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科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丰 《贵州地质》1999,16(1):1-7
1 大洋中脊1 1 海底热水海底热水是 2 0世纪地球科学最大发现之一。 196 6年首先发现于红海。 1977年美国Alvin潜水艇在东太平洋中脊北纬 2 1°发现有 35 0℃热水喷流。之后 ,在大洋中脊、弧后盆地和盆地中沉积物脊均有发现 ,已达 10 0多个 ,尤以大洋中脊最多。例如 ,快速扩张的太平洋EPR中脊的北纬 9°~ 2 1°的一系列活动点和靠近美国西岸的JuandeFuca脊 ,以及以慢速扩张著称的中大西洋中脊的北纬 2 3°~ 37°5 0′的多个热水喷流点。大洋总放热量约为 2 7× 10 2 0 J/a,估算大洋中脊热水放热量约为 6 3× 10 1…  相似文献   

2.
岛弧—海沟系是地球上构造活动的场所之一,全世界约有30个.不知什么原因,这种海沟在印度洋和大西洋为数不多,大多数位于太平洋.要想看海沟的地形,日本列岛是个最适当不过的地方.从三陆冲乘调查船向东进发,即可观察到日本海沟的剖面图.海沟地形 海洋调查船里装备好测定海底深度的仪器,连续观察测深器上的记录就能看出海沟的地形剖面.海底地形首先显示为浅于200米被称为大陆架的平坦面,但这种平坦面并不都是沿海岸线平行,而在一定场所有时向东伸展出好多.这里的地形称为大陆斜坡的缓倾斜面,随着水深的增加而逐渐下移.在大陆斜坡上可见有称为深海平原的坡度极缓的地形.深海平原最深可达3000米,就日本海沟而言,愈向北愈深,向南愈狭.  相似文献   

3.
日本地震和岩石力学专家、东京大学教授茂木清夫先生今年60岁了。我们祝贺茂木先生生日快乐,健康长寿,并借此机会向我国岩石力学和地震学界的青年朋友介绍茂木先生的生平,以帮助青年朋友们了解茂木先生的主要学术贡献和治学精神。茂木清夫于1929年12月28日生于日本山形县西村山郡间北町。家中有兄弟二人,姊妹三人。哥哥茂木昭夫也是地学研究者,曾任千叶大学教授,是海底地形专家,已于1983年去世。  相似文献   

4.
大洋钻探与西太平洋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菲律宾海的深海钻探证了弧间扩张和残留弧形模式。小笠原-马里亚纳弧前区的钻探表明,俯冲带初生时伴着海底扩张,形成了异常宽阔的火山活动带。有许多出上蛇绿岩形成于俯冲带初生时的海底扩张环境。日本海的钻探揭示了日本边缘盆地的打开和关闭,新近形成的日本海东缘板边界对华北地区的构造有重要制约作用,中国东海和南海占有独特的构造位置,布置大洋钻探意义重大。文章还强调了中国地质学家从全球地质学的观点研究问题(而不仅  相似文献   

5.
据美《纽约时报》1986年12月9日报道,美国地震学家不久前发现,熔岩流侵入海底沉积物可以导致地震。这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伍德沃德·克菜德咨询公司的四名地震学家分析1984年6月13日发生于日本冲绳鸟岛沿海的一次地震后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自从大洋中脊的热水喷口发现以来,人们一直想获得深部喷口的热液的高温压时的pH、H2.H2S含量等化学参数.由高温高压下海底玄武岩的热水喷口向外2米内存在一个大的温度梯度,在海底喷口2200米(或更深)由408℃迅速减低为2℃左右.  相似文献   

7.
《地球化学》1972,(2):201-201
由日本学术会议和国际地球化学、宇宙化学协会共同召开的1970年国际水地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会议于1970年9月6日~12日在东京召开。 会议关于水地球化学的讨论课题如下: 1.地球演化和水; 2.热水起源和热水作用; 3.水圈的放射性和地质年代;  相似文献   

8.
1 热水沉积硅质岩--以彭措林硅质岩为例 在西藏南部地区,彭措林硅质岩属古热水沉积作用的产物.它产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出露于蛇绿岩序列的顶部,表现出硅质岩-火山凝灰岩-玄武岩的岩性组合.在构造背景上,地处特提斯慢速扩张的不成熟洋脊或洋盆环境,和海底火山作用关系密切,综合地质背景有利于海底热水系统的发育.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大厂锡矿长坡―铜坑矿区主要赋矿层位硅质岩岩石学、岩石化学的研究,认为矿床赋矿硅质岩以及其中各类纹层、条带状含电气石、长石及硫化物的沉积物是海底热液循环系统中喷出海底的热水溶液以化学沉积方式形成的,生物可能参与了部分硅质岩的形成;另外,在某些热水沉积作用减弱时期,可能有少量陆源碎屑物质的加入,形成了硅质岩建造中少量绢云母泥质纹层条带;并且得出形成硅质岩的硅质来源,主要来自海底热卤水循环系统,部分来自海底中基性火山岩海解或脱玻的产物,硅质岩的形成同大厂锡矿床的形成在成因上有着一致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据《中国地质矿产报》转日本《科学朝日》报道,由美国海洋大气厅和地质调查所、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及东京大学海洋研究所等参与的国际共同调查,在东太平洋海丘发现了世界规模巨大的热水群。东太平洋海丘位于西经110度附近,水深约2500m,从墨西哥西南海域延伸至南极海域,几乎呈南北向纵贯太平洋。这次考察位于南纬10—20度间轴部范围,其附近海底的扩张速度为一年达15—20cm的世界最高速度。据温度、浊度、微量金属测定结果,所观测海域有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下寒武统富有机质沉积层段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下统玉尔吐斯组底部富有机质沉积层段分布广泛,层位稳定,其中的硅质岩发育,并伴有磷矿产出.硅质岩的Al(Al Fe Mn)和Si/(Si Al Fe)比值分别在0.0023~0.0046和0.965~0.98之间,表明其形成于海底热水沉积环境,远离陆源区.富有机质沉积层段明显富集As、Hg、Pb、Zn、Cu、Co、P、V、Ba等微量元素,富集系数F(N)远大于1.Ba/Sr比值远远大于1,与现代海底热水沉积物中的Ba/Sr比值相似,具有明显的海底热水沉积特征;Th/U和V/Sc比值显示其形成与海洋缺氧事件有关,而导致缺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则是海底火山作用及其与之相伴的海底热水流体活动.  相似文献   

12.
从美国的阿留申群岛经过日本和菲律宾一直延伸到新西兰的链状弧后盆地是太平洋板块西部边缘的一大特征.大多数盆地位于远离大陆的火山岛弧后面,是太平洋岩石圈伸展的结果.日本海一边与大陆壳(亚洲大陆的苏联锡霍特山脉和朝鲜半岛)接壤另一边则是带有大陆碎块的活动岛弧.因此,可以说日本海与大陆裂谷作用有关而与大洋作用关系不大.我们引用的来自日本岛弧的古地磁资料表明,早中新世以来,日本东北部围绕一个垂直轴反时针方向旋转了47°,而日本西南部围绕垂直轴顺时针方向旋转了56°.我们提到的这个差异旋转发生在11百万年以前到21百万年之间,是日本海的弧后盆地呈双门式扩张的结果,也就是  相似文献   

13.
也说海啸     
海啸,主要是海底发生较大地震(>615级)引起。海底火山爆发及山崩也可能引发,但规模小,危害不大。海洋中大于615级的地震很多,能引发海啸的约占1%。其中环太平洋地震带中约占80%,印度洋、大西洋约各占10%。过去认为世界上受海啸威胁的仅是环太平洋地震带中的夏威夷、智利、日本等少数国家。没有料及印度洋的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泰国等会受海啸的威胁。1868年8月8日智利—秘鲁边界大地震、1877年5月7日智利伊基克大地震、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大地震、1946年4月1日阿留申群岛尼马克大地震、1960年5月21日智利大地震、1964年3月28…  相似文献   

14.
甲马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岛弧构造带甲马弧内沉积盆地内。它呈层状、似层状展布于该盆地中的多底沟组礁灰岩(J_3d)与林布宗组砂板岩(K_1l)之间的过渡带内,并严格受地层层位的控制。其含矿岩石为热水交代夕卡岩和与矿床有密切成因关系的热水沉积岩(透辉石-斜长石岩)。通过容矿岩石和矿床的同位素、稀土元素、矿物包裹体成分等示踪研究,认为矿床的成矿金属物质来自盆地基底——弧火山岩;成矿流体来自古海底热水循环系统;硫来自地层中的生物硫;水—岩反应(交代)是成矿重要机制。故该矿床系古海底热水交代成因,属与古海底热水循环系统有关的一种独特的热水交代型夕卡岩矿床。  相似文献   

15.
微晶丘成因新认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微晶丘主要由灰泥组成,仅见少量生物碎屑,其成因尚无圆满解释。借鉴现代海底勘查成果,依据北京西山微晶丘、白云鄂博赋矿微晶丘、腮林忽洞微晶丘的特征,认为微晶丘是海底热水(伴CO2)的化学作用产物:现代海底勘查发现的微晶丘是形成于洋中脊、热点或弧后盆地;北京西山等地的纯灰岩微晶丘是形成于大陆内部;而白云鄂博赋矿白云岩是一个大型微晶丘,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微晶丘中的生物作用仅是深海热水活动的伴生作用,并不是微晶丘形成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由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主办,金泽大学日本海研究所(日本)、吉林省高等级公路建设局、吉林省地震局协办的“国际地质工程与地质灾害新技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23日~27日在长春市召开。随着经济和资源趋向全球化,人口、资源、环境制约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地质工程与地质灾害技  相似文献   

17.
姚鹏  彭勇民等 《地质论评》2002,48(5):468-479
甲马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岛弧构造带甲马弧内沉积盆地内,它呈层状、似层状展布于该盆地中的多底沟组礁灰岩(J3d)与林布宗组砂板岩(K1l)之间的过渡带内,并严格受地层层位的控制。其含矿岩石为热水交代夕卡岩和与矿床有密切成因关系的热水沉积岩(透辉石-斜长石岩),。通过容矿岩石和矿床的同位素,稀土元素、矿物包裹体成分等示踪研究,认为矿床的成矿金属物质来自盆地基底-弧火山岩,成矿流体来自古海底热水循环系统,硫来自地层中的生物硫;水-岩反应(交代)是成矿重要机制,故该矿床系古海底热水交代成因,属与古海底热水循环系统有关的一种独特的热水交代型夕卡岩矿床。  相似文献   

18.
海底热水矿床勘探开发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底热水矿床是近年来颇为引人注目的海底矿产资源。其中作为目前研究重点的是热水流化物矿床,由于产出构造背景不同,既有与黑矿相类似的,也有与塞浦路斯型块状硫化物相类似的海底热水硫化物矿床,其成分主要有铜、  相似文献   

19.
贵州镇宁乐纪泥盆系重晶石矿热水沉积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贵州镇宁乐纪泥盆系重晶石矿床地质储量3 302万t,属大型矿床类型。通过对矿床沉积结构、构造特征研究发现,矿床(体)中分布:纹层状构造、条带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碎屑状构造、块状构造等,它们与天柱-大河边重晶石矿、广西古潭热水沉积重晶石岩及北秦岭二郎坪群热水沉积重晶石岩类似,海底热水喷流形成的热水喷流通道相、单一热水沉积岩相及热水混合同生沉积相在镇宁重晶石矿层中广泛分布,共同构成了热水浊流沉积相,这与秦岭泥盆系热水沉积岩(矿)类似,矿层沉积结构、构造及岩相特征很好的记录了海底热水喷流、演化的信息,沉积韵律特征说明了热水喷流由弱-强-弱的变化过程。海底热水喷流沉积形成的镇宁重晶石矿中热水沉积结构、构造及热水沉积岩相发育,是研究古热水喷流沉积成岩、成矿、划分热水沉积岩相的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20.
徐勇航  赵太平  燕长海  彭翼 《矿物学报》2007,27(Z1):364-366
秦岭造山带是经历长期多次不同造山作用而形成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在中国大陆的形成与演化占有重要地位.二郎坪群则是东秦岭造山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VMS)矿床的重要产出地层.二郎坪群中广泛发育热水沉积岩(硅质岩和重晶石岩),其形成于块状硫化物矿体的边缘相或与矿层同层位产出.这些热水沉积岩的发育常常标志着海底热水流体的活动,其与块状硫化物矿床关系密切,因而成为判别海底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的重要标志.本文主要对南阳盆地东、西两侧二郎坪群的热水沉积岩特征进行研究,讨论其产状、成因及其成矿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