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永化  范强  王雪  席建超  王诗阳  杨俊 《地理科学》2015,(11):1452-1459
依据辽宁省朝阳县生态环境特点,利用朝阳县2003、2006、2009、2012年4个年份的气候、降水量、遥感影像、土壤与数字高程模型(DEM)等基础数据,利用GIS结合SRP模型研究辽宁省朝阳县2003~2012年间的生态脆弱性。研究表明:1 2003、2006、2009年朝阳县的生态脆弱性呈逐年恶化趋势,2006、2009年微度脆弱的面积较2003、2006年分别有所减小,比率分别为15.99%,10.86%;2006、2009年轻度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极度脆弱的面积较2003、2006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生态脆弱性偏高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工业发达、人口众多、地势较高的城乡住宅用地及农业区。到2012年朝阳县生态脆弱性开始有所好转。2胜利乡是生态脆弱性最严重的地区,极度脆弱、重度脆弱、中度脆弱的面积分布中胜利乡均分布最多,比率分别为14.15%,10.26%,8.84%,七道岭乡是生态脆弱性最弱的地区,微度脆弱比率为6.42%。  相似文献   

2.
基于SRP概念模型的祁连山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SRP)概念模型,从地形、气候、植被和社会经济因子选取8个评价指标,利用遥感和GIS技术,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求取权重,对祁连山地区启动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研究前后近10 a的生态脆弱性程度进行系统、定量地评估,旨在揭示生态脆弱性的分布特征、时空演变及动因,为区域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从研究区生态脆弱性分布来看,祁连山地区主要以轻度和重度脆弱为主,脆弱性程度从西北向东南地区逐渐减弱,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度小,海拔高,生态环境较为恶劣是导致脆弱性程度较高的原因;(2)祁连山地区3期生态脆弱程度呈逐渐下降趋势,综合指数分别为3.307、3.118和3.103;2005年生态脆弱性较高,极度脆弱面积为28 610 km2,2010年下降为11 723 km2,2015年降低为6 174 km2,极度脆弱面积逐渐减少;(3)从祁连山地区生态脆弱性演变动因来看,8个指标对生态脆弱性影响均较为显著,但在不同的时间影响程度各不相同,2005—2015年...  相似文献   

3.
基于DEA模型的我国自然灾害区域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刘毅  黄建毅  马丽 《地理研究》2010,29(7):1153-1162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对我国自然灾害的区域脆弱性水平进行研究,在区域灾害系统理论的组织框架下,从区域自然灾害危险性、区域承灾体暴露性和区域自然灾害损失度三个方面构建了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的DEA投入产出模型,并利用模型得出的区域自然灾害成灾效率对区域自然灾害的脆弱性进行模拟反映,对我国自然灾害脆弱性的区域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自然灾害脆弱性的整体水平较高,地域格局为西部中部东部,且脆弱性水平与地区经济水平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经济发达地区的脆弱性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4.
蒙吉军  张彦儒  周平 《中国沙漠》2010,30(4):850-856
农牧交错带在我国区域生态安全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选择鄂尔多斯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1988年和2000年自然和社会经济数据,通过对景观动态变化及生态脆弱性驱动因素的分析,确定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脆弱性评价模型,在GIS和SPSS软件支持下,运用空间主成分分析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显示,鄂尔多斯大部分地区处于高度脆弱区和中度脆弱区,抵御外界干扰能力较差。生态脆弱性指数的空间分布有从东北、西部向中部逐渐增加的态势,生态脆弱性指数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比较频繁的城市区域、生态本底较为脆弱的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的西部地区。2000年与1988年相比,高度脆弱区分布范围有明显扩大、且连片趋势。其中,东胜区生态质量有所好转,准格尔旗没有较大变化,其他各旗都呈现恶化趋势,尤其以伊金霍洛旗为最。  相似文献   

5.
生态系统脆弱性受到自然与人文因素双重影响。以广西西江经济带为例,采用VSD模型,通过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分解脆弱性,构建包含自然和人为因素的25指标的评价体系,开展脆弱性评价与分区。结果表明,不脆弱区、一般区、脆弱区、很脆弱区和极脆弱区分别占11.31%、22.63%、27.60%、24.39%和14.07%,东西部地区脆弱性较高,中部地区脆弱性较低;自然因素导致的脆弱区主要分布于东西部山区,人为因素主导的脆弱区分布于中部盆地的城镇及其周边;经济带约53%的建设用地分布于很脆弱区和脆弱区,未来新增建设用地需要重点向不脆弱区和一般区转移。根据分区结果和诱因差异,提出了不同类型区开发与保护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人地系统脆弱性视角着眼,基于65个样本点,451份入户调查问卷,65份村庄专题问卷,运用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等方法探索了佳县1980—2017年微尺度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时空分异过程。结论表明:(1)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均值已由0.66下降至0.45,空间差异度由3.99%大幅扩大至15.31%,呈现由空间重度脆弱的均衡状态分化至中低脆弱为主体,24.62%的村庄仍处于高脆弱状态的格局。(2)居住、自然、社会子系统脆弱性显著减轻,均值分别下降至0.38、0.42、0.47,居住子系统仅余1.54%的高脆弱村庄。支撑、人类系统脆弱性均值保持或上升至0.54以上的高位,高脆弱村庄比重均超过2/3。(3)居住、自然、社会子系统由高脆弱样本村全局覆盖演化至低脆弱样本村广泛分布,而人类系统呈现由低中脆弱样本村相间分布演化至高度脆弱样本村全局覆盖的时空格局。支撑系统空间格局动荡,低脆弱等级仅集中分布于交通干线沿线、行政中心驻地样本村。  相似文献   

7.
怡凯  王诗阳  王雪  姚洪莉 《地理科学》2015,35(3):365-372
以数字高程模型(DEM)、降雨量、土壤、遥感影像等为基础数据,运用GIS与遥感技术,结合RUSLE模型研究辽宁省朝阳市2001~2010 年的土壤侵蚀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如下:① 2001~2010 年土壤侵蚀模数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09 年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54.02 t·hm-2·a-1,为10 a 间最低值;② 微度土壤侵蚀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以上2 个指标在2010 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弹;③ 朝阳县是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土壤侵蚀模数的平均值最高,为747.33 t·hm-2·a-1,中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分别为29.2%、32.67%、34.57%、31.41%。  相似文献   

8.
以托木尔区域为研究区,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结合生态环境特征,选取分离度、分维数倒数、破碎度、植被覆盖指数和土壤侵蚀指数作为评价指标,探讨各景观类型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度的空间分异规律,并依据生态环境的脆弱度等级结果进行区划。结果表明:(1)依据研究区海拔、坡度值划定地貌特征区,包括极高山、高山边缘区,南北部中山区,红层地貌区和南北部低山丘陵区;(2)建设用地的分离度最大,各景观类型的分维数倒数值差别不大,低覆盖度草地破碎度、景观类型脆弱度最大;(3)托木尔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度指数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度指数空间表现为“北低南高”的趋势,自然因素是影响生态环境高脆弱度区域(7~9级)的主导干扰因素;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于生态环境中脆弱度区域(4~6级);影响低脆弱度区域(1~3级)生态环境脆弱度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5)根据研究区内生态环境脆弱度值,结合当地自然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研究区可划分为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和可开发区,并对其实施差别化的政策管理与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黄越  程静  王鹏 《干旱区地理》2021,44(4):1175-1185
生态脆弱性是当前全球环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研究的热点.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盐池县为例,基于2000—2017年3期遥感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法、空间自相关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对研究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格局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研究区草地分布广泛,且面积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土地退化的甘肃省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生态脆弱性评价是区域生态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和生态规划的重要依据。采用甘肃省最主要和普遍的土地退化指标:土地沙漠化、土壤侵蚀(水蚀)、土壤盐渍化3项指标,以县为单元,对全省进行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省内土地沙漠化和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河西地区,土壤侵蚀(水蚀)主要发生在中东部和南部地区。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结果为:全省发生土地退化的81个县(市、区),强度脆弱2个,高度脆弱4个,中度脆弱26个,轻度脆弱30个,微度脆弱19个。生态脆弱性呈现由南到北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新进展--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77,自引:2,他引:77  
文章对脆弱性概念、研究内容、脆弱性的形成和影响因素以及减轻脆弱性、减少灾害影响和损失的途径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从灾害孕育发生的各个环节降低脆弱性,以最大限度减轻灾害及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1996—2008年江苏省各县(市)人均GDP经济指标,计算并分析江苏省县域单元经济发展整体空间特征,描述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而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与局部空间自相关理论,定量描述自1996年以来江苏省县域单元经济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化特征与趋势。结果表明:江苏省县域单元经济发展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即县域经济发达的区域周边县域经济也往往较发达,反之亦然,并且空间发展格局呈现显著的集聚模式,且集聚态势越来越明显。空间格局更多表现为以苏州、无锡为核心的圈状空间结构,并成为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而苏北地区则成为圈状结构的外围地带,且这种空间格局的分布状态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对不同年际Moran’sI和LocalMoran’sI的计算与分析也较好地揭示了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Vulnerability research is the core issue and one of the research hotspo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cience. Vulnerability and its evaluation framework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for rural social-ecosystem studies.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input-output’ efficiency theory and constructed the ‘SEE-PSR’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social-ecosystem vulnerability in the rural area in Qingpu District of Shanghai City. The DEA models,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odel,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geographical detector and hierarchical cluster model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 differences of social-ecosystem vulnerability, and its geographical impact mechanisms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s, in 184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in this area. The result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ain points. (1) The results of the ‘input-output’ efficiency model of the EW-DEA based on entropy weight aggregation crossover was more reliable and accurate for the evaluation of rural social-ecosystem vulnerability.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social-ecosystems in the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showed a trend of gradual decline from east to west,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vulnerability of 0.583, and the vulnerability of social systems had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constraining the decrease of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social-ecosystems in the region. (2) The distances from the center of Shanghai City, from Dianshan Lake, from the center of Qingpu District and from the water area were the four dominant geographic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social-ecosystem in this region. The geographical impacts exhibited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s of systemic structure, the substitution of typological attribut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level. (3) The geographical factors coupling the impact types of the social-ecosystem vulnerability were divided spatially into 10 types. The geographic multi-factor coupling impact types were dominant, which presented multi-cyclic spatial patterns and were dominated by the central multi-factor which was surrounded by the single factor types on both sid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ypes, some feasible way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were proposed, which drew on the experiences of integrated territory consolidation to remediate the vulnerability of rural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rural spatial reconstruction, region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the regions characterized by conflict in the ‘strict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相似文献   

14.
自然资本核算的生态足迹三维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方恺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2):1700-1707
自然资本核算是可持续发展量化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颇具影响力的生态足迹方法,为测度人类占用自然资本的状况提供了可行的途径。本文首先回顾了生态足迹方法应用于自然资本核算的研究成果,然后从概念、计算方法和优缺点等方面评述了该领域的国际最新进展——生态足迹三维模型,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和补充方案:①通过明确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在自然资本性质方面的差异,将存量资本和流量资本的分类测度扩展到具体的地类层面,改进了区域尺度上的足迹深度、足迹广度和生态足迹计算方法,以避免可能存在的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错误抵消的情况;②构建了人均历史累积足迹广度、足迹广度基尼系数和理论足迹广度3项新指标,以分别表征人均自然资本占用的历史累积水平、区域自然资本占用的不公平程度和自然资本存量持续减少对自然资本流量的潜在影响。最后分析了上述新增指标的局限性,以及自然资本存量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该文探讨小空间尺度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评价,阐述针对不同空间尺度建立不同的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基于湖南省常德市双桥坪镇的实地调查资料,构建包括耕地平坦指数、水塘灌溉指数等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比较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确定其权重,对2001年双桥坪镇16个村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镇旱灾脆弱度较高,西部村庄的旱灾脆弱性普遍小于东部村庄。用同年的实际旱灾灾情损失资料进行验证,吻合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杨佩国  靳京  赵东升  李静 《地理科学》2016,36(5):733-741
基于历史暴雨洪涝灾情数据构建脆弱性曲线,定量研究北京市在不同降雨量下的宏观脆弱性。分析显示,在现有的抗灾能力下,相同降雨量所导致的农作物受灾率值最高,死亡失踪率值最低;随着最大2 d降雨量增大,承灾体的损失率增加明显,当最大2 d降雨量重现周期达到百年一遇时,在现有的社会经济暴露状况下,受灾人口数将达到147.4万人,死亡失踪人数也将有可能达到50人左右,农作物受灾面积有可能达到7万hm2,倒塌和损坏房屋将可能达到60万间,直接经济损失可能超过400亿元。北京市的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力度还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杨新军  张慧  王子侨 《地理科学》2015,35(8):952-959
人地系统及其脆弱性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近年来,脆弱性研究对象逐渐由生态系统转变到人地耦合系统即社会-生态系统,由于该耦合系统具有多尺度扰动和多利益主体并存的特点,且易受不确定性的干扰,目前关于系统脆弱性评价方法难以解释系统的不确定性。选择榆中县中连川乡作为研究区域,尝试将社会与生态环境信息结合起来进行脆弱性研究。首先运用情景分析方法,确定当地社会-生态系统未来的情景变化的关键驱动力为干旱气候和政府决策,筛选出在两者组合下系统未来情景概率较高的3种情景S1(干旱减缓,有政策支持),S2(干旱缓解,无政策支持)和S3(干旱加剧,有政策支持)。通过实地调查,对多利益主体(农户、管理者和科研工作者)进行情景访谈,对不同利益主体对不同情景的可接受程度进行测度,结合社会-生态矩阵分析,得到不同利益主体对系统未来的可接受程度,以此判断利益主体在未来变化情景下的脆弱度。结果显示,在S1情景下,当地农民和管理者的脆弱性较低;在S2和S3情景下,当地农民和管理者的可接受度是负向的,表明其脆弱性增加,干旱加剧是影响当地未来发展的决定因素,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干旱带来的消极影响。根据不同利益主体的态度,提出未来当地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