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协同发展共同蕴含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文章在探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协同发展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提出基于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协同发展的7项策略,包括:建立海洋合作协调机制;加强涉海产业合作统筹谋划;以绿色发展理念优化海洋发展环境;以人才为牵引开展多层次合作交流;建立多方联动的应急保障服务平台;讲好粤港澳大湾区海洋协同发展故事;强化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  相似文献   

2.
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当前的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情况及其优势和不足,从构建大湾区海洋创新发展产业链、驱动陆海科技创新一体化、完善科技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和推动科技金融服务蓝色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的突破要点和路径。  相似文献   

3.
论述澳洲澳门海域的环境质量现状,澳门海域生态,澳门大型工程与澳门海域生态的关系,最后对澳门环境保护提出5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粤港澳三地为共同应对跨境污染等环境问题开始携手,经过多年的交流深化,已形成总体规划引领,合作框架协议约束,联席会议与粤港、粤澳环保合作小组及其下设的专题小组相结合的海洋环境协同共治平台。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仍面临海域水质不断恶化、湿地生态功能退化、海洋生物资源衰退等严峻的生态问题。通过系统梳理,借鉴国际三大湾区先进经验,提出健全大湾区海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法制体系、完善协同共治平台、统筹规划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健全公众参与制度等策略,完善大湾区海洋生态环境协同共治机制。  相似文献   

5.
海洋为人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在狭小的陆地空间、资源尚殆尽之前,捷足于海洋者,必将扼住通往人类圣境的要道。21世纪被称为“海洋开发新世纪”。如何加强海洋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繁荣澳门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澳门三面环海。历史和现实都说明:海洋养育了澳门,也造就了澳门。虽然澳门面积只有不足24km^2,通过海洋,澳门经济和世界经济密切相联。然而近年澳门经济出现了停滞的迹象;1996年,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系统工程学角度,基于R&D机构数、R&D人员数、R&D经费投入总额、GDP和科研专利授权量等数据,构建AHP-OVP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科技产业合作潜力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科技合作潜力层次分明,具有“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香港与湾区内任一城市合作都能实现很好的契合度,是大湾区城市群海洋科技发展增长极,广州和深圳科研基础较为优越,应在增强自身海洋科技能力的同时帮助周边城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科技合作网络。促进大湾区海洋科技产业合作,应建立“核心 外围”式区域产业布局,发挥政府对海洋科技产业链培育的良性引导作用,完善以海洋技术咨询、海洋技术交易、风险资本市场、人才和信息沟通等为主要内容的大湾区城市群服务网络。  相似文献   

7.
海洋动植物引种与海洋生态保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讨论了海洋动植物的分布、生物地理区系、外来物种引进海域的方式、外来物种地当地动植物的影响以及对当地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角度提出了加强对海洋动植物引种管理的法律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海洋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我国海洋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不少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毗邻的近岸海区环境质量逐年下降,近海污染范围继续扩大,污损事件频发,环境灾害不断,自然与生态的破坏触目惊心──海洋是地球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防止海洋污染和其他人为破坏,维护海洋系统的健康和完整,确保海洋为人类提供持续的利益,是国际社会和各沿海国家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焦点之一。我国早在70年代初就开展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之后国家海洋局受国务院委托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下…  相似文献   

9.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加速城镇化建设,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陆和围垦养殖等活动,导致大面积的自然岸线、滩涂和淤泥质岸滩等重要滨海湿地消失,湾区内重要的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特色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也受到较大的破坏,局部区域因围填海工程破坏至无法发挥正常的生态功能。为了严控围填海项目,国家自2016年起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要求加快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采取生态保护修复的策略,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方式逐渐恢复已退化的滨海湿地。文章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实际案例,从管理、科学和技术3个不同的角度,探讨针对围填海工程造成的自然岸线消失、滨海湿地功能退化、水动力条件受损和生物资源丧失等情况的生态保护修复对策,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由于受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世界海洋生态环境退化趋势不断加剧,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世界各国通过制定国际公约、建立保护区等方式,积极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合作,促进各国共同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资源。我国应借鉴国际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采取更加有效的保护措施,形成可持续利用海洋环境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氛围。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作为海洋强省,海洋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不断助力海洋强国建设。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文章在分析广东省近年来海洋生态环境状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议,主要包括:健全源头管控,制定各类型入海排污口管控措施,实施动态监管;开展入海江河整治,减少入海营养盐负荷,逐步建立“河长制”和“湾长制”的衔接机制;加强用海风险防范,严控海洋环境风险,构建事前防范、事后管控、事后处置的全过程海洋生态风险防范体系;实施洁净海岸带工程,强化海洋生态修复,提升公众亲海岸线的生态空间品质;强化海洋资源高效利用,坚持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加快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保障监测技能提能增效,提升全省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明确提出了要“打造生态防护屏障”。东莞市滨海湾新区位于大湾区珠江口东岸,是大湾区几何中心和珠江口城市群连接点,规划为未来新城中心,其河口海岸生态修复具有典型意义。文章通过文献综述、资料梳理和规划分析等方法,从东莞滨海湾新区河口海岸自然环境现状出发,在分析其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滨海湾新区应以河口海岸自然环境特征为基础,在保障河口行洪纳潮安全的前提下,对接海陆功能,开展沿海岸线的生态修复工程,打造东莞滨海湾新区“一堤一港一岛一廊多园”的生态海岸带,建设珠江河口“美丽湾区”。建议粤港澳大湾区河口海岸开展生态修复应以安全性为第一要素,因地制宜实施精细化修复,探索岸线异地修复制度,实现以“生态空间”支撑“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测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典型海域—大亚湾沉积物中主要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水平与污染状况。利用我国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系统探讨了大亚湾海洋沉积物质量的历史演变过程,为我国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持。结果表明,大亚湾海域的重金属污染状况在过去近百年经历了3个主要变化阶段:(1)20世纪80年代之前,大部分重金属含量较低,沉积物质量处于一类等级,与重金属污染相关的生态风险较小,对沉积物生态风险贡献最高的元素为Cr,最低的为Cd;(2)1980?2000年间,大亚湾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背景值,表明该阶段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重金属污染,使近岸海域的沉积物质量等级处于二类与三类,但大亚湾外部海域沉积物受污染影响较小,仍处于一类等级,在此期间,Cu取代Cr成为最主要的污染元素;(3)2000年以后,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水平显著降低,生态风险迅速下降,沉积物质量等级恢复到了一类水平,Cr是这一阶段最主要的污染元素。  相似文献   

14.
为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的竞争优势,促进港口经济的协调发展,文章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主要港口的实际情况,构建供应链博弈模型并进行数值仿真,研究相关因素对深圳港和香港港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商品价格和库存成本的提高,货物从深圳港向香港港转移,但转移幅度逐渐趋缓;深圳港在中低端商品的货源收集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而香港港对高端商品的吸引力更强;货运结构逐渐向中高端商品过渡对于提高港口收益具有促进作用,其中深圳港应通过降低商品库存成本而降低经营风险;深中通道和港珠澳大桥通车有效缩短腹地运输时间,对于绝大部分商品价格和库存成本组合都将提高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的总收益。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89—2021年7期Landsat TM/Sentinel-2 MSI遥感影像数据,借助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使用改进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MNDWI)、Canny边缘检测算法、遥感解译分类方法等,完成了粤港澳大湾区7期海岸线信息的提取,并从海岸线长度、变化强度、岸线多样性、海岸带陆域面积变化以及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等方面分析了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①1989—2021年大湾区海岸线长度持续增加,岸线变化强度具有阶段性,2004年以前岸线增长缓慢,之后岸线增长较快,2004—2009年为岸线增长高峰期;②研究时期内,大湾区各个区域内的岸线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珠海、香港、深圳、澳门岸线变化最强烈,其他地区相对稳定;③研究区内岸线类型变化明显,人工岸线逐渐取代自然岸线成为海岸线的主体,人工岸线增长达651.17 km,增幅较高,自然岸线减少407.89 km;④大湾区围海造地面积显著增加,增长速率较快,岸带土地利用类型由林地、草地、水域等大幅度转向为建设用地、养殖用地;⑤围海养殖、港口码头和填海造地等人为活动是大湾区海岸线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自然环境条件、人为活动是岸线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文章根据2016—2019年觉华岛周边海域生态环境监测结果,并结合期间大规模海洋开发活动,分析了觉华岛国家级海洋公园海域环境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16—2019年,觉华岛周边海域水质要素监测结果均符合《海水水质标准》中的二类标准,沉积物要素监测结果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中的一类标准。水质与沉积物大部分监测要素的平均含量年际变化呈先降低再上升的变化趋势,生物环境状况整体水平变化情况与水质和沉积物的变化趋势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说明海洋工程建设对觉华岛国家级海洋公园海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