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1 毫秒
1.
《地球》2015,(11)
<正>提起矿石你会想起什么?是五彩斑斓的宝石还是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资源?如果告诉你矿石也可以绘制美丽的图画,你会相信吗?10月23日,《梵境五彩石为墨,虔心一抹砂化云——唐卡艺术与矿物颜料暨根秋江村大师作品展》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开幕。展出了吉祥唐卡画院收藏的三十幅现代矿物颜料唐卡,以及十五幅创作于十九世纪的古代珍贵唐卡。  相似文献   

2.
谭锴  王曦 《地球》2022,(2):44-48
<正>车子行驶在世界屋脊蜿蜒曲折的公路上,从日光城拉萨一直向西到日喀则、普兰再到阿里,一行人仿佛走进了穿越时空的艺术画廊。从布达拉宫的大殿到大昭寺的金顶,从镀金的转经筒到精美的唐卡,这些已有千百年历史的文物无声地诉说着西藏沧桑的历史。当我们真正走进群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穿越时空的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3.
《地球》2017,(3)
<正>4.5万年前的古牦牛化石、4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岩画、2000年前的金质野牦牛饰品、1000年前的合金铸造牦牛摆件、数百年历史的壁画和唐卡、清代手绘画牦牛哈达……西藏牦牛博物馆与首都博物馆近日共同主办了"牦牛走进北京——高原牦牛文化展",500余件与牦牛相关的艺术品让《地球》记者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4.
在野外调查和工程揭露中,往往发现一些古地震遗迹和文化层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这一关系,对确定地震频繁、文化落后地区无史料记载的历史地震的时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对各文化层中的文物进行考古鉴定,弄清各文化层形成时间的基础上;观  相似文献   

5.
张悦 《地球》2023,(6):69-72
<正>珠宝首饰是人类文明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承载着文化、历史和情感的内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珠宝设计也在不断创新。钛金属作为近年来一种新兴的金属材料,其在珠宝设计中的运用日益受到国际消费者的关注和喜爱。  相似文献   

6.
闻香涌泉     
林晖 《地球》2014,(6):90-95
浙江临海涌泉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由于工作关系,我对涌泉远观近察,结下了十年之缘,自以为这诸多故事可以一个"香"字串联概括,纲举目张。故事的精华也就是"香"的文化。涌泉之香,主要有两种表象:一是无核蜜橘的花香、果香;一是延恩寺的佛使之香。涌泉的行政区域从晋代的长乐乡算起,已有近二千年历史了。  相似文献   

7.
孔佳仁 《地球》2019,(9):86-89
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秦岭山脉交汇处,有一座秘藏于茶马通道和汉藏走廊,如今被人遗忘的民族风情小镇——五彩卓尼,一个带有民族韵味的地名,一座遗落在人间的香巴拉。地域辽阔的卓尼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集自然生态文化、觉乃民俗文化、土司历史文化、洮砚产业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之大成,兼惊、险、奇、秀之特征,以多样性、原始性、神秘性著称。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的人群因其对低温、缺氧环境独特的适应性,获得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但是,相关研究忽视了青藏高原低海拔地区人类的生存环境研究.文章通过地理环境信息提取和方差分析,统计了河湟谷地197个乡镇的藏族和其他主要民族族群的生存环境差异,并探究其与各民族生产方式的关系.统计结果显示,河湟谷地藏族族群生存环境的年均温相对较高.河湟谷地相对温暖的地理环境使得该地区的藏族族群能够从事种植小麦和大麦、饲养牛羊等的生活方式,这与青海省其他高海拔地区藏族族群的生产方式明显不同.同时,由于河湟谷地藏族族群生存的地理环境特征与其他半农半牧族群(回族族群和撒拉族族群)类似,致使其从事类似的生产方式.河湟谷地的农业族群(汉族、土族)选择相对凉爽、湿润的环境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而生活在河湟谷地内相对温暖、干旱地理环境的半农半牧族群(藏族、回族和撒拉族)必须从事一定程度的牧业活动,以补充农业活动不足带来的食物匮乏.在安多藏区内,各民族族群的生产方式大致与他们的生存环境紧密相关.另一方面,各民族族群相互交流、融合、影响,繁育了多彩的民族文化.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在区域尺度下,生存环境差异与生产方式差异有着直接的对应,细化了我们对藏族的人地关系的认识,并进一步开拓以定量方法分析族群分布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正曲踏墓地出土的古象雄国3世纪随葬品——天珠和黄金面具、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中原内地丝织品——鸟兽纹"王侯"汉字织锦、目前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出现于3世纪的茶叶、历代中央政府赐给西藏僧俗首领的珍贵玉印、布画金成公主进藏图唐卡……由北京市人民政府、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市文物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协办,首都博物馆、西藏博物馆承办的《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在近日首都博物馆开幕,展览汇集北京、西藏、河北、  相似文献   

10.
《地球》2020,(3):78-80
矿物与绘画艺术渊源深厚,比如国画、唐卡、壁画中的许多施绘颜料都是矿物的磨粉制成的,所以历经千年亦可保持鲜艳的色彩。颜料中蓝色系的石青由蓝铜矿制作,绿色系石绿来源于孔雀石,红色系赭石出自赤铁矿,黑色系岩黑则是用钛铁矿制作的。  相似文献   

11.
天珠石     
刘仕芳 《地球》2012,(11):96-97
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都有体现各自文明和宗教含义的珍宝。比如,蒙古人酷爱珊瑚,而印度人酷爱象牙,欧洲人喜爱钻石,日本人喜爱珍珠,埃及和伊朗人喜爱琉璃,汉人喜爱玉石,藏民倍爱天珠等。总之,在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对不同珠宝的喜好也是有别的。藏族推崇天珠石,其原因与其与众不同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有着直接的关系。天珠石产自西藏昌都。昌都旧名察木多,在西藏自治区东部澜沧江谷地中。  相似文献   

12.
《地球》2017,(3)
<正>从"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名句,从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到妇孺皆知的《射雕英雄传》,襄阳的大名渗透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已有2800多年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  相似文献   

13.
唐山地震后,我国出现了自发的群众性地声观测研究活动。这项研究的基本依据是:一、地声的历史记载和传说;二、地声的生物效应现象;三、岩石破裂或断层粘滑过程声发射现象的研究。 历史记载和传说中的地声大多是伴随地震的宏观现象,对地震预报的实际意义不大。只  相似文献   

14.
序言──建设北京防震减灾体系吕庆书“7·28北京市防震减灾宣传”专辑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的中心,是世界上重要的特大型城市,有1100万人口,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说起北京,人们往往认为是风水宝地,不然为什么元明清朝代都建都北京...  相似文献   

15.
闽东北地区的历史地震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闽东北地区为例,阐述了重大建设工程场地历史地震调查的新思路和研究内容:① 根据地区文化发展史和灾异记载状况,进行地震资料完整性考证;② 由实际记载资料进行历史地震影响状况评价,并复核确认破坏性地震的震中位置和强度. 按照这种新的技术思路开展研究工作,能够对历史地震调查赋予文化历史和可信时间域的内涵,增强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其目的在于促进历史地震调查更好地服务于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6.
编纂方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在我国修史编志有着悠久的历史。盛世修志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旧志遗产十分丰富,宋元以来所修方志,保存至今的有8000多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目前,在我国各地迅速开展的修志工作,不论是修志地区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还是志书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都是历史上任何一代的修志所不能比拟的。当前一个用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继续编写具有科学性、鲜明时代特点的新方志的高潮正在我国兴起。地方地震志是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相似文献   

17.
环境地磁学     
一、引言为了了解环境地磁学的最新发展,首先需要了解这个题目的含意。讲到环境,我们感兴趣的有两种:第一种可以称为人类或文化环境。人类进行些什么活动,例如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这些对我们讨论文化历史很有价值;第二种我们感兴趣的环境常被称作古环境。我们对地质、地貌、树林、灌木、气温和雨量感兴趣。众所周知,孢粉学家研究古植物群的变化,从而他们能够解释古环境的变化。但是树林灌木等不仅与气候变化有关,而且由于进化的原因,它  相似文献   

18.
正在大同"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南面有一座矿山公园,与云冈石窟隔河相望,她就是山西大同晋华宫矿国家矿山公园。这是一座饱含民族煤炭工业底蕴的文化创意园、一座极具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的地质科考园,悠久的煤炭开采历史元素渗透到公园的景区各个部分。它被国际休闲产业协会授予"国际休闲生态旅游示范区",被国际文化旅游推进会、中国旅游品牌协会、中国生态旅游发展协会评为"中国最具特色生态旅游目的地",被山西省旅游局评为"2014山西百佳旅游休闲产品"。  相似文献   

19.
刘奎峰 《地球》2012,(1):102-103
观石是一种修养,赏石是一种文化;石头若有千奇百怪种,心灵就有五彩缤纷画;一块石头,一种语言。石头种类繁多,举不胜举,钻石、翡翠、玛瑙、美玉皆是人间佳话,也有形容美人如玉一说,以石喻人,以人喻石,分量着实不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在河南新密、洛阳和南阳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了一批存在于文化遗址中的自然变形现象,时代涉及新(旧)石器过渡期、东周到北魏时期等。其中在新密李家沟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期遗址发现三组裂缝,可代表三次构造变形活动。洛阳汉魏故城发现两类裂隙,一类穿切性较好,应为构造裂隙;另一类贯通性差,应为干燥收缩裂隙。南阳东周文化遗址发现两组充填裂隙,一组走向北东,一组走向北西,两组正交,被砂土充填,应为地震液化脉体,显示所在地区东周后有地震活动发生。初步研究表明,这些自然变形现象与当地区域构造方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这些遗迹为史前地震事件记录的可能性较大,进一步分析判定这些自然变形现象的形成机制,对河南地震考古工作及历史地震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