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和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成立大会贩学禾讨论会于1988年6月7-10日在湖北宜昌召开。这次大会是在省市科委、科协的领导下,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指导下,由中国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筹)、长江科学院和湖北省清江开发公司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来自勘察、设计、科研、建设和高等院校等30多个单位的97名代表参加了大会。湖北省科协副主席向克家、湖北省科委办公室副主任王万荣、武汉市科委王朝平处长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王武林、副秘书长郑双良等领导同志专程前来参加成立大  相似文献   

2.
勘查地热田的物、化探方法很多,但能用简便而有效的野外工作方法来勘查地热田,是我们地热物探工作者多年的愿望。我院地热物探科研室于1982—1984年先后在湖北英山县和福建漳州地区进行试验研究,应用1米测温结合钋、汞样品分析取得良好效果。 在土壤中打1米深的孔进行测温,同时取土样分析~(210)Po和Hg含量,发现三种方法获得的异常吻合甚好,并确定了构造破碎带的位置。地下热水主要受构造控制,~(210)Po和Hg高含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1986,(3)
受国家科委和天津市科委委托,天津大学成立了地热利用研究培训中心,成为继新西兰、冰岛、美国之后的世界第四地热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日趋严峻,地热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世界地热大会每五年召开一届,是目前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和参与最广泛的地热会议。由国际地热协会主办、印尼能源矿产部和印尼地热协会协办的2010年世界地热大会于4月25—30日在印尼巴厘岛召开。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2012年1月6日,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的财务、技术等专家评审组在北京对"云南腾冲火山—地热—构造带科学钻探工程"项目进行了评标,河南省地矿局最终以绝对优势一举中标。同时,该局也将成为中国"深部探测计划"的参与者。"云南腾冲火山—地热—构造带科学钻探工程"项目,  相似文献   

6.
地热田地热系统按其地热流体的运移方向可分为垂直柱型和侧向舌型两大类型.根据地热地质勘探初期有限的钻孔资料正确推断地热系统的类型对指导深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作者1976年~1980年在羊八井工作期间总结当时勘探初期的钻孔资料,于1977年8月提出:硫磺矿一带深部可能存在岩浆源的主通道的论点。1993年硫磺矿的一个地热孔在2006m深度的花岗岩中获得了262.3℃高温,证实了上述论断.  相似文献   

7.
自从七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第二次能源危机以来,许多资本主义国家致力于向国内发展燃料资源和新能源,地热能源就是其中重点。美国地热能源协会把地热称作“八十年代能源。”七十年代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地热物探有飞跃发展,例如美国1976—1979年地热物探投资增长八倍。发展了一套有效的地热物探方法。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生前大力提倡开发地热。我国政府已把地热能源作为发展新能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质部在八十年代把能源地质(包括地热)作为重点任务。随着  相似文献   

8.
邵睿涛  兀少波 《地下水》2013,(6):107-109,164
2012年在银川沙湖地区成功钻凿施工第一眼地热水井,查明该地区第四系和新近系地层的热储特性,证实该地区第四系和新近系地热开发的潜力巨大,成井条件较优越;通过抽水试验对该井进行产能测试与可开采量评价,可开采量为95.47m3/h;提出地热井单井1.5km的开采权益保护范围以及合理的布井间距为3km;同时论证该区采用三开结构的成井工艺,将井深设计为4500m,开采段放在3200—4500m采取深部热源,提高地热利用效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地热是一种新型绿色能源,我国地热资源丰富,部分区域地热开发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地热尾水回灌形成可持续循环利用技术是目前遇到的突出难题,在砂岩地层回灌尤为困难。汾渭盆地的地热能源较为丰富,已经形成了规模开发,咸阳地热WH1井首次进行了砂岩回灌尝试,获得了施工及回灌等相关数据。对砂岩地层尾水回灌进行了试验,积累了施工经验,为后继施工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根据湖北省科委(86)第090号文件的批件“同意成立湖北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的精神,本学会筹备组会议于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在武汉地质学院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十三个单位的十六名代表,筹备组召集人徐国风教授主持了这次会议。会议首先由徐国风同志向会议汇报了学会筹备过程,然后与会者对学会的章程、理事人  相似文献   

11.
《探矿工程》2012,(1):17-17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网消息(2012—01—04)北京市地热资源勘查获重大突破。北京市地热资源规划十大热田之一的凤河营地热田,第三眼地热勘探井于2011年12月27日顺利成井,成井深度3356m,成功探获日自流量为3002.5t、温度117℃的高温自流地热水汽混合流体,同时刷新了北京市地热资源勘查的地热流体自流流量、温度和自喷压力3项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12.
药水沟—红门寺地热田位于兰州—民和盆地西缘 ,由药水沟、龙王沟温泉和红门寺地热孔组成。利用物化探指标对该地热勘查靶区筛选 ,对地热条件较好的药水沟进行地、物、化和水文综合勘查 ,查明了控制地热的地质构造背景和热水通道 ,提出下步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2):I0004-I0004
西藏地勘局地热地质大队是中国唯一的从事高温地热勘探的地勘单位.获得过国家功勋队称号。1976年建队以来,相继勘查了羊八井、羊易乡、那曲、拉多岗、朗久5大热田,投入钻探工作量50000余米,施工地热钻井150余口,向国家提交发电潜力53329千瓦,通过地热窗口,世界了解了西藏,西藏走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14.
双月文摘     
《美国地热发展十年(1974—1984)》 实验地热技术进展;联邦政府1974年开始执行地压型地热研究与开发计划;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191年发起干热岩计划,这个实验室1970年就研究出干热岩中抽取热量的基本原理;至1973年,桑迪亚(Sandia)  相似文献   

15.
临泽县位于张掖—民乐盆地西南缘,祁连山褶皱带中北部,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的前景。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区区域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特征等,在已有地热井旁和重点工作区开展广域电磁法测深工作,以区域水文地质为基础,以物探勘查成果为依据,解释推断了研究区地质构造及岩体的分布特征,分析评价了研究区地热勘查前景,同时,初步构建了研究区地热勘查"地质—地球物理—地热"模型,为研究区及邻区的地热勘查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6.
1986年10月17—18日由市地热管理处主持召开了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北京城区、小汤山地区的地热采暧用户及有关专家三十多人,市地矿局、计委和市政府顾问等也出席了会议。会议,针对市地热采暖工程与管理工作十年来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总结,并提出了改造系统、  相似文献   

17.
华北断陷盆地热场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地热场主要受基底凸凹相间的地质构造格局控制,具有高低相间的带状分布特点。在凸起区盖层地温梯度G和大地热流值Q均较高,一般G=3.5—5.0℃/100m,Q=63—84mW/m~2;而凹陷区则较低,G=2.7—3.5℃/100m,Q=46—59mW/m~2。全区=3.58℃/100m,=61.5±13.4mW/m~2,这说明全区具有较高的地热背景值和局部热异常。地热场数学模拟结果和实测地热资料对比,相符较好。构造单元的地热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壳浅部岩石热性质在横向上及纵向上的不均一,地壳深部较均一的热流在向上传导过程中,于地壳表部再分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地学前缘》2017,(3):190-198
为了更好地进行地热开发利用,该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地热系统定义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质单元,以热源为中心,包含热生成—运移—聚集所需要的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这些要素和作用组成了能形成热能聚集的功能单元。根据地质构造背景,地热系统可分为隆起山地型地热系统(Ⅰ型)和沉积盆地型地热系统(Ⅱ型)两大类。根据热源类型,地热系统可细分为隆起山地岩浆型地热系统(Ⅰ1型)、隆起山地非岩浆型地热系统(Ⅰ2型)、沉积盆地岩浆型地热系统(Ⅱ1型)、沉积盆地非岩浆型地热系统(Ⅱ2型)4亚类。根据热的赋存方式,上述4亚类地热系统可进一步细分为隆起山地岩浆水热型地热系统、隆起山地岩浆干热型地热系统等8种类型。充足的热源是一切地热系统形成的基础。充足的水源补给和断裂发育是隆起山地水热型地热系统形成的主控因素,一定埋深的大规模优质储层是沉积盆地水热型地热系统形成的主控因素。埋藏较浅的高渗透性储层及较好的盖层,是干热型地热系统形成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地热资源梯级综合开发利用(献县)科研基地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华北平原沧县台拱带之献县断凸,利用其地下蓟县系岩溶裂隙热储层热水开展中低温地热发电与综合梯级利用研究。地热发电装机容量280 kW,采用ORC向心透平膨胀技术,系统工质为R245fa。分别于2018年2月4—6日(冬季)、2018年3月6—16日(春季)进行两次试运行,累计发电时长274h,累计发电量36956kWh,平均发电效率9.1%,最高10.4%。发电效率高于我国已有中低温地热发电项目,在目前国际中低温ORC地热发电项目中处于较高水平。试运行期间发电机组整体运行效果较好且运行稳定,冬季地热发电机组运行效果好于春季。科研基地建设完成后,将进行发电、供暖、地热生态园三级利用,按照90~95/25℃的地热水热能潜力,综合发电供暖两级利用计算能源综合利用率将达70%~76%。  相似文献   

20.
《探矿工程》2010,(4):68-68
国土资源网2010-03—30 消息将石油废井射孔改造为新近系地热井,建成一采两灌的地热开发系统,回灌能力达到100%。该项目的试验成功是天津市新近系孔隙型砂岩热储回灌工作取得的重大突破,这一国内领先技术2010年3月19日通过专家组验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