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顺宝 《地质论评》1980,26(4):356-356
1980年2月11—24日,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与新西兰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召开了第五次冈瓦纳讨论会(Fifth Gondwana Symposium)。我国以杨遵仪教授为团长的中国地质学家代表团共三人出席了会议,受到热烈欢迎和普遍注意。参加大会的还有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法国、印度、英国、苏联等18个国家,156位正式代表。  相似文献   

2.
应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和教科文组织的邀请,我国参加了1984年11月29日到12月1日该二组织在菲律宾马尼拉联合召开的“亚洲地区水资源评价活动手册讨论会”。参加讨论会的国家有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裴济、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美国和中国,代表共20人。  相似文献   

3.
第二届全国地层会议于1979年11月1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及列席代表1000余人。並邀请有美国、日本、西德、奥地利、新西兰、委内瑞拉等国家11位地层学家以及一位香港同胞。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同志出席了开幕式並讲了话。   相似文献   

4.
应新西兰奥克兰地区政府的邀请,福建省地震局、泉州市政府、福州市地震局、厦门市地震局以及泉州市地震局的负责同志一行六人组成的福建省地震代表团于1999年8月25日至9月3日访问了新西兰有关政府灾害管理部门和研究机构。此次访问的目的主要是考察新西兰政府防震减灾的管理工作,了解有关防震抗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情况,通过借鉴新西兰的经验和作法,推进我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地区的防震减灾工作,完善闽南地区综合防震减灾示范工程的建设。 此次新西兰之行,新西兰有关方面对福建地震代表团的周到安排和热情的接待,给大家留下…  相似文献   

5.
刘德镒 《地质论评》1987,33(1):104-104
第十二届国际沉积学大会于1986年8月24日—30日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Canberra)举行。大会由国际沉积学家协会、澳大利亚地质学会、新西兰地质学会和地质地球物理矿产局联合主办。与会代表约900多人,分别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日本、英国、法国、  相似文献   

6.
蔡书第 《地质科学》1980,15(3):203-203
由中国科学院发起组织的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于1980年5月25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我国科学工作者有180多位,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加拿大、法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荷兰、印度、意大利、日本、尼泊尔、新西兰、瑞士、土耳其、英国、美国、南斯拉夫等17个国家近80位学者也应邀参加了讨论会,其中地学界代表42人。  相似文献   

7.
第38届国际煤岩会议于1985年9月23~28日在南斯拉夫杜勃罗夫聂克(Dubrovnik)召开。参加会议的有22个国家共62名代表。其中联邦德国11人,英、美、法、澳、荷各四人,苏、波、比各3人,东道国南斯拉夫6人,其余为来自日本、巴西、新西兰和加拿大的代表。我国以客人身分(不属会员国)参加了会议。由于出席会议的人数不多、采取了全体大会的形式进行。会议主席  相似文献   

8.
世界火山会议 2月1—9日在新西兰奥克兰召开,会议由新西兰皇家学会和国际  相似文献   

9.
2007年5月10日至12日,由我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等五家单位联合举办的“陆相盆地系统与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等7个国家和地区的260多位沉积地质专家与石油地质专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第15届国际喜马拉雅-喀喇昆仑-西藏学术讨论会(Himalaya-Karakoram-TibetWorkshop,简称HKT会议)于2000年4月22日~24日在成都西藏饭店国际会议厅举行。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法国、希腊、德国、印度、意大利、日本、尼泊尔、新西兰、巴基斯坦、俄罗斯、瑞士、英国、美国等16个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等2个地区的205名学者出席了这次国际盛会。其中国外学者61人,中国港、台地区各1人。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刘东生、丁国瑜、李廷栋、肖序常、刘宝王君、曾融生、陈禺页、许志琴等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由我国科技部和…  相似文献   

11.
应澳大利亚弈天有限公司和新西兰太平洋资源有限公司邀请,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商务考察团于7月24日至8月6日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行商务考察,与澳大利亚华龙能源有限公司和弈天有限公司签订了3个有关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技术合作的协议。  相似文献   

12.
第 1 5届国际喜马拉雅 -喀喇昆仑 -西藏学术讨论会 ( Himalaya- Karakoram- Tibet Workshop,简称KHT会议 )于 2 0 0 0年 4月 2 2日~ 2 4日在成都西藏饭店国际会议厅举行。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法国、希腊、德国、印度、意大利、日本、尼泊尔、新西兰、巴基斯坦、俄罗斯、瑞士、英国、美国等 1 6个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等 2个地区的 2 0 5名学者出席了这次国际盛会。其中国外学者 61人 ,中国的港、台地区各1人。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刘东生、丁国瑜、李廷栋、肖序常、刘宝王君、曾融生、陈禺页、许志琴等出席…  相似文献   

13.
应新西兰政府的邀请,笔者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微生物工作者叶德赞同志爱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派遣,于1981年12月至1982年2月对新西兰81—82年度夏季南极活动进行了考察。现将此次考察的印象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地球化学》2000,29(4):326
第15届国际喜马拉雅 喀喇昆仑 西藏学术讨论会(Himalaya Karakoram TibetWorkshop,简称HKT会议)于2000年4月22~24日在成都西藏饭店国际会议厅举行。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法国、希腊、德国、印度、意大利、日本、尼泊尔、新西兰、巴基斯坦、俄罗斯、瑞士、英国和美国等16个国家及中国香港和台湾等2个地区的205名学者出席了这次国际盛会。其中国外学者61人 ,中国港、台地区各1人。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刘东生、丁国瑜、李廷栋、肖序常、刘宝、曾融生、…  相似文献   

15.
霍尼布如克学术讨论会:演化、气候及大地构造—关于西北太平洋生物演化气候与大地构造的影响。 此讨论会是由澳大利亚古生物学会与新西兰地质学会联合主办,于1985年12月3—5日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召开。这是新西兰第一次专业古生物学会议,以著名微体古生物学家Hornibrook,N.教授命名的。会  相似文献   

16.
IGCP220项目第2、4组联合会议是有关花岗岩与锡、钨成矿作用及资源评价对比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6月29日到7月3日期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国立大学内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苏联、日本、西德、芬兰、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印尼、新西兰、瑞士及东道主澳大利亚等13个国家85位地质学家出席了这次会议.我们有色总公司参加会议代  相似文献   

17.
1 会议概况第13届亚洲遥感会议于1992年10月6-11日在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的青年文化中心召开。参加国家除亚洲各国外、还有澳大利亚、新西兰(该两国现已参加亚洲遥感协会,成为正式成员)以及美国、法国、波兰、瑞典、荷兰、奥地利等西方国家。与会代表共213名,其中蒙古人民共和国代表85名,日本代表36名,我国有39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核工业总公司代表1名。  相似文献   

18.
张美良 《中国岩溶》2003,22(2):161-162
20 0 3年 5月 11- 18日 ,在法国南部地中海岸蒙彼利埃(Montpellier)市举行了第三届岩溶记录 -气候变化的国际研讨会。第一届国际研讨会 ,于 1996年在挪威卑尔根 (Bergen)市举行 ,李彬博士参加了这届研讨会。第二届国际研讨会 ,于2 0 0 0年在波兰克拉科夫 (Krakow)市召开。出席第三届会议的有法国、德国、美国、英国、中国、意大利、加拿大、波兰、以色列、新西兰等 2 5个国家 ,出席会议的专家和代表达 12 0余人 ,其中有国际著名学者 D.Ford,P.Williams,A.Baker,D.Genty,S.E.L auriten和 B.Onac等人。会议共提交论文摘要 10 0余篇 (其…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国第二届全国地层会议于1979年11月10日—23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由国家科委副主任武衡主持,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出席会议并讲了话。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地质部、石油部、煤炭部、冶金部、化工部、水利部、二机部、建材部、国家经委、国家科委、中国科协、各有关大专院校的从事生产、科研、教学等方面的代表,共五百名。应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美国、日本、西德、奥地利、新西兰、委内  相似文献   

20.
第十四届国际矿物学大会于1986年7月13日至18日在美国旧金山附近的斯坦福大学召开。出席大会的共有40多个国家七百多人,其中美国矿物学家四百多人,日本四十八人,中国二十七人(其中大陆二十六人,台湾一人),华商六人,其余的国家出席的人数大多是几人。如苏联只有索波列夫一人参加。 会议前后分别组织了地质旅行,参观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