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浙江气象》2010,31(3):F0003-F0003
俄罗斯水文气象和环境监测局局长亚历山大·弗罗洛夫日前对媒体说,受持续高温影响,北极冰川面积可能将缩减至历史新低。弗罗洛夫说,北极冰川融化速度在2010年6月份创下历史纪录。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北极冰川面积在8月将极度缩小,可能创下历史新纪录。  相似文献   

2.
《浙江气象》2014,(3):31-31
正据在线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上的一项研究预测,至少在2050年前,由于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降雨量和冰川融化量的增加将导致亚洲高海拔地区的河流产生更多的径流。这意味着,有关该地区水资源可用性的讨论必须将季节性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考虑在内。Arthur Lutz等人采用一种高清模型定量分  相似文献   

3.
最近美国《科学》杂志报道:埃里克·里格诺特研究卫星图像资料时发现,九十年代以来,南极的派恩艾兰冰川,正以每年约8km的速度迅速融化。这一迹象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仍在继续。人们自然会十分关心:未来气候的命运。温室气体的影响前景早在1861年富利叶(Fou...  相似文献   

4.
以岩性相近但气候和土地利用迥异的两个具有高分辨率水文水化学自动监测数据的岩溶水系统——湿润亚热带以土质坡地为主的岩溶水系统(贵州普定后寨岩溶水系统)和高寒冰雪覆盖下以石质坡地为主的岩溶水系统(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Tsanfleuron冰川岩溶水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岩溶作用碳汇强度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后寨岩溶水系统的[HCO3-]年均值为222mg/L,而Tsanfleuron冰川岩溶水系统的[HCO3-]年均值仅为131mg/L,表明湿润亚热带岩溶水系统具有较高的[HCO3-]特征。然而,湿润亚热带岩溶水系统的碳汇强度(60.82t/(km2·a))与Tsanfleuron冰川岩溶水系统的碳汇强度(59.06t/(km2·a))相当。冰川岩溶水系统同样具有较高岩溶作用碳汇强度的原因主要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冰川退缩加剧,冰川固体水库水量释放增多,致使冰川岩溶水系统径流量显著增加效应超出因稀释作用而产生的[HCO3-]降低效应,进而使得山岳冰川岩溶水系统的碳汇强度增大。这也暗示着随着某些冰川融化,径流量逐渐减小将使岩溶作用碳汇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已经成为全球沿海国家普遍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 [1].全球海平面上升是由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水增温膨胀、陆源冰川和极地冰盖融化等因素造成的.1901—2018年,海洋增温膨胀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贡献为29%;冰川和冰盖质量损失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贡献分别为41%和29%,且近40年来已经增加 [2]...  相似文献   

6.
正一项新研究显示:在对抗全球变暖的过程中,冰山的影响虽小,却是值得注意的对抗同盟。有些漂浮的冰山开始时像康涅狄格州那么大,甚至更大,在陆地上作为冰川的一部分移动时刮起岩石碎块。一旦冰山到达海洋,开始融化,就会在缺乏营养的南极周围水域释放出大量溶解的铁和其他营养素。这些营养素滋养了处于海洋食物链最底层的浮游植物,这些浮游植物是含有叶绿素的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温室气体——CO_2。不久前,研究人员在Nature Geoscience杂志在线版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近年来长江源区的气候变化及水资源变化特征研究进行了概述与总结.结果表明:长江源区气候变化特征表现为,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长江源区年及四季气温呈显著增温趋势;水面和陆面蒸发量均呈增加趋势;进入21世纪后,长江源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水资源变化特征表现为,冰川出现普遍的退缩现象;湿地退化明显;21世纪前长江源区径流量总体上呈明显的递减趋势,而在最近10多年水资源量有明显增多现象,其原因可能是近10多年长江源区气温显著增加,导致更多冰川融化,同时进入21世纪后长江源区降水增加.预计未来到2050年,长江源区气温将升高,降水将增加,冰川面积将减少,地表水资源仍有可能以增加为主.  相似文献   

8.
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声明:到2010年,全球海平面会升高18~59 cm。该声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但是,这些数字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其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就是搞不清目前覆盖格陵兰岛和南极洲的大型冰原所形成的融水对海平面的上升会造成多大的潜在影响。因此,欧盟的科学资助项目——第七框架计划(Framework 7),创建了一项被称为"由冰到海(ice2sea)"的联合研究项目,该项目研究陆地冰的融化过程,以便估  相似文献   

9.
<正>一、项目背景2008年9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正式启动了"中国一联合国气候变化伙伴计划"项目之一的"中国喜马拉雅和东南沿海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项目"。本项目是"中国喜马拉雅和东南沿海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项目"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设立的子项目,目的在于编制《冰川融化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评估及其适应对策战略报告》。  相似文献   

10.
长江源区气候及水资源变化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近年来长江源区的气候变化及水资源变化特征研究进行了概述与总结。结果表明:长江源区气候变化特征表现为,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长江源区年及四季气温呈显著增温趋势;水面和陆面蒸发量均呈增加趋势;进入21世纪后,长江源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水资源变化特征表现为,冰川出现普遍的退缩现象;湿地退化明显;21世纪前长江源区径流量总体上呈明显的递减趋势,而在最近10多年水资源量有明显增多现象,其原因可能是近10多年长江源区气温显著增加,导致更多冰川融化,同时进入21世纪后长江源区降水增加。预计未来到2050年,长江源区气温将升高,降水将增加,冰川面积将减少,地表水资源仍有可能以增加为主。   相似文献   

11.
针对冰盖的定向地球工程研究旨在增强冰盖稳定性和减缓冰盖物质流失,从源头上减少冰盖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有望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海岸线争取几百年的时间。冰盖地球工程主要作用在冰底和冰架-海洋界面上,主要途径如下:(1)排干或冻结冰盖底部水来干燥冰床,增强冰盖底部摩擦力;(2)在海洋中建造人造岛来支撑漂浮的冰架;(3)在冰架前端建造水下隔离墙,阻止温暖的海水到达冰川底部以减缓其融化。冰盖地球工程包括数值模拟、方案设计、工程试验和政治法律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国际上的研究团队正在开展数值模拟和方案设计方面的研究,工程试验和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研究尚未起步。预计工程试验的难度阶梯很可能是从实验室试验开始,到小尺度的野外试验,接着到格陵兰冰盖的入海冰川,最后到南极冰盖的入海冰川。针对冰盖的定向地球工程研究很有可能成为21世纪全球变化领域新兴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研究显示,祁连山最大山谷冰川老虎沟12号冰川在最近20多年间加剧退缩,升温幅度增大是根本原因。研究还表明,冰川在  相似文献   

13.
“三江源”气候变化及其对湿地影响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青藏高原腹地,该地区的湿地分布和生态环境变化受到长期的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来,三江源地区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同时降水量逐年减少,冰川、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三江源”地区的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出现了草场退化、湖泊萎缩、河流流量减少、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在综述三江源地区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湿地变化及其相互影响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气候变化对三江源地区湿地影响定量化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14.
珠穆朗玛峰北坡冰川表面不同季节气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极端高海拔地区获取定点的气象观测资料对于研究山地冰川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极为重要。2005年5月1日-7月22日(春末夏初)和2007年10月2日-2008年1月19日(秋冬)在珠峰地区海拔6560m的东绒布冰川积累区进行了包括气温、湿度、风向风速和气压在内的气象要素观测。对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气温和湿度与附近较低海拔定日气象站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证明了在极端环境下获得的气象观测资料的合理性。春末夏初月平均气温从5月的-11.3℃上升到7月的-3.4℃,秋冬季月平均气温则从10月的-11.3℃下降到次年1月的-19.0℃。在春末夏初受印度季风影响,湿度呈持续增加趋势,月平均湿度混合比从5月的1.4g/kg增加到7月的5.4g/kg;而在西风环流控制下的秋冬季湿度呈缓慢降低,月平均湿度混合比从10月的1.4g/kg降低到次年1月的0.5g/kg。春末夏初主要以阴天为主,秋冬季则是晴天占据主导地位。西风环流控制时东绒布冰川盛行西北风,风速较大,极端最大风速可达35m/s。而受印度季风影响时东绒布冰川以南风为主,风速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5.
选取多种卫星探测数据和站点观测资料,利用ENVI和ArcGIS软件提取湖泊和冰川面积信息,分析1973~2020年青藏高原西部昂拉仁错和仁青休布错两大湖泊与东部隆格尔山脉冰川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近48a,昂拉仁错湖面面积总体上趋于萎缩,2000年之前呈显著减少趋势,2000~2010年呈增加趋势,2010年之后呈弱增加趋势;仁青休布错湖面面积总体上略有扩张,1993年之前呈减少趋势,1993年之后呈增加趋势;隆格尔山脉冰川总体上显著退缩,2000年之前的消融速度较2000年之后的更快;隆格尔山脉冰川面积变化在不同海拔高度存在差异,5500~6000m的冰川面积呈显著减少趋势,6000~6500m的冰川面积呈增长趋势,6500m以上的冰川面积基本不变;昂拉仁错湖面面积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好,与气温次之;仁青休布错湖面面积与地温和气温的相关性最好,与蒸发量次之;隆格尔山脉冰川面积则与蒸发量的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16.
关于冰晶雪花融化问题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龚乃虎 《高原气象》1999,18(3):368-376
冰晶和雪花的产生及融化是一个还未解决的问题,本文指出了研究冰晶雪花融化问题的重要意义,介绍了日本,美国,英国等国科学家在野外及实验室模拟冰晶,雪花融化的一些主要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7.
冰盖是大面积(超过50000 km^2)覆盖陆地表面的极厚冰体,在重力作用下的形变宏观上表现为由内陆向沿海流动[1],当前世界上仅存格陵兰和南极两大冰盖。广大的内陆区域冰雪终年不化,以极低的速率积累表面降雪继而密实化为冰川。受基岩性质和地热通量的影响,冰盖底部融化润滑在冰盖内部形成快速冰流通道。如果融水在下游积累到一定程度,则会进一步发育成为相互连通的冰下水文系统,并最终汇入海洋[2]。当固体冰川流向海洋时,受地形约束可能形成冰架,由冰水密度比值可知只有约1/10漂浮在海面以上,绝大部分冰架与海水直接接触。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春季冷锋云系降水个例数值模拟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常规天气资料,结合WRF中尺度数值模式,深入研究了2007年5月22~24日一次发生在东北地区的锋面云系降水过程和云宏微观结构特征以及降水产生的物理机制。模拟结果表明冷锋云系降水分布不均匀,锋前中低层有弱的上升气流,云水比含水量较大,雪和霰几乎没有。冷锋过境时,垂直速度迅速增大,中低层有下沉气流,不利于云水形成,出现云水含量几乎没有的干层区,雪水比含水量迅速增加,降水形成应是通过雪和霰的融化过程。处于锋区时,垂直速度和雪比含水量继续增大,降水的形成主要是雪的融化过程。锋后,上升气流迅速减弱,云内雪比含水量减少,降水的形成主要是雪的融化和暖云微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正>全球冰川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因子,因为冰川的长度、面积、体积与质量等随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和降水)而变化,而冰川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的供给和海平面的变化,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与安危。因此,在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冰川的变化受到极大的重视。1观测到全球冰川近30年正在迅速消融随着冰川测量的增加以及卫星遥感的发展,有了全球更完整的冰川清单,2013年IPCC第五次评估  相似文献   

20.
北京晚报2009年10月19日报道,马尔代夫政府于10月17日,在海下6m处召开内阁会议,内阁成员身穿紧身潜水服,携带水下呼吸器潜至水下,利用书写板和手势进行会议交流(图1)。旨在呼吁各国进一步关注全球变暖问题,突出气候变暖引起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膨胀、冰川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升高,使马尔代夫面临被海水淹没的“灭顶之灾”。水下内阁会议通过一项决议,呼吁全球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