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的能源安全形势、现状,探讨现代能源发展的主要替代能源,分析气候变化如何影响能源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出气候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2.
全球大风在减少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减缓全球变暖,使用清洁能源、发展低碳经济以及倡导绿色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中风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与此同时,一些科学家对气候变化的研究着眼于与风能利用有关的全球风速和大风的变化,归结为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今年9月份、10月份,第21届欧洲光伏太阳能大会及展览会(EU PVSEC)、长城世界可再生能源论坛(GWREF)先后召开,这两次国际会议规模都比较大,在清洁能源研发和应用领域,都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新能源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气象部门在新能源的资源评估、选址、监测、预测,后期保障等领域都大有可为。本刊搜集、翻译、整理了两次会议的有关情况,介绍给广大气象工作者,期待能为读者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近50年干旱发展事实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实测的降水、气温和土壤湿度资料,分析黑龙江省近50年干旱化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用月平均气温、降水量距平和均方差所构造的“干旱指数”以及土壤湿度显示近50年来黑龙江省是向干旱发展的。1990年以来这种干旱化趋势尤为明显,西部亚干旱地区的干旱化相对更严重。在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中,气温的升高对干旱化的作用可能更重要。利用CNEP/NCAR的容积式土壤湿度计算了全球50年来干旱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近50年干旱的发展是全球气候异常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显然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有关。为探讨东北区干旱的发展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利用Jones等的1951-2000年全球平均气温资料和黑龙江省10个站的干旱指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全球平均温度上升1℃的情况下,黑龙江省的干旱化程度要增加10%左右。这种形势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国际风力发电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了当前国际风力发电现状和风力发电机研制情况,分析了各国开展风力发电采取的优惠政策。指出随着风力发电技术日趋成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和风力发电成本逐渐下降。风力发电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和替代能源技术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6.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的突破、推广与应用,世界逐渐进入智能互联时代.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能源系统分析模型(G C A M)为基础,设计和模拟基准与智能互联情景,探索在智能互联技术加快突破的情况下我国能源转型发展道路.研究发现,与基准情景比较,智能互联情景下能源结构更加清洁,能源系统更加高效,2050年一次能源消...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登陆我国台风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38,自引:4,他引:38  
利用1949-2002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登陆我国台风和全球地面温度资料,对登陆我国台风的频数、强度以及登陆位置的年际变化,特别是趋势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变化特征作了对比。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登陆台风频数的减少趋势没有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的减少趋势强;登陆台风的平均强度和极端强度均有减弱趋势,极端强度的减弱趋势尤为明显,但其强度弱于西北太平洋台风。在1968-2002年全球明显增暖时段,我国台风登陆位置偏向我国中部,西北太平洋台风在生命史中强度达最强时的位置有向北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极地气象考察与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极地包含了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和生物等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全部过程,在全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有重要的作用。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6年底,中国自主组织了23次南极考察,2次北冰洋考察和3次北极站考察;建成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并在南极冰盖设置了3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开展了有关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在南北极地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继续监测包括近地面温度在内的大气要素的变化,提高极地气象业务水平;拓展极地气象业务和大气科学考察研究领域,积极获取气候代用资料;进一步量化和认识极地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建立完善极地大气科学研究体系,提高极地大气科学研究水平,仍是中国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9.
屋顶光伏为基础的农村新型能源系统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农村仍然面临着经济发展、清洁用能、环境保护、减少碳排放等多重问题,文中对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屋顶光伏系统的资源潜力、技术方案、融资模式和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地区面临着能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多重问题,“双碳”战略给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发展以农村屋顶光伏系统为基础的新型农村能源系统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也是我国建成新型电力系统、实现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全球气候异常,多项纪录被打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06年全球变化状况的报告为基础,结合全球相关的资料报道,总结了2006年全球的气候变化特征:2006年为近百年来第5个最暖年,全球出现了大范围的气候异常,包括欧洲最暖的秋天、澳大利亚的严重干旱、非洲大角地区的极端干旱和严重洪涝、菲律宾群岛的暴雨,以及北极海冰面积的进一步减少等。  相似文献   

11.
能源安全问题是事关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现代化建设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重点从我国的能源供应、需求、消费、效率、结构等方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几大能源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解决能源问题要实施能源多元化发展战略,特别是提高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1956-2006年中国高温日数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全国541个站的均一化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高温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956-2006年我国高温日数有两个高值中心,分别出现在吐鲁番盆地和江南地区。高温日数呈现"增加-减少-增加"的趋势;新疆的高温日数有准3 a的周期变化,中国东部4个地区的高温日数都存在3~6 a的周期变化。中东部地区高温日数由减少转变为增加趋势的时间并不一致,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延迟。  相似文献   

13.
应用气象能源技术推广寒区太阳房的回顾与展望朱祥康,张云峰,王玉光70年代初,中东石油问题造成了波及全球的能源危机,促使许多国家的政府和科技界人士警觉到单纯依赖矿物能源发展国民经济的脆弱性,纷纷提出并制订大力节约常规能源和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的设想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钢铁产量连续11 a位居世界第一,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化石燃料,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通用方法计算我国钢铁工业的碳排放情况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1994—2006年内钢铁工业碳排放量平均占碳总排放的14%,煤炭类能源产生的CO2平均占钢铁工业碳排放量的97%,钢铁年产量的增长伴随着CO2排放量的增加且两者的相互依赖性有加强的趋势,但1994—2006年内吨钢CO2排放量呈降低的趋势.因此,钢铁工业是我国碳减排的重点行业,其碳减排工作应该尽快展开,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最有效的减排路径,此外也要加强技术创新或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利用全国541个站的均一化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高温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956-2006年我国高温日数有两个高值中心,分别出现在吐鲁番盆地和江南地区。高温日数呈现"增加-减少-增加"的趋势;新疆的高温日数有准3 a的周期变化,中国东部4个地区的高温日数都存在3~6 a的周期变化。中东部地区高温日数由减少转变为增加趋势的时间并不一致,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延迟。  相似文献   

16.
1948~2001年全球陆地9~11月降水的长期变化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扬  施能 《气象科学》2003,23(3):253-262
本文用Chen等(2001)最新创建的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PREC/L),计算了1948~2001年全球9~11月陆地降水量趋势变化。结果表明,在1948~2001年,全球9~11月的降水量场有明显的趋势变化,全球大约2/3左右的陆地9~11月降水量是负趋势,明显减少的区域是:热带非洲,俄罗斯西北部,中国东部,南亚及东南亚,南极的威尔克斯地,格陵兰北部,等六个地区。全球仅1/3左右的陆地9~11月降水量是正趋势,降水量增加的地区是:加拿大北部,墨西哥北部及美国西南部,南美的阿根廷,非洲南部的南非、博茨瓦纳南部,等四个地区。正负趋势面积的差异在统计上是显著的。本文还研究了36个纬度带9~11月平均降水量的趋势系数,指出全球共有8个纬圈的9~11月降水量的趋势变化达到0.05信度的显著性,初步讨论了全球9~11月降水量趋势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IPCC能源清单指南进展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IPCC 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在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方面的最新进展,初步分析了未来中国采用2006年能源清单指南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胡丽华  吴乃庚 《广东气象》2007,29(B12):14-17
对1956~2006年的气象资料分析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江门地区冬季气温发生了阶段性变化,气温较常年明显偏高,为50年代以来最暖的阶段,其中2月份变暖趋势最为明显。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极涡指数等进一步分析表明,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亚洲地区极涡面积小,东亚大槽较弱和热带东太平洋海温持续偏高,ENSO事件频繁发生可能是江门地区冬季持续偏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会议(COP28)完成了《巴黎协定》下首次全球盘点,就多项议题达成一揽子名为“阿联酋共识”的成果。全球盘点成果的达成在机制上维护了《巴黎协定》的有效性,成果文件凸显了全球以1.5℃为温控目标强化减排行动力度的紧迫性,构建了全球适应目标框架,建立了损失与损害基金,高度关注气候资金支持缺口问题,并澄清了气候资金的概念关系。中国在元首外交、气候治理理念、谈判磋商方案等方面为全球盘点成果的达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展望首次全球盘点后的全球气候多边形势,全球气候治理格局的多渠道化、多领域化、目标细化趋势显现,地缘政治加剧绿色贸易壁垒,发展中国家立场日渐碎片化,各国将在《巴黎协定》下以“自主贡献+”的模式开展气候行动,并不断按照新的要求更新和提高自主贡献。建议中国强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顺应全球绿色发展大势,积极完成各项履约任务并强化气候变化相关研究支撑和能力建设,提前统筹谋划COP29工作方案。  相似文献   

20.
光伏电站对局地气候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有效降低了人类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并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做出显著贡献。随着各地光伏装机规模的不断扩大,光伏电站这一人工设施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自2000年陆续开展了相关研究。综合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对研究方法、影响机理及光伏电站对气候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大量研究表明:光伏电站布设会在荒漠地区产生“光伏热岛效应”,从而引起局部区域气温上升,在城市地区布设能够在降低能源消耗的同时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此外,光伏组件还会对反照率、地表辐射平衡等产生影响,进而对局地甚至全球气候产生作用,其影响范围和程度尚无准确结论,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