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山地地貌以及相应的山地气候条件的垂直分异是影响本区土地资源结构的主要因素,据此,本文研究了山区土地资源的结构,指出各种土地资源类型的自然特征,分析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并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土地资源态势潜力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综合性自然资料,通过中国土地资源状况与世界的对比,揭示随人口增长,中国的人地关系将日趋势紧张,除人均农林牧用地日益减少外,突出表现在耕地资源缺乏和土地退化两方面,对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潜力作出分析估算,并提出扩大耕地基础,提高耕地高产,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利用草地及加强土地管理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分析江汉平原土地资源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土地资源的生态化管护成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目标,从土地评价发展历史出发,利用土地资源学理论,界定了土地生态系统管理的含义是将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土地生态系统发展的最终目标,充分发挥不同利益团体的协调能力,由政策,协议和初中来实现的土地资源多功能结构的生态管护,采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土地资源的动态评价分析方法,注重空间格局与多生态过程,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建立了土地资源动态评价技术路线,并以干旱区为例进行了3S指标体系的初建。该动态评价方法充分利用较为方便和经济的遥感历史时序信息为土地生态系统监测评价服务。  相似文献   

5.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综合性自然资源。通过中国土地资源状况与世界的对比,揭示随人口增长,中国的人地关系将日趋紧张,除人均农林牧用地日益减少外,突出表现在耕地资源缺乏和土地退化两方面。对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潜力作出分析估算。并提出扩大耕地基础。提高耕地单产,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利用草地及加强土地管理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中的环境工程地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态的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城市土地开发中不仅造成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也对土地资源造成很大的浪费。为了合理利用城市每寸土地,文章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基本问题,研究城市土地开发中引起的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并从环境工程地质学的角度,探讨了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全球主要的人口集聚区和食物生产区,从热量、蛋白质和脂肪营养当量视角开展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可为沿线地区改善食物供给状况提供参考。基于营养素转换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从全域到国别研究了沿线国家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1995—2019年期间,(1)沿线国家蔬果和蛋奶类食物增幅超过或接近1倍,3种营养素供给量增幅均超过50%,但动物性食物蛋白质供给比例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2)土地资源承载力增至50亿~60亿人区间水平,约80%国家土地资源承载力在提高,主要集中于东南亚、南亚地区,而中东欧部分国家可载人口有所下降;(3)沿线国家土地资源整体上转入盈余状态,约60%国家土地资源承载指数下降,50%国家人口超载,超过50%的国家热量和蛋白质供应不足。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内外的信息和作者较长时间从事土地学科研究的实践,认为当前土地学科发展研究的主要趋势是:广泛开展城镇土地定级与估价研究,城郊型土地利用特点与评价的内容研究,农业土地单项利用种类或特种用途评价研究和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应用研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拓宽和深化土地资源学的研究领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9.
土地持续利用的五维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文章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时间,空间,用途,技术和制度是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五维空间,并对各维度的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其中,土地持续利用的时间维主要表现为从伦理角度考虑如何在代际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使代际间利益之和最大;空间维则要求实现土地利用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胜任维要求将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到各种用途上,从而使人们从土地所提供的产品和劳各中获得的总效用最大;技术维选择意味着土地利用的直接或间接技术的选用能够保证土地的永续使用;制度维要求制度建设适应土地利用情况的变化,通过消除不同的土地制度之间存在着的外部利润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10.
南迦巴瓦峰地区土地结构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徐慧  田亚平  彭补拙 《山地学报》2001,19(5):392-397
从土地空间结构、土地数量结构、土地质量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演替结构等方面对南迦巴瓦峰地区土地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土地结构独特,垂直分异现象明显,宜农、宜牧、宜林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平衡。在此基础上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该区合理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措施为提高现有耕地单位面积产量、保护森林资源和加强草场建设。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化模拟及预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演化模拟可定量地从空间尺度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是厘清未来时期内土地变化的重要途径。基于CLUE-S模型,以北京市为研究案例,结合1985、2000和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识别了北京市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演化的驱动因素,对北京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基于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规划、资源禀赋及生态保护等不同情景,对北京市2020年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模拟及预测。结果表明:①不同的时期内,驱动因子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呈现差异性,其中交通因素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率影响较显著,坡度对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较大。②通过对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结果来看,Kappa指数为87.03%,说明预测结果与实际土地利用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③预测结果显示,北京市的城市发展均表现为继续向外扩展,且以东南、东北为主要扩展方向,但扩张的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广州市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陈朝辉  徐海清 《热带地理》1996,16(4):350-356
本文分析了广州市土地利用的结构及其变化趋势,指出土地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隐患 为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耕地和环境的保护,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对应分析在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从6大方面建立了中国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借助Matlab6.5,运用对应分析方法对中国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更多的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之间、各省份样本之间及指标与样本之间的相互关系信息。中国土地利用综合效率主要受以农地机械化水平、粮食单产和单位农用地产值为表征的第一主因子和以单位农用地产值、地均产值、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建设用地地均产值为表征的第二主因子的控制,土地利用质量与资源丰度方面的因素作用微弱。依据土地利用效益的差异,中国31个省份可分为7类。通过对应分析,可以对控制中国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因素及中国各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率空间分布状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以利于对土地利用的不合理之处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及其潜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龚建周  刘彦随  张灵 《地理学报》2010,65(11):1391-1400
基于广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地区经济、生态与社会特点,结合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对广州市域土地利用结构进行生态经济效益-自然生态效益导向的多目标优化配置研究。结果表明:对广州市土地利用数量结构进行调整,一定时间内能够满足地区可持续发展;但是,土地仍然承担着巨大的压力,焦点是建设用地和农用地之间的数量转变,以耕地为主,也包括对未利用土地的利用;土地利用潜力度模型结果显示,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系统的协调度增大而潜力度减小:在生态经济效益目标下,潜力度分别为0.628~0.661,0.372~0.339;在自然生态效益目标下,分别为0.531~0.782,0.469~0.218,表明土地利用系统将趋于更高的协调状态,而其数量结构优化配置的潜力减小,优化各产业部门内部土地资源结构及其空间布局,将是广州市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和进一步挖潜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15.
1IntroductionInrecentyears,studyonglobalchangehasbecomethefocus,onwhichstresshasbeenlaidbytodayhumansociety.Inordertodealwithseriesofenvironmentalproblemssuchasdegradationoflandresources,globalwarming,destructionofozonosphereandsoon,andassurethestabilizatio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worldeconomy,IGBPhasestablishedthestudyframeforglobalchange.Withavastrangeofstudy,researchonglobalchangehasbroughtforwardagreatdealofimportantscientificquestionsrelatedtofeasibilityforhumanelivingoftheEarth.Inth…  相似文献   

16.
渭北旱原土地类型结构与综合自然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伯杰 《地理研究》1989,8(3):53-60
本文通过对渭北旱原土地类型结构的研究,根据土地类型空间组合结构、时间演替结构以及数量质量结构的一致性,自下而上组合自然小区。揭示了各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主要存在问题,提出改造措施和合理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7.
The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 database and its relative studies in China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In the mid-1990s, we established the national operative dynamic information serving systems on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During building the land-use/land-cover change (LUCC) database for the mid-1990s, 520 scenes of remotely sensed images of Landsat Thematic Mapper (TM) were interpreted into land-use/land-cover categories at scale of 1:100,000 under overall digital software environment after being geo-referenced and ortho-rectified. The vector map of land-use/land-cover in China at the scale of 1:100,000 was recently converted into a 1-km raster database that captures all of the high-resolution land-use information by calculating area percentage for each kind of land use category within every cell. Being designed as an operative dynamic information serving system, monitoring the change in land-use/land-cover at national level was executed. We have completed the updating of LUCC database by comparing the TM data in the mid-1990s with new data sources received during 1999–2000 and 1989–1990. The LUCC database has supported greatly the national LUCC research program in China and some relative studies are incompletely review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分析鄂境秦巴山区农业自然条件着手,着重论述光、热、水、土等农业自然条件对发展立体农业的有利因素和限制因素。在揭示自然结构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划分山区农业自然资源地带,从而进行山区农业布局的宏观立体设计。  相似文献   

19.
With the classification data covering American land-use/land-cover (LUCC) with 30 m resolution from the project of National Land Cover Data (NLCD), we normalized them and made their resolution changed into 1 km ×1 km, created the data of American land-use grade and analyz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features of American LUCC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population and altitude on the land-use grade in light of methods of sampling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study. Based on the analysis, we concluded that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ccounting for 71.24% of the whole country, has taken the main part of American land cover, and besides, construction and arable land has occupied 19.22% of the total land, the rest of land cover types, including water area, wetland and underdeveloped land, is 9.54% of the country's total. The developing potential of American land resources is enormous with less destroyed and disturbe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lthough, in some sense, the population and altitude influence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American land-use grade respectively, the influence of spatial variation of altitude and population density on that of land-use grade is not significanct.  相似文献   

20.
马雯秋  朱道林  姜广辉 《地理研究》2022,41(10):2615-2630
农村居民点作为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反映,其内部用地功能结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剧烈变动,“转型”正成为当前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发展的主要特征。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为切入点,在阐明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转型内涵的基础上,依据“过程-类型-机制-优化”的研究思路系统剖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转型规律,将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转型研究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相结合。研究认为,基于农村居民点内部典型地类间组合关系的演变过程,其转型可划分为外向非农化、内生乡村化和空心衰败化三种类型。城镇化、乡村工业化和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改变城乡间人口、土地、资本和技术等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影响着居民点转型的方向和结果;同时,合理、有序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也可为乡村振兴的具体实施提供空间基础。未来应以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为导向,从类型转换、效率提升和制度保障等角度优化居民点用地结构转型,以期在理论上创新和完善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与优化的研究范式,实践上为村庄规划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