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阆中,因阆山四合,阆水纡曲,城在阆山、阆水之中得名。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夏代为梁州之域,殷商时代为巴方,周代属巴国。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置县,除隋朝改为阆内县外,历代均名阆中。  相似文献   

2.
正"阆中胜事可断肠,阆州城南天下稀"这句对阆中人来说脍炙人口的诗句,是唐代诗人杜甫在游历阆中山水后送给这座古城最珍贵的礼赞。阆中古城经历千百年时光的洗礼和雕刻,经营创造出绚烂奇绝的"阆苑仙境",累积沉淀下了多彩瑰丽的历史文化。城市地名是诠释地方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之一,它具有文化认同性和延续性。历经千百年岁月,阆中地名里留下了群雄纷争、豪杰迭出,以张飞为代表的三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以唐代风水天文学  相似文献   

3.
话说古城阆中街道名称的由来,民间,流传着一则顺口溜:“阆中的城是名城,名城的街道多古名,街名的由来多传说,因史得名的难数清。”的确,阆中的古街名是历史的载体,它有许多生动的历史故事。如三陈街和管星街名的由来,它不仅是传说,而是历史,是活生生的历史故事。城东的三陈街,街名中的专名“三陈”,是北宋状元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等陈氏三兄弟的简称。“三陈”的父亲陈省华是五代后蜀和北宋时的重臣。家中富实,经常得到政府的赏赐。但他家用很节俭,日常生活大都自己料理。“三陈”小时候在城郊锦屏山走读,后又在东郊嘉陵江…  相似文献   

4.
东雁荡山断崖峭壁西雁荡山群瀑碧潭南雁荡山群峦叠翠北雁荡山泉瀑雄奇中雁荡山洞幽寺古雁荡山位于浙江省乐清县境内,始开发于南北朝,兴于唐,盛于宋,素有"寰中绝胜"、"海上名山"、"东南第一山"、"古火山立体模型"之美誉。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十大名山之一。因山顶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荡山以"天下奇秀"而闻名。"日景耐看,夜景消魂。""一景多变,移步换景",是它与其他名山的区别所  相似文献   

5.
安许 《中国地名》2012,(10):34-37
安徽省歙县位于杭州、千岛湖、黄山、九华山旅游线的中心点,徽杭、屯芜公路在此交会,皖赣铁路穿越而过。这里山明水秀、风光旖丽。境内古民居群布局典雅,园林、长亭、古桥、石坊、古塔到处可见,犹如一座气势恢宏的历史博物馆。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城”。  相似文献   

6.
红军渡展示着渡江壮烈的战斗场景红军渡纪念园展示着苍溪的光辉业绩红军村展示着苏区的精神风貌嘉陵江,古称阆水,是长江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因流经陕西省宝鸡市凤县东北部的嘉陵谷而得名。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红四方面军在此发动著名的嘉陵江战役。经过24天激战,  相似文献   

7.
熊梅 《中国地名》2010,(7):14-14
有23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文化名城阆中,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被誉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而四川的阆中更有其独具之处,至今仍保留着唐宋格局,明清风貌,人为痕迹很少,是国内少见的城市古建筑群。  相似文献   

8.
嘉陵江古称阆水、渝水,因流经陕西省凤县东北嘉陵谷而得名。上源为白龙江和西汉水,直到陕西省略阳县两河口以下始称嘉陵江。嘉陵江发源于秦岭,来自陕西省凤县的东源与甘肃天水的西汉水汇合后,西南流经略阳,穿大巴山,至四川省广元市昭化纳白龙江,南流经南充到合川,先后与涪江、渠江汇合,到重庆市主城区注入长江。  相似文献   

9.
苏苑 《中国地名》2012,(10):26-29
“世界千年古县”——阆中古城,位于四川北部,是四川省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城,是春节文化的发源地,号称“天下第一江山”。阆中古城和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山西平遥、云南丽江、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名》2012,(6):34-37
城下沧浪水江边黄鹤楼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湖北省武汉市蛇山,享有"天下绝景"之称,与湖南岳阳楼、山东蓬莱阁、江西滕王阁并称"中国四大名楼",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因山"、"因仙"两种说法。一说,曾有仙人驾鹤经此,遂以得名。一说,曾有道士在此地辛氏酒店的墙上画  相似文献   

11.
少昊执掌刑狱的官称司寇,由爽鸠氏的首领担任,爽鸠氏就住在青州市一带;历史上有名的贤君,后人尊称为"五帝"之一的舜,也是东夷人,生于诸城;协助大禹治水的东夷人伯益,因治水有功于民,被推为舜的接班人,但不恋君位,主动让位于启,自己"避居箕山之阳"。箕山在哪里?史学家们众说纷纭,其中的一种说法认为,箕山就是今青州境内的香山,古代也亦称箕山、琪山。相传尧帝曾东巡至此,古代贤士许由为逃避尧帝让位曾隐居于此。伯益仰慕先贤,仿效其行,到此隐居并繁衍后代,亦是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12.
始于怀终于幽因天下之脊而闻名山西省因在山之西而得名山东省则以在山之东而行名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耸立于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间。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公里,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两省的  相似文献   

13.
正我的不少外地同学和朋友曾问我同一个问题:"你们光山真是光秃秃的山吗?"每次我总是不厌其烦而且自豪地向他们介绍,光山不仅山不光,而且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每座山都有不同寻常的来历,诸如,有王母娘娘的道观山——王母观、有秦始皇赶山填海赶不走的山——恨山、有让苏东坡留连忘返的大苏山,有云蒙山、牢山、花山、龙山……就连看似不起眼的"独山"也不同凡响,大有来头。说来惭愧,作为光山人,对"独山"  相似文献   

14.
正新疆喀什地区红其拉甫口岸,坐落在"世界屋脊"帕米尔高原、中国与巴基斯坦边境线附近,海拔4733—53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国门"!帕米尔高原地跨塔吉克斯坦、中国和阿富汗,位于中亚东南部、我国最西端的喀什地区。"帕米尔",塔吉克语意"世界屋脊":因是地球上两大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带和帕米尔——楚科奇山带)的"山结"与亚洲中、南部五大山脉(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天山、兴都库什山)  相似文献   

15.
以游客对"国家地质公园地质科学含义"的认知水平为研究内容,对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内游客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游客对国家地质公园"地质科学含义"认知程度较低;女性对国家地质公园"地质科学含义"认知程度高于男性;学历越高对"地质科学含义"的认知程度越高;14岁以下和45~64岁之间的游客对地质公园"地质科学含义"呈高认知度;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突出山崩地质遗迹特色赢得了游客对公园特色相对较高的认知评价.在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地质科学含义"为市场认可标准的浅认知度国家地质公园的概念,并对其类型和特征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正四川都江堰市的青城后山有一条河流叫味江,味江旁边有座山叫翠微山,山上有个叫土锅村的地方,唐时有个叫唐求的诗人已在此隐居。这条名叫味江的河流因唐求的隐居和他的诗而名噪一时,如今这里已成为青城后山的旅游景区。中国诗歌史上,诗人雅号多多,诗仙、诗圣自不必说了,还有田园诗人、边塞诗人、苦吟诗人等等。而在唐末,又出了个"一瓢诗人"。这个一瓢诗人  相似文献   

17.
东汛 《中国地名》2012,(4):29-30
祝允明(1460-1526)是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号枝指生。江苏长洲(苏州)人,出生于七代为官的魁儒家庭。与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相似文献   

18.
地形地名,是自然地理实体中山系地名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它主要是指地表系统中,以山、峰、岭、坳、墩、坪、垅、壑等类型命名的地名。山,《说文》:"山,有石而高。"《周易·说挂》:"天地定位,山泽通气。"古文中有数种释义。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19.
蟠龙山小考     
辽北铁岭的蟠龙山,久负盛名,为辽北名山。但是,游人们凡游览过蟠龙山后,在头脑中却很难形成一个"巨龙盘卧"的概念来,难道是"盘龙"的叫法"有误"吗?其实,"蟠龙山应该叫做双龙山"。叫"双龙山",有山中一块石碑为证:"双龙山——圣水寺",这是一块至今还立于山中的石碑的碑文,文中的"双龙山"即指蟠龙山,那么碑文中的叫法又从何而来呢?无可考。那么,蟠龙山除了叫双龙山之外,还有无其他的叫法吗?有,当地人还叫  相似文献   

20.
适宜的山地旅游模式对山地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理论理性层面,在基于旅游者物理和心理时间角度划分旅游模式以及分析慢旅游与山地旅游融合发展逻辑基础上,创新地界定了慢山内涵与核心构念,并对慢山实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基于旅游物理和心理时间角度可划分出快游观光、快游享乐、慢游猎奇、慢游旅居四种旅游模式。其中慢游旅居的"慢山"是山地旅游的适宜性选择;(2)慢山是"快游"向"慢游"文化转向的一种方向。其本质是为满足旅游者综合性体验需求和期望,充分利用山地高梯度效应和大空间以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和综合体验时间,实现旅游者对生命本性的超越,多产业融合、多群体参与而打造的自由、个性、闲适、精致的山地优质旅游地和健康生活目的地;(3)全漫空间、慢度时间、距离与在场、陌生化与地方感是慢山的核心构念;(4)慢山的实现是在快节奏生活方式和山地真善美文化理想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在旅游体验的功能性补偿中,一改"快山"体验缺憾状况,实现旅游者人体、人格、人性的平衡,实现人与山地之间心与物的统一。研究不仅有助于山地旅游新模式的建立并助力"两山"的塑造,而且对优质、高质量旅游发展要求的理解提供了进一步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