地(市)间差异为视角,分析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① 中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且国内旅游的区域差异明显小于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② 省内差异对全国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变化的影响比地带间差异和省间差异对其影响更为显著,已成为全国旅游经济总体差异的重要构成部分;东部地带省间差异明显,对总体差异影响显著,而中西部各省份间旅游业发展相对均衡。③ 东部地带部分旅游业发达省份的省内差异明显,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较高;中西部地带省内差异明显的省份较多,旅游发展空间格局表现为"双核"模式或"单核"模式,但因中西部省份的旅游经济占全国的比重普遍较低,因此中西部省内差异对全国整体差异的贡献率并不高。④ 相关分析得出,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可达性、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航空旅游网络空间特征及其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程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3个空间向量指标,分析四川省2006年和2020年航空旅游网络空间结构特征,评估四川省航空旅游网络空间结构特征的变化。研究发现,2020年四川省航空旅游网络连接性和完备性将有明显改善,但网络冗余度和制约度有恶化迹象。因此,提出四川省航空网络优化建议:1)除强化成都枢纽地位外,还应加强九寨等网络次级中心建设;2)加强旅游缓冲区与成都的航线联系,加大旅游目的地机场的关联度;3)旅游资源禀赋对于航空旅游网络空间结构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要解决机场边缘化问题,必须加强旅游资源开发,形成互补效应,才能逐步发展成为缓冲区域甚至是进出口通道区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使用复杂网络的分析方法,研究了1983-2006 年中国城际航空网络的空间结构特征和格局变迁。主要结论有:① 城际航空网络作为典型的小世界网络,网络的稠密化趋势显著;②“轴-辐”空间组织模式已成为我国城际航空网络发展的基本模式。已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为轴心,以其他城市与轴心的空间联系为“辐网”的多轴心网络。同时,以乌鲁木齐和昆明为单轴心的两个相对独立的局部“轴-辐”网络日益完善;③ 城际航空网络演进效果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呈现出“鞍型”模式。东部比中西部地区航空的网络结构更加完善;④ 城际航空网络城市之间的空间关联表现出社群结构特征。枢纽性城市、地域邻近的城市以及城市职能相近的城市之间具有相似的空间关联特征;⑤ 随着城际航空网络的演进,35个大中城市在网络中的枢纽性地位表现出差异化趋势。此外,黄山、丽江等旅游城市、大连、青岛等沿海城市以及拉萨等西部城市航空联系的空间指向性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7.
文章构建了评价区域资本市场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各地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综合指标,绘制了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分布图。指出我国资本市场的区域差异正在不断扩大,而这种趋势与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趋势一致,我国资本市场差异表现的东西差异、南北差异和城乡差异均十分显著,并呈现空间上极化集中于上海、北京、广东(深圳)的现象。文章最后分析了造成我国资本市场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格局演变探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在评析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以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测度变量,定量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空间格局变化的总体水平与特征;并引用国外最近使用的区域分离系数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格局变化的相互关系,得出的基本结论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其东、中、西三大区域逐渐发散趋异,而南、北两大区域逐渐收敛趋同。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网络关联及收敛性检验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刘华军  贾文星 《地理科学》2019,39(5):726-733
基于1992~2013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利用引力模型和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并基于空间网络权重,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进行收敛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复杂化与全域性的发展趋势,但网络的整体紧密程度不够。山东、河南和江苏在空间关联网络中既扮演中心行动者的角色,又在网络中发挥着“中介”与“桥梁”的作用。四大板块内部及之间存在普遍的关联关系,板块在四大板块中发挥核心带动作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全域性收敛现象,与基于传统空间权重的模型相比,空间网络权重下模型的收敛速度加快;资本积累是影响收敛的重要因素。此外,东部、中部和西部存在一定程度的俱乐部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20.
库兹涅茨比率的分解及其在我国地区差异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区域差异及其变化是区域经济学和地理学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通过探讨区域差异研究中不同模型之间的关系,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指出了基尼系数等指标在描述区域差异方面的局限性。考察了库兹涅茨比率的独特作用,通过对库兹涅茨比率的分解和计算,发现了导致中国区域差异变化的直接原因。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区域差异的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不同阶段差异的表现和内在原因不同,取决于低收入地区人口比例和高收入地区经济总量所占比例这两个因素的对比。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显现出一定的效果,未来国内区域差异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