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物工程处理草浆造纸废水系统的特点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文章通过对许昌造纸厂废水处理系统的论述 ,介绍了以生化为主的碱法草浆造纸废水治理成套技术的概况、工艺流程、投资概算和运行成本等 ,并进一步阐明了这套技术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洽川湿地生态旅游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洽川黄河湿地考察调研资料的统计分析,建立湿地生态旅游定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得出定量评价结果。并在对主要指标评价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洽川湿地生态旅游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河南省粮食安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能够反映粮食安全状况的10个综合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对河南省18个城市2006—2011年粮食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城市粮食安全状况差异较大;18个城市的粮食安全状况可分为稳定型、波动稳定型、波动上升型和波动下降型4种类型;针对河南省粮食安全地域分布不均衡以及粮食安全保障中遇到的问题,如耕地面积锐减,城市化进程加快引起的人口膨胀等,从区域经济发展、农田水利建设、耕地保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及应急系统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质量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栖息地是大熊猫存在与否的决定因素,栖息地保护的重要性远比对大熊猫个体的保护更加重要,这是保护大熊猫必须采取的长远措施。以陕西省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数据为基础,首先确立了影响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7个指标:森林起源,乔木郁闭度,灌木盖度,竹子生长状况,竹子盖度,坡度和坡向,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所确立的7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并结合GIS空间叠置分析方法对7个评价指标进行叠加,获得了洋县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分级图。得到了以下结论:最适宜区和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调查区的东北部,不太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分布在调查区的西部,并且自东向西逐渐变差。整体而言,调查区内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状况良好,适宜大熊猫的生存与繁衍。  相似文献   

5.
风景名胜区规划方案的层次分析法与熵技术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当前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方案的评价 ,基本上都是以定性评价为主 ,评价结果难免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如何使风景名胜区规划评审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 ,引入定量评估方法和决策模型尤显重要。本文提出将层次分析法与决策中的熵技术结合 ,建立层次熵决策模型 ,由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 ,用熵技术对所得权重进行修正 ,进一步计算各方案到理想点的距离 ,最终从多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并以南京幕燕风景名胜区的总体规划方案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6.
基于可拓层次分析法的区域泥石流灾害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传统方法在泥石流沟评价方案重要性赋值时只考虑两种极端情况的限制问题,以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的13条泥石流沟作为研究对象,将可拓集合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区域(流域)多条泥石流沟的实际评价问题中,为区域(流域)多条泥石流沟的综合评价和排序以及区域泥石流综合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结果表明:(1)通过本方法研究得到13条泥石流沟中处于中度危险的有1条,其余12条处于轻度危险,与其他研究成果较为一致。说明本方法在区域(流域)多条泥石流沟的综合评价和排序方面的理论是合理的。(2)本方法同时考虑了以往泥石流沟危险性评价使用模糊AHP方法不考虑判断矩阵一致性方面的缺欠,将求解符合一致性要求的判断矩阵权重向量的方法有机地融合到EAHP方法中,使决策结果更贴近客观实际。(3)研究进一步指出,泥石流沟危险性评价的核心问题是判断指标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区域的实际情况选取。虽然指标选择困难较大,但对于同一区域而言,某些指标对于各泥石流沟的影响是基本一致的(比如降水、下垫面、区域地质等因素),因此,利用该方法可以避免过多的指标参与到评价模式之中,使评价过程更为简单。  相似文献   

7.
基于层次熵分析法的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产业竞争力问题.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技术的运用,构建出包含旅游资源要素状况、旅游市场状况、相关产业状况、旅游企业状况、外部环境条件、政策保障与支持条件等6个基本因素和42个具体影响因子的乡村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通过对四川省、浙江省与福建省的实证分析与研究,认为乡村旅游产业系统是一个多因素、层次性的复合系统,乡村旅游资源以外的多种因素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9.
侯涛 《西部资源》2019,(2):80-81
以某拟选址的生活垃圾填埋场为例,通过查明场地所在地经济、交通、气候条件、自然地理条件、环境保护条件及水文工程地质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鉴于层次分析法在多目标决策分析方面的成效,将其运用到该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评价中,对生活垃圾填埋场选址进行适宜性评价。  相似文献   

10.
防风固沙草方格铺设机器人横向割断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术发  刘晋浩  叶郁 《中国沙漠》2011,31(5):1087-1092
横向割断机构是草方格铺设机器人横向铺设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机器人的正常运行。针对草方格铺设机器人所要完成的任务,设计出一套既适合工作环境、又能完成割断任务的新型机构。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利用Pro/ENGINEER软件绘制出割断机构的三维模型,观察模型设计是否存在干涉等现象;利用ADAMS软件对割断机构进行动力学仿真,通过仿真观察机构的运行,绘制出关键部位的速度、位移等参数曲线,在理论上确保割断机构动作方面的可行性、合理性;最后通过实验验证横向割断机构能够按设计完成割断草帘绳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尹东 《山地学报》2005,23(3):348-352
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方法,综合考虑自然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分析并提出陇南山区白龙江流域各垂直气候层中农业各部门的优先发展顺序,为山区大农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农业节水灌溉环境影响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在分析节水灌溉实施区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 选择34个因子建立环境指标体系, 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节水灌溉项目实施前、后环境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 项目实施后, 环境质量总体变化为正值, 有29个环境因子向有利方向发展(Pi>0)。环境变化显著度排序依次是自然生态、社会状况、环境质量、设施建设、农业生态、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3.
绿洲灌区小麦水分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黑河流域的洪水河灌区为例,利用1995—2006年的灌溉用水量、农作物产量、气象等资料,分析计算了绿洲灌区的小麦水分生产率。结果表明,1995—2000年小麦水分生产率为0.983 kg\5m-3,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后的2001—2006年为1.070 kg\5m-3,提高了8.9%。水分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用水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综合指标,其影响因素比较多。根据洪水河灌区小麦生长发育期的实际情况,选取了11个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10 ℃积温、农药费用、劳动力和管理费用、化肥施用量、水费依次是影响水分生产率的前5位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在有限的水资源利用条件下,绿洲灌区小麦生产应加大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管理费用等的投入力度,才能生产更多的粮食,以确保区域粮食供给安全。  相似文献   

14.
都市圈是承载城市等级层次结构的重要空间集群,基于城市等级体系概念,为明确广东省城市等级结构以及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优化都市圈建设,提出"城市发展综合度"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考察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综合发展程度。将这些地级市划分为核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次中心城市、地方性中心城市、地方性次中心城市和地方性一般城市6个等级层次。并且提出优化广东省都市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规划是城市环卫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剖析传统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规划模式的基础上,从政策机制、规划设计、技术管理、实际操作4个维度探讨了上海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规划的多维度分析方法,并以普陀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多维度分析方法有助于将循环经济思想融入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各个环节,促进其流程和步骤的有效衔接,在上海中心城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干旱沙漠地区春小麦的水分与氮肥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在沙坡头试验站养分循环池进行的水肥正交试验中, 研究了不同水肥条件对小麦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水肥利用效率。试验结果表明, 在设计水肥条件下, 肥料因素对小麦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大于水分因素; 中高水肥条件下, 水肥协调有利于小麦生长和获得高产。灌浆期植株上部有效叶面积的大小和维持时间与经济产量的形成有很显著的正线性相关。该地区小麦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的适宜土壤水分范围在田间持水量的40%左右, 适宜的肥料(N肥)经济施用量为300kg·hm-2左右, 目标产量为7.0t·hm-2。  相似文献   

17.
基于等级钟理论的中国城市规模等级体系演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妙龙  陈雨  陈鹏  陈捷 《地理学报》2008,63(12):1235-1245
首次引入国际著名城市地理学家M.Batty 提出的“城市规模等级钟”、“等级距离钟” 和“半生命周期” 理论; 利用地级以上城市的人口-等级数据, 测算了表征中国城市规模等 级演化特点的“等级钟”、“等级距离钟” 和“半生命周期”, 探讨了演化过程与机制; 利用 历史人口数据, 研究了若干历史城市近2000 年间的“等级钟” 演化特征。等级钟研究表明, 中国特大城市的规模等级钟变化较小, 城市位序稳定; 在区域空间差异上, 东部沿海城市等 级钟变化明显, 位序上升迅速; 东北地区城市等级钟呈现较大变化, 但演化方向与东部沿海 城市相反, 城市位序逐渐下降; 西部和内陆城市等级钟变化缓慢, 位序难以进入顶级序列之 中。等级距离钟表明, 中国高位序城市等级距离变化较小, 低位序和新设立城市的等级距离 变化明显, 整个城市系统的变化较为平缓, 仅在1980-1985 年间和2000-2005 年间出现较大变化, 体现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与21 世纪开始的二次较为迅速的城市化发展历程。半生命周 期研究表明, 中国城市体系在生命周期现象不明显的总体背景下, 以20 世纪80 年代为时间 界标, 百位城市的前、后半生命周期仍然显现有较为明显的时间尺度差异, 自该时间界标以后, 新兴城市替代传统城市的速度开始加快。中国历史城市“等级钟” 表明, 城市位序等级 的变化是多种动因的叠加, 以政治职能为主的城市位序与其政治地位密切相关; 沿海、沿江 城市的位序则更多地与地理区位条件和经济政策相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