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5年8月9-10日,中国地理学会2015年(东北地区)学术年会开幕式在长春举行,东北三省地理学界专家学者和部分高校地理学专业研究生300余人参加此次会议。本次年会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中国地理学会东北地区代表处、吉林省地理学会、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承办,以"地理学与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开幕式由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吴正方主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地理学会2015年(东北地区)学术年会于2015年8月9-11日在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本部校区)召开。本次学术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中国地理学会东北地区代表处、吉林省地理学会、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承办;会议主题:地理学与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设立若干大型专题学术论坛和地理教育论坛。会议安排包括:学术交流2天(大会0.5天,分组专题/论坛会议1.5天)。  相似文献   

3.
孙才志  郭建科 《地理学报》2013,68(11):1584-1586
10月18-21日,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东北地区学术年会暨中国地理学会十届四次理事会议在大连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主要地理单位的理事、专家学者、研究生以及东北地区基础地理教育工作者近500人参加了本次年会。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中国地理学会东北地区代表处、辽宁省地理学会、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和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承办,吉林省地理学会、黑龙江省地理学会、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协办。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8月14-15日,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中国地理学会西北地区代表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承办,新疆地理学会、兰州大学等单位协办的"中国地理学会2015年(西北地区)学术年会暨环境变化讨论会"在新疆伊宁市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的1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新疆地理学会秘书长杨德刚研究员主持,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西北地区代表处主任、兰州大学副校长陈发虎教授、新疆科协副主席谢国政、中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8月14~15日,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兰州大学等单位承办,新疆地理学会协办的中国地理学会2015年西北地区学术年会暨环境变化讨论会在新疆伊宁市召开,共有来自国内外的13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环境变化",旨在通过会议促进西北地区地理学研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6月26-28日,2015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会议主题是"全球化的新格局与经济地理现论创新"。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省地理学会承办。  相似文献   

7.
近50年东北地区生态地理界线的代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海波  吴正方  李明 《地理科学》2011,31(9):1144-1150
以吉良(Kira)的热量指数(温暖指数WI和寒冷指数CI)和徐文铎的湿度指数HI为指标,以10 a为尺度定量研究1961~2007年东北地区4条主要生态地理界线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东北地区生态地理界线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东北地区1961 ~ 2007年整体上纬向生态地理界线向高纬(垂直带向上)移动,经向生态地理界线向东移动,但阶段性上表现出波动性移动。东北地区生态地理区域界线从整体上位置、移动速度的变化和阶段性位置、移动速度的变化都很好响应气候变化。它们对水热等生态气候基本要素十分敏感。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7月18-19日,由中国地理学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和青海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由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青海省地理学会共同承办的2015年中国地理编辑出版年会在青海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全国80多个单位的200余名相关学科的专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11月21-23日,中国地理学会湖泊与湿地分会成立大会暨2015年学术年会在南京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大学等50余家科研机构1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主办。  相似文献   

10.
《地理科学进展》2018,(11):1586-1586
近年来,中国地理学会围绕国家战略和国际地理学前沿热点问题,积极推动全球和区域性的国际交流,先后在上海创办了第一届亚洲地理大会(2015年),在北京承办了第33届国际地理大会(2016年)。自第一届亚洲地理大会起,中国地理学会一直在积极推动成立亚洲地理学会事宜,并做了大量的沟通和筹备工作,现已得到来自亚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地理学会和地理相关单位的响应和支持。  相似文献   

11.
1949年以来东北地区行政区划演变格局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朱建华  修春亮 《地理科学》2019,39(4):606-615
东北地区是中国北方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地理和文化区域。建国以来,东北地区的行政区划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分为以下5个阶段:1949~1955年,省级政区大调整阶段;1955~1969年,省级政区稳定,地级、县级政区频繁分合阶段;1969~1979年,内蒙古东部地区划归东北三省阶段;1979~1996年,地级、县级政区调整频繁阶段;1997年至今,行政区划调整较少、以县市改区为主,政区相对比较稳定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历史文化、自然地理和政策标准等因素对东北地区行政区划格局与调整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分析了目前东北地区行政区划不同层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行政区划调整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2.
<正>根据《全_青年地理科技奖评选条例》,2015年开展了"第十三届舍国青年地理科技奖"评选活动。经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联名、各分支机构以及省级地理学会推荐,中国地理学会"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评审委员会"会议评审,并经过中国地理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8月17-21日,国际地理联合会2015年区域会议在莫斯科举行。来自世界各地73个国家和地区的1600多人出席了会议。除俄罗斯有600多名地理学者参加会议外,中国是参会人数最多的国家,包括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傅伯杰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IGU)副主席周成虎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郭华东院士在内的170多位中国地理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印度、日本和美国也有较多数量的参会者。大会由IGU主办,俄罗斯地理学全国委员会和俄罗斯地理学会承办。  相似文献   

14.
选取102景Landsat TM影像,通过水体信息分类处理,得到2010年东北地区水库分布图。根据水库分布格局,选取了5个典型区域,进行了1985~2015年东北地区水库数量、面积及其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东北地区共有水库3 722座,总面积为5 327.36 km~2,其中,黑龙江省有920座、吉林省有1 807座、辽宁省有743座、内蒙古自治区有252座水库;1985~2015年期间,5个典型区内的水库数量和面积整体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5.
<正>根据《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评选办法》,2015年开展了"第六届中国地理科学成就奖"评选活动。经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提名、令门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可,并经过中国地理学会十一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讨论通过,决定授予许世远、许学强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东北地区城市地理基本框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王士君  宋飏 《地理学报》2006,61(6):874-584
从东北地区城市地理框架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出发,对东北地区城市体系框架、中心城市和大都市区、城市群和城市组群等城市地理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地理框架的形成演变过程分为三个时期,即古代城镇形成时期-近代城市形成时期-现代城镇体系形成发展时期。将城市体系结构框架归纳为:自上而下先快后缓的城市化进程,“弱金字塔”型的等级规模结构,沿铁路分布的“T”型空间结构,由“单一”向“新型”发展的城市职能结构。东北地区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为中心城市的“四城市时代”已经到来,三省GDP向四城市高度集中,并且依托四市正在形成发展为“大哈尔滨”、“大长春”、“沈阳经济区”和“大大连”四个大都市区。作为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东北地区的城市群和城市组群也发育得相对完备而密集,已初步形成“三圈”的基本格局,即辽中南城市群以及吉中、哈大齐等2个大型城市组群。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可持续生计安全时空分异格局及障碍因子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宏浩  陈晓红 《地理科学》2018,38(11):1864-1874
随着“新东北现象”的出现,东北地区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突显,可持续生计安全亟待提升。以2003~2015年东北地区37个地级市为例,基于可持续生计安全框架构建可持续生计安全评价体系,采用灰色关联TOPSIS模型对东北地区可持续生计安全进行综合测度,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和障碍度模型等方法探讨其时空格局演变规律、空间分异成因和障碍因素。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可持续生计安全指数总体偏低,整体上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但随时间推移,区域间差异逐渐缩小。空间集聚性特征显著,热点区和次热点区分布主要呈现哈长地区和沈大沿线地区两大组团,次冷点区和冷点区呈边缘式分布于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北部、吉林南部等经济落后地区。工业化水平、经济总量、工资收入、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和投资强度等是影响东北地区可持续生计安全的主要因素。资源环境支撑力和经济生产力是制约东北地区可持续生计安全提升的两大短板;空间阻力模式以“经济效率>生态安全>社会公平”类型占主导。最后,提出应将政策与制度因素纳入可持续生计安全框架。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植被分布全球气候变化区域响应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18  
根据东北地区生态气候环境和生物地理规律对Holdridge生命地带分类系统进行修正,将东北地区植被分为寒温带湿润森林、寒温带潮湿森林、温带湿润森林、暖温带湿润森林、温带半湿润森林草甸草原、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温带半干旱典型草原、暖温带半湿润草甸草原和暖温带半干旱典型草原等9 个生命地带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大气环流模式分析东北地区由于温室气体增加导致的气候变化趋势。以此为基础评价东北地区植被分布的区域响应。全球气候变暖情景下,东北地区暖温带和温带范围明显扩大,而寒温带范围缩小甚至退出东北地区,植被分布界限显著北移;同时湿润区面积减少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扩大,导致森林面积缩小草原面积扩大。  相似文献   

19.
研究以遥感解译的东北地区2000年、2010年、2015年的土地覆被变化为基础,充分考虑自然和社会因素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分别通过CLUE-S模型和Markov-CA模型对东北地区2015年和2030年土地覆被格局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与遥感解译的2015年实际土地覆被类型数据对比验证,CLUE-S模型和Markov-CA模型模拟结果的总体Kappa指数分别为0.970 0和0.964 9,结果表明2种模型的模拟结果较为理想,CLUE-S模型的模拟精度较Markov-CA模型更高。2015—2030年东北地区草地、耕地、湿地、其他用地和水体面积呈现下降趋势,林地、人工表面面积呈现增加趋势,人地关系越发紧张。东北地区作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区域需警惕不可持续的土地覆被变化,需权衡生态保护、粮食增加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星明  张国友 《地理学报》2013,68(11):1581-1583
9月27-29日,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华中地区学术年会在武汉举行,会议主题是"地理科学与区域发展"。来自河南、江西、湖南和湖北四省的50余家研究和教学机构(高校、科研院所、中学、教科所、教研院、出版社、编辑部和媒体机构等)共260余人出席了会议。其中注册参会的研究生近100人、中学地理教师和地理教育管理人员70余人,共收到论文(含摘要)120篇。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主办,中国地理学会华中地区代表处、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和湖北省地理学会承办,河南省地理学会、江西省地理学会和湖南省地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