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黄婉庆 《地理教学》2012,(21):21-24
"人类活动与气候"是上海版高中第一册第三篇"大气与天气、气候"的最后专题,本篇前面四个专题都是阐述相关的大气原理及现象,围绕"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主线,到了该专题则笔锋一转改为"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了人地的相互关系,其编写目的是为了达到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中  相似文献   

3.
《地理教学》2010,(7):60-61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报告指出,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导致近50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2℃。对这一为众多政治家和部分科学家广泛认可的观点,中国科学家、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钱维宏教授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人类活动不是全球变暖的主因,  相似文献   

4.
5.
6.
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兼论人地关系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41  
王铮  张丕远 《地理学报》1996,51(4):329-339
本文讨论了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中国人口分布、社会经济、政治疆界的关系、试图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可能产生的人文影响。最后讨论了人地关系。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我国荒漠化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18,自引:24,他引:18  
荒漠化和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科学界历来对此十分重视。我国是受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截止2004年,我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3.62万km2,沙化土地面积173.97万km2,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和18.12%。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世纪末的情况相比,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扩展速度均出现减少和减缓的趋势,沙化土地已由90年代末每年扩展3 436 km2转变为每年减少1 283 km2。这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的体现,也是国家加大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和加大荒漠化防治投入的结果。我国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荒漠化的扩展与逆转过程仍会产生影响。气候变化中的降水变化在大范围内控制着荒漠化土地的扩展与逆转过程,气候暖干化有助于荒漠化的发生与扩展,但在局部地区随着气温升高有降水增多的可能,有利于荒漠化土地的逆转。人类活动对荒漠化的影响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特别是荒漠化地区人口增长以及对农牧产品等物质需求的增加而引起的不合理经济活动是不容忽视的。要遏止荒漠化的扩展,应采取适应与减缓气候干旱化对策,消除人为荒漠化因素,并积极整治荒漠化土地,从根本上促进荒漠化土地的逆转。  相似文献   

8.
朱建忠 《地理教学》2012,(17):27-28
【教学目标】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特点和主要人为原因;了解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运用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举例说明和大胆预测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可能影响;增强对环境、能源的保护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初步形成"保护环  相似文献   

9.
10.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干旱区植被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植被生产力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何定量的评估中国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一带一路"生态建设以及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新疆为研究区,以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2001—2016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恢复和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2001—2016年,植被NPP有明显变化趋势的面积占植被覆盖区总面积的34.02%,其中30.58%的面积呈现恢复趋势,3.44%的面积呈现退化趋势,NPP平均每年增加634 Gg C·a-1(Gg=109 g)。(2)由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引起植被恢复的面积占植被NPP变化总面积的42.03%和30.58%;在上述两个区域,NPP平均每年增加量分别为319 Gg C·a-1和59 Gg C·a-1。由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引起植被退化的面积占NPP变化总面积的57.63%和19.45%;其中,在上述两个退化区域,NPP平均每年分别减少68 Gg C·a-1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中国地表水文过程影响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剑宇  张强  陈喜  顾西辉 《地理学报》2016,71(11):1875-1885
利用中国372个水文站月径流数据(1960-2000年)及41个水文站年径流数据(2001-2014年),采用基于Budyko假设的水热耦合平衡方程,构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影响定量评估模型,在Penman-Monteith潜在蒸发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气象因子对径流变化的弹性系数,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中国北方地区流域径流变化对各气象因子弹性系数明显大于中国南方地区。就全国而言,径流变化对各因子的弹性系数为:降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相对湿度>太阳辐射>最高气温>风速>最低气温;② 1980-2000年,气候变化总体上有利于增加中国年径流量,而降水对年径流量增加的贡献最为显著;③ 1980-2000年,中国南方流域中,气候变化对年径流变化的影响以增加作用为主,而北方流域,以减少年径流作用为主。对中国大多数流域径流变化而言,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以减少年径流量为主。2001-2014年,气候变化以减少径流量为主,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程度明显增强,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53.5%、46.5%。该研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下,中国水资源规划管理、防灾减灾及保障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玛曲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韩海涛  祝小妮 《中国沙漠》2007,27(4):608-613
根据玛曲1971—2005年的气温、降水、大风、沙尘暴等资料的变化及其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作了分析。结果表明:30 a来,玛曲地区的气温在逐渐升高,降水有下降趋势,蒸发量也有下降趋势,年大风、沙尘暴年发生日数也呈下降趋势,干旱程度表现出增加趋势。人类的过度放牧和滥伐乱挖造成玛曲地区植被生产力下降、草原退化、土地沙漠化加剧。气候暖干化和人类不合理的开采活动是造成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殷育楠 《地理教学》2009,(10):14-15,10
一、教学设计之梗概 “全球变暖”是当前学生熟知的一个“时髦”词语,是一个已经从科学领域跨越出来,深刻影响生活的热点。因此,无论从知识本身,还是从现实情况看,这个内容都有极强的教学价值。但正因为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教学时往往容易“人云亦云”,学生的认知水平大多是原地踏步,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对此,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绿洲演化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张宏  樊自立 《中国沙漠》1998,18(4):308-313
通过对不同时间尺度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塔里木盆地绿洲形成与演化的影响分析。认为水文状况的变化是决定绿洲演化的首要因素,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也正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对绿洲水文状况产生影响而导致绿洲演化的。人类活动对绿洲演化的影响是局部的、阶段性的,而气候变化对绿洲演化的影响则是宏观的、连续性的。  相似文献   

15.
植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气候变化已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于严重威胁.植物多样性的减少或丧失必然会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导致严重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后果.植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受控于气温和水分的动态平衡.本文系统总结了气候变暖和降水格局变化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不同生态系统、群...  相似文献   

16.
《地理教学》2009,(3):46-47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标志的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提出了严峻挑战。宏观地看,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气候变化将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物种变异甚至灭绝。例如,由于近年来冬季气温经常高于往年正常水平,导致某些需要冬眠的动物因感受不到寒冷而不再冬眠,一些候鸟不再南迁;但暖冬里照样缺乏必需的食物,  相似文献   

17.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信江流域径流影响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晓宇  张强  孙鹏  方朝阳 《热带地理》2014,34(3):293-301
以1960―1990年为基准期、1991―2005年为影响期,使用HSPF(Hydrological Simulation Program-Fortran)水文模型定量分析了影响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信江流域径流的影响及其各自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相对于1960―1990年,1991―1995、1996―2000年的年平均径流深分别增加了271.9和246.3 mm,2001―2005年的年平均径流深减少64.1 mm。其中,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分量在65.6%~88.0%之间,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分量在12.0%~34.4%之间。2)人类活动对极值流量有影响。在影响期,年最大7 d平均流量和最大15 d平均流量模拟值大于对应的实测极值流量。3)在气候变化因子中,流域降水量的增加,是引起20世纪90年代信江流域径流显著增大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蒸发量的下降;人类活动包括植树造林、城市化以及水利工程修建,是影响流域径流变化的次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MMS NDVI以及MODIS NDVI数据,分析内蒙古地区1981-2010年的植被变化趋势,并结合气候、社会经济数据,以旗县为单位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1981-2010年间,内蒙古地区植被变化具有典型的空间异质性,其中植被显著增加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的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以及东部通辽市等地区,显著减少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的锡林郭勒盟以及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的部分地区;②对于植被显著增加区域,人类活动作用的影响面积最大,其次为气候因素,气候与人类活动的耦合作用也对植被增加有一定显著影响;内蒙古西部降雨量的增加、围封禁牧政策的实施以及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为驱动植被增加的主要因素;③对于植被显著减少区域,人类活动的作用略大于气候因素;内蒙古中东部地区降雨减少以及近10年来部分旗县风速的增加是导致植被显著减少的重要气候因素;虽然人工造林、农作物播种面积会增加局部植被盖度,但在县域尺度不足以抵消干旱对植被生长的不利影响,反而会导致区域植被退化。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乌伦古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乌伦古湖是新疆北部的内陆湖。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该湖水位急剧下降。为了分析其原因,本文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两种影响因素作了粗略区分。通过对乌伦古河径流量的还原计算,恢复了乌伦古湖天然径流补给量,同时利用福海站实测气象资料,计算了湖面降水及湖面蒸发。最后用水量平衡式逐年递推计算恢复了天然状况下湖水位的变化过程并与实际的湖水位变化相比较。前者反映了气候变化对该湖的影响。两者的差别则反映了人类活动的影响。结果显示,天然情形下,乌伦古湖水位变化略有下降的趋势,而实际情况下,该湖水位下降剧烈。气候变化对该湖的影响不到三分之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20.
1982—2015年中国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基于中国603个气象站的地表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以及GIMMS NDVI3g数据,采用变化趋势分析和多元回归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982—2015年中国植被NDVI变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即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相应贡献。结果表明:① 1982—2015年中国植被恢复明显,在选择的32个省级行政区中,山西、陕西和重庆的生长季NDVI增加最快,仅上海生长季NDVI呈减小趋势。②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是中国植被NDVI呈现整体快速增加和巨大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气候变化对各省生长季NDVI变化的影响在-0.01×10 -3~1.05×10 -3 a -1之间,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0.32×10 -3~1.77×10 -3 a -1之间。③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分别对中国近34年来植被NDVI的增加贡献了40%和60%;人类活动贡献率超过80%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中部、华北平原以及中国东北和西南等地;人类活动贡献率大于50%的省份有22个,其中贡献率最大的3个地区为上海、黑龙江和云南。研究结果建议应更加重视人类活动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