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从成矿物质来源、构造、地貌、气候、搬运介质诸因素论述了第四纪砂金矿床的形成条件。文章着重论述了在前第四纪准平原化过程中形成的含金砖红土型风化壳和含金的砂砾层在侵蚀回春过程中遭受到剥蚀搬运后沉积在第四纪河谷中,是世界上各大砂金矿区形成和演化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2.
第四纪外生矿床的形成受原生矿和第四纪地理环境的制约。影响第四纪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是新构造运动。概述了滨海砂矿、冰川砂矿、冲积砂矿和生物、化学沉积矿产的成因及成矿期。  相似文献   

3.
在黑龙江东部鸡西盆地下白垩统穆棱组鸡D7井679.19 m井段,首次发现了一含金古砂矿层,其中所含重砂矿物有:自然金、自生独居石、碎屑独居石、磷钇矿、锆石、方铅矿、闪锌矿、金红石、钛铁矿、磷灰石、黑云母、绿泥石、黄铁矿、黄铜矿、白钛石、榍石、褐铁矿、赤铁矿、磁铁矿、铁锰矿、勃姆石、氧化铀矿、自然铜和自然铜-锌金属等.矿层厚度约为4.14 m,在砂岩薄片中目估重砂体积分数为10%~24%.含金古砂矿层的发现为金的来源提供了新线索.该古砂矿层疑似海岸带沉积环境中形成,如能证实则该矿床远景可观,笔者提出用磁化率测井的方法圈定隐伏古砂矿的建议.此外,由于发现莓状黄铁矿、自然铜-锌金属和自生独居石等,认为古砂矿是在有利于生物成矿作用的沉积环境中形成.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海洋砂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洋砂矿主要是在海洋水动力等因素的作用之下,具有工业价值的重矿物在有利于富集的海底地貌部位形成的一种固体矿产资源。据重矿物所处的成矿区域可分为滨海(岸)砂矿和浅海砂矿。 一、滨海(岸)砂矿 系指位于现今海岸低潮线以上分布的砂矿,主要形成于第四纪高海面  相似文献   

5.
广东第四纪砂矿床的主要成矿期为:中更新世砂矿床形成于(5.3±0.6~7.6±0.8)×10~5年;晚更新世砂矿床形成于38400±2650~16450±325年;全新世砂矿床形成于3个阶段,即早期(包括部分晚更新世晚期)10345±130~8920±115年;中期3030±85~6230±240年、一晚期2415±85~现代。成矿具有多期、多阶段的特点。以中、晚全新世砂矿工业意义最大,其次是晚更新世砂矿。第四纪砂矿的演化具有阶段性和不均一性,定向性和不可逆性,以及继续性和不重复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海岸线长,有着利于滨海砂矿的成矿条件.滨海砂矿的研究始于五十年代,近年来,对滨海砂矿的分布特征、成矿带、成矿远景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一、我国滨海砂矿的分布1.黄海、渤海滨海砂矿成矿区(1)辽东半岛东海岸金、钛铁矿、锆石成矿带:该区出露岩石主要为前寒武系片麻岩和花岗岩,有较多石英脉、含金破碎带,是本区滨海砂矿物质来源.砂金矿在旅顺等处,锆英石分布在庄河至金县沿海一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老柞山金矿综合找矿标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黑龙江省老柞山金矿区进行了水化学、生物(植物)化学及重砂矿物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矿区河水含金钽高于一般河水中的含金钽数千倍,Cl^-浓度低于一般河水。通过系统测量植物体内的含金性及查明其它一些有关地球化学特征,可发现金矿化异常。重砂矿物对比确定砂金补给源于片麻状混合岩、闪长玢岩。  相似文献   

8.
马文运 《地质论评》1983,29(6):545-552
第四纪河谷金刚石砂矿具有品位高、质量好、埋藏浅和易采易选等优点,因此,研究其分布与富集规律,对有效地进行砂矿普查与勘探是极为重要的。众所周知,控制砂矿成矿因素诸多,但笔者认为,在有丰富的矿源体(系指金刚石原生矿、古砂矿)补给金刚石的条件下,能否形成河谷砂矿,主要取决于新构造运动所制约的河谷纵剖面形态及其比降的大小,以及所支配的堆积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分析了东北地区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从金成矿物质来源的同一性和继承性出发划分出3个金成矿系统:(1)变质岩金成矿系统,以变质岩含金建造为物源基础,形成了多种矿床类型组合;(2)中(新)生代陆相火山热液金成矿系统,矿床产出于中(新)生代火山岩系分布区,成矿物质主要源于火山岩系;(3)第四纪砂金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10.
宋群  杨翼 《吉林地质》1990,9(3):34-41
金仓砂金矿是吉林省延边地区著名的第四纪砂金矿床。其砂金含矿层中砾岩多呈棱角状,砂金粒度及形态沿河流流向分异现象不明显,砂金的连生矿物、伴生重砂矿物、成色、微量元素、稀土元素、铅及硫同位素、气液包裹体成分特征均可和矿区内原生金矿化对比。据此,初步从为金仓河砂金主要来源于金仓河谷中、上游底部基岩含金蚀变破碎带中的原生金。  相似文献   

11.
针对施雅风院士新提出的壶穴之"负球状风化"说,笔者特撰文与施老商榷。笔者认为:壶穴的形成并不受花岗岩中节理的控制,也与风化作用无关,不能用"负球状风化"来解释。壶穴是高速旋转水流侵蚀的结果,在中国东部花岗岩山脊上发现的壶穴是第四纪冰川融水侵蚀的标志。近年来观察到的格陵兰冰上湖泊的突然排泄为壶穴的冰川融水成因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壶穴成因争论的本质是中国东部是否曾经发育过第四纪冰川,建议第四纪学界关注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其他地貌标志。韩同林研究员的"冰臼论"促进了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地貌的再研究,应当给予积极评价。  相似文献   

12.
砂矿是由岩石或矿床在地表风化、侵蚀和搬运过程中,分离出来的稳定重矿物等机械碎屑物堆积而成的矿床.与砂矿有关的矿产有:金、锡、金刚石、金红石以及铌、锆、钛等.它们在国防、冶金、和尖端科学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不少国家都比较重视砂矿的勘探和开发工作.现就国外砂矿勘探技术的发展作一些介绍. 砂矿的勘探方法国外用于砂矿勘探的方法有两种:1.浅井法;2.钻探法.浅井广泛用于矿体埋藏浅,不含水或少含水的砂矿勘探,以及用作砂矿钻探的验证手段.但是陆地砂矿多分布  相似文献   

13.
冰川作用对于砂矿的影响,过去只侧重于冰川对砂矿破坏的一而,而对冰川能在特定的地质地貌条件下富集成矿的一面则很少报道。近年我们在黄河源共开展砂金矿普查勘探工作,发现该地第四纪冰川活动与砂金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现将该冰川砂金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控矿条件概述于下,以期获得各方面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尼日利亚著名的乔斯(JOS)高原为有多期花岗岩构成的孤丘或山丘群。前寒武纪和中生代构造活动时期,广泛的岩浆侵入以及火山喷发、变质作用,在乔斯—包奇地区,形成了尼日利亚著名的铌钽、锡石多金属成矿带,该地区第四纪中广泛分布有铌、钽、锡等次生砂矿床。笔者在尼日利亚包奇(BAUCHI)州宾盖(PINGELL)铌铁砂矿勘查开发期间,通过对PINGELL铌钽锡砂矿调查,广泛分布的花岗岩原岩含矿性的研究,对该地区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物质来源分析认为,花岗岩的风化后是该地区铌钽锡砂矿的主要原因,花岗岩中的铌钽和锡矿石是砂矿床的主要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降雨集中与黄土沉积松散等特性,使地表侵蚀严重.洛川塬作为黄土高原中部典型的地貌体,堆积了完整的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成为揭示我国乃至东亚第四纪环境演变的重要地质记录.另一方面,现在洛川塬遭受强烈侵蚀作用,沟谷密度大于2km/km2.对洛川塬地质时期侵蚀程度的定量认识有助于全面理解黄土高原堆积和侵蚀过程,进而定...  相似文献   

16.
基于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已有钻井和高品质新地震资料,对第四纪中央峡谷体系的外部形态、内部构成、沉积演化过程及其主控因素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明确中央峡谷体系经历了晚中新世侵蚀充填期(Ⅰ期),早上新世平静充填期(Ⅱ期)和第四纪早期回春充填期(Ⅲ期)3期演化阶段,提出控制中央峡谷体系前两期形成的负地貌和物源供给在第四纪峡谷西段仍然存在.进一步研究表明西段早期多物源体系在第四纪变为昆嵩隆起秋盆河单物源,进积型陆坡控制了半限制型负地貌和砂质沉积逐渐向南东迁移,并在第四纪早期(S14)填平峡谷.在此认识指导下首次在峡谷西段浅层发现了3期第四纪半限制型海底扇群,具备"深浅双源供烃-优势通道复合输导-浅层水合物地层封盖-海底扇成藏"的成藏模式,是下一步深水区浅层寻找大中型气田的有利新领域.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内蒙砂金生产发展的需要,我们对区内一些主要砂金矿床进行了选矿工艺实验和若干重砂分析.一概况内蒙砂金矿床多属第四纪形成的现代砂矿,主要沿阴山和大青山南北两侧的沟谷、陆盆和阶地分布.就成因类型而言,有残坡积、冲积、洪积、冰积和风成等多种.类型不同,矿体形态、产状也不一样(表1).  相似文献   

18.
湘黔桂浅变质岩区含金建造及其与金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湘黔桂相邻区中、新元古界浅变质岩系的含金建造多为斜坡-盆地相、深水-较深水、远源-中源的浊流沉积,常富含凝灰质、碳质及硫化物,属于活动大陆边缘地壳强烈拉伸环境的产物,形成于扬子古大陆裂陷和再度裂陷时期.中、新元古代火山活动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多数成为原生含金建造,个别成为衍生含金建造.这些含金建造在形成之后,先后遭受了区域埋深变质作用、区域动力变质作用,以及脆韧性、脆性剪切作用,最终形成了变质细碎屑岩型金矿.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极地乌拉尔西坡科日姆砂金矿区砂矿的构造地貌环境、地貌中砂矿的原岩位置及其切割水平、夷平面和风化壳的完整性、潜蚀喀斯特、河谷网系的发育阶段、第四纪冰川作用等地质地貌背景和矿床基本特征以及该区砂金矿的主要类型进行了全面论述。  相似文献   

20.
毕娜  郭进京  韩文峰  赵海涛 《地质通报》2017,36(9):1616-1624
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北缘构造带的漳县地区出露一套具有磨拉石沉积特征的上新统韩家沟砾岩。其现今的空间分布和沉积特征对于认识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演化和地壳隆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对上新统韩家沟砾岩层的厚度、砾石成分、形态和粒度特征、古流向特征、物源特征等研究,探讨其沉积环境和形成的构造背景。提出了西秦岭北缘上新统韩家沟砾岩代表新近纪上新世以来,西秦岭地块向北逆冲推覆构造背景下形成前陆磨拉石盆地沉积的认识。该区域上新统韩家沟砾岩现今出露最高高程与北缘断裂带之南的山顶夷平面高程相近,可能指示了其形成之后和西秦岭一起经历了长期的侵蚀夷平,最后在新近纪末期或第四纪初形成了统一夷平面。该夷平面代表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隆升的起点,新近纪末期以来,该夷平面的隆升、侵蚀和解体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隆升过程,即青藏高原东北缘真正隆升是新近纪末期或第四纪以来的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