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焦作九里山煤矿70个钻孔资料编制的二1煤层等厚线图,发现煤层呈厚薄相间的条带状,大致呈南北或北北西向展布,平均厚度5.35m,系一厚煤层。影响二1煤层厚度变化的因素主要为河流后生冲刷,其次为古地形和构造等。煤层厚度变化影响了采掘部署和生产计划的实施,增加了巷道掘进量和探测煤层厚度工作量,降低了煤炭资源的回收率等。  相似文献   

2.
超化井田二1煤层空间展布具有分带性、定向性、等距性和岛列性等基本规律。趋势面分析揭示了井田尺度煤厚变化的主体特征;方向梯度和滑动窗口变异系数分析是对煤厚变异性定量描述的一种新参数。  相似文献   

3.
4.
邹文康 《中国煤田地质》2004,16(6):14-15,60
通过收集以往地质勘探和井下调查资料,总结了罗厝山井田的构造特征,探讨了井田构造对煤层厚度变化的影响,以期对煤炭生产及资源勘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阳泉矿区煤系地层形成于海陆交互相的过渡环境,其煤层的形成、赋存、厚度变化、分布均受沉积环境的控制和影响。根据分析成煤环境、预测煤层赋存变化情况,为煤炭资源补勘和开采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东阳井田构造及其它因素对煤层厚度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福建省东阳井田勘查资料和多年来收集的井下地质情况,通过对井田构造特征和煤层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影响井田煤层厚度变化的主要地质因素,对指导矿井生产具有-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豫西新安煤田煤层厚度及其变化对煤与瓦斯突出具有控制作用。采用统计、沉积环境和构造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煤田内煤层厚度变化规律及成因。研究表明:新安煤田煤层厚度大(平均3.87m),且煤厚变化大,煤层变异系数0.87,可采指数0.85,两个相邻的最薄与最厚煤厚点间的距离为25~185m。煤层平均厚度主要受成煤初期基底不平和成煤期后古河流冲蚀作用控制;煤厚变化主要受顺层剪切滑动构造作用控制。根据煤厚变化规律和成因,可对局部煤厚变化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
4号煤层赋存于山西组下部,在朔南详查区平均厚度为4.47m,可采系数100%,储量占详查区总储量的20%,而且煤层厚度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因此通过研究4号煤层变化控制因素,分析4号煤层厚度变化的规律性,对充分利用煤炭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对宁夏晚古生代含煤岩系的分析研究,阐述了古构造,古地理,沉积环境对煤层聚积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平顶山煤田十三矿二1煤层厚度特征及沉积环境等相关资料的整理、分析,认为二1煤厚度大、煤质好,但区内中部出现较大范围的分叉区,表现为煤层厚度变薄直至尖灭,其分叉型式属二分式。根据二1煤层的形成机制及其变化规律认为,影响厚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原生沉积环境,后期构造及大占砂岩的冲刷影响仅限于局部。该研究对矿井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庄滑动构造是河南省荥巩煤田主要构造之一,对区内二1煤层的赋存特征影响较大。经对大量计河井田勘查资料分析,发现滑动构造破碎带厚度与其下伏二1煤层厚度相关程度较高,表现为两者在中、浅部厚度变化大,并沿倾向呈薄、厚相间的条带状展布,大致在二1煤层-300m水平附近,滑动构造破碎带厚度变薄尖灭,煤层厚度亦相应变小且趋于稳定。通过对钻孔数据的回归分析,认为二1煤层厚度与其上滑动构造破碎带厚度呈正相关关系,这一结论对后期矿山开发中工作面的布置及做好安全防范措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月亮田煤矿层滑构造对煤层厚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观察月亮田矿层滑构造的表现形式及特征,归纳了其发育规律;从地质力学的角度分析了该矿井层滑构造及其他相关构造的形成机理;利用实例说明了层滑构造对矿井安全和生产的影响;并对该矿未开采区域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煤矿区煤层大都为薄煤层,煤层厚度变化较大,从已提交的138份煤炭地质勘查报告统计,煤层属于不稳定类型第一种的矿区占90%以上,少量甚至属于不稳定类型第二种情况以福建省主要含煤地区龙永煤田中的白沙南煤矿区为例,从煤层的原生沉积特点、后期构造运动改造因素分析了矿区煤层厚度变化的原因及变化规律,预期对矿区今后的煤炭开发、新矿区勘探布置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庄矿己组煤层厚度变化规律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庄煤矿己组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已发现的十几个薄煤区组成三个薄煤带,呈北西向延伸;薄煤带与厚煤带有规律的相间排列。煤层厚度的这种变化,是由于新第三纪末期发生的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的挤压为主的应力,使煤系地层沿倾向向北东方向滑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勘探及生产资料的研究,得出3号煤层厚度变化具分区性及厚薄相间且呈带状展布的特点,其变化主要由沉积环境、同沉积构造及层滑构造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7.
于建泓 《矿井地质》1997,(2):67-70,74
本文详细分析了东滩矿3煤层分叉、合并形式各分层的结构、厚度变化规律,以及各煤分层与夹石层之间的岩性、厚度变化规律,由此,对煤矿安全生产、掘进、回采造成的影响,提出如何合理利用指导生产,并从沉积环境、含煤建造古地理类型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宿南矿区为淮北煤田重要矿区,其中72煤层为矿区主要可采之一。地质勘探资料表明,该煤层的厚度变化较大,变化特征明显。在矿井地质调查及矿区地质构造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该煤层煤体结构破碎,煤层厚度变化与区内地质构造具有密切的联系。在煤厚区域分布特征方面呈现NW-SE向厚薄相间分布,其方向与研究区总体褶皱方向一致。局部厚度变化特征方面与断层走向及褶皱轴向关系密切。因此,排除该煤层原生沉积影响因素,断裂构造与褶皱构造以及褶皱作用伴生的层滑构造为区内煤层厚度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
区内二叠系所含五层可采煤层均存在自东向西煤层厚度逐渐变薄的趋势,且在西部有沉缺及不可采区出现。煤层厚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由于聚煤沉积环境、构造以及岩浆侵入等影响因素综合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