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给出了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的线路图、纵断面图及距离中山站 68~4 64km路段的表面年积雪状况图,分析了海拔高度的测定精度。同时,就考察剖面的雪貌及常规气象 (包括大气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等)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2.
利用5种全球海潮模型,采用积分格林函数的方法计算了海洋潮汐负荷对中山站GPS测站的影响;并利用GAMIT软件对中山站2006年060~090的GPS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了海潮负荷对GPS基线向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海潮负荷对中山站GPS观测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联合利用中山站附近的海潮资料和全球海潮资料对于中山站GPS测量的海潮负荷位移改正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利用5 种全球海潮模型,采用积分格林函数的方法计算了海洋潮汐负荷对中山站GPS 测站的影响;并利用GAMIT 软件对中山站2006 年060~090 的GPS 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了海潮负荷对GPS 基线向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海潮负荷对中山站GPS 观测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联合利用中山站附近的海潮资料和全球海潮资料对于中山站GPS 测量的海潮负荷位移改正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精彩瞬间     
《中国测绘》2004,(1):52-55
两极测绘作者张继民1988年—1989年,中国组织探险队前往南极大陆创建中山站。中山站初期的测绘工作,皆由测绘学家鄂栋臣、徐绍铨实施。他们不仅完成了中山站大地卫星测量观测站(背面为中山站站名)的构建,也测算出中山站距祖国一些城市的距离,为中山站的建设作出了贡献。图一:企鹅瞧新奇。图二:中山站。图三:站位指向标。图四:测潮。2001年10月,中国科学探险学会组队前往北德群岛考察,参观了位于北纬78度55分的地球上站———挪威北极新奥勒松空间测绘观测站。图一:北极新奥勒松空间测绘观测站。图二工程师列夫·唐金向中方队员介绍观测站情…  相似文献   

5.
《地图》2006,(1)
2005年11月18日10时25分左右,执行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任务的115名队员乘“雪 龙”船从上海民生港码头起航,开始了为期130天、全程2万多公里的南极之旅。按计划 科考船沿途将只停靠香港和澳大利亚进行加油和补给,然后会在30天后即12月20日左 右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完成科考任务后于2006年3月底前返回上海。  相似文献   

6.
<正> "10月13日,广东测绘院的谭妃仁参与了中山站的火炬接力,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荣誉,也是我们广东测绘人的骄傲。"日前,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测绘管理处张玉平兴奋地告诉记者, 16届亚洲运动会中山站火炬传递活动是广东省内第一站,在中山站参与火炬接力的80名火炬手中,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海测队助理工程师谭妃仁脱颖而出,被亚组委推荐为中山站第16棒的火炬手。  相似文献   

7.
利用我国南极中山站2000-02~2005-10的验潮数据,采用调和分析得到了中山站附近海域潮汐170个分潮的调和常数。对调和分析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了传统调和分析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提高调和分析分辨率的方法——采用更高的采样率或使用更长时间的数据,给出了中山站的主要潮汐特征值及工程潮位。  相似文献   

8.
本次科考是我国第六次科考。考察是以中山站第二期建站为重点,结合进行各学科的科考工作。所完成的主要任务是: 1、中山站第二期建站11项工程的施工放样测量工作。 2、对中山站第一次考察期间测绘的1:2000地形图进行扩测和补测,以便印刷出版。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极中山站影像图最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张不同寻常的大照片将神秘而遥不可及的南极中山站,一览无余地呈现在眼前。在这张影像图的背后,是 340平方公里的航摄数据资料,是中国测绘工作者远征南极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测绘》2008,(3):82-82
在1997年以前,我国南极考察船到达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附近水域届,由于没有合适的锚地而多次出现险情。成功地在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水域完成锚地测绘任务,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它是南极科考船安全避风、高效货物装卸的保证,它对于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和基站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第16次南极考察与格罗夫山地形图测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俊  彭文均 《地图》2001,(1):24-26,52
一、第 1 6次南极测绘考察概况中国第 16次南极考察计划执行的是“一船两站”运行方案 ,雪龙船于 1999年 11月 1日从上海启航 ,按上海—中山站—智利蓬塔—长城站—中山站路线行驶 ;2 0 0 0年 3月 1日从中山站正式返航 ,4月 5日抵达上海。整个航次历时 15 7d ,航行 5 0 10 2km ,累计破冰 6 5km ,创造了雪龙船六下南极离站时间最晚的新记录 ,同时也创造了我国南极考察以来航程最远、破冰距离最长、一个航次四过西风带的记录。中国第 16次南极考察任务艰巨 ,时间性强 ,危险性大 ,依赖客观因素较多。在国家海洋局的直接领导下 ,经过全体队…  相似文献   

12.
利用GPS研究南极电离层TEC对太阳耀斑的异常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了南极地区IGS站和中山站GPS观测数据,计算了太阳耀斑期间的电离层TEC,分析了南极电离层TEC对太阳耀斑的异常响应。  相似文献   

13.
利用Landsat7的ETM 数据制作南极中山站至DomeA地区的正射卫星影像,具体描述了影像制作的流程,并对南极特殊地理位置及环境下制作正射影像难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利用ETM+热红外波段影像对南极中山站附近的云区和冰雪区进行了自动检测,综合热辐射和纹理特征辅助分类,提出并使用加权最小距离分类器,获得了较好的分类效果。  相似文献   

15.
冰困极地号     
在极地科学考察中,遇到艰难险阻在所难免。1989年建立中山站的那一段艰险历程是我记忆中最惊心动魄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巩淑楠  吴善昌 《东北测绘》2008,31(1):162-164
简要分析了非量测数码相机哈苏H1D在南极中山站及拉斯曼丘陵地区所获取的影像数据的几何精度,阐明了利用该影像数据进行空中三角测量,DLG,DOM制作的技术流程及作业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简要分析了非量测数码相机哈苏H1D在南极中山站及拉斯曼丘陵地区所获取的影像数据的几何精度,阐明了利用该影像数据进行空中三角测量,DLG,DOM制作的技术流程及作业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第27次南极科考中.黑龙江测绘局的3名科考队员朱李忠、娄权力.陈迎浚圆满完成了中山站科考测绘任务.日前乘坐“雪龙”号从南极返航。  相似文献   

19.
吴文会南极科考日记 2012年11月23日星期五天气雾 一天雾蒙蒙,真正进入西风带的第一天,绕过一个气旋后,早晨船长把航线调整向南直奔中山站,现在是20时航行到南纬44°,4-5米的涌浪.我中午和晚餐都不想吃东西,头晕胃不舒服,连仲也只吃了一点,侯雪峰表现的最好,他说:没啥感觉. 昨天,临时党委召开了有关新站选址的会议,会后领队助理张体军通知我,把侯雪峰列入新站选址的现场科考队员名单,得到此消息,我就中山站和新站选址的测绘工作计划向曲领队做汇报,提出了我的想法: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2月1日星期四天气:阴转雪 今天下午2点,中山站站长韩德胜下达指令,要求我和其他2名队员驾驶"小八轮"雪地摩托车沿着雪地车走过的路线查看沿线冰情.海冰卸货已经执行了几天了,重载的雪地车和雪橇对沿线海冰的碾压很严重,为了保证卸货工作的安全,必须要经常地巡视沿线的海冰情况. 接到指令之后,我和2名队友准备好食品和水,带上对讲机和手持GPS,加满油料出发了.出发不久,我们发现距离中山站1公里处冰裂隙已经下沉并有水渗出,需要木板和工字钢架设临时通过桥,我们马上将这里的情况用对讲机及时上报给了站上,并记下了GPS坐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