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青藏高原地区工作程度较低,至今尚未发现古生代的鱼类化石。近年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古生物科考队团队)选取了藏南几个泥盆系出露较好的区域开展调查研究,其中包括西藏南部(藏南)亚东县帕里地区。该区地处喜马拉雅南部造山带腹地,泥盆系出露于帕里镇西部和南西部的局部区域。本文通过野外地层古生物剖面实测、化石采集记录拍照、室内对比研究等方法,报道了帕里镇南西一带古生物化石种类相对丰富的下泥盆统凉泉组剖面并据此讨论了该区早泥盆世时期的沉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下泥盆统凉泉组下段岩性为粗粒与中细粒的碎屑岩互层;中段的下部为中厚层状灰岩,上部以生物碎屑灰岩为主;上段地层岩性则以碎屑岩、泥灰岩为主。自下段至中段下部,下粗上细的退积沉积序列反映了一次滨浅海范围内的海进过程,而中段上部含珊瑚的生屑灰岩指示海退过程;上段的碎屑岩、泥灰岩组合则反映滨岸的沉积环境,其中的碎屑岩内产有种类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可见头足类菊石、腕足类、双壳类和植物碎片以及疑似的盾皮鱼类骨片化石。这些发现可为藏南地区早泥盆世沉积的对比研究提供新资料;而本次疑似盾皮鱼类骨片化石的发现,可有效指导该区域进一步的古鱼类化石追索工作,为...  相似文献   

2.
西藏西部日松地区多仁组、日松组的建立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班公湖-改则-革吉-带广布-套类复理石-复理石碎屑沉积,总体岩性单调,化石稀少,研究程度极低。对该套地层.尤其上部层位因缺乏年代依据,其时代归属及沉积上限一直争论较大,地层序列划分难以统一。在1:25万日土幅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对该套地层进行了详细研究,于中上部层位中采获了较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其时代归属为晚侏罗世。据沉积建造、岩性组合及古地理、古生物面貌特征,宜将其从原木嘎岗日地层分区划出,归入班戈-八宿地层分区,创建为多仁组、日松组。  相似文献   

3.
扬子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综合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一直在地学界备受瞩目.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界线标准化石为牙形石Hindeodusparvus,该化石的首现位置被定义为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点.然而在全球研究精度最高的4个候选层型剖面中,生物地层单位的对比问题尚存在分歧,从而影响了区域高精度地层对比框架的建立.在扬子台区丰富的资料及大量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许多剖面上二叠-三叠系界线处具有相似的岩石地层特征.其基本结构为粘土岩层、灰岩或泥灰岩层及粘土岩层沉积组合.从综合地层学角度的研究表明:该套沉积组合(界线层)在岩性特征、生物群总体面貌以及其他事件标志(如同位素年龄、磁性地层、地球化学特征等)上具有一定的对比意义.认为界线层应该是等时的地层单位,是扬子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处重要的标志层组,并对这套地层进行了区域性对比.这套地层的发现大大提高了扬子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处地层的对比精度.  相似文献   

4.
浙南沿海地区晚更新世顶部(Q_3~3)的陆相地层,岩性以灰黄色粘土质粉砂、粉细砂为主,未见到微体化石,仅含较多的植物碎屑。全新世地层存在两个微体古生物化石层,第二化石层属全新世早期~中期(Q_4~(1 2))的地层。岩性以青灰色粘土为主,微体化石很丰富,为浅海相沉积。第一化石层则属全新世晚期(Q_4~3)地层。岩性以黄灰、黄褐色粉砂质粘土为主,微体化石比较丰富,为海陆过渡相至滨海相沉积。第二化石层比第一化石层海侵程度强,而同一化石层相比,南部又以北部海相性大。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 盘县煤田(图1)廿余年的煤田地质工作以及贵州省地层古生物工作队(1977)对该区二叠与三叠系的划分界线没有明确的具体位置。实际工作中有将晚二叠世含煤地层称宣威煤系的,近几年又改称龙潭组的(包括滇东,沈玉蔚,1975)。含煤地层上覆早三叠世早期地层,有沿用滇东“卡以头层”的名称,亦有叫绿色砂岩层和“P·T”过渡层等等。 盘县地区相当“卡以头层”这段地层总厚在70—150米之间,可分上部的绿色砂岩层和下部的粉砂岩、砂质泥岩过渡岩性段。下部一般厚30—40余米,二者在地貌上分界明显,大比例尺填图曾单独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杏石口组次层型的武厂剖面存在下部层位发育不齐全、构造破坏严重且有后期脉岩侵入等诸多不利因素。为此,该文对承德县上谷娘娘庙杏石口组地层剖面进行了重新观测,将其进一步细分为两个岩性段: 一段以粗碎屑沉积为主,岩性主要为砾岩夹少量砂岩透镜体; 二段主体为一套细碎屑沉积,岩性为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局部发育1~2层煤线)。在系统总结古生物特征、孢粉组合及同位素年龄数据等资料基础上,认为杏石口组的沉积时限为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7.
在藏南萨迦县赛区北部发育一套滑塌混杂沉积。对于这套混杂沉积的时代及地层归属,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主要原因是未能在其中获得足够的化石证据。本次工作在该套混杂岩中首次发现大量白垩纪放射虫化石,并建立4个放射虫组合:①Holocryptocanium aft. barbui-Dietyomitra turris组合;②Acanthoeircus dierancanthos-Thanarla pulchra组合;③Thanarla veneta-Pseudodictyomitra pseudomacrocephala组合;④Dictyomitra megnifica-Dictyomitra turritu组合。赛区“混杂岩”无论是古生物还是岩性组合特征,均可以与相邻地区的宗卓组进行对比,从而确认该套“混杂岩”属上白垩统宗卓组而非三叠系“修康群”。  相似文献   

8.
通过剖面测制,将下拉组地层由下到上分为三段:其岩性特征为,一段为生物碎屑粉晶灰岩段,二段为礁灰岩段,三段为含生物碎屑白云质灰岩段。一段和二段采珊瑚、腕足、等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专家鉴定时代为中二叠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吐鲁番桃树园二叠—三叠系古地磁特征初步研究,建立了二叠—三叠系界线磁性层柱,将其界线置于锅底坑组中下部,即37—36层(采点66~65).对二叠、三叠系古地磁研究表明,其古纬度为北纬26°~35°,属热带—北温带古气候环境,与古生物资料和沉积相相一致,推断古生物灭绝与新生,可能与地磁的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在藏南萨迦县赛区北部发育一套滑塌混杂沉积。对于这套混杂沉积的时代及地层归属,长期以来一直存有争议,主要原因是未能在其中获得足够的化石证据。本次工作在该套混杂岩中首次发现大量白垩纪放射虫化石,并建立4个放射虫组合:①Holocryptocaniumaff.barbui-Dictyomitraturris组合;②Acanthocircusdicrancanthos-Thanarlapulchra组合;③Thanarlaveneta-Pseudodictyomitrapseudomacrocephala组合;④Dictyomitramegnifica-Dictyomitratur-ritu组合。赛区“混杂岩”无论是古生物还是岩性组合特征,均可以与相邻地区的宗卓组进行对比,从而确认该套“混杂岩”属上白垩统宗卓组而非三叠系“修康群”。  相似文献   

11.
新疆色帕巴衣地区志留纪柯坪塔格组岩性以片理化泥岩和中厚层长石石英细砂岩为主,生物化石较少,缺少时代依据。该地区柯坪塔格组中段底部泥岩中首次发现保存完好的笔石化石,计有5属5种,并有2个相似种和8个未定种,这些属种为Glyptograptus perscuptus带常见分子。初步确定,该区柯坪塔格组时代为早志留世(兰多维列世)鲁丹阶—埃隆阶。根据笔石化石及岩石组合特征分析,柯坪塔格组中段沉积环境以陆棚相为主,水体能量较低,利于笔石化石保存;上段为近滨相沉积,水体能量较高,不利于笔石化石的保存。  相似文献   

12.
李浩  王冠民高 亮 《中国地质》2009,36(6):1419-1424
本文围绕着巢北地区中下志留统的岩性、沉积构造、生物化石、地层旋回以及大地构造特征等五方面,结合国内外前人研究成果.对巢北地区中下志留统"等深积岩"的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通过反证与新近发现的大量新证据,得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认识--巢北中下志留统是与潮汐作用有关的浅海陆棚沉积,而不是早期认为的半深海等深流沉积.这一结论将有助于统一巢北地区早古生代的古地理格局,进一步理清对该区志留纪大地构造背景和构造沉积演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北祁连西段志留纪地层为一套形成于残留盆地的碎屑岩堆积,其岩石地层包括肮脏沟组,泉脑沟山组,旱峡组,分别相当于年代地层单位的下志留统、中志留统和上志留统。通过对其沉积环境、层序地层学特征及其变化研究认为该区地层包括低水位体系域(水位扇、低水位进积楔)、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沉积,其沉积环境由深海扇(近源浊积盆地、远源浊积盆地)渐变为陆棚直至潮坪,为一个完整的海浸海退旋回,基本上是一套完整的Ⅰ型层序。  相似文献   

14.
四川地区早志留世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地区早志留世沉积岩系形成于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的前陆盆地演化阶段。早志留世龙马溪期主要为局限的深水陆棚环境。小河坝期表现为浅水陆棚的扩展和深水陆棚的萎缩,沉积分异作用加剧,呈现出碳酸盐台地、浅水陆棚、深水陆棚共存的古地理格局。韩家店期主要为潮坪-浅水陆棚沉积。早志留世四川地区表现为沉积盆地充填变浅和海退式的演化趋势,具多物源的混合型陆棚沉积性质,沉积体系展布和沉积演化主要受包括黔中古隆起在内的前陆隆起带的NW方向扩展作用控制。有利储集体的发育主要取决于沉积环境,浅海砂坝和碳酸盐台地边缘相是有利的储集相带,如川东地区的“小河坝砂岩”和川南及川北地区发育的生物礁灰岩。  相似文献   

15.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时的中上扬子地区,是一个周边被前陆隆起围限的浅海陆棚,沉积环境受武陵-雪峰及黔中前陆隆起带的控制.前隆间的隆后盆地为滞留、还原环境的海域,为黑色页岩沉积提供了空间.上奥陶统凯迪阶五峰组黑色页岩厚度薄而稳定,含笔石生物层和丰富的放射虫,沉积环境为浅海深水盆地;下志留统鲁丹阶龙马溪组下部的黑色页岩为五峰组的继承性沉积,其上部及埃隆阶的龙马溪组为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由潮下带潮汐沙坝-潮坪环境黑色含粉砂质页岩、灰色粉砂岩薄互层所构成.沉积序列的变化和时空演化受边缘古隆起的制约.晚奥陶世前陆隆起范围小(平缓),至早志留世鲁丹期,前陆隆起不断扩大并导致盆内构造分隔,发育了大致与前隆平行的坳陷,造成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厚度变化大;至埃隆期晚期,海平面相对下降,水体变浅.除个别地区外,中上扬子地区基本结束了黑色页岩沉积.  相似文献   

16.
针对南黄海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的重大需求,在收集、整理下扬子苏、浙、皖地区地质和地化资料的基础上,依托科学钻探CSDP-2井岩心,系统对比了南黄海盆地与下扬子陆区早志留世古地理背景和沉积充填特征,进而利用一系列地化测试数据总结了南黄海盆地下志留统烃源岩特征并探讨其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南黄海盆地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目前已钻遇了坟头组和高家边组上部两套丰度很低的厚层、暗色(粉砂质)泥岩,其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2型,热演化程度已整体进入过成熟阶段;受控于全球海侵事件和扬子板块构造活动的发展阶段,早志留世初期深水陆棚环境逐渐向后期的浅水陆棚环境演变,加之早期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和良好的保存条件,使得下扬子区高家边组下部烃源岩的品质明显高于上部,并以底部黑色笔石页岩段有机质丰度最高。因此,南黄海盆地高家边组底部理应存在一套优质烃源岩层,可作为下一步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层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陆架210Pb测年应用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分析总结了中国陆架210Pb测年现状及取得的成果,评价了210Pb测定沉积速率的可靠性。由于数据处理及成果表达的不统一,得到的沉积速率只能定性—半定量地表征沉积作用强度。根据210Pb测年现状、陆架沉积环境特征探讨了改善210Pb应用的有关问题,认为合理的选区、必要的校正、统一的成果表达是提高210Pb应用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天山志留纪生物地理特征及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山志留纪生物丰富,包括笔石、珊瑚、腕足类、层孔虫等10多个门类,由于伊塞克—伊犁板块的阻隔和尼古拉耶夫—图拉苏断裂带的影响,天山南北具有两种不同的古地理环境。根据生物组合和沉积相特征,将天山归入古亚洲域,并细分为2个省,3个亚省:I_1准噶尔—哈萨克斯坦省,包括博罗科努山、那拉提山、北山、西准噶尔和哈萨克斯坦;I_1~1西准噶尔—北天山亚省,包括早志留世笔石相碎屑岩,中志留世珊瑚、腕足相碳酸盐岩和晚志留世杂色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局部含少量珊瑚腕足类;I_2南天山省,包括新疆南天山和原苏联南天山和中亚;I_2~1土尔克斯坦—哈尔克山亚省,包含早志留世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局部含笔石,中晚志留世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含丰富的珊瑚、腕足类、层孔虫,常形成珊瑚-层孔虫礁,火山岩不发育。I_2~2努腊套—费尔干纳亚省。整个志留纪为笔石相砂页岩沉积,火山活动微弱。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纪岩相古地理及时空演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翔  田景春  彭军 《沉积学报》2008,26(5):762-771
近年来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系油气勘探的发现,使其研究重新受到重视,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志留—泥盆系勘探的基础地质问题需要深入研究。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周缘野外剖面、盆内钻井、岩芯详细的分析,在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地震相研究成果,将塔里木盆地泥盆—志留系划分为3个沉积体系组(分别为陆相、海陆过渡和海洋沉积体系组),进一步识别出8个沉积体系。在上述沉积相研究基础上,结合测井相、地震相的识别,对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系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时空演化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在志留—泥盆纪沉积演化过程中,岩相古地理分布特征在各个时期存在差异性,但在整个古地理演化过程中,又具有继承性。具体表现为:整个志留纪以陆棚、滨岸、潮坪沉积为主,沉积相带总体表现为南北向分带、东西向展布的格局;晚志留世—泥盆纪总体为滨海—潮坪环境,沉积相带较前期局限;晚泥盆世晚期为滨岸—潮坪环境,沉积区进一步缩小。这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取得,将会为储层分布规律研究和油气预测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20.
扬子陆块下古生界页岩发育特征与沉积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深入探讨扬子陆块下古生界页岩发育与分布特征、建立沉积模式,系统收集与整理了扬子陆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与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五峰-龙马溪组两套富有机质页岩大量数据,选取贵州省三都县渣拉沟及四川省筠连县昭104井两个典型剖面与井岩芯进行了系统观察与采样,对扬子陆块范围内两套富有机质页岩岩性与沉积相发育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早古生代以来,扬子陆块受被动大陆边缘扩张与陆缘造山挠曲坳陷两类成盆环境影响[1-2],牛蹄塘组页岩沉积于被动大陆边缘扩张环境,缘于上升洋流与缺氧事件复合沉积模式,富有机质页岩以扬子陆块东南缘深水陆棚-斜坡相区最为发育、厚度最大、有机碳含量最高;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沉积于加里东期周缘前陆造山环境,缘于浅水陆棚-闭塞滞留海湾沉积模式,富有机质页岩以中上扬子陆块东南缘深水陆棚区最为发育、厚度最大、有机碳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