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01年三次6级左右地震前西昌地磁的虚假异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雅元  王天国 《地震研究》2002,25(3):246-250
2001年,在西昌地磁台300km范围内连续发生了三次6级左右地震;即2月23日在西昌北200km的四川雅江县境内发生的6.0级地震;5月24日在西昌西南140km的盐源县内境内发生的MS5.8地震,10月27日在西昌西南260km的云南永胜发生的MS6.0地震。震前,西昌地磁台各相对观测记录分量和绝对观测量都发生了明显的异常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邻近基建施工,使观测环境发生改变,引起大幅度虚假异常,这些异常 尽管与三次地震对应较好,但不是先兆异常。  相似文献   

2.
高邮台地电阻率异常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差分能量法和归一化月速率方法处理了江苏省高邮台的地电阻率观测资料。结果表明,高邮台地电阻率观测对附近的中等以上地震和远距离的台湾强震有一定的映震信息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3.
分析北京延庆台1988年以来地电阻率观测资料的可靠性,讨论归一化变化速率方法,用以处理该台地电阻率长程观测数据;结合北京及邻近地区近三十年来发生的7次中强地震,研究该台地电阻率异常与地震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延庆台地电阻率观测对附近的中等以上地震和远距离大震有一定的映震能力,可为今后该台附近及邻近地区的地震提供中、短期预测预报参考依据;同时该台在中国大陆及周边远距离大震前也观测到了时间上对应的地电阻率异常。  相似文献   

4.
2001年6月5日乌拉特前旗发生4.8级地震,震中距乌加河台南东80km,震前乌加河台形变出现短临异常显示,震前1-3日观测值超出正常日变值2倍以上,观测人员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跟踪通报异常信息,应用系统前光计算方法滤波、速率检验,该台资料对此地震映震效果较好。本文着重讨论震前出现的短临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5.
张北6.2级地震宝昌地震台地电异常特征及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分析了宝昌地震台地电阻率观测值曲线具有的长趋势变化以及规则年周期变化特征,为确定和提取前兆异常提供了正常变化的背景值和参考值.其次,通过去倾、傅立叶去年周期变化以及归一化月速率等方法,分析了1998年张北6.2级地震前后地电阻率异常特征,并利用相关理论尝试解释了异常产生的物理机制.归一化月速率法对于提取、分析短临异常,判断发震时间,较为理想;膨胀流体扩散(DD)模式适于解释宝昌地震台地电异常,而广泛扩容各向异性(EDA)模型适合解释该台地电阻率变化的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6.
应用富氏滑动、归一化变化月速率等方法处理了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震中400km范围内9个地电阻率观测台2002—2013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本次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变化。结果显示,尽管震中周围的地电阻率台站存在环境干扰等影响,但在本次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变化仍然很明显,表现出震前以下降为主、大幅度异常的特点。最后初步讨论了本次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变化的可能成因。  相似文献   

7.
印尼苏门答腊9.0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薛艳  宋治平  梅世蓉 《中国地震》2005,21(3):311-319
通过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9.0级大震前不同时空尺度地震活动性异常特征分析发现:①大震前10年,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深源地震活动显著增强,表现为频度增多、强度增大、震源深度增加等,特别是震源深度分布的非均匀性增大(即地震集中分布在500~689km深度间);同期,苏门答腊岛及其附近肘≥7.0浅震活动也异常显著,形成长约1000km、宽300km的集中区。②震前1年全球肘≥7.0地震活动出现明显的平静一密集现象,且在密集阶段强震沿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呈带状展布;这时主震震源区附近出现5级地震空区。③震前半年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的东、西两端先后发生2次7级以上深震,其中1次发生在罕有深震活动的苏门答腊岛。④震前3天,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上4级以上地震呈带状展布。⑤震前4年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界带火山活动增强,特别是震前1年火山活动异常显著。  相似文献   

8.
对2003年8月16日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间5.9级地震前震源区附近地震活动图像和地震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震前5~1年震源区附近地震活动异常平静,而外围(150km≤△≤300km)区地震活动显著增强;震前2年左右,震源区附近地震学参数异常比较明显,异常项数比40%;震前1.0~0.5年地震学参数异常明显减弱,异常项数比仅10%。可见,地震学短期异常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对苍山5.2级地震前距震中23km的临沂台深井地电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震前该台电阻率和自然电位出现了长达5年的与地震活动性异常同步的趋势异常.震前6个月电阻率出现下降异常.震前24天自然电位和电阻率同时急剧下降,震后又同时急剧回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归一化变化速率(NVRM)方法,研究了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周边800km范围内25个地电阻率台站2012—2018年的连续观测数据,分析了震中区周围的地电阻率时、空演化过程.结果显示:(1)25个台站中共有14个台站在震前出现了地电阻率变化,结合本次地震震源机制等分析其时空变化,认为邻近地震破裂带的临夏、通渭、武都和宝鸡台地电阻率在震前出现了下降—折返回升型的变化,符合前人已总结的强地震前地电阻率的变化过程.(2)地震发生前震中区周围大区域内出现了地电阻率负异常变化,且以震中区为中心呈条带分布,异常区的长轴方向与地震断裂带走向或地震烈度分布的长轴方向几乎垂直,与地震主压应力轴方向吻合.本文认为九寨沟M_S7.0强震发生之前,震中区周围出现的区域性地电阻率异常空间丛集现象是很好的中期和短临前兆;地电阻率震前异常动态演化、各向异性等特征对认识本次强震发震断层活动以及震源区应力场分布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对山东菏泽和郯城两台站提供的地震地电阻率观测资料进行必要处理的基础上,研究了地震地电阻率各向异性的前兆异常特征,得出两台站周围300 km内的5级以上地震发生前均存在明显的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前兆异常;并发现在中强地震发生时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值变化都基本处于高值附近的一个区间内,即地电阻率各向异性变化存在一个易发震区间;并从地震发生时地应力的角度讨论了易发震变化区间的物理机理。  相似文献   

12.
中强震与江苏新沂地震台地电阻率异常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飞  孙雷 《山西地震》2004,(4):19-22,30
运用速率法、滑动富氏法对江苏省新沂地震台1990年至1999年地电阻率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电阻率异常与江苏省及其邻近地区的中强震的关系。结果表明.从1994年到1997年之间发生的中强震,新沂地震台地电阻率3个测向有不同程度的异常与之对应。研究结果表明.资料异常呈现出的各向异性和其对应性与地球自转加速年份、孕震期的应力状态、震区构造、介质结栖有关。  相似文献   

13.
门源地倾斜异常的深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形态法、差分法、契氏拟合法对1984—1995年门源倾斜的资料做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对其200km范围内的中强地震的震前异常进行了分析,发现在1986年门源6.4级、1990年共和7.0级地震前趋势性异常比较显著,且异常幅度大、持续时间长,而在一些5级左右地震前异常不明显。并且发现在中强地震前门源倾斜NS向有一个减速过程,这似与以往总结的震例有所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对门源倾斜的映震能力作了评价,且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的地震趋势。  相似文献   

14.
本文处理了云南及邻近地区1976年以来7次5.4—7.4级地震前后的电阻率观测资料。分析统计这些地震前电阻率异常时间、幅度和范围的结果表明,7级以上地震电阻率的长趋势异常时间为1—2年,异常幅度5%左右;短临异常时间1—2个月,最大异常幅度10.8%;最大异常范围290公里。6级地震的中期异常时间一般在1年以内,异常幅度2—6%,短临异常时间一般为1个月,异常幅度2.5—11.8%,最大异常范围220公里。5级地震无长趋势异常,短临异常时间一般为1个月左右,异常幅度3%左右,异常范围在220公里以内。  相似文献   

15.
系统梳理2020年7月12日唐山古冶区5.1级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等异常,结果如下:①地震活动:震前存在地震平静、小震高频、中等地震成组等中短期异常;②地球物理观测:震前主要为电磁和流体异常,短期异常主要分布在震中100 km范围内;③震后回溯:北京及周边震前存在地震发生率异常,利用其他综合方法主要识别出年尺度异常。此次唐山5.1级地震发生在1976年唐山7.8级地震余震区,而7.8级地震序列地震活动呈非均匀衰减特征。此次唐山5.1级地震震源机制为走滑型破裂,截至7月31日,序列b值为0.70、h值为1.8,序列参数基本正常。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中短期异常较显著,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占比明显偏低;震前对该区域出现的中期和短期异常有所察觉,但短期异常的预测强度偏低,震后总结时按震前异常预测的地震强度为4—5级,接近实际发生地震的强度。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重庆地震台地倾斜观测资料,结合重庆辖区内10多年来的地震活动,提取地倾斜观测异常,为地震预测提供前兆参考。资料分析认为:对于发生在震中距为80~120km的5.0级以下地震,地倾斜观测地震异常少;5.0级以上的地震,地倾斜观测有异常记录,地震中期异常往往表现为震前几个月倾斜量的较大幅度变化,短期异常多数表现为震前差分值的低值变化(在均值附近变化,幅值较小,持续时间20d左右),部分表现为差分值震前突跳,临震异常主要是震前几天短周期波动变化。  相似文献   

17.
从年变形态、主要干扰、震前异常特征方面对同车公司地裂缝的水准观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地裂缝的总活动趋势是以垂直方向的沉降活动为主,地裂缝活动与地震活动有较明显的相关性。震中距在300km范围内的M5以上地震,震前异常表现形态较多,变化幅度较为明显。M4.5以下地震可能存在的前兆异常和干扰无法区分,不易识别。  相似文献   

18.
ntroductionGeneralyweregardthevariablepartsofprecursorydatafromwhichthedisturbancesandtheobservationalerorshavebeenremovedast...  相似文献   

19.
腾冲地区潜热通量与周围地区地震活动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00年以来6.4级以上地震为例,研究了腾冲地区潜热通量(SLHF)在这些震例发生前后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腾冲地区的SLHF动态,不但在其附近发生强地震前常出现异常,而且对周边较远的强地震前也会发生异常反应;异常出现时间大都在震前1个半月以内,汶川地震前异常出现较早,发生在震前2个月之前,这可能与汶川地震震级高影响范围大有关;异常幅值与震级有关,震级越大,异常表现越强。 比如芦山7.0级地震、缅甸7.0级地震和汶川MS 8.0地震前,腾冲地区SLHF异常幅度很大,远远超过最大参考值,而姚安6.5级地震和宁洱6.4级地震前异常幅度就相对小一些。腾冲地区SLHF异常与周围强地震的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一方面与腾冲地区的活动断裂发育、现今构造变形强烈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腾冲地区火山活动强烈,温泉广泛发育,水热交换迅速,对周边构造活动感应灵敏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