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增强现代化城市防震减灾能力,保障城市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应急避难场所进行适宜性评价,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应急避难服务功能,提高避难成功率,减轻灾害损失。本文利用熵值权重与灰色关联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以构建的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基础,对天津市中心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给出了各避难场所适宜等级,检验了场所的避难服务功能,为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合理性提出建议,对增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合理性及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东日本大地震创造了战后日本灾难史上死亡和失踪人数之最。以本·威斯纳提出的"危害×脆弱性=灾难"这一公式为前提,这次大量死亡的灾难不能仅归咎于巨大的自然危害。那么,为何会造成如此巨大的灾难?战后日本所积累的防灾对策及方针(防灾体系)存在哪些问题?战后日本防灾体系具有以下特征:(1)科学性;(2)不断提高的应对突发灾害能力;(3)以政府为中心的防灾对策;(4)中央集权的防灾对策。基于(1)和(2)来预判地震的规模和海啸的高度,根据预估的危害推进海啸对策。但是,在地震的规模、海啸的高度、堤岸的基础设施、避难等方面常常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造成"超预期"的伤亡。所以,必须重新审视日本防灾体系的(1)和(2)。对避难行为的分析表明,以政府为中心,由中央发布警报传达给民众的方式(由上至下方式)不是最有效的。以学校或社区等集体力量来避难更为有效。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防灾体系的(3)和(4)。因此,鉴于东日本大地震的经验教训,我们能够得出结论:必需对日本战后建立的防灾体系做出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日本清水建筑公司与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教授片山恒雄等人共同开发了用计算机预测发生楼房火灾等灾害时避难情况的模拟软件。该软件是利用模糊理论预测人类避难行动的。他们计划三年内还将完成把恐慌时群众心理状态等也编进去的软件。这些软件不仅可用于现有建筑物的防灾诊断,而且还将用于楼房等设计阶段的灾害对策评价。新开发的软件是以对发生停电和火灾等灾害时人们的行动进行研究的数据为基础的。由  相似文献   

4.
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区别于长期规划建设的应急灾害避难场所,它更突出应急性、便利性、就近性等特点。就国内外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造型设计问题进行了案例分析,包括帐篷、沙包式、充气式、拱顶结构及过渡板房等,从其造型特点、受力特点、应用案例等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应急避难场所设计应突出施工简便、受力合理、就地取材、方便运输等特点,为我国突发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在我国,将出现开放型与封闭型避难场所并存的状况。  相似文献   

5.
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灾害引发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对印度洋地震和海啸灾害的反思,认真思考了灾害防御中的若干重要问题,包括尽快建构国际社会统一灾害防御体系;应当高度重视非工程措施在灾害防御中的作用以及对政府灾害管理职责的重新审视等。  相似文献   

6.
已知避难建筑相较于场地型避难场所更有利于中长期避难,而目前我国城镇避难场所建设以场地型为主,建筑型避难场所存在严重不足。基于此,首先提出将中小学校舍建设为建筑型避难场所的重要性及可行性,并从空间利用角度对其可作为避难建筑的类型进行分析研究,指出中小学体育馆、食堂、宿舍和教室可建设为避难建筑;其次对我国城镇地区现状中小学校舍能够作为避难建筑的容灾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状满足100%的短期灾时避难人口的避难需求,以及满足60%的中长期灾时避难人口的避难需求;最后通过计算进行预测,可知随着城镇人口的增长,其所需的避难规模能够在日常城镇中小学校舍建设更新中逐步实现,大约需要未来20年时间基本可以实现中等规模灾害建筑型避难,大灾害长期避难能够满足100%的中长期灾时避难人口的避难需求,具有规划规模可实现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天津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实际情况为数据基础,开发了基于Google地图API技术的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应急避难场所信息查询、地图量测、避难场所最优路径和应急避险科普宣传等公共服务功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不仅有利于城市居民及时方便准确地获取居住地周围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信息和应急避险等知识,同时在城市突发灾害后的抢险救灾、疏散及安置居民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特别是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成反比的情况下,应对重大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刻不容缓。以广州市为例,通过对市内各个应急避难场所的分析,提出了建设应急避难场所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应急避难场所是为了人们能在灾害发生后一段时期内,躲避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并能保障基本生活而事先划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的场地。良好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是在地震发生时群众得以有序、有效避难和疏散的重要保障。本文简述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11月16日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将以多种灾害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是研究多种灾害在成因、防御、救灾、灾后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性、规律性,寻求减轻多种灾害的综合对  相似文献   

11.
《震灾防御技术》2012,7(3):334-334
《震灾防御技术》为季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办,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地质所、地壳所、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浙江省工程地震研究所协办。  相似文献   

12.
1983年4月30日,日本总理府公布了对以震灾为主的各种灾害进行民意测验和舆论调查的结果——绝大多数人认为地震是可怕的,但多缺乏准备。由调查结果来看,日本是遭受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灾害的危险性很大的“灾害列岛”,但是,一方面为此担心,另一方面却又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挺保险,因而很乐观,对地震灾害没有思想准备的人达70%。即使是在发生大地震可能性很大的东海地区和关东地区,在平时就考虑到避难等问题的人,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调查于1982年11月上旬进行,对象为三千名二十岁以上的人,调查结果回收率为81%。灾害和安全感由“灾害”一词可联想到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述了火山研究对于防御火山灾害、减轻火山活动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丰富和发展地球科学理论以及对火山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根据我国火山主要是死火山和休眠火山的特点,借鉴国外火山监测研究经验和成果,论述了我国火山监测研究,以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研究为起点,以火山监测研究和背景基础研究为主要内容,并注意同日本和苏联远东地区的火山带开展对比研究。提出了近期主要研究课题方向。按照系统理论思想方法,采取对内对外横向联合的综合合作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中学生防震减灾科普情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防震减灾知识在中学校园中的普及情况以及中学生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需求,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开展了针对北京市中学生的防震减灾科普情况调查研究。调查表明,北京市中学生对自救互救知识、避震逃生技能、地震预报方法感兴趣;对地震预报工作、地震谣言、应急避难场所及应急演练认知程度不高;近1/3的北京市中学生对现有的科普作品形式创新性不认同;影视、动漫是北京市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科普活动形式。本次调查为地震科普工作者探讨适合中学生的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创作方向以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形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应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社会学课题组的邀请,日本地震社会学家田中重好先生于1989年1月13—15日赴唐山考察了地震遗址并与有关方面的学者就减轻地震灾害的有关社会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田中先生是日本国立弘前大学副教授、中国日本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长期以来,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自然灾害,特别是对震灾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的研究。主要论著有《日本海中部地震的调查与研究》、《中小学生的避难模式》、《灾害与人的行为》等。在14日的学术交流会上,田中先生作为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黄土场地具有震陷性的研究结果提出了目前还未被人们引起注意的特殊灾害,即在地震作用下黄土场地上的城市将产生严重的地基失效事件。由于震陷的突然发生和它普遍带有不均匀性,将导致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在振动和地基残余变形的共同影响下加重震害。常见的震害现象是建筑物开裂、倾斜和倒塌。本文以兰州为例,说明了黄土引起的震害将是一种不可低估的严重灾害,应引起工程界和城市建设部门的重视,研究黄土震陷对建筑物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以减轻或避免震陷灾害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7.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地球内部物理学会(IASPEI),亚洲理工学院(AIT)、柏林自由大学、联邦德国材料研究和测试研究所等组织发起,亚洲灾害防御中心(ADPC)和柏林地震预测研究组主持召开的第七届国际地震预测讨论会于1992年9月22日至26日在亚洲灾害防御中心所在地、泰国首  相似文献   

18.
《国际地震动态》2009,(12):39-39,42
2009年11月9—10日,由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宣传教育部(中国地震局宣传教育中心)和中国地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共同主办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交流研讨会”在浙江杭州召开。会前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孙福梁主任对会议的目的、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副主任王英受孙福梁主任委托做了题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任重道远”的主题报告。中国地震局震防司社会防御处李永林处长,浙江省地震局副局长陈金华,河北省地震局副局长王钟山,四川省地震局副局长李广俊,  相似文献   

19.
震办 《山西地震》2007,(1):29-29
2006年,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太原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意见》,对省城应对地震等突发灾害事件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目标、任务、原则、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立即开启避难场所,组织群众避难。  相似文献   

20.
《震灾防御技术》2008,3(3):208-208
<正>《震灾防御技术》为季刊,由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主办,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地质所、地壳所、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浙江省工程地震研究所协办,季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该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一本全面反映震灾防御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杂志,力求为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勘察设计部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