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赣东北蛇绿岩发育地区产出有高温和高压变质岩。高温变质岩包括多种角岩、透辉石岩和黄长石大理岩,高压变质岩包括文石硬玉蓝片岩、硬柱石片状大理岩和红帘石硬绿泥石片岩。这两类变质岩仅见于元古界地层内,空间分布上仅与本区蛇绿岩有关。在大陆边缘蛇绿岩发育期间,有过一种岩浆作用——热变质作用,高压变质作用叠加在高温变质作用之上,暗示 了高温变质岩与该蛇绿岩发育的洋盆早期拉张阶段的岩浆作用相对应,高压变质岩则与洋盆晚期闭合阶段的构造作用相对应,我们称这种机制为“重变质作用”,与都城秋穗的“对变质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2.
赣东北蛇绿岩发育地区产出有高温和高压变质岩。高温变质岩包括多种角岩、透 辉石岩和黄长石大理岩;高压变质岩包括文石硬玉蓝片岩、硬往石片状大理岩和红帘石硬绿泥石 片岩。这两类变质岩仅见于元古界地层内,空间分布上仅与本区蛇绿岩有关。在大陆边缘蛇绿岩 发育期间,有过一种岩浆作用—热变质作用,高压变质作用叠加在高温变质作用之上,暗示 了高温变质岩与该蛇绿岩发育的洋盆早期拉张阶段的岩浆作用相对应,高压变质岩则与洋盆晚期 闭合阶段的构造作用相对应,我们称这种机制为“重变质作用”,与都城秋穗的“对变质作用”不 同。  相似文献   

3.
西藏东部的南迦巴瓦地区包括喜马拉雅地体、中缅地块和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一部分。根据区内构造特点、变质岩共生组合、时空分布、矿物共生组合及其反应关系的研究,揭示了本区变质作用特征。南迦巴瓦群发育了一套较完整的递增变质带,经历了先升压后升温的演化过程;雅鲁藏布江变质岩带经历了一次高压低温变质作用;帕隆群变质作用为一个先升温后升压,温压同时达到高峰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桐柏山北部的黑硬绿泥石变质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桐柏北部的黑硬绿泥石变质带位于桐柏大别山造山带北部,紧邻桐商断裂带的构造混杂岩带中。含黑硬绿泥石变质岩的矿物组合由黑硬绿泥石+阳起石+绿帘石+白云母+钠长石土黑云母±绿泥石±石英组成。其变质原岩为辉长岩和斜长花岗岩类。变质温压条件约为1±0.3GPa,703.15±323.15K,是印支期(230Ma)区域构造糜棱岩化过程中辉长岩和斜长花岗岩块应变退化变质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相山铀矿田基底变质岩中角闪石榴(斜)黝帘石角岩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相山铀矿田变质岩区的云母片岩中,发现有脉状岩石产出,定名为角闪石榴(斜)黝帘石角岩。其原岩是基性脉岩。形成该角岩的热变质温度约为640℃,属于低压相系,与本区早一中元古代变质岩的形成条件相当。该热变质作用使早一中元古代变质岩叠加了一次热变质作用,形成了第2期的十字石、铁铝榴石和黑云母等变质矿物。它们依第1期变质矿物的晶格发生连生,也使第1期变质矿物发生了重结晶和自净作用,并趋于自形。这一角岩化基性脉岩的发现,揭示在古生代相山铀矿田变质基底仍然遭受着断裂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三者相伴随的较为强烈的地质构造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别山榴辉岩—片麻岩杂岩的成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晓春 《地球化学》1994,23(4):366-377
大别山榴辉岩由辉长岩、大陆拉斑玄武岩和少量泥灰质经高压变质作用形成,大别地块可划分出四个形成条件不同的榴辉岩区,它们代表一种构造-岩石组合体,片麻岩杂岩中各种高压变质岩类的发现证明它们与榴辉岩一起经历了原地高压变质过程。二者变质作用P-T参数的差异归因于反响或过程中退变质反应速度的不同。不同地区榴辉岩退变质组合及P-T条件下围岩的一致性表明,大别杂岩现今所展示的“递增”变质带是由榴辉岩相退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7.
苏北高压变质带及其与北侧超高压变质带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苏北超高压变质带以南存在一条与之平行的高压变质带。带内由东南向西北可进一步划分出蓝闪石-黑硬绿泥石带,石榴石-绿帘石带和蓝晶石-黄玉带三个变质亚带。从蓝门石-黑硬绿泥石带到蓝晶石-黄玉带变质温压逐渐升高,其峰期地热梯度为15±3℃/km,属于高压变质相系。北侧超高压变质带的典型矿物组合是石榴石+绿辉石+柯石英+金红石,地热梯度为9±2℃/km。高压变质带峰期变质与北侧超高压带峰期变质的地热梯度明显不同,而与超高压变质体的退变质地热梯度相吻合。结合同位素年代学资料,本文指出本区的高压变质作用与北侧的超高压变质作用不是同时发生,而是与超高压变质体的退变质作用同时发生于中生代的印支期。含柯石英榴辉岩的超高压峰期变质早于印支期,并经两次抬升出露于地表。  相似文献   

8.
阿克苏附近所发现的元古界阿克苏群为一完整的蓝片岩-绿片岩系列,我们通过野外调查肯定了这一认识,并认为它是高压-温相的变质块体,长40km,宽约2.5km.该变质岩由强烈片理化的绿泥石-黑硬绿泥石石墨片岩、黑硬绿泥石-多硅白云母片岩、绿片岩、蓝片岩及少量石英岩、变铁质岩组成.原岩包活泥质岩、砂岩、基性玻屑凝灰岩、块状熔岩、枕状熔岩及少量深海沉积物.蓝片岩的矿物组合:青铝闪石-绿帘石-绿泥石-钠长石-石英-阳起石.阿克苏群为世界上真正的前震旦纪蓝片岩之一,其变质年龄至少有800Ma.  相似文献   

9.
政和地区变质岩形成于晋宁期,遭受了四期复杂的构造变形作用。其中,D1、D2和D3发生于晋宁期。D2期形变造就了区域性宏观面理构造和松源复背斜,岩石面理产状不代表原始沉积层理,屈轴面叶理。D4期变形为后期加里东运动的产物。变质岩石由绿泥石-黑云母带、石榴石带、十字石带和矽线石带组成一个热背斜式递增变质带,热背斜形态接近于松源复背斜。本区晋宁期变质作用可分为早期、主期和晚期三个变质阶段,各变质带的PT  相似文献   

10.
新疆西天山高压变质带的变质矿物与变质作用演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西天山高压变质带主要由石榴石,角闪石,绿辉石,多硅白云母,钠云母,绿帘石,绿泥石,钠长石,石英,榍石和金红石等组成,石榴石主要含铁铝榴石组份,角闪石有蓝闪石,亚铁蓝闪石,青铝闪石,冻蓝闪石等类型,变质矿物组合显示高压变质带经历了由硬柱石蓝片岩相,榴辉岩相,绿帘蓝片岩相至绿片岩相的变质作用演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胶东元古宙变质硅质岩的地球化学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胶东元古宙变质硅质岩为蛇绿岩端员组分一,其SiO2含量大于高于90%,具轻稀土富集型的稀土配分模式,铕,铈异常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岩石中多硅白云母的存在显示其曾经受了中-高压的变质作用,变质硅质岩 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原岩形成于早元古宙的大洋中脊环境,沉积成 岩时的氧化还原条件是变化的,产同蛇绿岩其他端员组分一起发生过深腐冲作用。  相似文献   

12.
拉脊山-化隆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其隆升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祁连拉脊山、化隆地区的变质核杂岩是由韧性变形的太古宙、元古宙化隆群变质岩系组成核; 由脆-韧性变形和经受了低压变质的中、上寒武统和岩体组成中间层; 由脆性变形和未变质的下白垩统组成盖层.变质核杂岩的组成与结构显示了对称伸展和隆升的特征.23~ 32Ma是快速隆升的时期.主剥离断层剪切位移量约25~ 27km, 并根据矿物对计算, 变质核杂岩的伸展变质温度约625~ 630℃, 变质深度约20km, 变质压力约为0.63GPa, 属偏低压型区域热流变质作用.从青藏高原热壳、热幔、厚壳的演化历史及构造隆升活动来看, 认为拉脊山、化隆变质核杂岩是地幔热隆引起地壳伸展的典型实例, 是研究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和高原隆升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及其隆升机制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1,他引:17  
内蒙古喀喇沁地区的变质核杂岩是由韧性变形的太古宙、元古宙变质岩素组成的核;由脆-韧性变形和经受了低压变质的中侏罗统地层组成的中间层;由少量脆性变形和未变质的上侏罗-下白垩统地层和岩体组成盖层。变质核杂岩的组成与结构显示了它对称伸展和不对称隆升的特征,130-100Ma是其快速隆升的时期。从该区长期的热演化历史以及同构造的岩浆活动来看,可以认为喀喇沁变质核杂岩是地幔热隆及岩浆侵入引起地壳伸展的典型实例。喀喇沁地区可以作为研究华北岩石圈结构和演化的窗口地区。  相似文献   

14.
阿尔金南缘构造带西段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变质岩系为一套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的中浅变质岩系,并形成绢云母-白云母带、黑云母带和石榴石-角闪石带3个递增变质带。通过对石榴石-角闪石带变质作用p-T轨迹的深入研究表明,其经历了3个阶段变质作用:即经历了俯冲碰撞深埋到30~35 km深度的中高压变质作用(M1),压力可达7.27×108~9.63×108 Pa;随后经历了快速抬升所导致的近等温降压变质过程(M2),压力降至4.1×108~5.62×108 Pa;晚期经历了降温降压退变质作用(M3)。整个过程为顺时针方向演化的p-T轨迹,其地质动力学过程属于较典型的板块俯冲碰撞→抬升模式,表明阿尔金南缘构造带的地质构造演化经历了俯冲碰撞及碰撞后的快速抬升过程。  相似文献   

15.
闽北前寒武纪变质岩的P—T—t轨迹和其形成的动力学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华林  庄建民 《福建地质》1993,12(3):182-194
闻北前寒武纪变质岩是华夏古陆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闽北麻源群和马面山群变质岩详细的变质变形关系的研究和石榴子石环带测定P-T-t轨迹的应用,结合构造地质和同位素年代学的资料,证实了麻源群变质岩形成于早元古代或更老年代,在早元古代末期遭受过中压、中高温变质,但在晚元古代晋宁期与中元古代形成的马面山群岩石一起经历了强烈的变质变形作用,表现为早元古代麻源群岩石遭受强烈改造,具有早期地壳再活化特点。麻源群岩石完整的晋宁期变质P-T-t轨迹不支持正常大陆碰撞的假说,它的形成与异常的地幔热流有关,很可能为一种地壳增厚和地幔减薄的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16.
巴罗型中压变质带与巴肯型低压高温变质带的成因与大陆板块边缘的碰撞造山及陆内造山作用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根据变质带的空间时间配置关系、压力类型、变质作用pTt轨迹、伴生的岩浆岩等等,可以区分出3种类型的大陆造山模式:弧-陆拼贴型、陆-陆碰撞型(可进一步分为中高压型碰撞造山带和双变质型山带型(paired metamorphic mountain belt)陆-陆碰撞带)、陆内造山地壳加厚-伸展型。巴罗型中压变质带普遍出现于地壳加厚-热弛豫的构造环境,但巴肯型低压变质带形成的构造背景及物理化学条件在不同的造山带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热源至少有:壳内岩浆侵入或岩浆板底垫托、沉降盆地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热、构造热穹隆、变质核杂岩、地下热流体传热等。大陆边缘造山带中巴罗型变质带的倒转以及板内造山带中变质带问断等现象与造山动力学过程密切相关,记录了造山过程中的重要的地质事件,也是探讨造山历史的理想场所。由于四川丹巴地区松潘—甘孜造山带形成于很独特的3个板块双极性构造环境,表现出与世界上典型造山带诸多相似的地方,如巴罗型中压变质带、巴肯型低压高温带同时在一系列变质穹隆中发育,但又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如通常只发育在大陆边缘的倒转的巴罗带和陆内造山过程中的变质相间断同时出现,显然这与本?  相似文献   

17.
大别造山带变质岩地层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选择近期在大别山及苏鲁地区各类变质岩地层中采用不同测试方法所获得的较为精确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共45个进行分析,得到以下几点主要认识:1)扬子板块被动陆缘形成于800~700MaB.P.之间;2)根据原岩及折返动力学机制分析,南大别与苏鲁超高压、高压变质岩石是扬子板块被动陆缘(大陆隆)物质残余,在232~221MaB.P.伴随扬子板块被动陆缘俯冲到华北板块之下最大限度时在100km上地幔软流圈深度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同时在较浅的构造层次上发生高压及角闪岩相变质作用。这些超高压、高压变质岩石在220MaB.P.开始折返,然后于206~178MaB.P.快速完成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3)北大别高温变质岛弧在133~122MaB.P.伴随白垩纪花岗岩侵入体活动快速抬升,平均冷却速率达35°C·Ma-1;4)北大别高温变质岛弧与南大别超高压变质陆隆在120~110MaB.P.停止相对运动,归并为一体。  相似文献   

18.
据近期成果,贺兰山—阿拉善地区出露的巨厚变质杂岩可划分为中太古界贺兰山群和叠布斯格群(其全岩Rb—Sr等时年龄为3108.3和3218.8Ma),上太古界阿拉善群和下元古界的赵池沟群、阿拉坦敖包群;它们具不同的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太古界变质岩属低压高温变质的麻粒岩相;下元古界为低—低中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的绿片岩相岩石。太古界有较强的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作用,并蕴藏有铁、石墨、矽线石、刚玉等多种矿产。  相似文献   

19.
桐柏山地区信阳-舒城断裂带西段石榴云母片岩中石榴石变斑晶保留了较多岩石形成过程中的变形-变质信息,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南北两大板块缝合带的形成条件和演化历史.石榴石探针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其属于铁铝榴石,反映出经受中级区域变质作用的特征.在Nadi石榴石成分与变质带的关系图上主要投影在略偏石榴石带的蓝晶石带内,显示岩石遭受了...  相似文献   

20.
新疆阿尔泰阿祖拜地区发育两种类型区域变质作用,第一种为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第二种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阿祖拜地区递增变质带是后者的典型代表之一,从花岗岩体外接触带依次发育矽线石-堇青带、红柱石-十字石带、黑云母-石榴石带,递增变质作用强度呈逐渐减弱趋势.结合变形变质作用特征和同位素年龄,可识别出3个变形变质阶段.早期阶段以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为主,形成绿片岩相变质岩石组合;峰期阶段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形成典型的递增变质带;晚期阶段则属退化变质作用.不同变质作用类型代表了不同大地构造环境,记录了造山带演化历史年和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