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是一种情志类疾病,关键病机为心脑功能失调,总体选穴思路以调神为主,兼调脏腑。“脑”“心”“脾”三者与GAD的发病密切相关,选穴时从“脑-心-脾”相关角度出发,以脏腑、经络等理论为依据,醒“脑”取百会、印堂、神庭,宁“心”取内关、大陵、曲泽,调“脾”取三阴交、关元、阴陵泉。通过此种取穴思路,以达到脑、心、脾同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导气针法的理论与操作在《灵枢·五乱》中已较为完备,此后医家对导气针法的补充与发挥丰富了导气针法的内涵,也影响着当代导气针法的研究。当代导气针法基本传承《灵枢·五乱》中的理论思想,但具体操作更为精确,注重得气与气至病所的作用,主治疾病种类与范围更为广泛,选穴多元化,与当代针灸理论相结合,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3.
介绍李忠仁教授运用针刺疗法治疗干眼经验。李教授认为干眼的病机为过劳耗伤肝血,以致化泪无源,血虚气弱,津液不能随气上承于目。其采用远近结合、整体调节的思路进行选穴,在养肝血、畅气机的基础上重视治鼻,巧用效穴“泪腺穴”“新吾穴”,同时注重未病先防,以调神为先,常获佳效。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药联合调神养心针法治疗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名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对照组行中医辨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调神养心针法治疗,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及随访时的睡眠质量,评定综合疗效,记录2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为95.00%(38/40)、72.50%(29/4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中药辨证施治联合调神养心针法治疗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且无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总结戴淑青教授临床运用和解少阳针法的经验,涵括其理论渊源、治病机制、操作手法及适应证等。和解少阳针法由承淡安先生以伤寒六经辨证为主,结合脏腑气血经络选穴而创;后李世珍先生提出该针法即针泻外关、丘墟相配治疗少阳证;戴教授承袭李老的经验,认为该针法可达和解少阳、通达三焦、调整全身气机之效,并对其进行改进创新,临床广泛运用于耳鸣、中风后抑郁、不寐、眩晕等神经系统病症及月经病等妇科病症,取得较好疗效。附验案1则,以资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6.
介绍武连仲教授运用“治脑调神”针刺法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经验。武教授认为产后抑郁症的病位在脑,责之于神,临床辨证分型为神气俱损证和浊闭脑窍证,治疗上善用“治脑调神”针刺法,以“开窍调神”为基础,遵循治脑必调神、调神必开窍、开窍必清心的原则,针对神气俱损证采用镇痉安神、填精养神取穴法,浊闭脑窍证应用升清降浊、升阳导气取穴法,分别进行配方组穴、辨证针刺,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7.
介绍闫平主任医师运用滋肾畅神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经验。闫师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主要为肾阴亏虚,心神受扰,肝气不疏,治疗上以滋肾养阴为主,配合疏肝调神,注重情志的调节,自拟滋肾畅神汤加减,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方氏头针的简易定位为出发点,基于穴区定位、进针点、处方选穴、针刺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探析其临床应用。方氏头针穴区分为“伏象”“伏脏”“倒象”“倒脏”“其他中枢”,临床中多采用快速进针法,选穴方法可分为4种:相应取穴法、仿体取穴法、特定取穴法、米字取穴法。  相似文献   

9.
总结袁秀丽教授采用透刺法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经验。袁教授认为,本病证属虚实夹杂,病位在筋,病机在于肝肾亏虚,气血失调;治疗以补虚为主,调畅气血,佐以祛邪。其以局部取穴和阳明经取穴为总的选穴原则,采用一针多穴的穴位透刺操作手法,治疗过程中多采用补法,利用阳明经多气多血的特点,调气活血,疏通经络,让患者配合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经筋理论选穴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病的疗效。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刊数据库2008~2017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纳入以经筋理论选穴为治疗方案的随机对照研究。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以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0篇,共计935例患者,其中治疗组470例,对照组46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总体疗效:OR=2.23,95%CI[1.47,3.36],Z=3.81,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漏斗图结果显示,图中散在分布点基本位于图形两侧,但不对称,提供偏倚可能性大。结论:研究表明经筋理论选穴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病的效果优于传统针刺组,但结果需要更高质量的研究进行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11.
介绍李佩芳教授运用通调三焦针刺法治疗小儿多动症的经验。李教授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脑,与心、肝、脾、肾有关,病因分为先天后天两端,三焦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输布失司为本病病机的关键;治疗上采用通调三焦之法,以上、中、下焦三部取穴为主,配合局部选穴改善脑部气血,再以远端取穴共调三焦,能明显改善患儿症状,提高患儿思想集中度。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等速技术选穴电针治疗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膝关节前后肌群肌力的影响。方法:将61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1例,治疗组按肌群选穴电针治疗,对照组按常规选穴电针治疗。观察2组患者症状积分,膝屈、伸肌峰力矩及峰力矩比值的变化,并比较2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87.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症状积分、膝关节部分项目评分、等速肌力测试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肌群选穴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优于常规选穴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三联针法结合下关穴深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过敏性鼻炎患者15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 例。治疗组采用三联针法结合下关穴深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2组均治疗20 d,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综合疗效,临床症状(喷嚏、鼻塞、流涕、鼻痒)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4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06%(67/72),对照组为76.06%(54/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评分及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RQLQ)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三联针法结合下关穴深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穴位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索其选穴规律,为临床上穴位注射治疗AR的选穴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 中收录的以穴位注射为主要方法治疗AR的临床研究文献。对获得的文献进行整合分析,对穴位注射治疗AR所选腧穴的归经、使用频次及穴位分布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其选穴规律。结果:共纳入89篇以穴位注射为主要方法治疗AR的相关文献。在穴位注射治疗AR中使用频次前8位的穴位依次为足三里、迎香、肺俞、曲池、合谷、脾俞、肾俞、风门。共涉及经络10条,腧穴24个,穴次203次,选穴归经多为膀胱经、大肠经、胃经上的穴位。常用穴位主要分布在头颈部、腰背。腧穴特定穴以交会穴、合穴、背俞穴为主。结论:穴位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腧穴选择相对集中,以阳经穴位为主。局部取穴与标本取穴是穴位注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主要选穴规律。穴位配伍体现了中医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内经》中缪刺法的选穴治病方法,结合“根结”“标本”理论,结合现代临床研究,认为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缪刺法选穴多在四肢末端,同“根结”“标本”理论相通,临床可深入挖掘其相关性,探索缪刺法适应病症的最精简有效的选穴组方。  相似文献   

16.
介绍李心沁运用综合疗法治疗焦虑症经验。李教授认为素体阳虚为本病发病基础,脾胃虚弱、神失所养、气机失衡乃病机关键所在,病位在心、肝、脾,继而提出“阳为神之母,神为阳之用”“阳不足则鬼神扰之”“治疗当以脾为重”等理论;治疗上遵循扶阳健脾、理气调神的治则,采用针刺调气、安神,运用中药从阳入手,以扶阳之弱、开阳之路、益阳之源,并配合隔药灸脐、督灸等方法综合治疗焦虑症,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7.
介绍周婷主任医师治疗卒中后丘脑痛(PSTP)的临床经验。周师认为PSTP病机为虚实夹杂,以气虚血瘀为主,临床以益气化瘀、通督调神为法,主要采用芒针透刺法治疗。主穴取百穴、风府、四神聪、印堂、中脘、关元,同时根据上、下肢疼痛及感觉异常分别采用合谷透后溪,曲池,臂臑,养老透间使,以及梁丘透伏兔、血海透箕门、足三里透阴交、风市透阴市、阳陵泉透阴陵泉等配穴方案进行针刺,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近20年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文献进行分析,探讨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视神经萎缩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文数据库CNKI、万方、VIP 1998—2018年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相关文献,对其中的选穴规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检索出相关文献51篇,涉及经脉14条、腧穴63个,选用腧穴的所属经脉按其应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23.29%)、足少阳胆经(14.44%)、足阳明胃经(10.83%);使用频率超过3%的主穴有睛明、球后、风池、攒竹、承泣、太阳、合谷、百会、足三里、上睛明;使用频率超过5%的配穴有太溪、三阴交、足三里、肝俞、合谷、肾俞、光明;经外奇穴使用率为11.55%,经验穴使用率为4.51%;腧穴分布依次为眶周(34.66%)、四肢部(38.81%)、头项部(14.08%)、腰背胸腹部(14.08%)。结论: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选穴以足三阳经与经外奇穴为主,其中足太阳膀胱经的使用穴位个数、使用总频次为最高;主穴的选择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与经外奇穴为主,配穴以足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以及足少阴肾经为主;选穴的部位集中在眼眶周围。  相似文献   

19.
介绍孙阁主任医师运用调神疏风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经验。 孙师认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生与正气不足、复感风邪等因素有关,病位在面部经筋,其基本病机为经气痹阻,经筋功能失调。临床应重视调神、安神、治神,同时辅以疏风治疗,形神同治,疗效较佳。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0.
采用复杂网络分析针刺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取穴规律。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自2000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针刺治疗VCI的文献,建立数据库,统计取穴个数、腧穴、归经、部位、特定穴等,并运用Cytoscape 3.2.1进行复杂网络分析,总结治疗该病的核心腧穴。结果:共纳入文献60篇,处方60首,腧穴89个,取穴443次,涵盖14条经络,取穴以3~9个穴位为主。针刺频次≥3次的腧穴共38个,排前5位的依次为百会、神庭、四神聪、风池、足三里。涉及经络11条,穴位部位6个,选穴最高部位为头面部。涉及特定穴12个,分别为交会穴、原穴、输穴、络穴、八会穴、合穴、背俞穴、八脉交会穴、募穴、井穴、郄穴、下合穴。核心腧穴包括百会、神庭、四神聪、太溪、风池、足三里、丰隆、悬钟、印堂。腧穴配伍关联性最强的是头面部局部腧穴配伍,包括百会-风池、百会-印堂、百会-四神聪。结论:针刺治疗VCI的腧穴部位主要集中于头面部、经络以督脉为主,注重特定穴的使用,所获得的核心腧穴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