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前国内对于地方震的参数测定,大都采用半计算半几何作图的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台站布局,即台站的几何分布对测定地震参数的影响开展了研究。《近震分布》一书对台网布局提出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死局”问题;二是布局与参数误差问题。台网布局如果不合理,仪器工作虽然正常,资料也连续可靠,但测定出的地震参数精度不一定高,因此,台网布局直接影响到观测的成果问题。现在结合山西已建成的测震台网,看布局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检验台网监测效能的3种方法(即有效观测范围的估算,b值检验和下限震级漏记率检验),对陕西测震台网的监测能力进行了评价,并根据正方形布局法对现有测震台网布局的优劣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今后改进现有测震台网的方案和意见。  相似文献   

3.
单纯形定位方法在新疆数字地震台网的测定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定位是地震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现阶段大部分采用基于走时的方法。单纯形定位方法作为一种直接搜索类的方法,在新疆测震台网日常地震目录产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利用新疆测震台网现有布局,结合“3400”走时表,分析单纯形定位方法在新疆测震台网的测定精度。研究表明,对于新疆测震台网网内浅源地震,单纯形定位方法能够得出较为精确的震中位置,而得出的网外地震震中位置存在一定偏差;初至折射波对震源深度有一定的控制能力,速度模型的准确性对震源深度和发震时刻的测定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地震数据质量直接影响地震监测和速报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对防震减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海测震观测资料为研究基础,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围绕测震台网运行率、波形可用率、台基背景噪声、干扰以及台网布局合理性,对测震观测数据质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上海测震台网总体运行稳定,数据连续率较高;部分地震台站背景噪声偏大;受基岩出露影响,上海东部和西北部地区布设台站较少,导致地震监测能力较弱,测震台网布局有待优化。本项工作的开展对今后地震台站改造以及新台站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多年来台网建设的经验,总结出两种测震台站优化布局方法:即正三角形布局法和正方形布局法。应用这两种布局法可以在监测区范围内布设尽可能少的台站而获得有效的监测效能。近几年来,人们对台网的监测能力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和评价,发表了许多研究成果,所研究的内容是台网布局的正演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重要的。另一方面还需对台网布局的反演问题进行研究,台网的优化布局是提高台网监测能力充分发挥每个台站作用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是已建成台网对台站进行调整的重要依据。在测震台网中,相邻几个台站在地平面总要构成一种几何图形,而在目前的许多台网中这些几何图形是无规则的图形,这是造成台网监测能力降低的主要原因。所谓优化布局就是找出一种或几种最适合测震台网布局的几何图形,这种几何图形需满足:台站分布合理;在台网内任何地点发生台网记录的震级下限M_(min)级的地震不漏记,并有三个以上台站记录;对地震参数测定精度高;在同一监测范围记录同一震级下限使用台站数最少。根据上述原则,提出测震台网两种优化布局的几何图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根据地方测震台网地震监测能力和台站建设投资效益两方面的需求,基于Visual Basic 6.0平台,使用MatrixVB、Surfer和Grapher等工具,开发一套测震台网布局优化软件,可用于台址勘选和台站布局的优化调整,有利于提高台网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该软件应用于成都市测震台网,给出了多种监测能力需求下的台网布局优化方案,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宿迁市数字测震台网是宿迁市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介绍了宿迁数字测震台网的建设内容、台网布局,分析了宿迁测震台网监测能力,以及台网建成后,在宿迁市防震减灾、地震预报研究和保障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等。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沿革、台网布局与监测能力、测震台站、台网中心等几个方面介绍了青海省数字测震台网的现状,并通过评估,分析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鹤岗地震台测震观测资料和国家测震观测资料评比标准进行分析比较,在保证观测仪器正常运转的情况下,认为要提高鹤岗地震台测震观测资料质量,就要做好震相分析、震级测定、数据报送、单台报告四方面的工作,其中震相分析精度是保证观测资料质量的关键,而初至波震相的精度决定了震相分析的精度,所以对如何提高初至波震相精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改善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广西"十五"数字测震台网信道建设与系统集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实施广西"十五"数字测震台网建设项目,在保证地震速报能力的前提下,根据广西区域数字测震台的布局,合理选择台站不同数据传输模式和台网集成方案,以取得系统的优良性价比.  相似文献   

11.
根据大同遥测地震台网记录到的小震群资料,用组合模式理论[1]对本区的小震群时空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1989年10月18日在本区发生的大同—阳高5.8级地震,利用震前小震群资料得出的预报震中与实际震中有较好的一致性。另外,通过震群与外因相关性的分析,对发震时间的预报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对地震编目工作中遇到的影响地震精确定位的台站钟差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准确识别台站钟差并对其原因进行探讨,提高了地震编目产出数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唐山地震的孕育与强震的增震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山地震的孕震构造是唐山菱形块体,在NEE向的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下,最大剪应力集中在它的对角线上,正好与唐山断裂带相一致,因此成了唐山地震大破裂的始发点.唐山地震前兆演化过程中,有两个显著特点:在空间上有“震中→外围→震中+外围”的转移过程;在时间上有明显的阶段性,前兆异常频次的每一次加速都发生在外围强震发生之后,本文用强震的增、减震理论,推测外围强震的发生对唐山地震的孕育有强化作用,在一个大的区域,强地震的增、减震效应可以形成多个高应力集中区,这些高应力集中区多数都是未来发生强震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谷永新  马志明  高福旺 《地震》1999,19(2):209-213
通过对北京地区现有定点地震前兆监测网进行清理,分析了现有定点专业前兆监测台站、观测点、群测点的数量及分布密度的现状。对1996年12月16日北京顺义MS4.0地震的短临异常特征进行了探讨,表明顺义MS4.0地震前在震中周围出现一个直径约35km的短临异常密集区域。从异常形态看,该区域中的异常大部分可能带有来自震源的信息。结合顺义地震短临异常点位分布特征,对北京地区前兆台网的密度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于田Ms7.3地震后,第一时间收集到震中350km范围内4个基准站1Hz高频数据,并用TRACK模块进行解算,研究结果发现,①距离震中54km处的于田基准站同震变化最明显,尤其是东西分量,变化幅度达52.5±11mm,超过解算精度3倍中误差;②于田基准站东西分量出现变化量值最大的时间在震后1min内;③北南分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6.
1976年唐山地震前土层水平最大剪应变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层应变仪观测网的观测结果表明:土层水平最大剪应变在唐山地震前有异常,异常后便发生了主震;异常时间等值线从震中向外围传播,其传播速度为每天0.1—6.6公里,从震中区向外围加快,以沿着通过唐山主震震中区的北东和北西向断裂带的传播速度为最快;最高等值线圈闭震中或在震中附近  相似文献   

17.
一种修定震源参数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描述了空间域中的一种定位方法。此方法的主要特点是:1.震中位置与震源深度、发震时刻分离求解;2.震中位置的确定是采用Romney提出的曾融生改进的台偶到时差来建立最小平方条件方程,几乎不受结构的影响;3.震源深度和发震时刻的确定是采用慢度定深度、到时曲线时间截距定发震时刻的方法来实现的。本文用四川境内的5个工业爆破资料,作了方法试验并修定了近年发生的50个天然地震。修定后的震中位置更加靠近断裂带,走时残差减小了,震源深度呈现出沿龙门山断裂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加深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乌兰浩特地震台、阿尔山火山地震观测站的震级精度,基于面波震级公式和残差统计方法,分别计算乌兰浩特台、阿尔山火山地震观测站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的面波震级之间的偏差,分析产生震级偏差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乌兰浩特台、阿尔山火山地震观测站测定的面波震级与中国地震台网发布震级的偏差平均值分别为0.19、0.17;震级偏差总体呈现随震级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阿尔山火山地震观测站震级偏差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增大,而乌兰浩特台则先增大后减少。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乌兰浩特地震台、阿尔山火山地震观测站的震级精度,基于面波震级公式和残差统计方法,分别计算乌兰浩特台、阿尔山火山地震观测站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的面波震级之间的偏差,分析产生震级偏差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乌兰浩特台、阿尔山火山地震观测站测定的面波震级与中国地震台网发布震级的偏差平均值分别为0.19、0.17;震级偏差总体呈现随震级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阿尔山火山地震观测站震级偏差随震中距的增大而增大,而乌兰浩特台则先增大后减少.  相似文献   

20.
黄海地震前后的地磁日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玉芬 《地震学报》1991,13(1):76-79
本文采用多道滤波的方法,对江苏省内地磁台网记录到的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海地震发生前,特别是地震前三天,距震中最近的海安台原始数据和滤波器实际输出之间的日标准偏差,明显高于平常水平,发震后又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