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阳风的质量外流率不是固定不变的,目前太阳风的质量外流率是10-14Mθ/a(Mθ为太阳现在的质量),在104a的幼年时期,太阳风的质量外流率为10-5~10-6Mθ/a。因此在天文演化阶段,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现在更近,受太阳风的作用更为强烈。对作差异旋转的地球内核而言,地质时期的太阳辐射量变化可以影响核幔角动量交换、电磁耦合和内核振动,控制核幔边界的能量交换过程,造成超级热幔柱的形成与喷发。这是天文周期与地质旋回一一对应的原因。对地球内核差异旋转的原因进行了讨论,认为它是重力分异和液核对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科技大学温联星研究组,通过分析日本高感度地震台网Hi-net记录到的从地球内核边界反射的地震波走时和波形发现,在鄂霍次克海西南部下方的地球内核边界存在一个厚度约4~8km的糊状层,而与该区域邻近的其他地球内核边界则呈现出尖锐的界面,并无糊状层存在。这是利用地震观测资料首次发现地球内核边界局部区域存在"糊状层",对理解地球内核的凝固过程具有揭示性意义。《自然·通讯》日前在线发表了该研究成  相似文献   

3.
地球表面大陆、海洋的分布具明显的对称性。根据Google Earth提供的火星地表高程数据粗略编制了火星大陆、海洋分布示意图,发现火星的大陆、海洋分布也具有对称性。依照类比原理,火星与地球应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内部结构,即从外至内为岩石圈-软流圈-固态内核。  相似文献   

4.
地球内核快速自转的发现,证实了地球圈层差异旋转理论,其动力学意义在于:(1)旋转系统有不同于非旋转系统的物质运动方式和能量转换方式;(2)圈层有序差异旋转与无序差异旋转的交替是地磁反向的原因;(3)由于内核差异旋转,太阳辐射通过影响核幔角动量交换和电磁耦合控制地球内能释放,形成天文周期和地质旋回的一一对应关系;(4)地球内能释放产生的深海热对流可以引起全球变暖;(5)太阳系的膨胀与收缩产生行星的差异旋转,并形成相应的降温阶段和增温阶段。  相似文献   

5.
对《地球演化》一书中的某些重要论点提出质疑。认为运用角动量守恒原理应考虑其适用条件,这一定律不适用于地球核幔体;核幔体与岩石圈之间能否作相对运动尚有待证实;地壳运动的总趋势是逐渐减弱而不是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6.
内核对地球主转动惯量A与B的差异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内核的基本特征,引入等效内核椭球概念,计算了等效内核椭球的转动惯量,进而给出了内核对地球转动惯量A和B的差异的最大贡献,其量级大约是目前较公认数值(B-A)/C=2×10-5的四分之一。  相似文献   

7.
根据地球液核基本运动方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液核流体的对流状态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中为了消除液核对流非线性特征导致的方程求解时出现的病态,引入了算子分裂法。数值结果说明利用有限元方法能成功地模拟地球液核自由振荡。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华清池泉水化学成分为例,采用水—岩化学平衡计算的方法,进行了热储温度估算。根据9种矿物平衡温度的统计结果,得出华清池温泉深部热储温度为53.44±6.11℃。这和温泉附近几个热水孔的温度测定结果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ARM的温度采集与以太网传输系统重点是实现稳定地采集实时温度、批量传送采集结果。系统采用基于ARM内核LPC2214对温度传感器LM235输出的模拟信号进行采集;用DM9000控制以太网传输采集结果。基于DM9000的以太网传输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适合批量数据传输,并且可实现较远距离通信。此外,为方便调试和扩展,设计串口通信模块和JTAG仿真调试接口模块。最终,实现对温度的实时采集与传输。  相似文献   

10.
采用线性最小二乘原理对从对流层顶10 km至地表0.8 km的温度探空廓线进行拟合,外插地表温度,讨论外插地表温度与实测温度的统计特性。将其应用于GPS气象中的加权平均温度模型发现,基于外插的地表温度能显著提高模型精度,提高约1.2~1.7 K。  相似文献   

11.
引入温度递减率,和地表温度一起作为独立参数对加权平均温度进行拟合,并根据所建立的温度递减率模型,分析其对加权平均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高精度的温度递减率有利于改善加权平均温度模型拟合值的分布,使其不再与地表温度呈现简单的线性关系,即使不同探空站的地表温度相同,它们计算的加权平均温度也不相同,从而提高GPS气象学中PWV的转换精度。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最小二乘准则下线性向量半参数模型的核估计、近邻估计及样条估计3种估计方法,分析了向量半参数模型与标量半参数模型在这几种估计方法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XL矿泉水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及特殊组分,是一处优质矿泉水。根据地面调查、钻探资料对矿泉水的出露条件、地热异常分布进行分析,认为矿泉水的出露受北西向断裂控制,地热异常集中分布于断裂端点。根据水质监测资料对矿泉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指出矿泉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大气降雨渗入地下后沿断裂带进行深循环,截取大地传导热流而被加热,被加热后的地下水与围岩发生化学作用,使得围岩中的一些组分及微量元素溶解于水中而富集,从而形成了矿泉水的特殊组分。文中还依据矿泉水中的一些组分含量对热储层的温度进行推算。  相似文献   

14.
古海水温度不仅是古海洋研究中的重要参数,而且对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 要 的 意 义。长 期 以 来,重建古海水温度一直是研究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事件的前沿科学问题,因此其重建理论和方法也备受关注。目前,古海水温度重建方法主要包括古生物学指标和地球化学指标两大类。古生物学指标从最初仅能够定性分析的标志种及其组合等方法,发展到能够定量分析的转换函数统计法;地球化学指标从传统的氧同位素过渡到微量元素、生物标志化合物、耦合同位素 Δ47等指标。对目前古海水温度重建方法进行了系统介绍,特别是从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及优缺点等方面对近年来新发展的指标(如:Uk′37、TEX86、Δ47等)进行了评述,并对将来古海水温度重建方法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热红外地表方向性辐射温度与半球辐射温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表温度是陆面过程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利用地表温度的遥感反演算法只能获取卫星传感器观测角度条件下的地表温度(即某个方向上的辐射温度),但地球表面普遍存在非同温像元,反演得到的像元地表辐射温度具有方向性特征。本文利用热红外辐射传输模型4 SAIL(Scattering by Arbitrarily Inclined Leaves),以及方向性热辐射参数化模型,针对非同温均匀冠层,考虑冠层结构、太阳位置和观测角等因素的影响,模拟得到方向性辐射温度数据,与半球辐射温度数据比较,得到估算半球辐射温度的最佳观测角度。此外,开展热红外地面观测试验,对热红外地表辐射温度的角度效应,以及利用模拟数据得到的半球辐射温度最佳观测角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当太阳高度角较低时,均匀草地的地表辐射温度,会随着观测天顶角的增大而增加,受观测方位角的影响较小,当观测天顶角为75°时,倾斜观测与垂直观测得到的辐射温度差值达到2.7 K,说明热辐射存在明显的方向性特征。同时,将热红外地表方向性辐射温度与同步观测的半球辐射温度进行对比分析,当叶面积指数小于1.0时,半球辐射温度的最佳替代角度为51°,与模拟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6.
半参数模型核光滑估计与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讨论了半参数模型核光滑估计的两种方法.即偏核光滑估计与偏残差估计,通过构造核估计广义交叉核实函数自动选取窗口参数。最后将模拟计算与光滑样条进行了比较,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曲线拟合或模型系统误差估计。  相似文献   

17.
正从外太空上看,地球是一颗宝蓝色的行星。这是因为地球是由大气圈和水圈、生物圈包裹起来的,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而水圈则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与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和大气圈中的水汽形成的白云,形成了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圈一起,共同构成了我  相似文献   

18.
地球内部的物理-化学性质与其高温高压环境休戚相关,其结构、成分、演化通常通过高温高压实验来模拟,如何提高高温高压实验中温度测量的准确性非常重要。通过系统总结目前大压机高压实验中的加热方法、温度测量、热电偶性质及实验组装中温度分布特点,并对活塞-圆筒压机高压实验中温度和加热功率关系、不同实验条件下热电偶行为、六面顶压机上直筒型加热器中温度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试图探讨提高高温高压实验中温度测量准确性的方法。结果表明:为达成大压机高压实验中准确温度测量的目的,首先必须了解研究体系的温度范围、压力区间以及相应的物理-化学性质;然后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高压设备、实验组装、加热器形状与尺寸、测温方法。需要警醒的是,大压机高压实验中的温度测量受高压设备、加热器形状与尺寸、绝热材料的种类与数量、热电偶的类型及其布置方式与位置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总之,了解并综合考虑这些影响因素对提高高温高压实验中温度测量的准确性非常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根据野外流动重力重复观测来研究地震前后地球重力场随时间的变化,重力仪格值的标定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影响重力仪格值的诸因素中,温度变化对格值的影响普遍受到重视,研讨得也较多,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万有引力常数G与宇宙年龄成反比这一原理,利用古生物资料,讨论了G减小与地球半径r'的关系模式。认为G减小引起地球内部压强减小,从而引起地球膨胀,而各国层、各块体的膨胀状态有差异,从而产生地壳运动;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是地球膨胀的直接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