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十年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分析与总结国内外相关进展对我国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文献的分析,从研究理念与概念、研究主要内容两个角度进行梳理,认为未来研究应在理论、方法、规范、实证及实践五方面得到加强:进一步厘清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加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的灵活运用;制定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标准选择的指南性规范;合理把握具体评价的时间、空间尺度;构建旅游环境承载力二级管理体系,提高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旅游移民研究体系及方法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钊  陆林 《地理研究》2008,27(4):949-962
近年来,一种基于大众旅游的新人口迁移现象——旅游移民受到西方学者的高度关注。在我国,旅游移民现象已经出现,但研究较少。西方学者对旅游移民的研究较为注重实证分析,缺少对旅游移民概念及其研究体系的准确界定。笔者在对国外相关文献分析和已有实证研究基础上,对旅游移民的概念体系进行了界定,把旅游移民划分为旅游劳工移民和旅游消费移民两大类,确定旅游移民研究的三大方向为行为理论研究、发生论研究和社会影响研究,并对每个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明确,构建出旅游移民的研究体系。同时,提出了旅游移民研究可借用的相关移民动力学、行为学、社会学等理论,以及质性研究、量化研究、比较研究、长期站点监测和个案研究等具体研究方法和需要注意的方面,对我国旅游移民研究进行了理论和方法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旅游信息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信息化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旅游信息化衍生出“旅游信息产业”,而旅游信息产业的发展正是旅游业“新经济”的体现,未来旅游信息产业与旅游新经济的发展与研究是一种必然趋势.该文通过检索国内外旅游专业核心期刊获得旅游信息化相关文献,对旅游信息化研究内容从旅游信息化理论研究、旅游网站研究、网络旅游信息搜寻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归类和综述,并展望未来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系统梳理旅游减贫相关研究脉络并预测其研究趋势,能为巩固拓展旅游脱贫成果、推动脱贫地区经济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理论参考。该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国内旅游减贫研究的文献特征、研究力量、研究热点、研究阶段及发展趋势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研究文献数量虽然呈逐步增长趋势,但研究力量较薄弱,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旅游、旅游扶贫模式、旅游扶贫效率及其与乡村振兴的关系等是旅游减贫领域中热度性强的重要议题,具体可划分为开发式旅游减贫早期探讨阶段、综合式旅游减贫缓慢增长阶段和旅游精准减贫成熟完善阶段。新时代旅游减贫阻贫长效机制构建、多主体参与旅游减贫模式、旅游减贫绩效、旅游减贫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旅游减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逻辑与路径等重要命题有望成为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的统计与梳理,发现近20年国内学者对旅游中心城市的研究和关注呈不断上升态势,其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六方面:概念界定、城市功能、形成与演化、旅游中心城市体系和旅游中心性、城市与区域的互动发展以及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建设.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回顾与总结,发现以往研究中存在着概念混乱、理论体系不完善、以个案研究为主、旅游中心性指标不统一、城市与区域的互动发展研究深度不够等典型问题.今后应注重对相关概念、知名旅游吸引物匮乏类城市、旅游中心性指标、城市与区域互动等问题的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我国研学旅游发展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我国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对素质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研学旅游逐渐成为国内旅游研究的热点议题。我国研学旅游发展可分为酝酿准备、局部试点和全面实施三个阶段,本文从研学旅游相关概念与内涵、研学旅游历史与思想、研学旅游者心理与行为、研学旅游开发等方面对我国研学旅游研究进行了梳理与评述。当前国内研学旅游研究较为滞后,与我国研学旅游的蓬勃发展形成反差和矛盾,表现为研究内容单薄、理论视角单一,突出实践意义而忽略理论贡献。基于文献梳理与评述,本文提出未来研学旅游研究应关注研学旅游资源利用与产品开发、研学旅游发展与政策导向、研学旅游效果评估与管理、社会文明建设与研学旅游等议题。  相似文献   

7.
旅游中心地研究及其规划应用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1  
在对已有旅游中心地相关研究回顾的基础上,探讨了旅游中心地的概念与界定方法,分析了旅游中心地理论在旅游空间规划中的指导意义,并以吉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例,介绍如何将旅游中心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旅游规划当中。  相似文献   

8.
国内智慧旅游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智慧旅游的概念、应用价值、体系构建与应用和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等方面进行归纳与总结,发现目前对智慧旅游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深度和广度。未来研究应加强以下方面:完善相关理论体系;政府加大投入,促进相关企业参与建设;强化信息技术的创新研究;加强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金融机构加大投资;促进产业之间交叉研究;扩大跨学科研究人员互动交流。  相似文献   

9.
随着研学旅行在国内开展得如火如荼,旅游的教育功能与教育旅游的研究显得越发重要。从狭义的教育旅游研究来看,国内外都侧重于学生教育,将旅游作为一种扩展学生校园课程教育的实践手段。从广义的教育旅游研究来看,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细分、教育旅游的意义、个体发展影响以及社会影响等;国内相关研究数量相对较少,研究思路较单一,主要集中于研学旅游研究、不同旅游资源的教育功能与产品开发研究。本文针对国内研究现存的问题提出了教育旅游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旅游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在旅游地开发过程中,文化事项如何转化为旅游产品,即旅游文化开发是一个极具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目前,国内对于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还没有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研究体系,并且缺少成熟的研究方法,具体到实践中可操作性还比较弱。在查阅了国内近20年中的众多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试图从应用理论、开发实践、方法探索3个方面对国内的旅游文化开发研究做一个系统的总结。  相似文献   

11.
沙漠非传统节事旅游正在兴起,并对地方经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以阿拉善沙漠e族英雄会为例,结合问卷调查和地理探测器,探究了沙漠非传统节事游客出游的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并为沙漠非传统节事旅游的发展提出建议。结果表明:(1)亚文化群体是沙漠非传统节事旅游的主导者,具有亚文化性、团体性、爆发性和跨地域性特征。(2)影响沙漠非传统节事旅游的推力因素依次为社交和休闲 > 附带出游 > 求新求异 > 寻求亚文化归属;拉力因素依次为亚文化主题活动 > 商品展销 > 英雄会文化 > 地域文化,推、拉力驱动因子之间交互作用并呈双因子非线性增强,形成“T (推力)激发旅游需要—L (拉力)催生旅游动机—T、L共同促成旅游行为”的驱动过程。(3)沙漠非传统节事旅游流的产生一般要在推力和拉力的相互作用下经历旅游需要—旅游动机—旅游需求—旅游决策—旅游行为5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武汉市旅游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安全是由环境安全理论发展而来的一个新的安全概念,在国内多应用于对土地、水资源和城市进行生态安全评价。本研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和生态安全理论,以2010年的实地调研为依托,尝试构建旅游城市旅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取专家座谈和熵权分析法为各指标赋值。本研究综合当前中国旅游城市的发展现状,以武汉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最终得出武汉市旅游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研究表明,武汉市旅游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从2004年的5.8023上升到2010年的6.459,生态安全状态逐年好转,达到了生态安全的“良好”状态。然而生态压力和生态响应却呈现出非相关性,7年间生态响应值远远低于生态压力值,武汉市旅游业的发展还处于粗放式发展状态。研究引入限制性因子的概念,根据公式分析出影响武汉市旅游生态安全的十个影响因素,并探讨未来武汉市旅游生态安全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亲子旅游是国内近年来迅速升温的旅游形式,但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非常匮乏。基于"推拉"动机理论,构建"推拉阻"模型应用于亲子旅游决策研究。采用SPSS 21.0对319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亲子旅游决策的影响因素按照重要性依次是推力、拉力和阻力。通过因子分析得到2项推力动机("孩子主导型"和"家长主导型")、4项拉力动机("设施完善""环境优良""特色服务"和"主题鲜明")、2项阻力因子("小孩因子"和"时间与费用因子")。其中,"增加亲子感情""旅游行程安排轻松愉快"和"家长没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分别是最重要的推力、拉力和阻力变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小孩数量与阻力的"小孩因子"呈显著正相关,小孩年龄与拉力动机的"环境优良"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家长学历对推力动机的"家长主导型"和拉力动机的"环境优良"均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旅游开发所引起的文化层面的变化是旅游影响的三大方面之一,引起了中国及外国学者的关注。以"语言变迁"为切入点试图反映旅游开发对文化的影响,针对"旅游开发对语言变迁的影响"这一问题,在对专家学者研究方法和内容进行梳理和借鉴的基础上,就该问题可以采取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梳理,围绕"旅游参与程度"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力求通过人口特征因素和旅游空间场域因素将旅游因子从众多的影响因素中剥离出来,为剖析旅游在语言变迁中的作用提供思路上的借鉴和方法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依据2013年台湾统计年鉴和台湾“交通部观光局”观光统计年报,在吸收和继承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旅游发展条件和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台湾地区的旅游发展,并结合国家环海峡旅游圈的政策导向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台湾地区具有优越的区位、发达的经济、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以及良好的环境,这些都为台湾地区旅游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台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旅游也加快发展;在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不断增长的同时,区内旅游渐趋疲软,在整个旅游业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小;台湾地区入境旅游市场增长较快,祖国大陆和港澳地区正逐步成为入境旅游市场的主体,洲际客源分布较为稳定,入境游客构成存在一定变化;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受国际关系和地区关系的影响显著,入境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不均衡,使旅游成为“花汇产业”;近年来随着台湾地区入境旅游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海峡两岸旅游合作的进一步深入,祖国大陆已取代日本成为台湾地区第一大客源市场,入境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的不平衡性正在缩小。  相似文献   

16.
宗教旅游是宗教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兴旅游模式,基于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五台山游客满意度的实证调研,运用IPA(important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即“重要性与满意度评价分析方法”构建五台山目前发展的优劣矩阵图,得出“高重要性、低满意度”的重点改进区域包括4个要素,即“景区的卫生”、“路标和解说牌”、“餐饮及住宿卫生”和“基础设施与环境协调性”。最后,提出如何弥补宗教旅游目的地五台山的劣势以及更好地发挥竞争优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民族村寨旅游业发展对少数民族妇女产生了深刻影响,过往研究仅限于少数民族妇女角色和旅游参与的简单阐述。在社会性别分析框架下,以云南石林旅游发展多年的五棵树村和未发展旅游的月湖村的撒尼妇女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比分析旅游发展对民族村寨妇女家庭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旅游发展使得少数民族妇女的当家权力、决策权力不断增强,夫妻共同当家、共同决定家庭事务、共同承担家务劳动成为旅游村寨村民的共识。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云南红河县独特地理环境和奇异人文景观基础上,对其尽管拥有绝美的梯田风光、壮丽的红河峡谷、迷人的哈尼风情和厚重的马帮文化等丰富旅游资源,但旅游业的发展却明显滞后于云南省总体旅游发展水平的原因进行了思考。经过实地考察和调查访谈,研究发现导致红河县旅游业发展滞后的根源在于:资源缺乏整合和深度开发,将优势资源打造为优势产品的转化力度差;产品缺乏包装和宣传推介,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推广力度差。针对两个关键问题,提出了3项对策措施:挖掘与展示独特旅游资源、塑造鲜明独特旅游形象、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发展旅游产业等,以推动红河县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城市旅游到城市群旅游的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群正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基本地域单元, 城市群旅游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系统总结了城市旅游和城市群旅游的主要研究内容, 分析了城市旅游向城市群旅游转向的推动因素和路径, 最后讨论了城市群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趋势。研究认为, 旅游主要在城市商业区塑造和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经济与就业增长、对城市规划的补充、促进文化交流、提高城市整体形象、引导或加速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6 个方面促进城市发展。旅游与城市融合发展具有互利性、动态性。城市群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发展带动了城市群旅游产业集聚、交通条件提升、空间结构优化、旅游合作4 个方面。全球化与地方化趋势是城市群旅游形成的重要动力, 城镇体系是空间建构的物质基础, 旅游产品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及差异化是推力, 以快速交通为代表的交流手段是科技支撑, 政府对城市群旅游发展起到主要协调作用, 这5 个因素推动着城市旅游向城市群旅游的转变。城市群旅游强调政府和市场调控下多系统、多要素下的动态相互作用, 城市群研究是城市旅游研究的深入。对城市旅游、城市群旅游内容进行系统归纳可为今后城市群旅游研究奠定基础, 拓展旅游地理学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20.
旅游影响下民族村寨社会空间结构急剧变迁。研究基于社会空间“物质性与精神性” 的统一,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综合遥感解译分析、GIS空间分析及定性分析等方法,揭示了旅游影响下民族村寨社会空间演化过程与机理。研究发现:①西江苗寨空间形态和功能演化规律与旅游发展线性相关,整体呈现抱团集聚、垂直分异与旅游异质性的特征;村寨从生活自居空间转化为多元势力协商的空间,并逐步演化为以旅游为主导的混合型空间,内部差异显著。②村寨社会空间演化动力源于利益主体对空间资源的占据和生产的“推力”以及游客对异质文化的诉求的“拉力”叠加。③“空间实践、空间再现以及再现的空间”的生产逻辑成为村寨社会空间演化机理。④旅游影响下村寨社会空间演化呈现非均衡性实践特征,权利-资本空间“簇”和“柱”形成,但村寨精神文化空间仍就稳固。该研究为后续社会空间物质性与精神性转换关系、路径以及机制提供一定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