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省被视为少震、弱震区,但近两年来(1985.9—1987.7),在广东省老震区的阳江县,就发生了M_s3.2—5.0级地震共达11次之多,其中4级以上4次,有2次为5.0级。可见此期间该区的地震活动既不算“少”,也并不很“弱”,这是值得人们关注的。笔者发现,在多次阳江地震前,海口市ZK 26钻孔(Δ=260km)水化组分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相应变化,似乎是反映该区地震活动的灵敏点。本文仅就该区2次5级地震前该钻孔地下水中HCO_3~-、Cl~-、CO_2含量及pH值的变化情况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芦山6.1级地震及泸县6.0级地震现场调查资料,对比分析2次地震伤亡人员的空间分布及伤亡原因,得出避震不当是造成2次地震人员伤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芦山6.1级地震重伤及遇难人员多集中在Ⅶ度区,多数因次生地质灾害躲避不当致伤;泸县6.0级地震伤亡人员数量与地震烈度呈现正相关性,重伤及遇难人员均因房屋及其附属构件震损致伤。根据分析结果,从科普宣传、房屋及其附属构件抗震设防、次生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提出建议,为当地防震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1970年通海7.7级地震人员伤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新民  毛玉平 《地震研究》1996,19(2):199-205
本详细阐述了通海地震中人员伤亡的空间分布,对人员伤亡率与房屋倒塌率及地震裂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讨论了影响人员伤亡的几种主要因素,给出了人员伤亡率与房屋倒塌率及地震裂的经验关系。认为地震主要伤亡区的分布受发震构造的控制,而建筑类型、地形地貌是影响人员伤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5.
采用Aki的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广东阳江地区2003年10月至2007年5月尾波Qc值,流逝时间为24~27 s、28~31 s、38~44 s的Qc值平均值分别为95、115和124。2004年9月17日阳江4.9级地震前后,流逝时间较短的两个Qc值变化较为同步,Qc值出现"低值—回弹—发震—低值"演化过程,而流逝时间38~44 s的Qc值在整个研究时段内未出现显著异常过程。研究表明,Qc值对地震序列发展的监测是有效的,前兆异常信息的获取与流逝时间的选取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对于广东阳江地区,作为前兆监测手段的Qc值,其流逝时间在24~31 s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6.
刘锦 《华南地震》2009,29(3):104-110
利用阳江周边地区的地震资料研究了1999年至2004年该区地震视应变的分布和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震视应变的时空变化与阳江地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2001年在阳江5.2级地震前出现视应变异常区,并且地震视应变总体上逐年增加,逐渐靠近震中,地震就发生在地震视应变异常区附近。  相似文献   

7.
H.  Gupta  P.  Mandal  H.V.S.  Satyanarayana  D.  Shashidhar  B.  Sairam  M.  Shekar  A.  Singh  E.U.  Devi  M.  Kousalya  N.P.  Rao  V.P.  Dimri  杨智娴 《世界地震译丛》2006,(4):81-83
位于印度西海岸附近的科依纳(Koyna)是众所周知的人造水库触发地震最显著的地方(Gupta,1992)。自从科依纳大坝建成之后斯瓦季萨加(Shivajisagar)湖蓄水以来的44年中,发生了震级M6.3的最大的触发地震(1967年12月10R)以及19个大于等于5级的地震。震级为4级左右的地震约170个,还有数千个更小的地震。最近的一次5级地震发生于2005年3月14R,在上一次5级地震发生了4年半之后(Satyanarayana et al,2005)。  相似文献   

8.
一、概述 1986年1月28日07时13分,在广东省阳江县西南20公里的洋边海(北纬21.7度,东经111.8度)发生5.0级地震,震中烈度达Ⅵ度。Ⅵ度线呈近东西向椭圆形,长轴19公里,短轴11公里,其面积为209平方公里(图1)。两间危房倒塌,40余间产生轻微裂缝,未发现人畜伤亡。有感范围较大,东至香港,北达广州、云浮,西止于梧州,西南抵吴川、湛江。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了1987年2月25日阳江5.0级地震的地震活动时空特点,震源机制、震害及烈度分布以及震前异常现象,并对地震活动性质和发展趋势作了初步研究、判断。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阳江地震发生的情况、震源区地质背景、外因的调制作用,对阳江6.4级地震成因进行了讨论。文中提出地震沿着北东东向断层发生,主要作走滑错动,在南偏西的方向上有较强的纵波发射。区域构造应力方向为南东东方向,同时迭加有震源底部垂直作用力。文中分析了震区地质背景,指出地震应力积累单元长约40公里,地震发生后,断层上盘发生陷落,造成震中区地面下沉、余震机制倾滑分量增大等现象。  相似文献   

11.
对阳江6.4级地震晚发余震的ML≥4.O级地震、频度和前兆震群进行了研究.认为该地震余震序列的频度和强度变化与震区周围的较大地震对应较好,其前兆震群和一般小震的前兆震群一样具有前兆意义.它的余震频度、强度和震群活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显示粤桂琼三省区的地震活动水平并对地震预报有一定的帮助,可作为监视粤桂琼地区地震活动的“窗口”.  相似文献   

12.
13.
1983年4月5日17点1分12秒,宣威县羊场东南发生一次5级(M_L)地震(M_S=4.5),微观震中为北纬26°05′,东经104°26′。在此之前,16点10分22秒发生了一次4.4级(M_L)前震。截止于4月6日共发生余震四次,最大震级为3.3级(M_L)。 据了解,这次地震造成当地轻度破坏。宣威县城普遍有感,位于震中区的海岱、东山两公社感觉强烈,个别土墙倒塌,多处砖墙开裂,房屋掉瓦、掉土,厨房烟囱断裂、掉落,并出现滚石、地表多处开裂,人畜无伤亡。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2010年海地MW7.0地震震后获取的机载激光雷达(LiDAR)三维点云数据, 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选取受损程度不同的典型建筑物点云数据, 比较分析倒塌建筑物与完好建筑物点云数据的高度、 坡度和法向量等分布特征, 提出了用建筑物点云高度均值偏离度、 屋顶面坡度值以及法向量与天顶方向夹角等因子判定建筑物破坏程度. 试验分析结果表明, 高度均值偏离度因子对单个建筑物的破坏部分识别效果较好, 屋顶面坡度值因子可以识别建筑物破坏部分的边缘, 点云法向量与天顶方向夹角因子能够较好地识别大范围区域内的建筑物破坏情况, 因此上述判定因子均能在一定情况下表征建筑物的破坏情况.  相似文献   

15.
文中在震后首先利用汶川地震中受灾的汶川县、北川县、都江堰市等37个重灾区人员伤亡数据,基于统计分析建立了各受灾区域烈度影响系数与相应的遇难率、受伤率和失踪率的双指数拟合关系,并利用该模型初步估算了玉树地震人员伤亡情况,通过对比实际值与估算值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其次,基于玉树县城(结古镇)14个区域的现场调查,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据广东省地震台网测定,1986年1月28日07时13分,在北纬21.7度,东径111.8度,发生5.0级地震。震中位于阳江县西南20公里的洋边海。这是我省197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在震前一个月内发生Ms1.0~1.8级地震7次,震后在93天内,发生3.2~3.7级地震3次,2.1~2.9级地震3次,1.0~1.9级地震16次,震级不大,频度也不高。  相似文献   

17.
据法新社报道,1992年9月11日晨扎伊尔发生6.7级地震,震中位于首都金沙萨以东1300公里的卡巴洛。据报道,此次地震是中非有纪  相似文献   

18.
印度尼西亚东部苏拉威西岛2005年2月19日8时4分发生里氏6.9级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下属全国地震信息中心测定此次地震的震级为里氏6.5级。地震的震中位于东南苏拉威西省巴务巴务市以西约65km的弗洛勒斯海沿岸,震源位于海平面以下37km处。南苏拉威西省省会望加锡以及布通岛震感明显。震区附近海域的海水在地震发生后上涨了3~4,许多当地居民在地震发生时因害怕发生海啸而逃离住所,  相似文献   

19.
20.
1992年7月30日16时24分,在西藏自治区拉萨西北发生6.5级地震,造成了财产损失。据对拉萨市、堆龙德庆,当雄和尼木等县36个乡、村实地调查证实,初步估算受灾1160户,房屋损失94870平方米,共损失767万元;灾情严重地区有帕布、彭岗、麻江和格达等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